清朝七品芝麻官的待遇是怎样的

Posted 清朝

篇首语: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七品芝麻官的待遇是怎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七品芝麻官的待遇是怎样的

2、虽说"七品芝麻官"微不足道,但即墨县衙的规模 绝对让你想象不到

清朝七品芝麻官的待遇是怎样的

  民以食为天。大概是为了让官员们即使在灾荒年也有饭吃,清朝官员每月的工资是以米计价的。从一品到九品大约是这样的:一品月薪米84石;二品61石;三品35石;四品24石;五品16石;六品10石;七品7石;八品6石5斗;九品4石5斗。> >   按现在的度量衡计算,一石为十斗,每石重120斤。由此推算,七品芝麻官的月收入为840斤米。一个月按三十天计,合到每天28斤米。如果按一家五口计,合到一个人平均一天5.6斤米。看来除了吃的,七品芝麻官的家里也剩不了多少米。其他等级官员的收入也不算高。> >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为康熙秀才,举人,进士。先后当过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他当县令的时候,正是清朝的康乾盛世,政治还算清明,他在任时曾经兴修水利,请赈灾民,颇有政声。> >   清朝康乾时期,做个七品芝麻官,如果不贪、不沾,生活还是比较寒酸的,不可同日而语。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官至扬州卖画为生,“托名风雅,实救困贫”。据说他离任时,“三头毛驴一车书,而去。”> >   按现在米价2.8元一斤,清朝的一个县长,一个月的工资合现在不过2352块。跟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相差不多。清朝主簿的月俸为米4石5斗,也就是540斤米,合现在米价约1512元,和一个农民工的工资差不多。

虽说"七品芝麻官"微不足道,但即墨县衙的规模 绝对让你想象不到

即墨,因墨水穿城而得名。相对于年轻活力的青岛,即墨就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 历史上的即墨古城有两座,分别位于今天的平度和即墨境内。平度的即墨古城,在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这是最早的即墨城邑,一般称为"故城",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城邑,田单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 汉代以后,即墨邑撤消,分别设立不其(今城阳区北部)、皋虞(今温泉镇东皋虞村)、壮武(今蓝村镇古城村)三县。 至隋代,在此基础上重建即墨县,治所设在今天的即墨古城。现在位于新建即墨古城中的即墨县衙,就是隋代的县衙原址,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此时的即墨县,所辖面积甚大,包括今天的青岛市区、城阳区、崂山区、即墨区,以及平度和莱西的部分村镇。如果没有十九世纪末德国人的殖民规划,现在的青岛市核心似乎应该在即墨,称作即墨市胶澳区更妥当。 县制和知县的由来 历史上,县制的由来,出于秦代。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国尚武,征伐了新的疆土,设置为"县",这是关于县的最早记载。当时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称为"守",县的长官称为"令",作为地方的主管官员,比如咸阳令、长安令等等。 宋代《云麓漫钞》卷十记载,"唐制,县令阙,佐官摄令曰知县事"。唐代,在县令出缺或者暂时没有县令的情况下,由县里的其它官员暂行县主的职责,称为"佐官",因为是代理县令,即称为"知县"。至今仍可见到的日本"某某县知事",也是从这里来的。 实际上,在有宋一代,朝廷也经常派遣官员空降,代行作为县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事务,称为"知县事",简称知县。这与直接任命官员担任县官不同,它把地方管辖权由朝廷官员代理,是暂时代替的性质。 宋代知县虽然是文官,除了处理地方政务,还可以兼管军事,在当地驻有戍兵的情况下,知县可以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所以有时候知县还需要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 元代,县的主官称谓改为"县尹"。进入明代,"知县"称谓由暂摄,正式成为一县官长,官阶为正七品。实际上,县令并非官吏职级的最低,在他之下还有八品、九品,知县按照管理的辖区大小之别,大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处科级,不过按即墨县辖,实在不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大小。 清代入关之后,继承了明代的官吏制度,县官在民间有了"七品芝麻官"的俗称,其实好多后来做出伟大业绩的官员,都是由芝麻官逐渐历练出来的,实在不可小觑这小小知县。 县衙三堂各有不同作用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邸衙署自然也有限制。即墨一县,虽然管辖地域广大,但县衙规模并没有多大,老县衙建筑总面积两千五百平米,包括了大堂、二堂、三堂,以及牢狱、县庠、粮仓等功能区。如今有幸得以保留的,只有一堂、二堂、三堂等中轴建筑,配套设施虽然均已不存。残存中也可一窥往昔风貌。 民谚有云,"衙门口儿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即墨县衙门前,是一条平整的石条铺成的官道,沿着石板路,很容易就能找到县衙的位置,因为在过去,这里就是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和中心。商铺、学官、神庙,乃至社会贤达,都集中在这个区域。 县衙大门呈"八字形",墨灰的色调,彰显着法律的严苛和官吏的威武。门口还有提醒,叫做"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告诉要打官司的人,不能越级,不能诬告,否则要受惩罚。 老县衙仅存的建筑结构,一二三堂,各有其不同的作用,也是严格按照封建时代建筑标准和等级制度设立的。 正堂是诉讼、审讯的场所 进入县衙大门,首先看到的建筑就是大堂,高悬匾额"即墨县正堂",也就是老百姓所称的"公堂",县太爷审理案件、乡民打官司的地方。门口立柱上,还有一对楹联,上联是"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下联是"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甚合官府气氛。 大堂是一间近似正方形的大厅,构造简单,没有花哨装饰,只在左右两侧各有一间长形房间,被称为"耳房"。耳房与大堂相连,形似大堂的"两只耳朵"得名。实际上在耳房内,确实有听审、待审的功能,只不过在即墨县衙的耳房还发现了地库,不知作何用途。 除了东西耳房,大堂内以两根内部立柱为基准,用红色栏杆将堂内划分为三个部分,加上东西耳房,合称"五间房"。这种格局,就是县衙大堂的标准设计,另外有极少数的县衙由于级别和所辖的关系,可以设置"七间房"。 除了房型设计,建造面积也有严格的限制,因为面积也是封建官员品阶的象征,什么样的官阶享受多大面积、多高屋脊,是绝对不能逾越的红线。超过限制在当时是大罪,严重者甚至要处以极刑。 大堂内迎面可见,无过于一座人高的屏风,红彤彤的太阳光芒四射,上悬挂三个匾额,中间是"忠爱"二字,提醒官员们,作为地方父母官,要"忠于皇帝、勤政爱民",左右分别为"清正廉洁"和"执法如山",则是要求做好官吏应尽的本份。 县太爷升堂也有规矩 进入大堂,中间是县太爷的位置,座位上方匾额为"明镜高悬",是许多影视剧都会看到的。这里是县太爷办理公务、发号施令和办案审判的地方,也是县里重大活动的规定场所,迎送上谕、接待上级以及举行各种庆典、祭祀,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每逢升堂,两旁衙役列队,刑名师爷就位,县太爷由屏风东侧绕进大堂入座。公案上签筒、笔架、惊堂一应俱全,最重要的象征权力的知县大印,也在这里放置。左右还放置各种型号的笞杖。准备完毕,县太爷开始传唤原被告上堂,一般程序是"朱笔点名,刑书唱名,皂役唤名"。 太爷的公案前方地面,左右各嵌一块长石板,专供打官司的双方使用。原被告上堂需要下跪陈述事情,原告在东、被告在西,都要跪在石板上。长石板因此得名"跪石"。可以想见,当时的百姓大多单衣薄裤,跪在这样的硬石板上何等难受。 当然,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法规矩,"士农工商"国之四维,士人排在最前面,对待功名在身的秀才、举人等,可以享受特殊"礼制"待遇,上堂作揖不跪。但是也并非没有法治,当明确士人有罪时,可以将其功名革除,失去功名的士人与平民百姓一样,只能在跪石面前接受审问了。 二堂是办公、会客的地方 与冰冷、威严的大堂相比,二堂的气氛缓和了许多。虽然也有严肃的氛围,但是有了些亲切感和人性化。二堂院内的绿植明显增多,更有些数百年树龄的古木,都是历代即墨县令的邻伴,如今树木仍然尚在,见证着过往的历史。 二堂坐北朝南方位,在堂前东西两侧,设有配房,东配房称为"会文馆",西配房称为"会武馆",这与古代"东庑出相、西庑出将"的传统是一致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办理公事的文武衙差所在的地方,也用来外来办公的相应文武官员。 二堂正厅的设置,与大堂的规制同样,也是"五间房",一间大厅搭配东西耳室。此处的耳室与大堂耳室有所区别,无论装饰、功用都精致许多。 东边耳房称为东厢,也叫茶室,主要用于县太爷办公间隙在此喝茶小憩,也是与幕僚、衙署们临时商议对策和解决办法的地方。西边耳房称为西厢,也称招房,这里是处理往来文书、草拟文件的地方,及时雨宋公明在落草之前,办公室就在招房。 一般来说,二堂作为衙署的后堂,是县太爷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明代称二堂为"退思堂",《左传·宣公十二年》载,"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意思是在朝廷为官,要忠心耿耿报效国家,辞官隐退时,要反思己过,弥补以往过失。"退思堂",也就是常思己过的意思了。 清代统治者因为是关外来客,特别注重收拢民心,采取恩威并济的方式,治理地方刑罚与调处相结合。规定,由于婚姻、土地和经济债务引发的纠纷,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民事案件,都移至二堂来审理,由县太爷晓以利害、宣讲伦常道德,对双方规劝调解。二堂的氛围虽然紧张,却没有大堂的严苛威严,也适合做这样的调处工作。 三堂是县太爷的内室 二堂后边有个侧门,直通县衙的三堂,只有县令本人才能从此通过,这里也是县衙前厅和后宅的分界线。跨过这道门,就是县太爷的私人领地。县太爷和他的家眷们,就居住在这里。 与大堂的威严、二堂的规整相比较,三堂就是温馨当头了。三堂的设置非常简单,就是一排外观井然的房舍。按照规矩,东侧卧房是县太爷和夫人的,西侧的卧房是家里人住的,中间的房舍,相当于客厅,一般是工作闲暇的休息和活动场所。 据统计,从齐威王时即墨三大夫开始,至到清宣统年间封建社会结束,有文字记载的,共两百多位县令在即墨做官,这些官员除了即墨本乡本土,更多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习惯和品位不同。很多到任时,随行带着家眷,还有许多住家佣人仆役等等,对于住房的需求很大,所以很多时候,三堂的几间房舍,居住条件还是很紧张的。 据史料,有一些不宜公开的案件,也会拿到三堂来单独询问,但毕竟是内宅,这样的情况非常少数。 县衙虽小,比想象的更全面 《儒林外史》写道,"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这里提到的老爷衙门,就是县衙。由此可知,在过去,一县之大,地广人多,单凭县太爷一个人的力量,再加上师爷、幕僚,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才有了"三班六房"的配属。 县衙中,有四个编制,是必须由朝廷选任的,有些都是应届的优秀毕业生(殿试的过关者)直接补缺。这四个位置是国家正经的官员,分别是知县、县丞、主簿和典史,遇到小县,只有知县、主簿和典史。他们构成了一个县的主要领导班子。 至于师爷、幕僚等等,都是县太爷自己找来的,当然工资也得他自己出,朝廷是不管的。四大班子之下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他们分别对应上级直至朝廷的各部,具体处理县衙的基本事务。 衙役则属于三班,可不是早、中、晚三班倒,而是皂班、壮班和快班三个不同的岗位,分别处理站班、治安、征缴等任务,其他办事人员有禁卒、门子、仵作等,红楼梦里给贾雨村出主意,献上《护官符》的就是葫芦庙里的和尚,后来做了门子,这些人统称为衙役。 所有的"三班六房",是县衙里人数最多的群体,但他们并不在朝廷正规的官员编制,所以,拿不到国家的俸禄和工食补助银,只能依靠县里日常的一点微薄补贴,所以好多人靠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以补其收入之低微。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相关参考

虽说"七品芝麻官"微不足道,但即墨县衙的规模 绝对让你想象不到

即墨,因墨水穿城而得名。相对于年轻活力的青岛,即墨就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历史上的即墨古城有两座,分别位于今天的平度和即墨境内。平度的即墨古城,在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这是最早的即墨城邑,一般称为"故城"

清朝骂人语“前生不善,今生知县”是什么意思

前生不善,今生知县!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上辈子你作恶多端,下辈子就惩罚你做知县!虽然知县是官吏阶层的七品芝麻官,但是好歹人家是“士农工商”里面的士大夫,是封建省会的中混到了顶层阶级的人物,一般去咒骂别

清朝知县连皇帝都不敢忽视 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当上知县

今天小编给大家说一说:清朝的知县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说起我国古代知县这个官职,相信很多人都喜欢戏谑的称其为七品芝麻官。事实上,芝麻的小其实是相对于封建王朝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说的。若是我们

我要纳你为妾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县令这个官职,它属于几品官呢?在不同的朝代,县令品级略有差别,通常为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但有时候也可能头戴六品官帽。从隋朝之后,想要当县令至少是进士文凭,甚至顶着状元头衔

明朝官场很病态

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川人田大益考中进士后被分去当了县长。因为颇有政绩,田大益几年后便被提拔为兵科给事中—虽然还是七品芝麻官,但身份变了,给事中是言官,专门给皇帝提建议,甚至找碴儿。​万历二十九

服务细分化的伟大变革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对古代百姓来说,皇帝及州府等都是高高在上的,而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政府机构当属各地的县衙门。县衙门里的一把手就是俗称「”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官

宋琪,開掛的職業生涯,一年之內由七品員外郎升至三品宰相

無論現代還是古代升官加職,都是一步步獲取,像他如此這般由七品芝麻綠豆般的小官一年之內如竄火箭般直升,除非由本來的丞相被貶後,又被啟用。而宋琪不是。宋琪何許人也?宋琪(917~996年),字俶寶(一作叔

雍正的心腹李卫,在历史上权力有多大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看《雍正王朝》,复习历史知识点(3)。在《雍》剧里,李卫自从被年羹尧带出雍王府候,一路仕途特别顺利。先是从最基层的“七品芝麻官”知县起

清朝官员的补子有哪些,清朝一到七品文武官员的补子都是什么啊

清朝一到七品文武官员的补子都是什么啊?清朝一到七品文官补服1、一品文官仙鹤补子仙鹤在古代是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相鹤经》云:

河北现清朝“九品芝麻官”古墓碑

本报讯(记者杨伟广通讯员李艳庆)近日,邯郸市广平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座清代道光年间的古墓碑,该墓碑距今已有194年历史,根据碑文可断定墓主人曾被授予“登仕郎”官阶,也就是俗称的九品芝麻官。据了解,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