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订交,博览群籍
Posted 科举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拜师订交,博览群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拜师订交,博览群籍
黄宗羲生长在书香门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跟随父母在北京的御史官邸生活时,父亲每天都要他完成八股制义的功课,而宗羲却喜欢偷看那些、小说,几十年以后,他在回忆母亲生平事迹的文章中追述当时读书的情景说:> > 宗羲此时年十四,课程既毕,窃买演义,如《》、《残唐》之类数十册,藏之帐中,俟父母熟睡,则发火而观之,终于有一天,这些闲书被父亲发现了,父亲 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怕儿子耽误做八股文的功课,所以希望黄尊素出面禁止,但这位父亲还算比较开明,认为如果禁止他读野史、小说,就可能会伤害他的豪迈勇 往之气,影响他的探索精神,还是让他用这类书去启发聪明智慧吧!从此,母亲虽不反对儿子读小说,但却经常偷看儿子读书时的心得批注,而且始终不让儿子知道 父亲发现他偷看杂书这件事,此事说明宗羲在少年时代就不热衷科名,而喜欢博览群书、独立思考,而其父母虽然望子成龙,却也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对他后 来揭露批判科举制度的流弊、提倡经史并重、切于民用的“经世”实学是有很大影响的。> > 元年(1628)秋天,黄宗羲护持着父亲的灵 柩从北京回到家乡,正式办理丧事时,已经入冬了,他父亲的好友蕺山先生刘宗周专程从绍兴来余姚吊唁亡友,他用衣袖拂去棺木上的仆仆风尘,不禁悲从中来,放 声痛哭而去,当初,黄尊素被逮押送京城时,刘宗周亲自为之饯行,临别时,尊素谆谆嘱咐儿子要拜蕺山先生为师,刻苦攻读经史,次年春天,宗羲即遵照父亲遗 训,到郡城绍兴拜刘宗周为师,同时,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广交朋友,切磋学问,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七年(1629—1644)明亡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黄宗 羲拜师、读书、游学、交友的黄金时期,期间虽参与了一场驱逐阉党余孽阮大铖的政治运动,但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读书学习。> > 黄尊素之所以训命儿子拜刘宗周为师,是因为宗周不仅是当时大儒,而且是朝廷直臣、东林诤友,且与尊素私交甚笃。> >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念台先生,因其讲学于蕺山,故又称蕺山先生,浙江绍兴人,他于二十九年(1601)登进士, 在万历、天启两朝历官行人司行人、礼部主事、光禄寺丞、尚宝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右通政,他是最早弹劾宦官魏忠贤的官员,在天启元年当魏阉羽毛未丰 时,即上疏弹劾魏进忠(忠贤)和保姆客氏,而被罚俸,天启五年二月,朝廷命他升任通政司右通政,他连上三疏辞官,并再次上疏弹劾魏忠贤,于是奉旨“革职为 民,追夺诰命”,崇祯朝,历官顺天府尹(首都行政长官)、工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又屡因忠正直谏而被革职夺 官,南明弘光朝,复起为左都御史,弘光覆亡,浙江失守,刘宗周坚守臣节,绝食二十日而死,死后,南明鲁王谥曰“忠端”,唐王谥曰“忠正”,清又追谥曰 “忠介”,刘宗周虽然通籍四十五年,但在朝为官仅只四年多,大半时间是在野讲学著书,曾先后讲学于绍兴证人书院和京师首善书院,其学以慎独、诚意为宗旨, 而成为明末大儒,据董《蕺山弟子籍》记载,正式记名于蕺山先生门下的弟子有百余人;全祖望的《子刘子祠堂配享碑》则列举了“其学行不愧师门者三十五 人”,其中多数在明清嬗替之际坚持大义大节,或殉国,或遇难,或守节隐居,其中比较著名者如:顺天金铉(伯玉)、山阴祁彪佳(世培)、余姚章正宸(羽 侯)、孙嘉绩(硕肤)、武进吴钟峦(峦稚)、台州吴执御(朗公)、松江陈子龙(卧子)、嘉善陈龙正(几亭)、会稽王毓蓍(玄趾)、金坛周镳(仲驭)、海宁 陈确(乾初)、祝渊(开美)、会稽王毓芝(紫眉)、余姚王业洵(士美)、山阴秦弘佑(履思)、诸暨陈洪绶(章侯)、余姚黄宗羲(太冲)、黄宗炎(晦木)、 黄宗会(泽望)、董(瑞生)、余姚姜希辙(二滨)、山阴张应鳌(奠夫)、武进恽日初(仲升)、嘉善魏学濂(子一)、杭州冯(俨公)、江浩(道)、钱塘 张岐然(秀初)、长洲周茂兰(子佩)、慈溪刘应期(瑞当)、桐乡张履祥(考夫)等,皆为蕺山高徒,其学问、行事与名节均有可称者。> > 但 黄宗羲这次跟随老师的时间很短,不过三四个月,就因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顺天府尹而暂时中断,崇祯三年(1630),黄宗羲寄身于南京叔父的官邸读书,当 时,他叔父黄等素(字白)正在留都南京任应天府经历,黄宗羲侍奉祖母卢太淑人住在叔父官邸,于是,一面读书,一面游学交友,他与很多文人名士就是这段时 期结下交情的,如时任南京国子监照磨的番禺名士韩上桂性格豪爽,擅长诗赋,并向黄宗羲传授了诗法;时任南京工部右侍郎的文坛领袖何乔远(号匪莪,晋江人) 主动吸收黄宗羲为诗社成员;金坛名士周镳介绍黄宗羲加入了复社,他的朋友、宣城名士沈寿民(字眉生)劝宗羲重理科举之业,准备应考,于是,他在南京参加了 乡试,但满腹经纶的黄宗羲却榜上无名,落第还乡,当他返乡途径京口(镇江)时,遇见了曾任内阁大学士的文震孟先生,文阁老邀请宗羲一起乘船到苏州,舟中, 宗羲呈上落场答卷给文阁老看,文阁老十分欣赏宗羲的才华,勉励他说:你以后“当以古文鸣世,一时得失不足计也”(《思旧录》),这次科举落第,黄宗羲受到 极大的教育,使他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此后,他虽然遵从母命而与宗炎、宗会兄弟参加过两次乡试,但对时文制艺一类八股文章已无多大兴趣,也不将登第作为 目标,而将读书重点放在苦读经史和诸子百家之书上,后来,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严厉批判科举制度,指出“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认为当时取士制 度,只有科举一途,堵塞了许多豪杰之士的进取之路,因而提出了拓宽取士途径的“取士八法”,这些思想的产生,显然与他年轻时参与科举考试蒙受挫折的经历有 着因果关系。> > 崇祯四年春,刘宗周再次被革职,回到家乡讲学著书,黄宗羲再次从学蕺山,这年三月,他与同邑名士陶龄(号石梁)共举越 城证人之会(或称证人社,俗称证人书院),集合同志、门生大开讲会,刘宗周为证人社制订了社约、社规,并确定每月三日举行讲会,由刘蕺山与陶石梁担任主 讲,三月三日的首次大会,来听讲的缙绅、学士竟有200多人,可见其盛况,但刘、陶为学宗旨不同,刘子主“慎独”,而陶氏则近禅,所以不久便,陶 氏另立分会于白马山,开门受徒,所讲都是佛教因果之说,黄宗羲认为非常荒谬,力驳陶氏邪说,他又邀集吴、越名士40余人(一说60余人)至刘宗周门下听 讲,从此,蕺山门人日益增多,“慎独”之说也得到广泛传播,但正如黄宗羲自己在数十年后总结从学蕺山的经历时所说:> > 先生与陶石梁讲 学,石梁之弟子,授受皆禅,且流而为因果,先生以意非心之所发,则无不起而争之,余于是邀一时知名之士数十余人执贽先生门下,而此数十余人者,又皆文章之 士,阔远于学,故能知先生之学者鲜矣,先生诲余虽勤,余顽钝终无所得,今之稍有所知,则自遗书摸索中也,除两次从学刘蕺山之外,黄宗羲在崇祯时期的大部分 时间还是自学与游学,当初,黄尊素在被押赴京的路上,曾告诫宗羲说:“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将架上《献徵录》涉略可也。”(黄炳《黄梨洲先生年谱》)于 是,宗羲遵照父亲遗训,开始有计划地读书,他先从十三朝实录读起,再读二十一史,“每日丹铅一本,迟明而起,鸡鸣方已,两年而毕”(同上),他“通知 史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致用”,他还钻研了四书、五经等经典,广泛研读了诸子百家之书,以及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音乐、佛教、道教等方面的书 籍,甚至对耶稣会教士传入的西方科学著作如历学、算学之书,也认真地作了研究,并写了十多种历算学研究专著,这为他以后成为博学多识的一代学术大师,奠定 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 根据黄宗羲《思旧录》以及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与黄炳《黄梨洲先生年谱》等资料的记载,宗羲在崇祯二年至 十五年即20岁至33岁这段时期,是他读书、游学、论交的黄金时期,其读书交游的地域,以余姚、绍兴、杭州、苏州、南京五地为主,足迹遍布浙、苏、皖数 省,与其过从密切、友情笃厚的,上至名宦大臣,下至普通学子,数以百计,如他曾在崇祯三年、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多次在南京游学、应 试,结交了很多名士,与复社名士张溥(天如)、张采(受先)、周镳(仲驭)、杨廷枢(维斗)、陈子龙(卧子)、吴伟业(骏公)、万寿祺(年少)、沈寿民 (眉生)时相过从,常在秦淮河的小舟中举行文会,不仅参加何乔远(匪莪)的诗社,并与南中词人汪逸(遗民)、林古度(茂之)、黄居中(明立)、林云凤(若 抚)、闵景贤(士行)等相交甚契,还积极参与了崇祯十一年的复社名士声讨阮大铖的“桃叶渡大会”,参与了崇祯十二年的南京“国门广业社”的文人集会,与江 右张自烈(尔公)、宣城梅朗中(朗三)、宜兴陈贞慧(定生)、广陵冒襄(辟疆)、商丘侯方域(朝宗)、桐城方以智(密之)过从甚密,几乎“无日不相征 逐”,其中侯朝宗是花花公子,每当酒会,必定要招青楼女子陪酒,宗羲实在看不过去,就对主持人张尔公说:“朝宗的父亲还在坐牢,怎么能这样做呢?”尔公回答 说:“朝宗的本性大概是不耐寂寞吧!”宗羲说:“如果一个人不耐寂寞,则亦何所不至!我辈不说,就是损友了。”尔公点头称是,以后,清兵南下,侯方域率先 投降,大概是“不耐寂寞”的必然结果吧,在众多坚持民族气节的复社名士面前,他真应验了黄宗羲的“损友”之说,而在这批名士中,与黄宗羲交往最密且最令梨 洲老人难以忘怀者,莫过于安徽宣城的沈寿民、沈寿国兄弟了,宗羲在《思旧录》中追忆其交往始末说:> > 沈寿民,字眉生,宣城人,移寓南 京,余十七岁遭难,往来都中……无暇更理经生之业,不读书者五年矣,庚午(崇祯三年),至南京,邂逅眉生,为之开导理路,谆谆讲习,遂入场屋,癸酉(崇祯 六年),访我于黄竹,不遇而去,至武林,与余同寓孤山,诗酒流连月余,戊寅(崇祯十一年),余访眉生于宛陵……阮大铖党祸起,眉生变姓名至金华,不相闻 问,然余逢急难,必梦投眉生之家,痛哭而醒,戊戌(十五年),邹文江来,始得眉生消息,已返家园,作诗寄之,……庚戌(康熙九年),得眉生手书,余诗 所谓“春尽来书岁暮收,从前犹胜竟沈浮”是也,乙卯(康熙十四年),有客自长洲来,接眉生书云:“知己之难久矣,梨洲先生之于弟,与弟之于梨洲先生,今世 才一见耳,世路羊肠,天地,不敢咫尺,先生悉此情哉!初意道驾西来,不腆敬亭,愿撰杖履,自此陟黄鹤,渡渐江,下严濑,买舟而东,拜吾太夫人堂下, 日复一日,好音不续,此志渐颓,眼中之人老矣,而弟尤甚,奈之何哉!道旨愧未亲承,然于诸时贤传诵,颇窥什一,‘古今生知惟尧,学知惟舜,大禹口口说艰说 难,殆困知也,’旨哉言乎,佩服佩服!”书筒上书:“四月廿日濑江寄。”而眉生之卒,在五月三日,相去仅十有二日,则此书是绝笔也。> > 沈寿国,字治先,眉生弟也,庚午,同试南都,……戊寅,余至宛陵,宿于市肆,明日,欲抵安庆,治先知之,来肆中,将余被强搬去,拉予同入城,则麻孟璇、 梅朗三、徐律时、颜庭生十余人,已角巾葛袍,出迎于路矣,遂寓徐乾岳之家,款留近十日,将行,出宿治先家,余卧后,治先发吾拜匣,空无所有,以五十金置其 中,锁如故,迟明,余始知之,谓治先曰:“此子会银也,凡人窘则举会,奈何以饷余乎?”治先曰:“子途中不比吾家中也。”……以肩舆送至池洲,又寓书青阳 吴空之钟馈金,其交情如此,这生动地揭示了黄宗羲与沈寿民兄弟的深厚友谊,宗羲更在《感旧》诗中印证了与沈氏兄弟的亲密友情:“敬亭二沈最交亲,一别于今 十二春,已脱从前钩党祸,如何犹作不归人?”> > 又如在杭州时,黄宗羲与武林读书社(又称孤山读书社)诸君子如张岐然(秀初)、江浩 (道)、冯(俨公)、闻启祥(子将)、严调御(印持)等交往甚笃,他们经常读书论文于杭州城中,孤山脚下,当时,黄宗羲对《十三经》注疏颇感兴趣,并且 重视经传之名物象数,此外,宗羲还疏证了《汉书,地理志》,并研究乐律,撰写了《律吕数义》,读书社的人们敬佩他深得《论语》、《周易》之精髓,讲论儒家 经典时能够“凿空新义,石破天惊”。> > 在家乡余姚,黄宗羲与甬上(宁波)名士陆符(文虎)、万泰(履安)订交,他与陆符、万泰的交情最称至交,不但序其文、为之写作墓志铭,而且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次称述其交情,对二人的诗文、人格推崇备至,其《万悔庵先生墓志铭》(写于顺治十六年己亥宗羲五十岁时)记曰:> > 予束发出游,于浙河东所兄事者两人,曰陆文虎、万履安。> > 两人皆好奇,胸怀洞达……世间嵬琐解果之士,文虎直叱之若狗;履安稍和易,然自一揖以外,绝不交谈,其人多惶恐退去,……诗坛文社,三吴与浙河东相闭 隔,而三吴诸老先生皆欲得此两人为重,浙河东风气渐开,实由此两人,文虎既死,履安只轮孤翼,然其好奇日益甚,……大兵渡浙,一时士人讳言受职,皆改头换 面充赋有司,而公车之徵,先生独不行,当是时,先生遁迹榆林,丧其夫人,已又丧其太夫人,翰林之书卷青毡,荡于兵火,先生一病三年,炊烟屡绝,形废心死, 然友人高中丞在狱,予弟晦木犯难,犹能以奇计出之,先生既无心于当世,庙堂著作,坊瓦摸勒,凡士林之所矜贵者,一不以寓目,……间或出游,则多与失职之人 聚于野店僧寮,闻一奇事,咨嗟而乐道之。> > 先生讳泰,字履安,晚年自号悔庵,……举崇祯丙子乡试,郁然领袖名士,十年流落,饥渴寒冻, 未尝不为江湖所传诵,正复不恶,然方其盛时,交游满地,事有不可言,风波消铄且尽,先生间行过之,荒台天末,彷徨而不能去,先生即好奇乎?而抑郁憔悴,已 见之于发容矣,盖先生本用世之才,售答俄顷,悬然天得,置之寂寞,非其所长,而乃忍人之所不能忍,斯真可谓之好奇者也,……自文虎死后,先生始为诗文,文 虎之诗以才,先生之诗以情,皆有可传,当其渡岭,则酸咸苦辣之味尽矣,……忆晦冥之际,予过甬上,文虎新死,先生病疟,翦烛相对,凄惋欲断,是日先生之疟 为之不发,十年以来,岁必相过再三,每一会合,破涕收泪,竟不知其身在困顿无聊之中也,其《陆文虎先生墓志铭》(写于康熙十六年丁巳宗羲六十八岁时)> > 记曰:> > 陆文虎先生卒三十有二年,其丧尚在浅土,未亡友黄某泫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乃告于世之为郭元振者,而使契家子万斯大董其事,某月某日葬于城西之外,忆其平生崖略而志之。> > 先生讳符,字文虎,陆氏世为宁波望族,……四岁时,大父引置膝上,口授以杨忠愍草疏传奇,先生对客辄抗声高唱,意若深慨慕之者,……> > 先生风貌甚伟,胸贮千卷,謦为洪钟响,一时士大夫听其谈论,皆以为陈同甫、辛幼安复出……举(崇祯)壬午顺天乡试,监国时赐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 奉使闽中,不果行,……丙戌(顺治三年)十月初十日卒,年五十,……余束发出游,吴来之谓子乡陆文虎志行士也,归而纳交于先生,从此左提右挈,发明大体, 击去疵杂,念终身之力,使余稍有所知者,眉生与先生二人而已,在武林两京,余晨出循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僮肩负而返,先生邀之要路,信宿还书,必 向余述其梗概,如此盛事,于今那复可得!> > 由这两篇墓志铭,我们可知黄、陆、万三人交情之深厚,他们不仅是共读诗书的文坛至交,而且是 共同抗清的战友,后来,黄宗羲回忆旧友的《感旧》诗十四首,其中两首写他与陆符、万泰的友情,其一曰:“高谈不见陆文虎,深识难忘刘瑞当,岂料一时俱夺 去,浙东清气遂销亡。”其九曰:“甬上风流尽雁行,履安今日鲁灵光,两年贫病存形骨,一夕西窗截疟方。”足见梨洲对青年时期朋友的真挚情感。> > 这个时期,黄宗羲不辞辛苦,四处访书、读书、抄书,黄宗羲刻苦读书,广搜博求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写道:> > 公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于书无所不窥者,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 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斋黄氏、吴中则绛云楼钱氏,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僮肩负而 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黄炳《黄梨洲先生年谱》“崇祯十四年辛巳”条记黄宗羲在南京的读书情形说:> > 之南中,主黄比部明 立(居中)家,千顷堂之书,至是翻阅殆遍,……朝天宫有道藏,公自易学以外,有干涉山川者悉手抄之,闻焦氏书欲售,公急往讯,因不受奇零之植而止,与宣城 梅朗三共晨夕者数月,一日出步燕子矶,看渔舟集岸,斜阳挂网,有言某家多古画,公与朗三往观,二更而返,……都御史方孩未(震儒)过访,谓公曰:“君文有 师法,不落世谛,真古文种子也。”> > 黄宗羲读书日博,学问日进,交游日广,由于父亲英年早逝,身为长子,自然承担起教导兄弟的职责,数 年之内,其弟宗炎(字晦木)、宗会(字泽望)各自学有所成,名闻乡里,于是学界就有了“东浙三黄”的名目,以此称扬黄氏三兄弟的道德文章,各地慕名求教问 学的人纷至沓来,蔚为盛况,当时一些宿学老儒,听说黄太冲的大名,都竞相邀请他到家里或到官邸切磋学问,例如经学家何栋如(字天玉),以精通《周易》闻 名,尤其注意君子小人消长的变化,他住在南都乌龙潭的木牌蓬屋里,听说黄宗羲从学刘蕺山,颇能会通刘蕺山的心性之学与黄道周的周易象数之学,于是特邀黄宗 羲到家里论学,还因为请人到家里演戏唱曲而开玩笑地对宗羲说:“我不像尊师念台先生那样因直谏而挨板子,你不必感到惊讶。”又如时任礼部侍郎的文坛名家钱 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也主动与宗羲结交,讨论文史之学,后来,梨洲曾多次到常熟钱氏绛云楼读书作文,牧斋视为知音,临终前夕,还以“殁后文 字”相托。人物志 褚玠的生平简介_历史评价
褚玠(528—580),字温理,钱唐(今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9岁时父母双亡,为其叔父褚随收养。长大后博览群籍,下笔成文。他的文风朴实严谨,作文引经据典,不尚词藻。入仕之初任王府法曹,后转外兵记室。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560—566),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升太子庶子、中书侍郎。宣帝太建年间(569—582),以中书舍人蔡景历荐,出任戍昭将军,领山阴令。当时山阴县豪强猾吏勾结县令贪赃枉法十分严重,玠上任后,除暴去残,整顿吏治,为豪猾所忌。后因豪强陈信上书诋毁,宣帝不明是非,竟免玠官职。玠在任清廉勤政,两袖清风,离职时竟无以自给,只得留在当地种菜度日。皇太子闻知此事,亲自赐粟二百斛,始得还都。于是年(569),出为吴兴太守。二年,征为侍中,不久加特进、护军将军。四年,复为侍中,右光禄大夫、将军、佐史等。晚年不预军事,优游都城以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成,配享武帝庙庭。
相关参考
...伦,入吴江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婢,受其熏染,“博览群籍,能诗文,间作白描花卉,秀雅绝伦”(《虞山画志》)。她一生着述甚多,流传下来的诗
孔子拜师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
张良拜师的故事张良的师父是谁? 张良拜师的典故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有一回,岳飞家住的小镇上来了一个叫周侗的老爷爷,他的武艺非常高强,但他从来都不欺负好人。岳飞就和一些小朋友跟着周侗爷爷练武术了。岳飞训练时不怕吃苦,他从来不像一些小朋友那样偷懒,所以,武艺长进得非
谈及民国青帮大佬,最为我们熟知的是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纵横十里洋场,书写民国传奇,但如果说到这三人背后的大佬,可能就鲜为人知了。黄金荣、韩复榘、蒋鼎文等是他弟子,杜月笙是他徒孙,张啸林是他师侄,蒋
1.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世界博览会的沿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和剩余产品,产生了物物交换的集市和古代城市间定期举行的大型集市庙会,这就是展览会的雏形。早在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
1、万国工业博览会,是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世界性的博览会,时间从1851年5月1日至1851年10月15日 2、这场工业博览
8月13日,由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组织评比的“第四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揭晓,《文史博览》等25种期刊、79种图书、8种数字出版社、7种音像电子出版物等119种出版物获此殊荣。>《文史博览》杂志是湖南省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12>2018年第12期>杂志上新>毛泽东一生重视调查研究,>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著名论断,>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做领导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调查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