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汉族冬时节俗
Posted 元宝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后期汉族冬时节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代后期汉族冬时节俗
1“冬至大如年”> > 十月初一日,南方名曰‘十月朝’,《说杭州》曰:杭州“例行城隍会……即为赈济孤魂者。”此日,朝廷则要颁新时宪书(历书),“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街巷间亦有负箱唱卖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 冬至,在南方是个大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杭州,“前一晚,泛扫内外各地,谓之扫隔年地,以冬至日不扫地也。又以欢喜团(其制杵炭屑而范之,上下合 成,圆而有扁势),炽红置铜鼓中,安放房中,谓之锹隔年铜鼓儿。是日早晨吃年糕,并供祖宗,佐以开缸之冬咸菜。是日作享之祭品,必用包头鱼。又以陶箩实以 米,上铺年糕、桔子、黄菱肉等,再以红绿丝扎成之花朵如扇形者,插其上,名曰供年饭,亦曰聚宝盆也。典当中之向例,岁终甄别人员,不必明言,是日膳食时, 但以包头鱼之头紧对某人,则某人即可自行离店矣。”苏州,“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 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 节,故有冬至大日年之谚。” “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红豆沙、罗卜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并有“拜冬”之风 习,“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 2腊月交“平安米”与吃“腊八粥”> > 十二月初一日,杭州此日起,居家要交“平安米”,《说杭州》曰:“是月初一日起,每晚,必有人以木板相击,周走而呼,其词曰:‘奉宪传谕,寒冬腊月,楼 上楼下,灶前灶后,鸡钟焙笼,一街两岸,家家户户,火烛小心。’此呼者为本里地保,大街小巷,无不遍及。每五日,向各家取米少许,谓之收平安米,或予以钱 亦可。此法原于清初之徇火令,此即所谓徇火也。杭城多火患,冬日天干风燥,容易惹火,故日日申儆之。”此日起,家家都要打扫宇舍,谓之“掸尘”,《说杭 州》又曰:“是月自初一起,必择历书上宜于扫舍宇之日,而扫舍宇。杭俗谓之‘掸尘’。扎竹枝为大帚,承之以竿,屋角檐隙,无不加以扫除;桌椅什物,无不加 以洗涤,预备过年。一年之中,清洁惟此一次也。房屋多者,分期为之,大率多在二十日以前。此项竹帚,即以为谢灶及请年纸时送神引火之用,亦取其爆裂有声, 如爆竹也。”> >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杭州腊八粥要“贻亲友”。此日妇女“有‘烧里八寺香’之举,即早起到城里的八座寺庙依次烧香。” 钟毓龙:《说杭州》。> > 二月十九日,官府各衙门要封印。《燕京岁时记》曰:“每至十二月,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 行。封印之日,各部院掌印司员必应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故每当封印已毕,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据无隙地矣。印封之后,乞 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封印之后,京师“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才赐福开戏。”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 记》。江南地区“开门授徒之塾师与人家延聘教读老夫子,均于此时散学,名曰解馆。商家一年三节收帐,惟年关节帐为大结束,不能稍有通融。故二十日为止帐之 期,以后须清理前帐,交易以现钱,不能赊欠矣。” 钟毓龙:《说杭州》。> > 3腊月送灶和除尘> > 十二月二十三日,谓灶 神生日,各地要送灶,亦谓之谢灶。京师祭灶,《燕京岁时记》曰:“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唐 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极多,俗谓 之小年下。”> > 南方送灶,《说杭州》曰:杭州“用善福竹灯一,糊以红纸,以竹筷一双为轿杠,亦糊以红纸,盖以此为灶司之轿也。送灶时, 祀之以三果三素。三果者,福桔、黄菱肉、荸荠;三素者,香菇、木耳、千层,而千层必折成元宝形,黄菱肉亦形似元宝,大都总想发财耳。此外必不可少者为灶 糖,以 作粽形,或条形,为有名年货之一,平时所无。……又有一物曰节节糕以粉米为之,作宝塔形,再以炒青珠豆一盘,共为九盘,又供茶三杯,小汤团三杯, 亦有不用酒者。……俗谓灶神司察一家之恶,至此日上奏天庭,所以须醉之者,使其隐恶扬善,媚灶之一法也。祀之时,在是日下午,迨暮而送之。杭俗谓送灶时 迟,则娶媳可以得美妇,故送灶多在既昏以后,……送之时,先以细柴架井字形于庭中,而佐以易燃之物。灶神马及旁悬之花元宝,置于轿上,而坐之井中。焚化之 时,必燃放鞭炮双响,故是日黄昏前后,爆竹之声不绝于耳。亦有不用爆竹者,谓之闷声大发财。善富灯中承油之半筒,膏油浸渍,极乃燃烧,则取而知之灶门之 内,名曰送元宝,期来年之利市也。”> > 除夕将近,各地均要除尘。《祥符县志》曰:“当除之夕也,洒扫庭阶,陈设供奉,入更后,启外门鞠躬迎神以入,奉爵以安神位献岁三日,不敢洒扫,虑尘神几筵也”。> > 4除夕酬神祈福成主俗> > 腊月二十日以后,南方各地,家家户户例须酬神,俗谓“请年纸”,亦曰请菩萨,殆由古之腊祭演变而来。浙江杭州一带,“酬神之祭品,富有之家,必用腌猪头 一个,腌透悬于风日之处,至是则熟而荐之,以其形似,名曰元宝肉,……元宝肉之两旁,佐以煮熟全鸡一只或两只,及鲜活之鲢鱼两尾,其旁各置厨刀一柄,备神 之自割也,是谓三牲。……更佐以十六盘:荔枝、桂圆、核桃、红枣、柿饼、红桔、荸荠、黄菱肉、年糕、粽子、豆腐、羊血、盐、米、香菇、木耳。……祭神之 时,所有悬挂之满堂红、立台各灯,均燃以红烛。神堂、祖先堂前亦如之,惟男子拜而妇女不预。……祭毕之后,又盛饭两大碗,上作圆形,是曰请祖宗散福也。亦 有籍此邀亲友宴饮者,名曰饮散福酒。……祀毕送神之时,多有施放双响与鞭炮者,故自二十以后,爆竹之声连日不觉,如遇吉日,更可通宵不绝。杭人于此数日中 相见,必以是否请过年纸为问,诚重之也。”惟有丧者之家,在服未除以前,此礼则不举行。> > 腊月二十以后,坟亲来送柏树枝(柏叶带子,缚 竹签上),缀以千日红,金色灯花衣,短者尺咫,长者一管为一对,即以置家堂中,或兼送所自制之年糕、团子等,例须酬以钱物。自二十日以后,南方店家店员手 持经折,向各处收赊欠者,络绎于道。一次不付,则继续收之,以至于多次。至除夕之夜,为最后之期,索欠尤急。是夕,各商店通宵不闭,索欠者亦往往奔走,以 至于黎明。虽然至黎明,而手中所持之灯笼,仍燃烛而不能熄灭。如熄灭则自承已为元旦,不能复索欠矣。至于寻常负债之家,除夕为债家所逼,尤为难过,往往躲 之寺院庙观。> > 在北方,除夕夜有“ 岁”之俗,“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麻秸撒之”;户内要装饰“摇钱树”,“取松柏枝 之大者,插于饼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家内要“挂千”,“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 任务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要彻夜焚“藏香”,“所谓藏香者,乃 西藏所制,……每届岁除,府第朱门,焚之彻夜,檐牙屋角,触鼻芬芳”;要设“天地桌”,“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 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与石榴、元宝等,谓之供佛花。集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 烧香,至灯节而止,谓之‘天地桌’。”所设之“年饭”也颇具特色,“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 富 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 杭州除夕要挂祖宗图像,《说杭州》曰:“除夕之事甚多,一曰挂遗像,祖宗遗像,俗名真纸,或作神子,择一 室,按序悬挂之;遗像多者,合数代之像缩摹为一幅,自上而下,名曰代图,亦曰三代容、五代容;又有绘图为祠堂形,而分书某考某妣之神位者;又有绘一世系图 而张之者,其式不一,晚间则祭祀之。祭品较平时为丰,而多有所取义。如猪大肠曰常常顺利也,鱼圆、肉圆曰团团圆圆也;以鲞头煮肉,谓之有想头;春饼裹肉 丝,谓之银包金丝;黄豆芽谓之如意菜;落花生谓之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之,名曰有富,藕之谐音为有,黄菱肉微似元宝形,大抵皆取吉祥之 词。祭祀既毕,合家团聚欢饮,名曰分岁。”并有“饷老鼠”之俗,“分岁既毕,酌取残肴少许,贮一小碗中插以残烛及红花,置床顶,或室之幽暗处,名曰老鼠 粮,以饷老鼠。俗传此夜为老鼠做亲之夜,如此则鼠不为害也。”> > 杭州等地,除夜还要贴门神敲隔年铜鼓及扫隔年地,“俗传元旦日笤帚不出 门,须于除夕夜扫之。”要封井,“购井泉童子神马一,以三果一盘,三蔬一盘,及烛台、香炉,合置于大盘中,置之地上而祀之。又供净茶一杯,焚送以小元宝一 幅,随以红纸长条纵横粘于井栏上,是曰封井。”并封门,贴门神。钟毓龙《说杭州》记曰:“所封者,大门也,用红皮 甘蔗二支,其长相等也,各以红绿纸束 之,而插柏枝上。有门神马,祀之如井泉之式。祀毕,将门关闭上闩,以长红纸二条,各书‘封门大吉’四字,相交斜贴其上,随以甘蔗倚于门上,所谓戤门甘蔗 也,殆取之意。封门之后,未至天明,切忌再开。”清代后期汉族生产风俗
一、工农业风俗> > 1. 农业风俗格局未变> > 后期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生产风俗基本承袭清代前期已有的格 局,而少有变化。只是汉族社会的土地大部分被集中到少数地主手里,而无地的农民只得向他们租佃土地耕种。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研究了中国清代末年的土地制度后 说:“租佃在南方要比北方普遍得多;又像以后几十年那样,也许有50%的农户可以定佃农和部分自耕农。在遭受长期饥荒的区域和在大商区中心附近的地区,可 以看到租佃关系日益增加的某些迹象,但是足以说明在清朝最后四十年中土地使用形式发生激烈变化的证据还很少” (美)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 卷,第21页。。当时承租土地的习惯形式,有租种、伙种、帮工佃种等几种。其中以租种制流行最为普遍。> > 所谓租种,就是佃户向地主租入 土地,然后按事先约定的方式交纳地租。地租有两种:一是定租,不管旱涝丰歉,一律按事先约定的数额交租,其租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兑换的银钱;二是分成 租,即按当年收成的一定比例交租,有四六分成或对半分成等。伙种制,地主除了出租土地之外,还提供牧畜、肥料、种子、农具等,而佃农则只提供劳动力。帮工 佃种制,佃户不仅租佃地主土地,用其种子、农具,甚至连粮、住房也完全由地主提供,结果是佃农的妻子儿女也要为地主承担无偿劳动。> > 当时的风俗,地租只是正式规定的租额。除此之外,地主对农民尚有许多额外的剥削。诸如小亩出租、大斗大秤收租、年节的额外索取和佃户替地主负担差役等等,这类租额大小视地方具体情况而定。> > 清代后期由于纺织、粮油食品等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较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许多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种植,如棉花、桑、茶、麻,以及席草、药材等,相应地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风俗。如苏杭一带的蚕桑风俗、湖南的植棉风俗等。> > 此时,由于西方资本的侵入,洋货的倾销,中国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被打破。农民在种植、养殖、家庭加工等方面,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的 消费以外,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也在农村集市贸易中进行交换。(美)德?希?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第182页。> > 2.工业风俗渐趋丰富> > 清末许多手工作坊或个体劳动已逐渐转变成机器化的有组织的大生产劳动。在工业企业中,已采取了有组织的社会化生产的方式。> > 当时的工业企业主要是洋务企业。办厂形式除采用官办者外,还采取了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所谓官督商办,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委派官员经营管 理。有的企业开办时由官方垫借部分官款进行筹备,等商股募集后,再陆续归还。不过企业盈亏,全由商民承担,与官府无涉,官款可坐收“官利”。官督商办企业 为了融资,采用了股份的手法,有报道说:“沪上股分风气大开,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申报》1882年8月12日。> > 洋务企业又有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之分。但无论军工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普遍使用了机器生产。同治二年(1863年),与留学归国在洋行担任买办的 容闳相见,托他携款赴美购买“制器之器”,也就是工作母机。两年后,在上海虹买下一家美商工厂,其设备以“修船之器居多,造炮之器甚少”。《洋务运 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4册,第17页。这批设备与容闳买来的工作母机成了江南制造总局的第一批机器设备。到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制造总 局已经拥有机器厂、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热铁厂、库房、煤栈、轮船厂、船坞等分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时,购地300余亩,并买来轧花、纺纱、织布 各机,拥有纺机35000锭,布机530台。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277页。所以,清代后期工业的劳动风俗一开始就有别于传统的手工 作坊和手工工场,具有机器生产的基本特点。> > 晚清工业企业的劳动关系是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报酬采取工资制,并有比较固定的工时。但 在管理上,在洋务军工企业中采用盛行于清军中的体罚习俗,显得野蛮粗暴,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三十年(1904年)《中外日报》报道说:“上海制造 局创设时,总其事者为前苏松太道冯竹如观察……每日必躬自至各厂视察,如见工匠辈有躲懒者或糜物料,手执军棍自挞之。” 黄逸峰、姜铎:《中国近代经济史 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7页。在洋务军工企业的雇佣工人中,还有一部分从军队裁汰下来的士兵,他们在制造局里不能自由行动,亦不能 “随意去留”;工人若违反企业规章,则以军法治罪。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制的管理办法。> > 在民用工业企业中,雇佣劳动关系与军事工业企业基本相似。有的企业在雇佣工人时,要求他们交付保结,甚至“各具连环保结”。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383页。带有浓厚的封建连坐色彩。> > 二、商业风俗> > 商业在晚清社会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性质。对延续了千百年之久的乡村集市贸易而言,它大体维持了旧有商业的规模和性质,而在新兴的商业中心城市那里,则连 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大市场。从它们对居民和消费者产生的影响来看,一般的交换关系在全国乡镇交换中仍占多数,而像上海那样的近代商业中心城市则代 表了晚清商业关系发展的新方向。集市贸易是晚清商业的主体。> > 1.商业兴盛,商帮林立> > 在沿江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 商业贸易发展明显。早在年间,广东顺德的龙山商人“或奔燕齐,或来往吴越,或入楚蜀,或客黔滇。凡天下省郡市无不货殖其中”。 嘉庆《龙山乡志》卷 四。东莞商人则“度岭峤,步湖湘,浮江淮,走齐鲁间,往往以糖香牟大利”。 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光宣年间,广东的丝商十分有名。仅顺德一县就有茧市 19处,丝市20处,与此相关的茧绸、纱绸、茧纱等市4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粤商,活跃于全国各地,并足迹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叶显恩:《明清珠江三 角洲商人与商业活动》,《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相关参考
1立夏称人比肥瘠>> 立夏日,杭州店铺作坊各伙友,皆得休假,有“五郎八保上吴山”之谚。五郎者:一为剃头郎;一为打米郎,米店中之舂米者;一为倒马郎,即出粪者;一为皮匠郎;一为 箔郎,打 箔者也。八
一、工农业风俗>> 1. 农业风俗格局未变>> 后期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生产风俗基本承袭清代前期已有的格局,而少有变化。只是汉族社会的土地大部分被集中到少数地主手里,而无地的农民只得向他们
后期汉族社会人们普遍流行宗教信仰风俗,其关心的问题不全是虚无缥渺的天堂地狱,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切实的利益。因此,就多数人而言,崇拜神鬼仙佛往往出于一种实用的心态。正如葛元煦在一首诗中所说:
> 1.传统居舍习俗的传承>> 后期,汉族社会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民不聊生,盗匪横行。反应在居住风俗上,就是许多大宅院多建碉楼、炮楼,以及避难楼等设施;东南沿海村镇亦建有碉楼,或在楼房民居外墙增设
> 1.丧葬有制>> 后期,仍然实行丧葬有制。为了保证丧葬礼制的实施,清代统治者不惜约之以严刑峻法,严令各地丧葬,“务从简朴,毋得僭妄。”《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九八《礼部? 丧仪》规定,丧家若因财力
一、历史背景>> 从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鸦片战争失败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为后期,是清代社会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朝封建统治从衰落逐渐走向灭
>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式器物逐渐进入我国,汉族社会的器用风俗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煤油灯、煤气灯和电灯的出现>> 首先是新式煤油灯的出现,使汉族社会的照明器具有了很大改
> 1烟毒、赌博和娼妓成公害>> 在一些大商业城市,鸦片烟祸与其他社会弊病互为表里,成为社会公害,败坏了社会风俗。烟毒、赌博和娼妓一道构成奢侈性消费,毒害着由于近代企业初步发展而握有余钱的市民。《
> 后期,在全国范围内,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基本传承前期固有的风俗事象,戏剧、歌舞、百戏、杂耍、竞技、博弈,以及各种各样的花会等。但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镇,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式文体娱乐项目也随之传
> 北京灯节则在十三日开始,《燕京岁时记》载曰:“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