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时期北京御林军研究
Posted 北洋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洋军阀时期北京御林军研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北洋军阀时期北京御林军研究
1912年(元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北京成为北洋军阀统治中心。及皖、直、奉系军阀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都 在北京部署了大量自己派系的部队,任命亲信统辖北京的军警机构以加强卫戍警备,并为此而多次发生军阀混战。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警卫,北洋政府相继成立了禁 卫军、拱卫军、京卫军、步军等警卫部队,担负公府警卫和京城警备。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军进入北京后,标志着北洋政府覆亡。随 后,南京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行使对全中国的统治权,于是南京成为了的首都,北京改称北平特别市,不再是中国的都城了。北平除了作为华北地区 的政治中心,除日伪统治时期外城市警备任务先后由南京国民政府北平驻防部队担负。值得指出的是,在北洋政府时期,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紫禁城内仍旧驻守着 御林军,保卫着清王室的安全。前清的宣统皇帝逊位以后,根据民国成立时所订的《清室优待条件》,仍旧居住在紫禁城内,侍卫人员照常留用。1913年 (民国二年)11月,原来担负清皇宫警卫的护军改编为护军队。1915年(民国四年)5月护军队再次改编为护军警察队,隶属于护军管理处。护军警察队共有 2个队,分别驻守在神武门和武英殿瓷器库。同时,北洋政府也派兵对清皇宫进行警卫。开始的时候,北洋禁卫军步兵由1个标负责,后来改由中央陆军第16师第 31旅第62团负责,团部就驻在神武门,部队分别驻守在清宫及景山内。后来,由于陆军第16师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被遣散,此处的警卫工作改由步军统领 衙门统辖。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命令京畿警卫总司令鹿钟麟将末代皇帝溥仪驱赶出紫禁城,担负清宫守卫的警卫部队也随之被 改编。> > 一、北京城池防御体系的没落> > 皇城一般有两层,内为城,外为郭;城郭之外,又挖掘护城河,注水为池,以增强 防御能力,与城并称为“城池”。在以刀、枪、戈、矛、弓箭等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御林军利用城池防御外敌的入侵,以及为保卫皇城的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 时作战,常常是围绕着争夺重要城池而进行的,城池便成为作战的重要阵地。坚城高墙对据点固守的军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古代皇城城池防御体系的 重要性,也才有了“金城汤池”、> > “固若金汤”等词语的出现。但是当历史发展到北洋政府的时候,虽然坚固的城池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为警卫 部队的警卫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已经不能起到实质作用了,对抵御大规模军队的进攻已经无济于事了。冷兵器时代的城池防御体系,走向了自己的没落。这是战 争形态变化的结果,进入热兵器时代,城墙用于战争防御的使命已经渐渐失去了作用。> > 北京城经过几个封建王朝的经心经营,造就了一座典型的、完备的、封建时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城市规制、建筑布局到管理设施,无不体现着皇权至上的原则和思想。但当时的统治者在修建皇城时都是基于两点考虑的,除了皇权意识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为了防御。这一点相当重要。> > 1912年(民国元年)2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按理说,当时溥仪等人要完全搬出紫禁城,但是在袁世凯的庇护下,宫城后半部的所谓内廷仍由逊位的清 帝占用。到1914年(民国三年)的时候,宫城前半部分的武英殿已先行开放了。第二年,又开放了文华殿,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并辟为古物陈列所。> > 不管是紫禁城,还是外环护着的皇城,曾经都是御林军用来加强统治者警卫的重要防御工事。虽然此时“九门提督”这个防御机构还存在,但城池防御体系已经名 存实亡,只是成了城市里的一处文物古迹。正因为如此,北洋时期的北京城池防御实际成了摆设,当时的执政者还拆除了皇城,打开封建时代的禁区。这标志着北京 城池防御体系在北洋时期的彻底没落。> > 紫禁城外环护着皇城,周长9公里,开四张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以前,为了 体现皇权,以及加强城内警卫,皇城各门出入限时,一般人不得穿行。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首先开辟了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神武门与景山之间也允 许市民通过了,从而打通了紫禁城南北的东西两条交通干线。随后,又拆除了中华门内的东西千米走廊,以及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并先后开辟了南池 子、南河沿、南长街、灰厂、翠花胡同、宽街、厂桥、五龙亭等处的皇城便门。1923年(民国十二年),北洋政府又陆续拆除了皇城城墙,到1926年(民国 十五年)时,只剩下了太庙以西天安门至北新华街的一段。为了打通西南部外城与内城的交通,1924年(民国十三年)又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城门,并叫兴 华门,后改称和平门。> > 此时北京城的城池防御体系已经失去了军事战略价值。在1917年(民国六年)反张勋复辟之战的时候,讨逆航空队 是开着轰炸机对辫军作战的。想必,此时再高再坚固的城墙也无济于事了。还有1924年(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携带着大炮的大军直达北京城,守 城军队没有任何办法阻挡,北京城墙几乎没有一点防御价值了。> > 虽然此时的城池防御体系已经不能抵挡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但对于北洋政府的公府警卫来说,它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城池仍旧是警卫部队的依托。当时,内城守卫队的警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城池为依托的。> > 二、北洋政府北京主要警备机构> > 1.步军统领衙门> > 清朝的时候,步军统领衙门是京师北京重要的卫戍警备领导机构,它又叫九门提督,是清朝皇族控制的一个警察性质的军事机构。到北洋政府的时候,步军统领衙门同样是守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机关,并且享有相当特殊的权力,直接听命于总统。> > 1912年(民国元年),袁世凯夺得政权后,开始了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在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过程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占有明显的优势,并把 北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7月14日,北洋政府对前清的步军统领衙门进行了改组重建,并明文规定,改组后的步军统领衙门 直隶于大总统袁世凯指挥。当时的步军统领衙门设统领1人,也叫做九门提督,左、右翼总兵各1人,下设参事厅、秘书科、军事科、执法科、警察科、会计科、庶 务科等一厅、六科。1913年(民国二年),军警督察处归并过来,步军统领衙门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大。> > 1918年(民国七年)1月, 步军统领衙门再次整编,裁撤参事厅,改设总参议厅、总务厅、军事科、执法科、军需科、营翼总稽查处。总参议厅设总参议等职。总务厅下辖机要股、秘书股、庶 务股。军事科下面辖片调股、训练股、考功股。执法科下辖军法股、刑事股、民事股。军需科下辖收支股、预算股、官产股。营翼总稽查处设处长、坐办、襄办各1 人,总侦缉长2人,预审官3人,帮审官2人,稽查官19人,稽查员8人;同时下辖看守所。第二年,总务厅又改称厅长、秘书长,并撤销秘书股,增设政务股、 统计股;营翼总稽查处改称稽查处。1921年(民国十年)2月,总参议厅改称参议厅,设左、右参议各1人。> > 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5日,冯玉祥“北京政变”后,组建了新内阁,以前的机构和组织都进行了全面的改组,曾经显赫一时的九门提督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北洋政府时期的步军统领衙门管辖着左、右两翼,中、南、北、左、右五营和内城守卫队、卫队营等部队。> > 步军统领衙门共历经7任统领,从第二任统领江朝宗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时期警卫部队的不良风气。> > 江朝宗,字宇澄,安徽省旌德县人,原来是清朝毅军姜桂题的部下,后来又追随袁世凯,在清朝的末期当上了北京的步军统领,统辖五营兵马,负责整个北京的治 安。步军的统领衙门也叫北衙门,设在北京的地安门外帽儿胡同,这个衙门负责审判北京城里发生的刑事案件,民国时期步军统领衙门取消之后这个地方就改为北平 宪兵司令部了。> > 北洋时期,江朝宗当上了步军统领。后来,袁世凯想当皇帝,江朝宗是大典筹备处的官员之一。当黎元洪当总统的时候张勋以 督军团的名义,发出通电,要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可是解散国会的命令必须有国务总理的副署才有效,而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琪瑞不但拒绝副署,并且辞了职,代总 理伍庭芳也拒不签字。这时,江朝宗竟然,专为副署这个解散国会的命令当了几天代理国务总理。张勋复辟的时候,江朝宗又以“民国代表”的名义同张勋 进宫,面见溥仪,奏请复辟。有意思的是他在北京城里挂上了黄龙旗,段琪瑞成立讨逆军包围了北京城,打的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江朝宗这时还是九门提督。为 了安定人心,他让人出了个安民告示,底下的年月既不写中华民国,也不写大清,只写阴历五月二十、阳历七月八日,这样两边都不挑眼,就连他的家馆先生颜玉泰 给他代写对联时,写的也是“风摇大树根长定,月到中天影不移”这两句。后来张勋复辟失败,段琪瑞又当上了国务总理,首先免了江朝宗的步军统领职务,给了他 一个迪威将军的名义。江朝宗就此下台。而下台后的江朝宗依然自鸣得意,还让人给他刻了两方图章一方是“曾秉国钧”,另一方是“迪威将军”。再后来军阀混 战,直奉战争直皖战争,一派打败了退出北京,打胜的还没进入北京的那几天,江朝宗就和王士珍几个人成立一个维持会,临时维持北京的治安。“七七”卢沟桥事 变后,宋哲元军队撤出北京后,江朝宗又出来组织维持会,日本军部叫他出任北京市长,从此他就当上了汉奸,后来大汉奸王克敏把江排挤下去,没过多久江朝宗就 病死了。> > 2.京畿卫戍总司令部> > 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决定成立一个新的警备机构。1917年(民国六 年)8月17日,黎元洪总统府内张灯结彩,各军队要员来来往往。原来,这一天大总统黎元洪宣布设立京畿警备司令部。皖系军阀的段芝贵当上了司令员。 1919年(民国八年)9月3日,刚当上大总统不久的徐世昌又改建京畿警备司令部,叫做京畿卫戍总司令部。11月19日,北洋政府公布了《京畿卫戍总司令 部组织令》,命令称,京畿卫戍总司令部设司令1人,并任命段芝贵继续担任司令员,直隶于大总统指挥。命令明确指出,京畿卫戍总司令部下设参谋、秘书、副 官、执法、军需、军医等六处。所担负的职责分别是警卫京畿地方;灾害救防;保护公署和官府;防护陆军各建筑物。京畿卫戍总司令部所管卫戍部队由陆军部指 挥,特殊情况下,可以由陆军部派遣京畿附近部队归卫戍司令部调遣。京畿卫戍总司令部为加强部队的管理,制订了规章制度。如部队外出规则:(1)士兵成伍外 出均由官长率领,服装应着整齐,军服束皮带、肩领章、码号服要齐全,穿军鞋打裹腿,骑兵营则着皮鞋由值星官检查毕,方准外出。如1人因公因事外出时,其服 装亦由值星官如法检查。(2)节假、例假、慰劳假、事假,凡外出时均须遵守前条之规定。(3)前项外出之士兵,应于早饭后出营,晚饭前归营(准事假不在此 例),如有特别情形时得变更其时间。(4)当休假期内,如遇勤务或演习、校阅,不能休假时,各大队长(团长)得酌定日期补给休假。(5)士兵如遇因公外出 时应领取公出证,挂于军服第二钮(扣)之上,始准外出,至归营时交还。(6)士兵逾假期之外,如有重要事件必须请假外出时,应将外出情形陈明本棚头目,由 本棚头目转呈连值日官再行禀明连长酌量准假。(7)士兵外出之服装,由连值日官指定及外出时由连值日官检查。(8)士兵外出时应将公出证、外出证交步哨查 验,如无公出证或外出证者,应由营卫兵禁阻。(9)士兵携带物品出营时,应将物品持出证交卫兵查验。(10)士兵外出后,遇有紧急情形或驻扎地附近有变故 时,虽无命立即迅速归营。(11)外出时对于地方人员,须以和平接洽,不得有躁暴行为致生恶感。(12)在道路中行进时,须服装端正,姿势严整,不得沿路 饮食或任意歌唱,尤不准携带不雅观之物品,致失军人体统。(13)如有未尽事宜,随时增改或删除之。探秘平西王府为何一夜失踪遭灭门 离奇悬案
200年前的一个夜晚,北京昌平的一个小村子,劳碌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梦乡。忽然,窗外传来千军万马的声音,好像整个村庄都被包围了,有胆大的起身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发现门外竟是全副武装的御林军,人们被喝令留在家中不准窥视,整个夜空被灯笼火把照个通明。天亮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村西边那座金碧辉煌的王爷府,竟然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地面上连两块垒在一起的砖头都没有。后来有人发现了一口被填一半的井,这个井的四周是用黄铜砌成的,总算找到了昔日王府繁华的唯一见证了。
若干年后,这里什么王府的痕迹也没有留下,只剩下人们的口口相传。据说这座王府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片平地建成到再拆回一片平地,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村里人都管它叫小皇宫,深宅大院,四周都环绕着护城河。还有清兵把守,平日里进出的都是一些太监、宫女,老百姓如果想正眼瞧一瞧,那都得挨打。至于这宅子里住的是什么人,更没有人敢问了。不过让人感觉到奇怪的是,当时清朝有一个规矩,凡是王公贵族都必须住在内城,不得随意离开,更别说在京郊修建这么一座王府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后来这口井也消失了。不过郑家庄倒是从此以后,留下了一个平西王府的别称和一个代代相传的传说。据说只要能找到这口铜井,就能找到当时王府的遗址了。
200多年之后,人们果然找到了这口传说中铜井的遗址。在2005年,施工人员发现了一口古井,井壁呈金黄色,而且泉水清澈透明,这就足以证明传说中的王府并不是空穴来风。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新王府酒店开业的当天,在辽宁突然跑出来一个人,他声称自己是老王府主人的后人,而且还警告开发商不能沿用“平西王府”的称号,并且一纸诉状把开发商告上了法庭。据这位老人讲,这座王府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他就是吴三桂的后人,因为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所以平西王府就是他的老家。众所周知,吴三桂的确是被封为平西王了,不过后来他是因为造反满门抄斩了,哪儿出来的后人呢?
这座神秘的王府,为什么它匆匆建成又匆匆地拆掉呢?它的主人到底是谁?和吴三桂真的有关系吗?在它离奇身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一、谁家的王府?
老北京人都知道,清朝的王府一般都在城里,城外要是有个什么王府的,一般都是坟地,是阴宅,不是人住的,比如香山有四王府、小西府什么的,那就是坟地,话说回来,就凭“平西王府”这几个字,吴三桂的后人就跑来打官司,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这个王府真的就是吴三桂的“平西王府”吗?
说实话,这座王府还真是跟吴三桂没有什么关系,吴三桂本身在清朝的时候,个人在京城没有宅子。他的儿子吴应熊娶的是太宗14女,是清朝人的额驸。吴应熊的额驸府就在现在西单的北大街石府胡同。吴三桂在北京停留的时间很短,后来一直往南方打,最后到了云南,被封成了藩王,他个人在北京清朝年间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宅第的。倒是在明朝的时候,他在北京有住宅,但是他在北京的住宅也不可能离皇城这么远。由此可见,王府肯定不是吴三桂的“平西王府”了,那么是哪位清代王爷把王府建在离京城这么远的地方呢?
说到这里,其实还有一个疑惑,这也是让人觉得最奇怪的地方。咱们都知道,大清国有一个规矩,所有的王公贵族必须住在内城,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不得离京城超过40里。除了王爷之外,像普通的旗人,他们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不能离开驻地超过30里,否则就算逃营,那是要被杀头的。按说这“平西王府”的所在地,离京城驻地可太远了。就算是现在,从北京故宫到昌平,也不是一段很近的路程。更何况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清朝。
要说那个时候,大清国皇帝对王公大臣的防范还是非常严的,不但说不能出城40里,平时就算想结交同僚,或是见见官场上的朋友,这都不可能。就是外地官员想要和京城里的官员们走动走动关系,那都是不可以的。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想要请一些关系好的王爷到家里来,上门的时候还不能直接就进去,得在他家的门前大声地通报一下,大声吆喝,比如说:“恭亲王,我是哪个哪个亲王,来拜望您了。”其实说这个,不是对王府里的王爷说,王爷知道你要来。给谁说?给探子说,探子知道你去干什么了,皇帝才能放心。若是婚丧嫁娶,一些比较大的聚会,基本上也仅限于在本旗之内,比如他属于正白旗的,正白旗之内的人可以到他家去欢庆,但是一定要经过皇帝的批准。
所以,咱们平时在清宫戏中看到的那些互相串门子、聊天的事,那简直是扯淡。那个时候还甭说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就是当官的老爷们,也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当然,皇帝管这么严格,也有他的道理,清军入关不久,私底下不满的人特别多,做皇帝的就算用爵位、功名利禄把手底下的人稳住了,还是怕他们造反。因为中国过去就有异姓相残的历史,异姓相残完了,以后又同姓相残,皇族尤其是高级王公,就要防止他们造反。所以,在清朝对王公管束非常严格,彼此不能交结朝官。
既然有如此严格的管理制度,那么这个离皇城40里远的“平西王府”,怎么看都不符合规格了,它到底是哪个王爷的府宅呢?又为什么叫“平西王府”呢?咱们慢慢来追本溯源。
二、乱伦疑案
据当地流传下来的说法,在雍正年间,突然有一天,这小村庄来了一大帮内务府的人,不由分说就开始跑马圈地。没过几天,这里就修起了一条非常具有气势的护城河,在河内盖了一座高墙大院。老百姓觉得挺纳闷的:“咱们村跟皇亲国戚可是一点都不沾边。怎么会有内务府的人来指挥盖房子呢?”没过几天,就看见一些太监、宫女,陆陆续续地搬了进来,可是谁都没见过这宅子的主人长成啥样。令人感觉到更加奇怪的是,这座宅子戒备森严,驻扎有大批的官兵,与其说是护卫,不如说是看守更为恰当。
不过,您可别小看了当时老百姓的能力,没过多久,就从京城传来了一个小道消息,说这个宅子里住的就是一位王爷,而且是用妃子换回来的王爷。妃子换王爷?这么有戏剧性的一说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雍正在夺取王位之后,开始对他的兄弟们大开杀戒,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就带着老婆出城避难,没想到最终还是被皇帝抓了回来。雍正皇帝听说弘皙的老婆长得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就想把她纳为妃子,作为交换的条件,免了弘皙的罪。同时在离京城40里的昌平郑家庄,盖了一个王府把他安置在那儿,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他软禁了起来。
这种事儿照现在老百姓的想法,应该是不可能的。这根本就是乱伦嘛,但是您别忘了,那是几百年前的中国,那时候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眼中,还没有乱伦的说法。弟弟娶嫂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说白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既然是有这样的习俗,皇宫内院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这也都是当时老百姓们的香艳猜测,难道雍正真的会因为后宫佳丽都已看腻,于是强取豪夺地抢走侄子的老婆吗?
其实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先不说每年宫廷里为皇族准备的选秀大赛,会有无数花季少女被送进皇宫,为皇族子弟开枝散叶。就算雍正真是个非常好色的皇帝,那几年,又刚好没有什么美少女进贡,再加上传说中这个侄媳妇实在是花见花开,人见人爱,可是关键时刻,一个皇帝会拿自己的皇位和女人来交换吗?要知道,推测的前提是,雍正对自己的兄弟们大开杀戒,正在巩固政权的时候。一个统治礼教国家的君王刚即位的时候,他会为了一个妃子,一个女人,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得罪所有人吗?凡是能成王者之器的人,他在这些事情上还是有分寸的,相信经常看清宫戏的人,会马上明白,政治权术啊。大家想想,他为了一个妃子,把人家软禁起来,还专门盖王府,这不就是欲盖弥彰吗?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因此,这个故事,终究也只能算是一个传说而已。但是,清初的旗人的确有夺人妻子的事情发生,比如多尔衮入关以后,他就把自己的侄子豪格判了罪之后,把豪格的妻子据为了己有。不过清朝人入关以后,尤其到了康熙、雍正以后,就逐渐地汉化了,比较遵从汉人的习惯。因为在关外的时候,满族的人口比较少,美女也是稀缺资源。人口越少的民族,往往越容易导致族内通婚。
三、谁是王府的真正主人?
说了半天,这个王府里面住的到底是谁呢?为什么为他建了这么一个王府呢?
昌平郑家庄这座王府,实际上是一个监狱。它的起始是在雍正元年,雍正为了把废太子从宫里迁出,在这里特地修盖的一个住宅。然后在废太子迁来以后,不久又把他的儿子弘皙——雍正先期已经封他是理郡王,也弄到了这里,让他陪伴他父亲。为什么叫“平西王府”,这实际是个误会,乾隆四年,弘皙被革了爵位,革了以后,没有爵位了,人们就称这个地方为弘皙府,而且位置又在昌平境内,所以它是昌平弘皙府。中国人比较崇尚双声词,随后昌平的平取一个字,弘皙的皙取一个字,当然弘皙的皙不怎么常见,那么用西方的西。所以,最后流传开了以后,就俗写成“平西府”,或者“平西王府”。当然这是一种推测,因为从史料上看,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可见这个王府的存在时间是非常短的。
以上就是神秘王府一夜失踪遭灭门的详细介绍,当然,这只是我们从流传下来的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妄加的一些推测,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今天已经很难知晓了。
相关参考
...。此后,各地军阀纷纷宣布独立,连年混战,国无宁日。北洋军阀把持的所谓的“中央政权”,更是横征暴敛,仇视革命。北洋军阀也逐渐分裂成三大派系,即段祺瑞的皖系、张
中国近代史上帝制被推翻之后有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人对这一时期绝对不会陌生,但如果问及北洋究竟是什么,大部分的人都答不上来。研究这段历史必须要对一些专有的名词进行
直奉战争(汉语拼音:ZhifengZhanzheng),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 ①第一次直奉战争。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目录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
北京政变发生于1924年10月24日,当时军阀混战还未结束。从直皖战争到直奉战争,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长期的斗争一直在进行之中,冯玉祥趁吴佩孚在前线指挥战役之际,联合胡景翼、邓宝珊发动了兵谏
1917年7月17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的时候,北京政府有寺内内阁的支持,有西原借款的援助,有赋予合法有道的权威。北京不是一个无权、无勇、无钱的空架子。但是北京没有国会,没有总统(冯国璋是代理总统),没
...老、闲居在家的王士珍出来“调停”。王士珍字聘卿,在北洋军阀中声望很高,被称为“北洋三杰”之首(其他“两杰”是冯国璋和
...老、闲居在家的王士珍出来“调停”。王士珍字聘卿,在北洋军阀中声望很高,被称为“北洋三杰”之首(其他“两杰”是冯国璋和
在古代,偌大的皇宫除了皇帝一家人,就是一些没有战斗力的太监和宫女。御林军手中有武器,而且人多势众,完全可以在某一次的早朝上,杀了皇帝,挟持所有的大臣,自己坐龙椅当皇帝,这样就不用给皇帝当奴隶,岂不快哉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孙国,原题:《萧劲光组建红色“御林军”留守延安》1937年12月,中央军委将在延安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萧劲光担任司令员。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