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弃儿,商海的宠儿王致和的故事
Posted 科举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科举的弃儿,商海的宠儿王致和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科举的弃儿,商海的宠儿王致和的故事
1669年(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人王致和进京会试第,滞留京城。> > 这已经是第四次会试落第了,想起这么多年的经年累月的寒窗苦读,王致和不禁悲从中来。> > 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 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 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 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 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 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 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 “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 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这是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开始形成的一套很严格的科举考试制 度。> > 王致和的家庭很穷。作为一个穷举人,他做官的可能几乎是零。因为当时以举人身份做官的不能说没有,但也是极其之少,可谓凤毛麟角。何况他很穷,没有去上下打点的任何资本。他要做官,必须要在通过会试成为进士,才有可能。但是几次在会试中,他有些灰心失意了。> > 打道回府吧,他实在感到无颜去见江东父老。他忘不了来时乡亲们对自己的厚望,尤其是父母那期待的目光,时时出现在他脑海里。> > 他捎信回家说,他在北京找到一份适合文人干的抄抄写写的差事,自己计划边干边学习,争取在下一次的会始中榜上有名,以光宗耀祖,不负父母的养育苦心。> > 京城米贵,白居不易。小时候,王致和曾在老家帮人做过豆腐,没想到,这个技艺在此时帮了他的忙。为了生计,他在北京的安徽会馆附近租房制作豆腐,白天沿街叫卖,晚上在狭小的住房里读书,准备下次再考,继续博取功名。> > 豆腐的生意还过得去,王致和亦商亦读的日子过得苦中作乐,原汁原味。岁月似梭,日子水一般地漫过。> > 一次,王致和的豆腐做多了,当天没有都卖出去,剩下了不少。这可怎么办呢?时值夏季,卖剩的豆腐很容易发霉变质。> > 王致和急得抓耳挠腮。为减少损失,他索性死马当活马医,将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在坛里。他想,这样兴许还能减缓豆腐发霉,反正这些剩豆腐无法去卖了,可留着自己当一餐饭吃。> > 之后,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读,渐渐把此事忘了。> > 秋风吹过,天气一天天地凉爽起来了。王致和重操旧业,猛地想起了那些腌在坛里的剩豆腐了。他苦笑了一下,估计早不能吃了。> > 他不经意地打开坛子一看,果然这些豆腐已呈青绿色,且臭气扑鼻。弃之可惜,不知这东西能不能吃?他弄下一块儿用舌头舔了舔,觉得有点咸,有点粘,可吃起来臭里透着香,香味浓郁、鲜美。他干脆又弄下一小块儿尝尝,越吃越觉着好吃。> > 王致和甚感惊奇,于是把坛子里腌制的这些豆腐拿出几块送给同乡品尝,谁知大家也都一致赞好,无不称奇。> > 真是歪打正着,王致和喜出望外。所谓一着鲜,吃遍天。这个独家生意,一定能给自己带来滚滚财源。> > 正好此时王致和已经对那些味同嚼蜡的八股文厌倦了,与其将来当一个寻章摘句、死板教条的腐儒,不如在臭豆腐上大做文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科举领域自己连进士都靠不上,但在其它领域说不定就能当个状元!让科举功名见鬼去吧,从此要在商海驰骋了!> > 于是,放弃仕途的王致和,从此专心做起“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来。此物别具风味,价格低廉,开胃下饭,适合劳动人民食用,销路逐渐打开,生意十分兴旺。> > 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开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取名“王致和南酱园”。以经营臭豆腐 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王致和臭豆腐臭名远扬,他乐得合不拢嘴,赢得盆满钵满。> > 王致和十分注重技术攻关与生产技艺的提升,经过多次改进,他的臭豆腐的质量更好,声望更大,清末传入宫廷。太后秋末冬初也喜欢吃,被定为御膳小菜,按其形状、颜色取名“青方”。臭豆腐被定为“御膳小菜”后,身价倍增。> > “王致和”门前的三块立匾加上彩绘龙头,象征“大内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酱园”的六个字刻为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鼎、鲁琪光题书。孙家鼐写的是两幅 藏头对,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 从此,“王致和”的生意越作越兴旺,并开始有人竞相仿制。清年间,在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地相继开设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酱园。> > 还曾有过三让王致和臭豆腐的趣闻。1964年,缅甸总理奈温将军访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奈温将军。席间,上了几道小菜,其中一道小 菜是王致和臭豆腐,由于臭豆腐的奇臭,尽管周总理3次做出手势请奈温将军先品尝,但他都迟迟不敢动筷。周总理解释说:“这个小菜很有特点,闻着臭,吃着 香。”奈温将军笑问:“不是已经发绿了吗?”周总理告诉他绿色是发酵而非发霉,还自己夹了一筷子送进嘴里。看周总理吃得津津有味,奈温将军方才动手品尝, 之后便啧啧称赞。随后,周总理又向他讲述了臭豆腐产生的。就这样,奈温将军回国时,两罐王致和臭豆腐也跟随他到了缅甸。> > 从清朝到现在的三百多年间,“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 > 三百年悠悠岁月,“王致和”历经沧桑,经过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已从一个手工作坊,发展为一家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而且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 科举制度的弃儿,却成了商海的宠儿。少了一个腐儒,却多了一个“中华老字号”。王致和当年弃科举而自主创业,并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其发家历程,对今人选择人生道路也不无启迪。清朝秀才王致和,靠“臭”闻名,连康熙都知道
清朝康熙年间,顺天府武清县西河村(今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有一个落第秀才,他发明了一种怪异小吃,在当时很有名气。后来他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但却辞官不做回京创业,怪异小吃销遍大江南北,康熙皇帝赐名青方,后来成为慈禧太后御膳,毛主席也喜欢吃,还曾题写15个字点赞。
这个人叫王致和,安徽仙源县人,是个秀才,因屡试不第,于康熙年间投奔远亲,来到京南顺天府武清县,住在了潞河畔西河村。为了生活,他做了起了小本生意——卖豆腐。
这一年夏天,王致和挑着一担豆腐正要去卖,远房亲戚来找他,说家里要办喜事,叫他去帮忙。他说还要去卖豆腐,远房亲戚说豆腐他都买下了。说完扔下一贯钱,拉起王致和就走。
王致和一去就是二十多天,回来的时候,发现豆腐都长了绿毛儿,奇臭难闻。王致和非常节俭,不舍得把豆腐扔掉,便夹起一块豆腐尝了尝,结果发现,那豆腐虽然臭了,但吃到嘴里却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且越嚼香味越浓。王致和明白了,原来臭到极致就是香!于是专门做臭豆腐,在京城附近卖。
因为王致和的臭豆腐很特别,很快在京城出了名。康熙皇帝听说后,让太监买几块品尝,感觉味道不错,但觉臭豆腐之名不雅,于是赐名青方。从此,王致和的臭豆腐更加有名,王致和也成了京城一带知名人物。
王致和因臭豆腐畅销时来运转,顺天府举行乡试时,有官使推举他参加。当时的乡试在每年八月举行,分为三场,其中第一场要作五言八韵诗一首。王致和是秀才,作诗不外行,但他多年卖臭豆腐,读书时间不多,对自己的臭豆腐倒是情有独钟。那一年的考题正好是知味下车,他便写了一首诗夸奖自己的臭豆腐:明言臭豆腐,实名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珍馐富人趣,野味穷者光。既能饫饕餮,更可佐酒浆。餐馔若有尔,宴饮亦无双。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未央。
考官看了这首诗,鼻子都气歪了,要治他玷污考场之罪。主考官看罢,摆摆手说:知味下车,考生千篇一律皆论酒,惟王生之臭豆腐诗别开生面,且词意豁达,故应重新裁定为是。就这样,王致和竟得中第107名举人,任铁岭知县,后来又升任卫辉知府。但他没干几年,就辞官回京创业了。
王致和的臭豆腐在顺天府最有名,他便在北京延寿街开了一家臭豆腐坊。大门上还写了幅对联: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是臭名远扬。从那以后,王致和的臭豆腐销遍大江南北,真的臭名远扬了。
到了光绪年间,王致和的臭豆腐成了慈禧太后的御用食品,平民百姓则把它当成了日常佐料。在湖南,王致和的臭豆腐经过改良,成了地方名吃。
1922年,毛主席邀李立三商议组织安源煤矿工人罢工时,曾在火宫殿请李立三吃臭豆腐,还给李立三讲臭豆腐的由来。1958年4月12日,毛主席在黄克诚陪同下重游故地,仍对臭豆腐赞不绝口。湘菜师傅专门制作了主席宴,其中就有臭豆腐。毛主席说臭豆腐有三个特点:闻起来很臭,看起来很脏,吃起来很香。在工作人员请求下,毛主席亲笔为臭豆腐写下15个字的点评: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本站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清朝康熙年间,顺天府武清县西河村(今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有一个落第秀才,他发明了一种怪异小吃,在当时很有名气。后来他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但却辞官不做回京创业,怪异小吃销遍大江南北,康熙皇帝赐名青方,后来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在东昌之战中失败之后,再一次带领军队南下。加上之前两次的南下,此次已经是朱棣带领大军第三次南下了,此时的朱棣让然游离在北平、河北、山东三地建立防御战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自己大本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爱屋及乌”,对于喜欢的东西会更加喜欢,更加的去宣扬才对。而从中国古代王朝来看,强盛的汉代、唐代、明代等都是国人喜欢并且崇拜的朝代,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很少能够看见这些朝代的宫廷
安禄山 安禄山再历史上赫赫有名,但是确实坏名声,他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史学家从来把“安史之乱”称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是直接把大唐帝国从太平盛世拖入衰败深渊的元凶。 多年来,人们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短短两句话,道出了科举考试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古代学子来说,科举考试是他
...为背景,以祁县乔家第三代人——晋商巨子乔致庸几十年商海打拼和奋斗的故事为中心,记述了乔致庸弃儒经商,主持家业,以“义信利”为本,将事业发展到极致,直至“全国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在中堂的买卖”的盛况。通...
...为背景,以祁县乔家第三代人——晋商巨子乔致庸几十年商海打拼和奋斗的故事为中心,记述了乔致庸弃儒经商,主持家业,以“义信利”为本,将事业发展到极致,直至“全国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在中堂的买卖”的盛况。通...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科举作弊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故事的一开始还得从一本书说起。名叫《曾广四书备旨》,这本书有什么特别呢?这本书它的特别的就是小,说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小编再给大家开玩笑。它的体积放在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林甫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
...一段写的是自己已经二十五岁了,虽然中了进士,但是在科举上没能再取得成绩,到现在仅仅是一个进士。再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后,我就随着叔父一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