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制收场人――王朝终结者隆裕太后
Posted 光绪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千古帝制收场人――王朝终结者隆裕太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千古帝制收场人――王朝终结者隆裕太后
无爱的婚姻
>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的退位诏书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灭亡。代为宣读诏书的,就是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 > 叶赫那拉氏出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初十,比光绪帝大3岁。她姓叶赫那拉,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前世修来的好福气。因为正是这位叶赫那拉氏 父亲的同胞姐姐,也就是说,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虽说姓氏高贵,不过这位皇后的闺名,倒是鲜为人知,而且在史书和清官档案中也无法找到答案,只有德龄在 《瀛台泣血记》中提到她叫“静芬”。在近年出版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中,慈禧曾孙叶赫那拉·根正说:“静芬只是她的大名,她的小名儿叫喜哥,后来 被家里人叫白了,都叫她喜子,所以后来干脆就叫喜子了。入宫选秀女的时候,她的名牌上写的就是喜子这个名字。”宣统帝即位以后,为她上徽号“隆裕”,所以 世人习惯用“隆裕太后”称呼这位清王朝的终结者。> >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选妃的时候,19岁的隆裕成了后妃候选人:不过在 参加后妃选拔的秀女中,隆裕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当时的亲贵朝臣们对隆裕的评价就是“貌不出众,言不惊人”。隆裕皇后究竟如何“不出众”,后人可以来看 看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的描述:隆裕皇后长得一点也不好看,虽然面容和善,但是表情总是很悲伤。她很瘦,而且还有些驼背。她肤色不好, 还有不少蛀牙。若隆裕真是这般容貌,恐怕纵有惊世才学也难以在众多美人中脱颖而出,更别提能成为后妃候选人了。不过隆裕虽没有生得一副好容貌,却有个无人 能及的好后台,因而相貌平庸的隆裕在反复筛选中顺利通关,最终和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及礼部侍郎长叙家的一对姐妹花成为宫妃候选人。> > 关于光绪帝选秀的情形,黄溶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做了详细转录:选秀在体和殿进行。当时备选的五名秀女在光绪帝面前依次排开,站在首位的就是隆裕,其 次是德馨的两个女儿,最后是长叙的两位千金。清朝皇帝选秀的时候需要准备如意和荷包,被皇帝授予如意的人就是皇后,得到荷包的就是妃嫔。在互相推让之后, 慈禧坚持让光绪帝自己手持如意上前挑选皇后。但在光绪帝正准备把如意赐给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时,慈禧大喝一声“皇帝!”并暗示光绪帝把如意赐给自己的侄女 隆裕。光绪帝不敢反抗,只好委曲求全地将如意给了他很不中意的隆裕。而剩下的两个荷包,也被慈禧擅自做主给了礼部侍郎的千金。因为慈禧担心皇帝中意的德馨 家的两个女儿入宫后跟侄女隆裕争宠,就只有让她们落选了。这场完全在慈禧导演下的选秀终于有了结果: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桂祥之女叶赫那拉 氏被立为皇后。> > 以上细节暂且不追究是否属实,不过可以明显看出,五人中毫无优势的隆裕并没有得到光绪帝的青睐。德龄曾讲过,立后之事 慈禧早在十年前就开始谋划了,慈禧还曾安排隆裕跟光绪帝见过面,但当时的光绪帝就没有表现出对隆裕的喜欢,他只看了隆裕一眼,就判隆裕“出局”,因为这个 女孩完全不符合他理想伴侣的形象。不过就算光绪帝再不喜欢,也不敢反抗慈禧的强权,他只能抛开个人意愿,屈从慈禧的安排。> > 堂堂一国之 君娶个老婆也无法自己做主,真是可怜可笑。估计老天对此也有些看不过眼,因而用一场大火砸了场子。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 26日),两三个月时间,虽不仓促,却也够内务府忙活的。庆典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然而就在大婚一天天临近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光绪十四年十 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被一场大火烧毁。临近新年,一场大火确实很不吉利,但令内务府众人更加头痛的却是被烧毁的太和 门。皇帝大婚乃天下大事,娶后仪式必然要严格按祖制礼法进行,皇后的轿子是要走过大清门,再过午门和太和门之后才能抬入后宫的。如今皇后入宫必须经过的太 和门被烧毁,这无疑是影响皇帝大婚的重大事故。假如皇后从已成废墟的太和门入宫,那就太失皇家体面了。可是离皇帝大婚只剩一个多月,要重建太和门根本来不 及。更麻烦的是皇帝大婚的日期已定,清朝历史上从未有过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若是更改,又是大大的不吉利。面对如此进退两难的情况,慈禧毅然决定:皇帝大 婚庆典如期举行,而且皇后入宫也一定要按照祖制,经过太和门后再入后宫。既然太和门来不及重建,那就搭建一个太和门彩棚。懿旨一下,内务府广寻工匠,众多 工匠连夜赶工,在太和门原址上扎了一座和原来太和门一模一样的彩棚,足以以假乱真,就是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这样一来大婚庆典面临的大 难题就此解决。也许,隆裕真是天生的皇后命,慈禧要把她嫁给皇帝,就是老天也拦不住。> >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的大婚庆典如 期举行。隆裕的轿子稳稳当当地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经过了午门和太和门进了后宫。或是为了弥补当年从偏门入宫的遗憾,或是为了巩固势力,慈禧强势干预,终 于让她其貌不扬的侄女隆裕进宫当了皇后,从此隆裕“飞上枝头变凤凰”。>婚后守寡
> 光绪眼睛里只有珍妃,即使没有珍妃,光绪也懒得搭理皇后,因为他很清楚这位表姐就是老佛爷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 > 慢慢地,长期受冷落的皇后,内心深处也开始失去平衡……实际上隆裕皇后的命运早就由慈禧决定了……她是知道姑母的厉害的,对于慈禧的命令,她只能绝对服从。> > 慈禧太后对亲政后的光绪是一百个不放心,夹在太后与光绪之间的皇后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站在太后一边对付皇帝,要么尽量讨光绪的喜欢,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妻。> > 利益的权衡以及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最终使皇后匍匐在慈禧的淫威下。> > 她是皇后,就得在珍妃面前摆皇后的谱,以至、撺掇慈禧惩治珍妃。> > 一次,叶赫那拉氏竟在光绪面前数落珍妃的不是,忍无可忍的光绪一气之下打了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又跑到太后那里去告光绪的状,至此,皇后已经完全倒向太后的一边,命中注定她要守一辈子活寡了。> > 戊戌政变爆发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政变让皇后又惊又怕。太后不仅把光绪囚禁在瀛台,还要废掉他的帝位。虽然叶赫那拉氏同光绪从一开始就不合,可一旦皇帝遭废黜,自己身为废帝之后,就连眼前这点虚荣都将失去……历史秘闻 隆裕太后,袁世凯与隆裕皇太后是什么关系
袁世凯与隆裕皇太后是什么关系
袁世凯与隆裕皇太后是上下级关系。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12月7日,时任总理公署秘书的许宝蘅(héng),在日记中记录了隆裕太后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长达1个小时的对谈。
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并且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kuāng)、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
她最后表态说:“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扩展资料:
隆裕,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隆裕的轶事典故:
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
曾和四格格、德龄一起探讨各国,她说:“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然后她告诉德龄,自己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隆裕皇太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世凯
隆裕太后是怎么死的
隆裕太后长期忧郁,以致积郁成疾。虽然慨然下诏逊位,但实际上仍是“让国仍存亡国恨”,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年来,积成肝郁,尝患呕逆。延至民国2年(1913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微渐轻。正月初十日,适逢她的“万寿节”(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加。再加上“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
史书记载 “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后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好一歇复发最后的凄声道:“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再顾你了。”言讫,已不能言。世续入省数次,但见隆裕后双目直视,口中很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泪莹莹,霎时间阴风惨栗,烛焰昏沉,有清末代的隆裕太后,竟两眼一翻,撒手归天去了”。1913年2月22日晨2时,终日忧愁、积郁成疾的隆裕太后病逝,仅享年46岁。参考资料: 百度
隆裕太后怎么怀上溥仪的
隆裕太后不是溥仪的亲生母亲,不会怀上溥仪。
溥仪是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溥仪在1906年出生于北京的醇亲王府。
1908年光绪皇帝病重的时候慈禧就下令把溥仪接到宫里居住,1908年11月4日,光绪皇帝驾崩以后因为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慈禧就下令把溥仪过继给光绪皇帝继承皇位。
扩展资料: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只有3岁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依照慈禧太后遗命以继承同治,兼祧光绪的双重身份,被立为宣统皇帝。
兼祧母后的隆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醇亲王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最终签订退位诏书。
1909年9月11日,黄兴、陈其美一行人在袁世凯、孙中山的一再邀请催促之下来到北京。当天晚上,满清皇族奉隆裕太后的旨意,在金鱼胡同的那桐住宅举行欢迎会,黄兴在答谢词中表示,辛亥革命不过三个月就实现共和。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病逝,享年46岁,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官员穿孝27日。
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副总统黎元洪在唁电中称赞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民国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
殿堂内摆满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已经逊位的宣统皇帝,也上谥号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尸体随后与光绪帝合葬于河北易县的崇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临死前和溥仪说什么
隆裕太后临死前和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意思是说:我们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眼看这皇宫里一片荒凉,我的魂魄却不知道要回归哪里……你出生在帝王之家,一事未懂,而国已亡,而且母亲也即将死去。我跟你告别的时刻也就到了,以后万事你只能靠自己了!
隆裕死亡当天,掌礼司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隆裕遗体移送到皇极殿。申初二刻,在溥仪所遣总管谦和及瑜皇贵妃、珣皇贵妃、瑨贵妃、瑾贵妃的敬视下,隆裕皇后的遗体殓入了棺内。
扩展资料:
隆裕太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因为她的退位诏书,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画出了举足轻重的一笔。她是光绪的皇后,但与光绪却未生有一儿一女,溥仪是她的唯一养子。
宣统帝监国摄政王载沣即位后,孝定成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故称隆裕皇太后,简称隆裕。
隆裕长期忧闷,积郁成疾,于1913年2月22日凌晨撒手人寰,病逝于长春宫,终年46岁。据载,隆裕死时,身边只有宣统帝溥仪、总管内袁世凯、内务府大臣世续和二三个宫女。对世续、溥仪交代遗言后,撒手人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宣布清帝退位,忧居故宫内廷
慈禧和隆欲太后是什么关系
慈禧太后是隆欲太后的姑姑。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隆裕,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
扩展资料
1、慈禧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2、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帝成婚,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
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
在婚期过后,隆裕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但光绪帝只宠幸珍妃,和隆裕之间感情很不好。而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挑选她为光绪帝之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亲侄女来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因此光绪帝对她多有所防备。
她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身为皇后既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隆裕太后
历史怎样评价隆裕皇后?
光绪的皇后隆裕也是个悲剧角色。史书上说她长得不好看,生得瘦弱,还驼背。光绪一点也不喜欢这位比他大三岁的表姐,不肯跟她同房,所以她也生不出个一男半女的。这种事情,就是太后老佛爷也勉强不来。
长期以来人们对隆裕皇后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因为是慈禧的内侄女,隆裕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慈禧安插在光绪身边的耳目。人们还乐意把她和珍妃对比起来。既然珍妃是聪明漂亮、是代表先进思想的好人,隆裕就成了愚蠢丑陋、落后守旧的坏分子。既然珍妃受了慈禧的虐待,那一定是隆裕挑唆的。珍妃挨打那件事情,肯定少不了隆裕在背后捣鬼。还有种传说,说隆裕特别笨,很多皇后分内的礼仪和职责她都做不好,而天资聪颖的珍妃却什么都是一学就会。隆裕这就更嫉妒珍妃了。 其实珍妃是被过分地美化了,而隆裕可能替慈禧背了黑锅,给过分地丑化了。她的后人根正对这点非常气愤,抱怨人们是什么屎盆子都往隆裕身上扣,很多说法其实不过想当然而已。根正的回忆录里说,隆裕和光绪这对表姐弟从小就认识,隆裕经常进宫去看这个小皇帝,少年时两人的关系相当融洽。但是没想到慈禧会让他们成婚,而光绪无论如何接受不了表姐会成为他的皇后。据说当晚在洞房里,光绪对隆裕放声大哭说:“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慈禧既然心意已决,两个年青人都不敢违抗。而隆裕是个传统的妇女,逆来顺受,既然安排她和光绪成亲,她就一门心思地把皇帝当成自己的丈夫。而光绪因为这个婚姻的安排,对慈禧非常不满意。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成为影响光绪与慈禧的母子关系的第一件大事。 尽管是这样地不得宠,但隆裕的命里还有大使命等待着她,那就是清帝的和平逊位。 慈禧死后,大清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武昌起义成功后,虚弱的清廷已经不是革命党的对手了。那时候清廷掌握的军队中,能打仗的只有袁世凯的北洋军。但袁世凯已经不肯替朝廷效力了,反而偷偷摸摸地和孙文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是袁世凯说服清帝主动退位,国家废除帝制,按孙中山的设想建立共和国,而袁大帅本人则夺到了大总统的位置。 当时朝廷的当权人物里,总理大臣奕劻已经年老,况且他本来就是个大贪官,根本没有治国的能力。摄政王载沣是小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能力平庸。再有一个人就是已经晋升为太后的隆裕。他们都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廷决定和平逊位。具体的退位条款就是由隆裕和袁世凯商量出来的。最后达成了退位条件:成立民国,但皇帝还保留宣统的年号。民国政府善待皇室,每年供奉他们四百万两白银。退位后的小皇帝以及太后、太妃、太太妃们,仍然住在紫禁城里。要不是以后张勋闹复辟,他们还会在紫禁城里多待几年。 退位诏书上署的名是宣统皇帝溥仪,但在上面签字的是隆裕。起草退位诏书的是清末的状元公张謇。他在诏书中以隆裕太后的名义写道:“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后人对这句话赞赏不已,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完结了,而这句号竟能画得如此优雅,真是大手笔。 根正的回忆录说,隆裕后来因为这份优雅的退位诏书经常自责,总觉得大清朝是毁在自己手里的,所以每说到这件事情就流泪,还常有自杀的企图。就算没自杀成,也是终日郁郁寡欢,在签订退位诏书的第二年就病逝了,享年四十七岁。 不管隆裕本人怎么想的,清帝能够和平逊位,中国的封建时代终于能够正式终结,隆裕的功劳的不容抹杀的。根据1913年的《盛京时报》报道,隆裕太后的去世成为举国瞩目的大事。她的葬礼由民国政府出资,大总统袁世凯还亲自前往皇宫吊唁,并亲切看望了小皇帝溥仪。袁大总统对隆裕太后赞成共和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赞扬。隆裕太后为什么要退位
岁月嬗变,时光荏苒,皇后在太后和皇帝的身影之下,自然未在历史上留下任何足迹。很长时间她随侍太后,有意避着皇帝,此时光绪和慈禧的母子关系表面上维持得还好,所以皇后未遇到大的风波。1908年初冬,光绪帝病危,在择定嗣君时,皇后的心又悬了起来。清朝皇帝是父死子继,只是光绪开了兄终弟及的先例,这一变更祖宗家法的行为曾引起朝野大哗,所以当初慈禧允诺将来光绪的儿子继承穆宗(同治帝),兼祧光绪。无奈光绪无子,只好从近支亲贵中选择。新君继承穆宗是肯定的,但能否兼祧光绪则没有把握,因为慈禧对光绪并无好感,如不兼祧,皇后就无法升为太后,地位将不伦不类。此时太后也已病重,她召集亲贵重臣,决定以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继承穆宗为帝,果然未提兼祧之事,经张之洞恳请,又考虑到侄女将来的地位,才勉强答应溥仪继承穆宗、兼祧光绪。同时慈禧考虑到侄女能力有限,不可仿效自己垂帘听政,所以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规定嗣后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逝世。 隆裕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1908年12月2日),溥仪登极,宣布明年为宣统元年,尊她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此时载沣监国,隆裕虽无政权,但论地位则是万人之上,自可养尊处优。但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载沣又推行“亲贵典兵”,搞出个皇族内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不久武昌起义,载沣在万般无奈的情况起用袁世凯,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上台后又组织中外势力向载沣施加压力,迫使他辞职。至此,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了 袁世凯急于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面对作出拚命架势的满蒙王公,面对张牙舞爪的袁世凯的鹰犬,隆裕束手无策,军、政、财权她都没有,只有退位一途,但何忍断送大清三百年江山,唯有仰天痛哭,袁世凯要是在场,也一定陪着哭,还是一副忠臣的模样,但背后却加紧逼宫。段祺瑞的通电、良弼的被刺,使隆裕触目惊心。1912年2月12日,她终于签发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退位诏书写得虽然冠冕堂皇,而隆裕又哪里是心甘情愿地“退处宽闲,优游岁 月”呢?诏书读至一半,隆裕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万剑穿心,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 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清帝退位虽为形势所迫,但无论如何,对此都应予以肯定。因为一则如果清室拒不退位,战争将延长,会给列强干涉以口实,再则,隆裕如果听信个别王公的劝说,退归满洲,对国家后果将更严重。当时清廷还掌握一支袁世凯无力控制的由满族士兵组成的禁卫军,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仍忠于清室,在东北有势力范围的俄、日两国都是君主国,都仇视革命并乐于中国分裂。日本军阀甚至准备在清室北逃的途中“劫夺宣统皇帝,以他为中心搞满蒙独立”,正是由于《退位诏书》及时发表,才使这一阴谋破产。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却没给紫禁城内带来多大的变化。据《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保有皇帝尊号,暂居宫中,每年由中华民国供给岁费400万两。但隆裕的心情可想而知。加上她为节省经费,裁撤了一些宫中执役入员,颇遗怨谤,心情更坏。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汨。”北宋隆裕太后是怎么死的?
元佑七年(1092),哲宗17岁时选年方16岁的孟婵为皇后。但因她长相平平,而不受哲宗喜爱。不久,孟婵生下福庆公主,这时的哲宗因另宠爱一个姓刘的美女,并封她为婕妤。刘婕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绍圣三年(1096)九月,福庆公主病重,多方医治不见好转,其孟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用道家符水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因为她知道宫中禁令,是不允许的,并主动告知哲宗,哲宗也不介意。但刘婕妤却借此诬告孟皇后搞符咒厌魅,后又巧立名目诬陷皇后搬神弄鬼。哲宗大怒,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逮捕宦官、宫女30余人,严刑拷打,伪造供词。最后哲宗便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刘婕妤得以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皇子,立为皇后。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元符三年(1100)五月,徽宗即位后,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佑皇后”。 崇宁元年(1102)十月,向太后死后,刘氏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于是,孟皇后又重回瑶华宫。 靖康元年(1126),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靖福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同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孟氏被尊为“元佑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 建炎三年(1129)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敷为帝,孟太后垂帘听政。 绍兴元年(1131)春,孟太后患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59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后又归葬于宋六陵。 关系(103)皇太后(10)相关参考
袁世凯与隆裕皇太后是什么关系袁世凯与隆裕皇太后是上下级关系。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
1912年2月22日,紫禁城还未走出冬季的阴霾。在乾清宫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隆裕太后亲手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退位,标志着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烟消云散,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国运正式完结。
...宣布清帝退位,标志着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烟消云散,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国运正式完结。外人或许很难想象,在隆裕太后拟退位诏书前后,受到满蒙王公及北洋军阀怎样软硬兼施的逼宫,因而,纵然这个才...
广东8000子弟北伐给满清致命一击,隆裕太后无奈下诏清帝退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了推翻清朝,为了革除帝制,为了实现共和。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发动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功占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在其后短短一个半月全国有15个省脱离清政府,
公元1912年(宣统三年)2月12日,清王朝养心殿里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这也将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一切准备后,隆裕太后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看了数行后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也顾不得太后的
隆裕太后(1868年1月28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讳静芬,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清王朝与中国的末代太后。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一群革命元勋谈笑风生,聊起对反清革命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两年前的一个「”死人”,说冥冥之中得到他的庇护。有人回忆说,起义当晚,新军毫无胜算,差点就黄了。危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太后,隆裕太后虽没有慈禧太后出名,但在晚清时期,她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后妃,她去世的消息一出,全国降半旗致哀,在京城的各国使馆也纷纷下半旗致哀! 隆裕太后本是光绪
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从睡梦中醒来。这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对两千多年帝制统治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对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皇室来说,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隆裕太后带着年仅六
溥仪什么时候退位的?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结束。 1908年12月2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