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仕清,晚节时中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义不仕清,晚节时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义不仕清,晚节时中

2、历史人物 北宋宰相白时中简介,白时中在靖康之变提出了什么建议

义不仕清,晚节时中

  黄宗羲在70岁时,停止了讲学活动,而集中精力著书立说,他年寿愈高,学问愈精,声名日卓,朝中大臣仰慕其学问,多次向皇帝举荐他,康熙皇帝为笼络人 才,也曾几次下诏颁旨希望能征召或礼聘黄宗羲出仕任官,但梨洲先生坚守遗民气节,不为名利所动,多次拒绝了朝廷与地方官吏的征聘,而致力于他的学术事业。> >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皇帝下达了征选“博学鸿儒”的诏令,命令中央和地方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修,文词卓越”的人才,由他“亲试录用”,结 果虽然网罗了一批名士,但像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这类民族意识强烈的杰出人才却并未应征,当时掌管翰林院的大臣叶方蔼曾向康熙皇帝当面举荐梨洲先生黄宗 羲,康熙皇帝接受了叶方蔼的奏请,叶便准备移文吏部拟诏征聘,这时,在朝为官但素知老师节操的梨洲门人陈锡嘏(字介眉)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就赶快去 找叶方蔼剖陈利害,代师力辞,因为他深知老师矢志不仕新朝的气节,朝廷如果威逼他,就无异把他推向绝路,叶方蔼这才作罢,事后,陈锡嘏写信向老师说明事情 原委,宗羲复信表示感谢之意,并清楚表明了拒绝征聘的志节,信中说:> >   吾兄与(范)国雯书见及,言都下诸公,欲以不肖姓名尘之荐牍,叶 庵先生且于经筵御前面奏,其后庵移文吏部,吾兄力止,始闻之而骇,已喟然而叹,且喜兄之知我也,……某年近七十,不学而衰,稍涉人事,便如行雾露中, 老母年登九十,子妇死丧略尽,家近山海,兵声不时撼动,尘起镝鸣,则扶持遁命,二十年以来,不敢妄渡钱塘,渡亦不敢一月留也,母子相依,以延漏刻,若复使 之待诏金马,魏野所谓断送老头皮也,黄宗羲在信中以北宋名士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拒绝朝廷诏征去为辽国校书的故事,表示了自己永不出仕的决心。> >    时隔两年,即康熙十九年(1680),黄宗羲71岁时,当时担任监修明史总裁的内阁大学士徐元文(字立斋)知道黄宗羲不可能被朝廷征召出仕,但或许可以 礼聘他出山修史,于是再次向康熙皇帝举荐,建议聘请黄宗羲赴京修史,当即下旨,命地方官“以礼敦请”,宗羲又以年老多病为由坚辞不往,康熙帝知道不 能勉强,就颁发特旨,命令地方官将黄宗羲有关明史的论著、史料钞录送京,移交史馆,徐元文又延请其子黄百家参与修史,宗羲虽然同意了,却修书一封寄给徐元 文,讽刺说:“据说周灭商后,遗老伯夷、叔齐二人托孤于大臣吕尚(即姜太公),得以‘三年食薇,颜色不坏’,现在,我送儿子百家跟你们一起修史, 您总可以放过我了吧!”> >   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黄宗羲81岁高龄时,清圣祖康熙帝曾询问刑部尚书徐乾学(字健庵,徐元文之兄): “海内人士中,有些什么人称得上‘博学多闻,文章尔雅可备顾问者’?”乾学奏对说:“以臣所知,止有浙江黄宗羲学问渊博,行年八十犹,曾经臣弟元 文奏荐。”康熙帝说:“可召至京,朕不任以事,如欲回乡,即派遣官员护送他。”乾学奏对说:“上次他就以老病推辞应召,现在恐怕更不能应召上路啦。”康熙 帝听后感叹说:“人才真是难得啊!”> >   黄宗羲不仅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而且多次拒绝地方官邀请的官方礼仪活动,如宗羲80岁时,绍兴知 府李铎盛情邀请他以“乡饮酒大宾”身份出席官方礼仪活动,黄宗羲坚辞不往,并修书两封,以自己“不忠、不孝、违礼”三不可作为拒绝理由,表明自己坚守道 义、“修身俟死”的心迹,那些地方官也只有尊重黄宗羲的意愿,不再勉强梨洲先生出山任事了。> >   终黄氏一生,他始终保持了“亡国大夫”、 “故国遗民”的气节,既未入清廷当官,也不肯参加官方的正式活动(如官修明史、县志、乡饮酒会),但他不是迂儒,不是释老门徒,既没有放弃“经世应务”的 思想而遁入空门,更不曾颓废放纵而潦倒终生,而是抱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处世处己,这一处世态度,在他晚年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他在76岁时为坚守遗民气节 的谢泰阶(字时符)撰写的墓志铭说:> >   嗟乎!亡国之戚,何代无之?使过宗周而不悯《黍离》,陟北山而不忧父母,感阴雨而不念故夫,闻山 阳笛而不怀旧友,是无人心矣!故遗民者,天地之元气也,然士各有分,朝不坐,宴不与,士之分亦止于不仕而已,所称宋遗民如王炎午者,尝上书速文丞相之死, 而己亦未尝废当世之务,是故种瓜卖卜,呼天抢地,纵酒祈死,穴垣通饮馔者,皆过而失中者也,这里所表彰的,是怀念故国、不仕新朝但却不废当世之务的遗民气 节,反对的是因为亡国而消极遁世、纵酒祈死等过而失中的行为,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黄宗羲在抗清斗争失败、恢复明室的希望破灭之后,保持了“朝不坐,宴 不与”、“止于不仕”的“亡国士大夫”气节,但却不废当世之务,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史料,从事著书讲学事业,以保存一代文献、总结历史经验为己任,他虽 坚持自身“止于不仕”的原则,却不反对学生或子孙参与修史或应举出仕,他在晚年所写回忆录(如《思旧录》)及许多碑传、诗文中,一再歌颂和表彰那些在抗清 斗争中英勇不屈、慷慨死节的人物如张煌言、冯京第等,表达了他的强烈民族意识和反抗政治压迫的精神,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在一些诗文中赞扬了清朝康熙皇帝及 当权大臣徐元文、徐乾学等,例如,黄宗羲在写给内阁学士徐乾学的一封信中,称赞康熙皇帝为当今“圣主”,歌颂“皇上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燹,除当来之苦 集”,并称徐乾学受到重用是“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还提出了“其要以收拾人才为主”的政策建言,有人根据《南雷诗文集》 中有黄宗羲晚年与清廷大臣徐元文、徐乾学、叶方蔼等的书信往返、诗歌唱和并有几处称誉康熙皇帝为“圣天子”之类言词,便批评黄宗羲“晚节不终”,我则不以 为然,倒是认为这正是梨洲先生开明通达、正视现实的证明,因为历史在进步,当梨洲晚年,清朝统治已经巩固,康熙皇帝也确有其英明伟大之处,例如开“博学鸿 词”科网罗人才,开设明史馆招募众多人才修撰《明史》,甚至几次三番想征聘黄宗羲为朝廷所用,黄宗羲虽然拒不出仕,但在康熙皇帝求才若渴的情况下,如果还 要求黄宗羲像写《留书》与《明夷待访录》时那样去骂清朝为“夷狄”、斥清帝为“虏酋”,未免有些迂腐了,况且,今人评价黄宗羲是“失节”还是“进步”,不 应站在一个明朝遗老的立场上,而应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分析评价,这样才可能客观一些,在这个问题上,梁启超倒是独具慧眼, 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批评章太炎之论说:“章太炎不喜欢梨洲,说这部书(按指《明夷待访录》)是向满洲上条陈,这是看错了,《明夷待访录》成于康熙 元、二年,当时遗老以方殂,光复有日,梨洲正欲为代清而兴者说法耳,他送万季野北行诗,戒其勿上河、汾太平之策,岂有自己想向清廷讨生活之理?”梁氏 此论是合情合理的,曾经称赞是“圣之时者”,经典《中庸》也有“君子而时中”的名句,在我看来,黄宗羲虽没有孔子那样的神圣光环,但称他为有 浩然正气的时中君子是不为过的。

历史人物 北宋宰相白时中简介,白时中在靖康之变提出了什么建议

简介

白时中,字蒙亨,寿春人。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登进士第,累官为吏部侍郎,坐事降秩知郓州,己而复召用。政和六年拜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

相关史料

宣和六年,除特进、太宰兼门下,封崇国公。始时中尝为春官诏令编类天所奏祥瑞其有非,文字所能尽者,图绘以进。时中进《政和瑞应记》及《赞》。及为太宰,表贺翔鹤、霞光等。

圜丘礼成,上言体气充盈前所未有,乞宣付秘书省。

时燕山日告危急,而时中恬不为虑。金人入攻,京城修守备,时中谓宇文粹中曰:“万事须是涉历非公尝目击守城之事,吾辈岂知首尾邪?”

钦宗即位,召大臣决策守京师,问:“谁可将者?”李纲言:“朝廷高爵厚禄蓄养大臣,盖将用之有事之日。时中辈虽书生,然抚将士以抗敌锋,乃其职也?”时中勃然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乎?”纲曰:“陛下尝使,臣当以死报。”于是以纲为右丞充防御示使。时中罢为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御史劾时中孱懦不才,诏落职。未几卒。”——《宋史》

相关参考

长孙顺德为何晚节不保

长孙顺德是唐朝初期名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五位。长孙顺德原本是隋朝后勋卫,后来投奔李渊,专门负责募兵。此后多次率军立下战功,李渊登基称帝,长孙顺德封为薛国公。长孙顺德还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帮助

古人常说“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后面半句更经典,道出人性

俗话说得好:慈不带兵,义不养财。不过这只是上半句,这句俗语的下半句其实更为经典: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这句俗语是说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的人性,在一些职位上,如果人性过于仁慈,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一人晚节不保,两人得善终

在中国汗青上,有三位名将深得岳飞推崇。韩信,西汉建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他是岳飞最为赏识的古代名将之一。作为一名军事家,韩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天真用兵。在疆场上,韩信时常连系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来制订

一人晚节不保,两人得善终

在中国汗青上,有三位名将深得岳飞推崇。韩信,西汉建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他是岳飞最为赏识的古代名将之一。作为一名军事家,韩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天真用兵。在疆场上,韩信时常连系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来制订

曹魏顶级战将,深得曹操宠信,因一事导致晚节不保,最终羞愧而死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兵多将广,尤其是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将,远超刘备和孙权。其中有一位战将,跟随曹操几十年,曾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曹操的宠信。后因做错了一件事,导致晚节不保,最终羞愧而死,此人就是曹魏五子良将

为什么党的时代使命光荣艰巨党员的历史责任义不容辞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岗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多少悲壮,多少豪迈,多少光荣,一个即将走过百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共产

陈霸先打遍江南无敌手,为何最后晚节不保

​梁武帝萧衍病逝之时,陈霸先虽然在广州任职(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却不是广州刺史。如果不是因为陈霸先投靠了湘东王萧绎,那么陈霸先的名字恐怕都没资格写在史书上。投靠萧绎之后,陈霸先收拢了一支较为可观的军

颜元

颜元  颜元(汉语拼音:YanYuan,1635~1704),中国清初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浑然,号习斋。直隶(今河北)博野人。一生不仕,靠教书、行医为生,晚年主持漳州学院。在哲学上,认为理

胡三省

  胡三省(1230~1302),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天台)人。南宋理宗宝祐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祐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