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的满清王朝仅存的著名人物
Posted 光绪
篇首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衰落的满清王朝仅存的著名人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衰落的满清王朝仅存的著名人物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壶公、无竞居士、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曾祖父张怡(yí)叫熊,官浙江知县,祖 父张廷深(shēn),官福建知县,父亲为贵州道员。张之洞受过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二年(1852)直隶乡试以第一名中举。同治二年(1863)应 礼部试,中进士。殿试时,他的文章侧重时政,且论述方式不落俗套,某些考官对此不欣赏,但某些考官却称赞他的文章。文章交由太后定夺后,张之洞以探花 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 同治六年至三年(1877),张之洞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执掌文职。他此期间热心奖掖奖掖(yè):奖励 提拔。人才,在四川任学政时的作为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他在成都创办“酋(qiú)经书院”,并设一书局刊行古代经典和各朝史籍,为学生们撰有一部有关提 高学习和写作的读本,名为《轩(xuān)语》二卷,于光绪四年刊行。同时刊行的还有一部中国要籍提要,名《书目答问》四卷。张之洞为《书目答问》作序 言,上署日期为光绪元年。这是一部在中国古文献学上极有价值的著作,该书多次增补、修订再版。光绪四年,张之洞在四川任期届满返京。此后至光绪七年,主编 京畿地方志-《顺的》。光绪十年他到广东就任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是当时越南危急的形势。他的策略是利用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攻击在越南的法军,以期牵 制法军对的进攻。他尽心竭力地为这次战事筹饷,其功劳是有目共睹的,当他的某些部下被劾渎职渎(dú)职:不尽职,在执行任务时犯错误。时,他并未受 严罚。光绪十一年初,中法开始议和。三月二十九日冯子材(他是张推荐的)率中国军队出其不意获凉山大捷,但凉山之战并未对议和条款产生影响。条款仍以《李 福协定》为蓝本,据此,中国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张屡次上疏反对议和条款,他强调指出中国在最后时刻之军事胜利,但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 > 在任两广总督的六年中,张之洞脑中装满了改革计划和方案。他试图在两广省内改革税收制度,他把增收的款项用在多项事业上。光绪十三年,他建立一座兵工 厂,该厂最初造炮弹,后又制造小武器,他为在广东沿海巡逻的舰队增添多艘舰只,并于光绪十三年设立一所水陆师学堂,他还招请几位年轻的留学生做幕宾。光绪 十五年,张在广东开设中国第一家近代钱庄。光绪十三年他创办“广雅书院”。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光绪十三年由他本人及几位官员和商人出资,设 立“广雅书局”。许多学者受聘担任书局的编辑或校对。该书局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出版了约176种书。其中大部分为学者所撰述。除七种之外,这些著作 于1920年均被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再版。> > 广雅书院和书局的成就引人注目,而张之洞则因创办之功经常被称为张广雅。由于张之洞的努 力,广东当时的财政情况有了好转,其后在光绪十五年任广州总督时,就有了这样的感受。在此期间,京师政坛上南北党争日趋激烈。当时掌管户部的南党首 领翁同和极力反对属于北党的张之洞。但由于张之洞在广东留下一笔充实的库银和一些重大的改革成果,张之洞为他的北方同僚多少挽回一些因张佩纶在马尾战败而 失掉的声誉。> >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从广东调往武昌任湖广总督,这是他提议修建京汉铁路的结果。中国的铁路建设始于李鸿章管辖下的直隶 省。光绪十四年,计划把现有铁路从天津延至通州。许多御史和官员以为这样会有利于入侵者和引起村民骚乱并使驿夫失业为理由,坚决反对延伸这条铁路。当征求 各省督抚们的意见时,张之洞上书大力支持修筑内地铁路干线。他建议在内地修一条大铁路从北京西南的卢沟桥至汉口,而且他列举了御史们无法驳倒的这条铁路在 战略上和经济上的好处,他的建议被批准。光绪十五年八月,他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以实现其计划。据预算,这条铁路将耗资3000万元。国库为此储备了200万 元。但第二年,中日两国因朝鲜问题关系趋于紧张,这笔资金就被挪用来延长天津至唐山铁路东段的修建。修筑卢汉铁路的计划因之被搁置了。> > 张之洞对发展中国工业和他对修筑铁路一样有兴趣。他任湖广总督18年,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主要事业之一是汉冶萍钢铁厂。离开广东之前,他订购了一套 铸铁工厂的机器,光绪十六年他到武昌后不久,铸铁厂即在汉阳开工。光绪二十年,与汉阳铁厂配套的大冶铁矿开工。两年后,因资金不足,铁厂卖给私人股东,由 大实业家盛宣怀经营。光绪三十四年,江西萍乡煤矿将上述两厂合并为汉冶萍公司。张之洞兴办了另一些企业,如棉纺厂、丝厂、制革厂。他还主持了一项精心设计 的筑坝工程,为大批人提供就业机会。湖北还组建一支新式的由德国教官训练的小型模范军队。他创办多所各种类型的学校,并送学生出国留学,主要前往日本。他 的财政改革使湖北的岁入由光绪十五年的大约7000万两银增加到光绪三十三年他离开武昌时的1500万两,这使朝廷对他更为赏识。> > 中 日甲午战争期问,原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北方指挥军队,张调往南京署理两江总督,他努力向北方发送给养和新兵。国人抗争,反对李鸿章的议和。和约缔结之后,他 再一次极力敦促修筑京汉铁路。计划获准后,奉命回到武昌去监督计划的实施。他打算向中国投资者发行股票但没有成功。光绪二十二年末,盛宣怀获准借外资修筑 铁路。光绪二十四年,卢保段建成,光绪二十六年延至北京,光绪三十二年京汉的铁路全线完工。> > 中国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引起了朝野上 下的强烈反响。至光绪二十四年,外国列强对中国势力范围的争夺使许多学者猛醒。光绪最终听从的主张,开始“百日维新”。原先张之洞的态度是同情维新 的,他向皇帝推荐一批思想开明的青年,其中就包括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期,他写下著名《劝学篇》二卷,光绪二十四年刊行,皇帝下令将它分发给所有官员和学 者,这篇著作的真正目的是鼓吹一个先从教育着手、逐渐改良的方案。而不是皇帝和康有为正在尝试的大刀阔步的变革。文章大意是:中国的出路在于复兴学 说,并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但不采用它的哲学,这就是的谓“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百日维新”失败,慈禧太后重掌大权,张之洞 致电慈禧,竭力主张惩办维新党人,尽管他与维新党中多人颇有来往。此外,他拒绝同刘坤一一同上书反对废黜皇帝。光绪二十四年之后,张之洞受到朝廷的怀疑, 同时又为维新党人所憎恨,他们认为他胆小怕事而且背信弃义。他与维新派的最后决裂是在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当时一些维新党人聚集在汉口,准备在义和团起事的 掩护下,秘密举行武装起义以推翻慈禧政权,使光绪皇帝重新掌权,但计划为张之洞所得知,他下令逮捕并处死其领导人唐才常及他的19名同谋。> >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起义对张之洞的政治才能是一次考验。张之洞忠于慈禧太后,身为总督,他的职责要求他服从朝廷的命令,但他意识到一场排外运动的危险 性。他和刘坤一所采取的做法,使他们在义和团起义中得以同时受到太后和外国人的信任。他一方面奉北京朝廷之命向北方调拨军队,但这些调出的军队是强征而来 未经训练的,最精锐的军队他却留在身边。一方面他又向外国人表明他不完全排外的立场,上海外国领事团被告知,只要列强不派军队侵入长江流域,张和刘将保证 长江流域外国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这项建议被列强基本上接受了,并且为其他督抚所采纳,它使中南地区外国人的安全得到保障。> > 张之洞的 政治才能应变能力使他在义和团起义之后,在朝中颇受宠信,加封太子太保。光绪二十七年一月,下谕召询有关最需改革之事项,他和刘坤一合递了三份奏折。这三 份奏折有两方面的重要内容:首先建议设立现代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并鼓励学生去国外留学;第二、提倡依照西方国家行政和军事改革。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刘坤一 去世,张之洞再次在南京署理两江总督。他任职五个月,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北京举行的有关教育问题的朝议之后,他受命参与制订全国学制。有关学校 体制的的建议书于光绪三十年一月送呈御览。上奏中的学校体制显然以日本模式为基础。为了推行新学制,张支持废除由来已久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于光绪三十一 年终于被明令废除。> > 光绪三十三年,张之洞奉召进京授大学士、军机大臣。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逝世,此时,张已是衰落的满清王朝仅存的著名人物,漫长而紧张的官僚生涯使他精疲力尽,他于宣统元年(1909)十月四日去世,谥“文襄”。历史人物 廉颇
本站网传记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以下是仅存的关于廉颇的史料。 概括 : 廉颇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 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璧,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近五十万精锐部队。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其中关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一长平之战秦赢的颇险,并领略到赵人顽强的战斗意志。而这有不同于秦兵的顽强。秦兵之顽强在于利诱即有战功即可封爵得地,赵兵之顽强则源于其内在的民族气质和尚武传统。二秦兵伤亡惨重,尤其是掌握熟练作战技术的秦精锐部队(轻兵、骑兵、车兵、弩兵),这时秦主力部队多为刚加入的下民作战能力有限。对于侧翼的安全更是危险,秦如进攻赵都随时有可能被魏楚联军围歼。三对于秦王对范相的言听计从颇为不满。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即令军65万进攻赵邯郸。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城,并为此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及装备。同时外交也积极的开展。赵之平原君因长平之败的愧疚也积极的游说魏楚和组织邯郸保卫战。 战争开始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韩之太原,取之,尽得上党地,以牵至赵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攻赵之邯郸。七月、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并于十月间兵围邯郸,这年是赵孝成王七年。 关于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对赵攻势,赵国采取的战略是坚壁清野,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的赵国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伤亡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人数约在三四十万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龄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在一至两万人左右,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同时赵之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以武安为据,包围邯郸,秦军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器颇多。秦五大夫王陵于邯郸城下望着邯郸周围万顷苍绿待实而被赵人尽毁的良田,王陵想道:秦军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梁,而兵赵之主力早已于去年斩杀殆尽,此时赵国邯郸守军不过为老弱病残,只需月余便可攻下。但当他看到雄武宽厚的邯郸城墙,及城上站立的赵国士兵时,他发现赵人的脸上分明露着一种决不屈服和复仇的面容。心中竟然产生了不安,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赵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军急攻邯郸城,秦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而步兵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直攻赵区都之城门,且秦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校官就战死五名,伤亡近两万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转为小规模进攻以夺赵志。但相反是,赵军却一再攻出精锐步兵甚至少量骑兵不断突袭秦围在邯郸的营栅,竟使秦伤亡颇为惨重,反而秦军日夜防备,士兵多有殆懈。 邯郸前线的战况飞快的传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气,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郸,一方面组织援军。 收到信的王陵军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风中的十二月向赵都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城战,但疲惫的秦军,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士卒战皆不利。赵出兵击之,却秦数十里。此战秦伤亡五千人左右。 赵之邯郸城内,伤员遍城皆是,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平原军赵胜,于寒冬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指挥督战,平原君赵胜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战死),但秦亦伤亡惨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将军王率援军十万带着大量的兵备粮草及秦王的最后命令到达了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经知道秦王的不满及以王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军第三次的进攻是相当猛烈的。 战事爆发于正月,在北方此时还是寒冷的冬季。此时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同时秦军在受到增援后士气也开始高昂。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并取得胜利。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战不善,免,王代将。其后王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同时平原君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军八万楚军十万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率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约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草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的失败后,部队兵员损失近五十万。此后赵国可作战的部队可分为这几部分:代郡守军防备匈奴及燕国,常备军约五万人战时可扩编为十万人,晋阳守军(赵国旧都)是赵之右翼,是进攻秦侧翼的跳板也是赵北方的门户,常备军约七万人。中牟守军(括屯留)赵之左翼抵御秦军的前哨和防备魏国的要塞,常备军三万人。邯郸守军赵国防御重心,因邯郸常临战事,故又分武安守军、武城守军,总体上看邯郸地区常备军在十万人左右。邯郸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为战事最频繁的城市之一,也是军事防御最完备的城市之一。邯郸之战中赵国几临危急,但在赵国优秀将领的指挥下、赵国士兵的顽强抵抗下及赵国下民的舍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从中可看出赵国所独有的、异于六国的气质,更加的悲壮血气、坚强不屈、团结一致。 关于邯郸之战,我认为其悲烈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柏林战役。秦国对赵直接间接动用兵力在六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对邯郸作战的部队就达四十五万人。说其悲烈,更多的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如前所述赵国的兵力、国力在长平之战后已大不如前,邯郸地区可作战的部队不过十万。且在秦军不断围困和进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实在令人惊叹。邯郸之战以其说是是赵军的胜利不如说是赵民的胜利,赵国下民主要是邯郸下民为保卫邯郸所付出代价是沉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壮。试想一下战前赵国各地的军队、粮草源源不断汇聚邯郸,赵国下民众志成城日日夜夜修缮城池,磨砺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壮观。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队所具有的慷慨悲凉的气质、血气尚武的传统、同心志协的风气是多么的重要。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军在(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大败燕军。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十五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将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乘(一说,二军,战车二千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一说,25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一说,20万)迎击燕军主力于。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 点凭 :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本站网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燕军之败有三,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志。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胜亦有其三: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尚且绰绰有余,何况对付燕呢。赵民尚武临时组织起来的即具备战斗力,加上燕军分兵作战胜利在望。 此战对赵影响:一,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地位;二,锻炼了赵军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三,增强了赵国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四,发现并锻炼了赵国将领。此战中,庞援、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赵国的中兴似乎仍有希望。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点评: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廉颇的传说故事
廉颇卸职与三个村名 话说赵王误中秦国反间之计,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替代廉颇。廉颇告诉赵括:“秦军千里奔袭,利在速战,应以守为主”,并以“守势图”相托。不料赵括却冷眼相待,廉颇大怒之下,交出帅印,离开大营,骑马驰奔,要回邯郸。路过一村,百姓跪拜,这才发现自己仍然头戴帅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觉得自己已经卸职,无披挂必要,便把这三件东西脱在这里,人们为怀念这件事便把这个村叫三甲村。 廉颇越走越不放心,他觉得赵括骄傲自大,轻敌麻痹,若轻率出击,必遭惨败。再加上赵军战士和百姓的挽留,心理就犹豫起来,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卸职,干脆走了吧;一会儿又觉得长平战事,非同儿戏,四十万生灵乃赵国元气......,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一个村边徘徊犹豫了好长时间,直到邯郸发来诏书催他回朝,这才哀叹一声离去。因此,百姓就把这个村叫徘徊村, 虽然诏书催发,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拦路乞留。百姓为啥能认出他来,除了廉颇的白发白须外,最显著的就是他骑的那匹体格高大,浑身雪白的玉兔赛风驹。廉颇为了摆脱窘境,经一村时,忍痛换掉了他的宝马良驹,百姓就把这个村叫换马村。 赵军运沙 民间传说地名故事。相传战国时,赵国为抗击秦军,派大将廉颇屯兵长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驻重兵。一日廉颇到摩天岭察看阵地。发现山腰有大量黄沙,为迷惑秦军,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苇席,在山中部修起一座座“粮仓”。又暗令士卒于夜间拉运黄沙,装入仓中。秦兵见赵军粮积如山,不敢轻易来犯,直到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后,秦军来起运粮食时,才发现仓中装的全是黄沙。后人便将此山称为大粮山,把摩天岭改称营防岭。今存“廉颇屯”址。 义士谏括 民间传说本站网故事。相传战国时,赵孝成王误中秦国反奸之计,起用赵括帅,替代廉颇。赵赴任后轻率出击。深通谋略的史正等八名义士,向赵进谏,赵不听,反扔掉谏书,把众义士轰出。当赵括率兵出击时,史正等义士又冒死拦路进谏,并斥责赵括有头无脑,要赵军或回营固守或从他们身上踏过。赵括怒,拔剑尽斩义士,后人于拦路进谏处立“八义士谏赵处”石碑,改村名为“八义镇”,今属长治县。 秦筑空仓 民间传说地名故事。高平米山正西有座山岭叫老马岭。相传战国时秦国为进攻赵国之长平曾屯兵于此。秦军副帅王龅为稳定军心和迷惑对方,令士卒用芦席在老马岭搭起一个个空粮仓。谁知天不作美,一夜大风将这些空仓刮得七零八落。后来,人们便称老马岭为空仓岭。 一篓油水饺 一篓油水饺是河北邯郸赵国风味小吃,本站网悠久,相传创制人王一香早年与父在赵国南门外开一肉包铺店。有一天,赵国大将廉颇武灵丛台点兵路过南门外时,遥远闻着肉包香味,廉颇闻着香味赶到肉包铺店,见食客尝在嘴里,赢得了食客的好评,生意很好。当廉颇购买包子时,包子已卖完。廉颇说到:“你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小儿说:“那是生的,还得蒸。”廉颇说:“那得几个时辰?”王小儿说:“不到一个时辰。”廉颇一听心急了,就将案板上的包子统统扔进开水锅里,不到一会儿,锅里的包子全部漂起来了。王小儿一听是廉颇大将军就毛了,赶紧把煮熟的水包端上,廉颇吃完后连声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从此,王一香就把包子铺改为“一口油”水包馆,生意更加红火。 王氏后人继承了“一口油”的精心制作,成品汁液丰富,包裹馅心,吃时流油,后在北宋年间改为“一篓油”,传至至今。赞廉颇
史海寻踪说廉颇英魂归故里 诸侯纷争,百年兵仞,弱肉强食,兼为七雄。 秦强纵横,赵雄抗衡,远交近攻,分割吞并。 廉颇统兵,百仗百胜,相如应变,机敏过人。 黾池赴会,完璧归赵,智勇摄秦,为赵争荣。 论功论勋,廉颇盛名,颇为公卿,相如上卿。 将心不平,相忍将醒,胸怀荡坦,勇于自责。 赤臂负荆,请罪跪门,将相和好,义结刎颈。 同心佐赵,诸侯威震,美德盛赞,万世扬名。 千古认过,廉公第一,高风亮节,古今典范。 苍松挺拔,源远根深,地灵人杰,沃土育根。 史海寻踪,释疑解谜,发掘史料,故籍正名。 金碧辉煌,銮驾圆门,廉宗祖祠,老将魂归。 史记不详,史踪有遗,连公细考,史学定界。 晋阳湖畔,唐陶之地,老将故里,圣地廉庄。 史海寻觅廉颇归故序 华夏文明五千载,史记局限难详编, 纷争战乱史料残,廉颇祖史更难全。 腐儒正统文史占,蓄意抹杀轻描淡, 显赫战功轻带过,德昭日月薄雾幛。 亘古认过第一人,廉公坦荡敢负荆, 负荆请罪登门跪,将相和好说到今。 能征惯战忠良将,高风亮节启后生, 古今伟人唯廉公,国民为重赤诚心。 千秋赞颂老将德,万古名标廉公品, 勋铭青史风范垂,活水源头有根基。 一个赵字是故里,宗根祖籍是何处, 史河悠悠千古憾,祖籍不详魂难还。 祖籍不详无处归,生于赵地骨葬处, 树高千丈叶归根,夙愿难了成遗憾。 发掘千古文明史,拂去沉淀有史迹, 可见清晰有史料,魂归可慰有宗祠。 宗祠宏伟品位高,地峻灵秀极显耀, 将相宗祠圆门贵,鸾驾仪仗金碧灿。 庆幸广瑞卓识广,连公伏骥史考研, 慧眼识珠览宝地,攻坚故里界定位。 先祖归故称盛事,世遗名城增光辉, 一城两庙皆故里,www.cha138.com名满华夏神州誉。 标新立异旗帜明,开发立足诚传德, 华夏武魂常胜威,和谐瑰宝闻过喜。 千古文明光华地,熠熠生辉祖故里, 显赫风采展英姿,老将故里传美誉。 廉颇是与“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相媲美的华夏“德圣” 在华夏五千年的本站网长河中,时而静默沉璧,时而大浪淘沙,涌现出了多少脍炙人口、叱咤云霄的风云人物。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嵌镶在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的广阔天空,闪烁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光辉,启迪着华夏子孙振兴奋进的行程。 在这些风云人物之中,笔者对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有着情有独钟的钦慕。纵观华夏五千年,古之良将,无逾其功;古之良臣,无越其忠;古之耄耋,无过其志;古之名贤,无超其德。可以这样说,廉颇百战百胜的神威,是华夏民族的脊梁;廉颇闻过则喜的美德,是于古文明的光华;廉颇“刎颈之交”的赤诚,是构建中华和谐社会的精神瑰宝。 忠勇保国第一将 西汉伟大的本站网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廉颇有这样一段高度概括的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后来,廉颇又领兵大败魏军,取房陵,收安阳;痛击燕兵,入冀地,围燕京,升任相国,封信平君,集相国、大将军于一身,主持全国军事。“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阱”(《汉书》),“四十余年强秦不能得其所欲”(《战国策》)。 廉颇不仅是骁勇惯战的一代良将,而且也是一位勇谋兼备、能攻善守的三军统帅。当时,廉颇所在的赵国,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是力不足恃的。秦国采用“各个击破”、“远交近攻”的连横之策,对战国六雄不断的征战,半个世纪时间,问鼎天下的大局基本奠定了。但慑于廉颇威名,强秦不敢对弱赵轻举妄动。公元前262年,为上党郡十七座城之故,赵韩联盟,共御强秦,廉颇奉命率军驻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与长途跋涉前来讨伐的秦兵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廉颇审时度势,表现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命三军“坚壁以待秦”,以逸待劳,筑垒修塞,蓄足涧水,广设疑兵,以丹河为障,壁垒为屏、大粮山为大本营。平安固守三年,使秦疲而无功。后秦针对廉颇展开外交收卖手段,使赵王中了反间计,派仅能“纸上谈兵”的赵括到长平取代廉颇挂印。结果,秦将白起大败赵军,于长平坑杀了赵卒四十万。 长平之战走马换将导致最后惨败,也从反面证明了廉颇知己知彼、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留下了空前绝后的“杰作”。 闻过则改第一臣 自古高官多矜恃。在位专横跋扈者有之,在位贪婪养尊者有之,在位好大喜功者有之,在位粉饰太平者有之。这些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文过饰非,我行我素。成了一个视国事如常物、视百姓如草芥的特殊阶层。 老将廉颇,在这些紫袍华冠之中,却出污泥而不染,独树一帜。他有过粗鲁,有过矜恃,然而,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国家利益的天平来权衡,他能把自己的言行与赵国老百姓利益这个秤砣来掂量孰轻孰重。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本站网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对廉颇的这一坦荡率直的美德,司马迁在他的本站网巨著《史记》中做了淋淳尽致的生动描述:在暴秦的凌辱中,赵国使臣蔺相如,不辱使命,不失国体,唇枪舌剑,面斥强秦,接连取得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胜利,又“舍人”封“上大夫”,由“上大夫”拜“上卿”,位列于身为“大将军”的廉颇之上。这下廉公想不通了。他想:“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便想当面羞辱蔺相如。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只要望见廉颇挡道,立刻回车“避匿”,宁可不前行上朝,也不与争锋失和。廉颇得意愈甚。当手下告诉他,蔺相如此举非怕他,而是怕“将相不和国灭亡”的苦衷:“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听了这话,廉颇大为震惊。率直的他,便“肉袒负荆”,跪相如门谢罪。从此,两人结为“刎劲之交”。谱写出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廉颇这种可敬可爱的“为国释恩怨、请罪敢负荆”的坦荡襟怀,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是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吗? 皓首壮心第一翁 廉颇一生,忠于国事,身经百战,不避斧钺。过关斩将,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守土御敌,硝烟布满了髯髯长须。对他这样一位功劳盖世的三代名将,昏庸的赵悼襄王惧怕他权高震主,妨贤的赵氏贵族集团猜忌他名倾朝野,在他晚年的时候,硬是削去了他的兵权相位,逼得他奔走魏、楚。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廉颇仍然割舍不断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他梦魂牵绕着被秦、燕攻伐的祖国。在他临终的前两年,已是六十八岁高龄了,他还跪危请缨,希望返回赵国为国效命杀敌。在赵王使臣探望的宴席上,就像当年少年投军时那样,“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国。”表现出这位“位卑不敢忘忧国,境逆常怀赤子心”的皓首壮心耄耋老将的耿耿忠贞。 当然,在华夏本站网上,白发老将血染沙场的不乏其人。如老将黄盖,“苦肉计”火烧曹兵八十万,但那是在周都督重用的顺境中使然;如老将黄忠,雕翎箭威震严颜十万兵,但那是在刘皇叔御封“五虎上将”的隆恩中使然。“士为知己者死”,顺理成章。难的是廉颇,功高遭妒、流落异邦,在如此不公的逆境中,他眷念的仍然是自己的祖国。他既没有心灰意冷“一樽还醇江月”的闲情,也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是南山”的逸致,他有的是难能可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忠报国的精神! 而正是廉颇的这种忠贞爱国的精神,与江山共存,同日月争辉,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华夏民族永恒的宝贵财富! 懿德高风第一人 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 千百年来,人们推崇孔子为“文圣”,筑“文庙”以祭之。孔子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和“雄才伟论参天地,奇子万文贯古今”的精深儒家学说,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巨大的本站网贡献; 千百年来,人们推崇关公为“武圣”建“武庙”以奉之。关公的“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的巍巍正气,在中国社会的本站网长河中,喷珠吐玉,卷起了无穷无尽的激浪春潮; 我们今天,冷静地坐下来,对独树一帜的廉颇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讨,难道能不被廉颇那“封侯拜相不居功,知错必改敢负荆,位卑不敢忘忧国,襟怀坦荡第一人”的品质道德所打动、所感染吗? 对廉颇文化的研究越深入,越会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廉颇的品德,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华夏民族不懈追求的道德典范。把他尊为“德圣”修“德庙”以拜之,让廉颇身上禀有的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道德品质,发扬光大,永照千秋! 古城人杰第一景。 廉颇,一位瑕不掩瑜的本站网人物 廉颇是中国本站网上令人饮敬的著名军事家。令人钦敬的特点有三:一、忠勇,二、爱国,三、勇于改止错误。 关于廉颇忠勇的事例,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事例很多。廉颇为赵国人,忠心为赵国做事,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军攻打齐军,取阳晋之地。赵王赏识他的忠勇,官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后“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攻齐,几拔之。后二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可以说正是廉颇的忠勇,才捍卫和拓展了赵国的安全,也是赵慧文王的慧眼识才,才成就了廉颇的功名,使廉颇对赵国产生了深厚的爱国感情。 后赵孝成王即位,在馋臣的游说下,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忠勇产生了怀疑,让纸上的谈兵的赵括代其统率部队,使赵国遭受了本站网上最为严重的军事损失――长平之战,赵国锐卒40万,让秦将白起“尽坑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即位,对廉颇更是采用让乐乘取代其军职的不礼貌之举,使廉颇的忠勇再次受到最严重的委屈,于是他由不理解而发展到攻打乐乘的不理智地步,使自己再没有回到赵国的余地,只得落了个逃奔魏国的结局。 由此看来,廉颇的忠勇优点是很突出的,但由于他不善于扼制自己的偏激情绪,终于铸成出逃外国的严重错误。但人们直到现在一听廉颇这个名字,似乎都感觉不到他的这个重大过失,就是由于他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能勇于改正错误。廉颇作为中国本站网上的一员勇将,脾气大,易犯错误,这应是明显的缺点。但由于他有知错能改的优点,从而使他又成为一个令人可敬可爱的本站网人物。 “负荆请罪”,是他在正确处理错怪蔺相如任上卿位列己上的著名故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不仅详细写了这个故事,而且还写了有关这方面的其他几个事例。如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后,赵王遂将削去兵权的廉颇起复委用。这时,原先散去的宾客又都汇聚而来。这时廉颇对这些势利之徒很是生气,便下了不再接受这些人的逐客令。这时其中有一人就劝导廉颇说:“您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呢?天下人的交往,就跟在市场上做买卖一样。您有权势,人们就投靠您,当您失去权势时,当然人们也就不再跟随您了,这是天底下很正常的道理,您怎么能埋怨人呢?”廉颇听后豁然开朗,于是便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再如,廉颇后来因攻击被赵王派来接替兵权的乐乘,而使自己最终逃往魏国。但他仍很想念赵国。后来,赵悼襄王想再次起用他,便派使臣去魏国看望他。这时的廉颇很兴奋,“饭斗米,肉十斤”,表示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完全还能再为赵国出力。他的努力终于因奸相郭开的从中破坏而归于失败,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廉颇老矣”,仍壮心不已的完美爱国者的形象。 在有关廉颇的所有一切的战例记载中,廉颇几乎没有一次失败的记录。在当时诸侯列国中,廉颇不仅善于打硬战,而且还善打坚守战。长平之战前,秦王派大将白起率锐师攻赵,在秦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廉颇情知不敌,遂采用坚壁固守的持久战战略战术。这种战术在当时确实是最正确最恰当的打法。但由于赵孝成王中了白起的离间计,以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熟练老成的军事家廉颇,终于酿成了千古悲剧――长平之战的悲惨结局。也正是廉颇的“人在阵地在,人去军队亡”的客观事实,从而使廉颇成为名列中国著名成功军事家的行列而毫不逊色的人物。 总之,廉颇正是由于他的忠勇爱国,善改错误,从而使他成为中国本站网上一位瑕不掩玉的本站网人物,一位有着独特个性的优秀军事家,并赢得千古人们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德圣”廉颇爱国无瑕 ――廉颇奔魏剖析 连春锦先生“在高平市廉颇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讲话”中,首次推崇廉颇将军为“武神”、“德圣”、“国栋”。并在《史海寻踪说廉颇》书稿再次作了论述。我十分赞赏先生对廉颇生平功绩的研究,对廉颇思想内涵的洞察,对廉颇将军功绩、道德品质、人权观念的高度评价,对廉颇本站网地位和现实价值的定位。 树立廉颇“德圣”形象和地位,必须对“廉颇奔魏”这一重大本站网事件有个全面的认识,做出公正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大梁。”廉颇奔魏直接削弱了赵军实力,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因而对廉颇道德品质、人格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廉颇奔魏”是对赵国的背叛,因而对树廉颇为“德圣”有所置疑。通过查阅本站网资料,对赵国君臣进行对比,对廉颇一生进行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廉颇奔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忠君爱国思想的高度升华。 一、廉颇奔魏的本站网背景 1、赵王专横跋扈。封建专制时期君王有一种通病,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翻手为风,覆手为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赵孝成王如此,赵悼襄王更甚。长平之战后期,赵孝成王欲用赵括时,蔺相如劝谏赵王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会变也。”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称:“括不可为将”。但赵王固执己见,命赵括至长平代替廉颇为将,致使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 2、郭开馋言弄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商子・修权》,因为君王专横跋扈,所以给佞臣造成可乘之机。赵国红极三世的佞臣郭开是廉颇的政敌、对头。他曾多次欲置廉颇于死地。长平之战,廉颇坚壁固守三年之久,秦军一筹莫展,秦相范睢施反间之计,在邯郸散布谣言,说秦人只怕赵奢之子赵括,廉颇不久便会降秦。郭开在朝中煽风点火,致使赵王做出以赵括代替廉颇的决定。将廉颇卸职回邯郸遭受冷遇。 3、白起杜邮教训,白起乃秦国功臣良将,长平之战一举击败赵卒四十万,可谓功勋卓著。但在攻伐邯郸时不听秦王之命,遭范睢馋言,秦王将其贬为士卒,逐出咸阳,最后赐剑让白起自刎与杜邮。 4、廉颇连续侍奉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战功显赫,德高望重。赵悼襄王时已是第三代,廉颇虽听命悼襄王,但悼襄王却惧其权高势重,常有戒心,廉颇老谋深算对此也有发觉。 5、佞臣郭开当朝,馋言弄权倍受悼襄王信用。这对廉颇无疑是最大威胁。 在上述本站网背景下,虽然廉颇忠君报国,一片诚心,却处在君王惧、佞臣恨,朝不保夕的危难环境之中。 二、廉颇奔魏的主观动意 公元前245年,在危机四伏中的廉颇忠君报国,一如既往。廉颇奉命攻取魏国繁阳后,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偃继位,称为悼襄王。悼襄王昏庸无能,重用郭开。郭开奸诈毒辣,早就想置廉颇于死地。悼襄王对德高望重的三世老臣廉颇怀有戒心,加之郭开在赵王面前尽说廉颇的坏话。赵王信以为真,便派乐乘到繁阳代替廉颇职务。廉颇知道来者不善,忍无可忍,为防不测,击败乐乘,乐乘败走。按照当时的条件,廉颇德高望重,兵权在握,击败乐乘后可以有两种选择:一、起兵闹事,另立新主;二、改朝换代,自立为王。这两种情况对能征善战,威震诸侯的廉颇来说易如反掌。但他一不另立新主,二不自立为王,而选择了“奔魏大梁”。廉颇奔魏是什么思想动机呢? 1、效仿乐毅,奔魏省君。廉颇奔魏之前,早有乐毅奔赵先例。廉颇奔魏,是否有意效仿“乐毅奔赵”,不可育断。乐毅乃燕国名将,固统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大败齐国而永垂青史。当乐毅包围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莒和即墨时受阻,三年没有攻下。正值此时,燕昭王去世,其子姬乐资继位,即燕惠王。齐相田单趁机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跟新燕王早有嫌隙,害怕受燕王处分,借口进攻两城不敢回国,还说他想当齐国的国王。燕惠王原来对乐毅就不信任,听到流言,决定对乐毅下手,派大将骑劫前往接替他的职务,并下令乐毅回国。乐毅见善者不来,便投奔赵国。此后,齐相田单用“火牛阵”将燕军打得溃不成军,主将骑劫被杀。田单乘胜攻取齐国七十余城。此时,燕惠王后悔用骑劫代替乐毅,于是派人到赵国向乐毅表示歉意,请乐毅返回燕国。廉颇乃赵国良臣重将,廉颇想以他的奔魏唤醒赵王良知,让赵王反省自己的错误,重整朝纲。但赵王昏庸无道,无自律之明。正像《宋史・刘黻传》所说:“用贤如转石,去佞如拔山”。任用贤才,就像转石头一样容易,说去就去,铲除佞人,就像搬山一样艰难。赵悼襄王缺乏燕惠王的明智。枉费了廉颇奔魏省君的努力。 2、奔近魏,上在待君。赵、魏、韩三国都与秦国接址,同属抗秦第一线。廉颇击败乐毅乘若无忠君报国之心,完全可以远离赵国,直奔齐、燕。廉颇心系赵国安危,奔近魏是为了随时听侯赵王召唤,返赵抗秦。廉颇奔魏后,赵国与秦国交战,屡次被困。“国难思良将”,此时,赵王又想请廉颇率军抗秦。于是派人到魏国考查廉颇健康状况,看他是否能复出为帅。廉颇见到赵使来访,想必回赵报国时机已到,兴高采烈,面对赵使,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饭后,身着铠甲,纵身上马,演武献艺,威风不减当年,表明自己仍能率兵征战。廉颇此举足以表明他奔魏决非背君判国,而是守边待命。 3、爱国之心,至死不灭。由于佞臣郭开贿赂使臣,向赵王谎报廉颇实况说:“廉颇将军虽然年迈,饭量不错。可是大小便失禁……”。赵王听信馋言,认为廉颇老而无用,没有召他回国。廉颇报效祖国的道路被佞臣堵死。在廉颇报国无望之际,楚王派人将他阴迎至楚,任其为大将。廉颇以为报国时机来了,想率领楚军抗击强秦,以侧应赵军,减轻秦对赵国的压力。可是,楚军腐败,丧失了战斗力,廉颇调遣不动,为将无功。廉颇再次由希望变为失望。他感叹说:“我思用赵人。”无日不想统帅赵国子民率兵为国效劳,念念不忘为赵国人民报效出力。廉颇身在异国他乡,忧国忧民,公元前241年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春),但其爱国之心至死未灭,有史为证,不被误传。 三、廉颇奔魏的意义 通过对赵国末期君臣良莠的甄别,对廉颇奔魏动机的剖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廉颇奔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反不乱,走为上策。古人曰:“为治之道,无如择人”。在赵王眼里拉帮结派维护自己的权势比得到贤臣良将更重要。“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孟子・滕文公上》)。由于赵王专于集权好言,所以佞臣郭开几世受宠。廉颇屡受郭开诬陷,但因忠君而忍。到了赵悼襄王时,郭开眼中已容不得廉颇,廉颇对郭开也忍无可忍。“人之邪正不两立,政之善恶不并行”(《读通鉴论・唐高宗》)。繁阳一事若廉颇从命返朝必有两种结果:一、郭开加害廉颇至死;二、廉颇与郭开公开对抗。前者,高谋善断的廉颇不会就范。后者,廉颇不会背上反君乱朝之骂名。“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廉颇奔魏是老谋深算的决策 “忿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一个人克制忿欲与欲望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人的涵养德性有多深,克制的能力就有多强。公元前245年攻取繁阳的廉颇与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盟时的廉颇大不相同。他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为国家民众的利益决定自己的言行。第一,他留在赵国,凭他单枪匹马无法改变昏君佞臣狼狈为奸的现状;第二,佞臣弄权弄不好自己会死于非命;第三,若抗争势必造成国内混乱,伤害国济民生;第四,作为三世老臣奔走他国,难免天下人非议。但只有保全生命才能待机为国效力,思前想后,决定离开“是非之地”。廉颇担心郭开陷害是多余的吗?不是,廉颇奔魏后,李牧成为赵军主将。幽缪王七年,寿趁国发生饥荒,分兵三路大举攻赵。赵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馋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及使赵葱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李牧之死验证了廉颇的预测,若廉颇不奔魏,必先死于郭开馋言。廉奔魏保护了自己,也为日后应召回国效力保存了实力。 廉颇奔魏是忠君报国的升华。 廉颇奔魏,躲过了郭开陷害,保护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多次报效祖国的机会。第一,赵王失去廉颇,如果能像燕惠王那样,不听馋言,反省自己,请廉颇回国为将;第二,赵王失去廉颇后,如果反省自己,识破郭开,除掉佞臣直接使人召回廉颇。这样廉颇回国,赵国实力倍增,军心大振,赵军御秦将是另一番局面。第三,魏王如果大胆启用廉颇,魏国抗秦实力也会增强,同时也可以削弱秦军对赵国的压力;第四,楚王任用廉颇为大将,如果楚军若服从调遣奋力抗秦,也能分散秦军攻赵的兵力。上述四次“如果”虽然都是“如果”,但都是廉颇奔魏的愿望。这些愿望虽然破灭,但它们同“食斗米,肉十斤”,“吾思用赵人”一起成为廉颇忠君报国思想的升华亮点。 廉颇将军一生攻城掠地,战功累累;能征善战威震诸侯;刚正不阿,佞臣计恨;自律和衷、群臣折服;爱民抚民,不恋战功;忠君报国,至死不已。尊其“德圣”无瑕可击。 廉颇人格美德的现代价值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拜上卿、相国,其故里是平遥廉庄。因其重要的本站网地位和高尚人格,青史留名,向为推崇。但史书所载,残缺断失,难窥全貌。近数年,高平连春锦先生历千辛万苦,穷数十万平方公里山川,跑遍赵国全境(仅平遥廉庄就往返十余次),循本站网轨迹,遍查断垣残碣,遍访智叟野老,遍翻史书故纸,左考右证,史海钩沉,于廉颇文化之研究,获可喜收获。在其倡导带动下,一些志士学人也纷纷介入廉颇文化探讨之列,并已成立廉颇文化研究会,致廉颇文化之研究渐成气候。 廉颇所处的战国时代是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由于诸侯争雄称霸的政治、经济、军事需求,造成了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思想空前发展和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已经是中华大地各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原始文明积淀,并已有一千多年有文字考证记录的文明本站网时期,已经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及商鞅、李斯、以及孙武、孙膑等等才智卓绝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字学家、军事家和他们的著作。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在哲学思维、科技军事、人文道德等文明领域的成熟进步已卓然可见。 任何时代个体的人,都离不开所处时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构成生命体的全部物质,还是思想灵魂,都来源于环境,和环境紧密相关。廉颇作为战国时的一名杰出人物,其行为方式、人格美德,均受到了当时环境的熏陶,受到了截至当时中华大地精神文明的滋养。其人格美德所闪耀的亮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美。 作为研究对象,廉颇身上表现在处世态度、行止作为、思想品质、人格美德等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涵容了以儒家为主兼容其它优秀思想文化品质的复合文化,应予充分的梳理研究,扬弃传承。但最精彩的是“负荆请罪”,是“将相和”,是“和合”的儒家思想,是“和谐”发展的原理。 十九世纪以来,人类开始构建现代性,那就是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的努力,其结果是社会与自然不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上世纪末与本世纪之交,全球社会生活景观还呈现出更为严重的迹象:人类对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人欲的激发和资源的匮乏所引发的对资源控制权力的争夺导致了价值尺度的扭曲、伦理准则的变形。于是人类“向地球的战争”变成了“走向自我毁灭的战争”。 近几年美国在发动巴尔干战争之后,再次入侵伊拉克,找借口曰:“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现又正在对伊朗、叙利亚、朝鲜等国施压;打着和平反恐的旗号,在人权、核能、经贸等许多问题上都在制造双重标准,极力营造单极世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面对铁铸般的本站网,说什么也不肯认罪。凡此,都把伦理道德扭曲到了极致。 奴隶制、贫困、集中营、核武器、种族灭绝、文明冲突、世界的东西隔离、南北分野、不断的吵闹和战争,颠覆了本站网进步信念的基础。西方社会学、各种宗教和各种信仰流派一再对这些畸形的社会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和批判,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程。然而迄今,这类思考还没有对上述问题的解决给出睿智的回答。 在此危机绝境中,在此人类社会罹患“癌症”之际,突现于儒学的“和合”思想,表现在廉颇身上的“和合”人格品质,就是一剂治癌救危的良药。“和合”是治疗化解人类这种严重病症、解除种种烦恼痛苦,通达健康和乐之境的理念和实施方式,“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和合”的基础是道德感,蕴含着深沉的善性和理性。“和合”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对话”的伦理。儒学的“和合”思想,其现代价值主要在于以其和平宽容的品质推动当代世界文明对话。“和合”思想和蕴含“和合”思想的儒学,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彰显和谐、互尊、互助的社会群体精神。儒学的性格是和平宽容的,它曾在中国本站网上多元文化良性互动中发挥过沟通、融合的重要作用,也促成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本站网进程中的团结和统一,它也一定会在当代世界文明对话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礼记・中庸》)“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传》)人类各族群、各地域、各语系的文化方式、能力、传统、价值都是相对的,多样多元的,唯有如此,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我们需要和合,需要互相尊重、学习、礼让的精神。我们古代文化的这些原理可以作创造性的转化,并使之在文明的交往、沟通、对话、理解中,逐渐成为可普遍化的伦理。 “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就是对这宝贵遗产的创造性的传承。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强调并着手实践和谐社会的目标,可喜可贺。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国内建设和外交活动的战略思想已融入了这种“和合”“和谐”的思想,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功。 我认为廉颇的人格美德极具现代价值。 我希望在廉颇文化的研究中多些创造性思考,深入挖掘廉颇人格美德的思想品质,为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精神能量。廉颇墓
廉颇墓,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今日为旅游胜地。 廉颇墓景区介绍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今日为旅游胜地。 廉颇家乡: 山西省寿山县人 花台:明万历《饶阳县志》云:“在城西十三里,广一亩,高丈许。每春群花盛开,”“日没后,遥望台上,恍若有光,故曰花台”。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守柏林关时所筑。――引自河北省《饶阳县志》第681-682页。相关参考
每当提起欧洲可能在我们普遍人的印象当中,他们的经济都比较发达而且还拥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做卢森堡,全称为卢森堡大公国位于欧洲的西北部。整个国家被法国,德国和比利时所包围
清朝索额图:满清王朝传奇人物 自秦始皇开创中国封建帝业以来,每朝每代都不乏权臣垢相左右朝政,明君者用之,而 昏君者则被毁之。在政治清明但却跌宕起伏的康熙王朝中,虽然名主玄烨尽力控制局面
揭秘:满清王朝时期的十二个汉奸的最终下场? 满清王朝汉奸下场:清朝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汉奸,而小编今天要说来说的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十二大汉奸。 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1652年)
史上仅存十年的王朝,只出过一个皇帝,奇葩“国号”让人怀疑人生
史上仅存十年的王朝,只出过一个皇帝,奇葩“国号”让人怀疑人生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一个国家称号。秦、汉、隋、唐都是国号,此外这些国号不是随便授予的,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例如,刘邦把国号命名为“汉
导读:在三国历史上,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不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各为其主的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接下来小编就要来罗列以下三国史上的十大超级卧底。1貂婵作为三国时代仅存的数名女性之一,貂婵的一生由于牵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和英国封建时期都曾经历过长达数百年的「”七国时期”,最后由秦国和威塞克斯王国实现统一。但统一后的两者结局却大相径庭,进而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走向。本文尝试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
1.苏州古代地图,地名苏州在古代的称谓有:吴郡、东吴、吴趋、吴中、姑苏苏州古代的六大老城门也很有历史意义的:比如盘门(世界上仅存的水陆同门),胥门(现在还有纪念吴子胥的一些雕象石碑等),还有阊门等等山
一、求豫园的历史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00多年前,颐和园中1000公斤铜窗不翼而飞,如今重新回归祖国
颐和园佛香阁西侧五方阁建筑群中央坐落着著名的铜殿——宝云阁,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仅存的一座铜铸建筑,原为清代帝后诵经拜佛的场所。铜亭四面各显3间,进深4.5米,通高7.55
潘京芝先生是潘荣桂公后人,他带我们先后参观了仅存的"桥下大潘家"和"西门大潘家",这两座古宅都建于清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其中西门大潘家前门朝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