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汉族春时节俗
Posted 春牛
篇首语: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后期汉族春时节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代后期汉族春时节俗
1立春节俗如旧> > 后期,有立春日迎春之俗,《燕京岁时记》曰:“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到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 在江浙地区,若遇立春日适逢元旦者,谓之“岁朝春”,有“百年难遇岁朝春”之说。清末杭州立春之俗,芒神要造六十个,春牛为纸牛、活牛各一,迎春队伍中 并有乞丐扮演春官,颇具特色,近人钟毓龙《说杭州》曰:“立春前一日,杭州府知府,暨总捕厅同知、总理事厅同知、水利厅同知,及仁和、钱塘两知县,均着朝 服,坐显轿,全副执事,至庆春门外先农坛请勾芒之神。勾芒为木神……不知何时造为六十个,有姓名,有老少,有年貌,与太岁同,故杭人亦名之曰太岁”;“迎 时,神亭之前有彩亭若干,供瓷瓶于中,插富贵花,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有执事,以大班鼓吹、台阁、地戏、秧歌等前导之。有扮演春官者,多以丐为之, 俗谓之街道士,著纱帽绛袍,补子上给画黄矮菜一株。又有纸牛、活牛各一只,或抬或牵,随之而行,即所谓春牛也。纸牛着以红、黄、青、白各色,期着各各之 位,逐年不同……亦印为图,以供人之观览,名曰春牛图。图中有执策而驱牛者,勾芒神也,实即牧童也”;“进城之后,人民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 春。”迎春之日,如遇下雪,杭人谓之“踏雪迎春,大熟年成”,主丰稔。至于纸扎之春牛,不禁人鞭打。> > 在四川,立春节有迎春、游春和打 春牛等习俗活动,其热闹场面在现藏于绵竹县文管所的清代《迎春图》有所反映。立春前一日,身着朝服的县令乘坐大轿,率领所属文官,在仪仗队、执事牌、万民 伞的簇拥下,鸣锣击鼓,到县城东门外先农坛的春场迎春。仪仗中还有穷人或乞丐扮演渔、樵、耕、读和八仙等。春场上,春牛芒神偶像被放在专设的春座上,正中 设供案,左右排列拜席,两名春官分别举一“春”字和“吉”字,执事手举“喜报阳春”的红帖跪向赞礼官。迎春队伍到时,赞礼官读祝文,毕,众官向勾芒神行礼 献酒,毕,县内生员抬起春牛芒神,列队回城。接着是游春,即迎春队伍绕城一周。游时,沿途彩棚栉比,家家门前挂“喜”字灯笼。迎春队伍载歌载舞,扮演“秋 江”、“闯宫”、“船舟借伞”、“西游记”等戏目,并有龙灯、狮灯、彩灯水八仙和七节断尾龙表演;吹打乐队演奏足盆鼓、包包锣、大钹、小钹和长枘唢呐,迎 春队伍来到县衙前,将春牛芒神安放于署前的彩棚里,游春活动告毕。> > 立春日,官员朝服,集于署前,立春时辰一到,将春牛从彩棚中抬出, 官员、百姓拿着彩鞭围住春牛,鼓乐起时,众人争打春牛,春牛肚里事先填的五谷、小牛纷纷坠落,预兆今年五谷丰登、吉年有望,众人欢呼雷动,并互赠春幡雪 柳,共贺新春。 宁志奇:《再现四川清代民风民俗的珍贵画卷——绵竹〈迎春图〉》,《文史杂志》1991年第2期。> > 2二月花朝南北皆行> > 在正月中,北京有逛白云观的习俗。《燕京岁时记》曰:“白云观在阜城外西南五六里,……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九日,游人络绎,车马奔腾。至十九日为 尤盛,谓之会神仙。相传十八日夜内,必有仙真下降,或幻游人或化乞丐,有缘遇之者,得以却病延年,故黄冠羽士,三五成群,趺坐廊下,以冀一遇”。> > 农历二月初一,是的中和节,清代后期北方已无此节的说法,但要于是日祭日,并吃“太阳糕”。《燕京岁时记》曰:“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 二月二日,北方为春龙节。《武宣府志》载曰:“以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这一日还禁忌妇女在家用针线,以为用 了便会伤害龙的眼睛。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南方则以二月二日为社日,又称土地生日。“杭谚曰:‘二月二,煎糕炒豆儿。’家家举行之,以祀土地。盖 春祭社之礼也。”> > 二月十二日,南方为花朝节,“以红纸剪糊为花篮形,悬于各花各树之上,或仅以红条粘之,云是日百花生日也。”钟毓 龙: 《说杭州》。杭州花朝节,《说杭州》曰:“茹素者十家而九,并往天竺烧香。有先一日即往者,大都结有香会之人,联袂偕行,于傍晚出行,至茅家埠上 岸,一路夜灯照耀不绝。当日去者,自城门至山门十五里中,摩肩接踵,何止数万人,而坐轿者犹不在内也。寺中和尚,得善男信女布施,莫不金钱满橐。灵隐一带 茶楼面馆,莫不利市三倍。有小而方之豆腐干一种,芳香可口,烧香者莫不购之,以归贻儿童。”北方则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燕京岁时记》载:“二十五日曰 ‘花朝’,小青缀树,花信始传,骚人韵士,唱和以诗。”> > 3三月清明妇旧制> > 二月春分,清时为祭祖之日,《燕京岁时记》曰:北京“官中祠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 > 三月初三日,在南方有郊外踏青、戴荠菜花之俗,《说杭州》曰:“是日踏青,男女皆戴荠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 清明日,除带柳、扫墓、祀祖等习俗外,南方还有“驱虫”、“购清明狗”、“寒食躲青”之举,《说杭州》曰:清明节“又购海蛳或螺蛳食之,以其壳撒于瓦 上,或谓所以驱虫。……又有以青粉狗形,谓之清明狗儿,购而储藏之,至立夏煮为小孩食,谓可不疰夏也。清明前一日曰寒食,塘栖人于其夜,挈家乘舟外宿,谓 之躲青。”山东清明日如“寒食日,从中元日、十月朔,皆至墓前,陈祭品展拜,焚冥镪,加土,用土块压纸钱至于坟顶上而回。”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山东济南》。> > 北方清明日“惟祭祀扫坟茔而已”。各寺院也“制造法船至晚焚之”,并设“盂兰会”。夜晚,则有“荷叶灯、蒿子灯,莲花 灯”,沿河要“放河灯”。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纪》。并有城隍庙会之俗,《都门杂咏?南城隍庙》咏北京城隍庙清明赛会之俗曰:“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 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 《北平风俗类征》引。> > 二十八日为东岳诞辰,各地有东岳庙会。北京东岳庙会的日期长达半月,俗称“ 尘会”。《燕京岁时记》曰:“东岳庙在朝阳门外二里许,除朔望外,每至三月十五日起,开庙半月,士女云集,至二十八日为尤甚,俗谓之‘ 尘会’,其实乃东岳大帝诞辰也。”清代后期汉族生产风俗
一、工农业风俗> > 1. 农业风俗格局未变> > 后期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生产风俗基本承袭清代前期已有的格 局,而少有变化。只是汉族社会的土地大部分被集中到少数地主手里,而无地的农民只得向他们租佃土地耕种。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研究了中国清代末年的土地制度后 说:“租佃在南方要比北方普遍得多;又像以后几十年那样,也许有50%的农户可以定佃农和部分自耕农。在遭受长期饥荒的区域和在大商区中心附近的地区,可 以看到租佃关系日益增加的某些迹象,但是足以说明在清朝最后四十年中土地使用形式发生激烈变化的证据还很少” (美)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 卷,第21页。。当时承租土地的习惯形式,有租种、伙种、帮工佃种等几种。其中以租种制流行最为普遍。> > 所谓租种,就是佃户向地主租入 土地,然后按事先约定的方式交纳地租。地租有两种:一是定租,不管旱涝丰歉,一律按事先约定的数额交租,其租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兑换的银钱;二是分成 租,即按当年收成的一定比例交租,有四六分成或对半分成等。伙种制,地主除了出租土地之外,还提供牧畜、肥料、种子、农具等,而佃农则只提供劳动力。帮工 佃种制,佃户不仅租佃地主土地,用其种子、农具,甚至连粮、住房也完全由地主提供,结果是佃农的妻子儿女也要为地主承担无偿劳动。> > 当时的风俗,地租只是正式规定的租额。除此之外,地主对农民尚有许多额外的剥削。诸如小亩出租、大斗大秤收租、年节的额外索取和佃户替地主负担差役等等,这类租额大小视地方具体情况而定。> > 清代后期由于纺织、粮油食品等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较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许多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种植,如棉花、桑、茶、麻,以及席草、药材等,相应地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风俗。如苏杭一带的蚕桑风俗、湖南的植棉风俗等。> > 此时,由于西方资本的侵入,洋货的倾销,中国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被打破。农民在种植、养殖、家庭加工等方面,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的 消费以外,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也在农村集市贸易中进行交换。(美)德?希?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第182页。> > 2.工业风俗渐趋丰富> > 清末许多手工作坊或个体劳动已逐渐转变成机器化的有组织的大生产劳动。在工业企业中,已采取了有组织的社会化生产的方式。> > 当时的工业企业主要是洋务企业。办厂形式除采用官办者外,还采取了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所谓官督商办,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委派官员经营管 理。有的企业开办时由官方垫借部分官款进行筹备,等商股募集后,再陆续归还。不过企业盈亏,全由商民承担,与官府无涉,官款可坐收“官利”。官督商办企业 为了融资,采用了股份的手法,有报道说:“沪上股分风气大开,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申报》1882年8月12日。> > 洋务企业又有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之分。但无论军工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普遍使用了机器生产。同治二年(1863年),与留学归国在洋行担任买办的 容闳相见,托他携款赴美购买“制器之器”,也就是工作母机。两年后,在上海虹买下一家美商工厂,其设备以“修船之器居多,造炮之器甚少”。《洋务运 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4册,第17页。这批设备与容闳买来的工作母机成了江南制造总局的第一批机器设备。到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制造总 局已经拥有机器厂、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热铁厂、库房、煤栈、轮船厂、船坞等分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时,购地300余亩,并买来轧花、纺纱、织布 各机,拥有纺机35000锭,布机530台。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277页。所以,清代后期工业的劳动风俗一开始就有别于传统的手工 作坊和手工工场,具有机器生产的基本特点。> > 晚清工业企业的劳动关系是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报酬采取工资制,并有比较固定的工时。但 在管理上,在洋务军工企业中采用盛行于清军中的体罚习俗,显得野蛮粗暴,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三十年(1904年)《中外日报》报道说:“上海制造 局创设时,总其事者为前苏松太道冯竹如观察……每日必躬自至各厂视察,如见工匠辈有躲懒者或糜物料,手执军棍自挞之。” 黄逸峰、姜铎:《中国近代经济史 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7页。在洋务军工企业的雇佣工人中,还有一部分从军队裁汰下来的士兵,他们在制造局里不能自由行动,亦不能 “随意去留”;工人若违反企业规章,则以军法治罪。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制的管理办法。> > 在民用工业企业中,雇佣劳动关系与军事工业企业基本相似。有的企业在雇佣工人时,要求他们交付保结,甚至“各具连环保结”。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383页。带有浓厚的封建连坐色彩。> > 二、商业风俗> > 商业在晚清社会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性质。对延续了千百年之久的乡村集市贸易而言,它大体维持了旧有商业的规模和性质,而在新兴的商业中心城市那里,则连 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大市场。从它们对居民和消费者产生的影响来看,一般的交换关系在全国乡镇交换中仍占多数,而像上海那样的近代商业中心城市则代 表了晚清商业关系发展的新方向。集市贸易是晚清商业的主体。> > 1.商业兴盛,商帮林立> > 在沿江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 商业贸易发展明显。早在年间,广东顺德的龙山商人“或奔燕齐,或来往吴越,或入楚蜀,或客黔滇。凡天下省郡市无不货殖其中”。 嘉庆《龙山乡志》卷 四。东莞商人则“度岭峤,步湖湘,浮江淮,走齐鲁间,往往以糖香牟大利”。 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光宣年间,广东的丝商十分有名。仅顺德一县就有茧市 19处,丝市20处,与此相关的茧绸、纱绸、茧纱等市4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粤商,活跃于全国各地,并足迹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叶显恩:《明清珠江三 角洲商人与商业活动》,《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相关参考
1立夏称人比肥瘠>> 立夏日,杭州店铺作坊各伙友,皆得休假,有“五郎八保上吴山”之谚。五郎者:一为剃头郎;一为打米郎,米店中之舂米者;一为倒马郎,即出粪者;一为皮匠郎;一为 箔郎,打 箔者也。八
一、工农业风俗>> 1. 农业风俗格局未变>> 后期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生产风俗基本承袭清代前期已有的格局,而少有变化。只是汉族社会的土地大部分被集中到少数地主手里,而无地的农民只得向他们
后期汉族社会人们普遍流行宗教信仰风俗,其关心的问题不全是虚无缥渺的天堂地狱,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切实的利益。因此,就多数人而言,崇拜神鬼仙佛往往出于一种实用的心态。正如葛元煦在一首诗中所说:
> 1.传统居舍习俗的传承>> 后期,汉族社会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民不聊生,盗匪横行。反应在居住风俗上,就是许多大宅院多建碉楼、炮楼,以及避难楼等设施;东南沿海村镇亦建有碉楼,或在楼房民居外墙增设
> 1.丧葬有制>> 后期,仍然实行丧葬有制。为了保证丧葬礼制的实施,清代统治者不惜约之以严刑峻法,严令各地丧葬,“务从简朴,毋得僭妄。”《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九八《礼部? 丧仪》规定,丧家若因财力
一、历史背景>> 从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鸦片战争失败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为后期,是清代社会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朝封建统治从衰落逐渐走向灭
>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式器物逐渐进入我国,汉族社会的器用风俗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煤油灯、煤气灯和电灯的出现>> 首先是新式煤油灯的出现,使汉族社会的照明器具有了很大改
> 1烟毒、赌博和娼妓成公害>> 在一些大商业城市,鸦片烟祸与其他社会弊病互为表里,成为社会公害,败坏了社会风俗。烟毒、赌博和娼妓一道构成奢侈性消费,毒害着由于近代企业初步发展而握有余钱的市民。《
> 后期,在全国范围内,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基本传承前期固有的风俗事象,戏剧、歌舞、百戏、杂耍、竞技、博弈,以及各种各样的花会等。但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镇,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式文体娱乐项目也随之传
> 北京灯节则在十三日开始,《燕京岁时记》载曰:“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