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

Posted 国子监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

2、徐乾学的生平简介 徐乾学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学生?

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

>   科举及第效力清廷> >   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先祖原居江苏常熟,后九世祖徐良举家迁到昆山,因而徐家成了昆山望族。曾祖父为明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祖父、父亲均为明朝的贡生;母亲是昆山顾家的名门闺秀,舅父就是明末清初赫赫有名的爱国硕儒顾炎武。> >    徐元文从小沉静向学。他专攻六经,旁涉百家。做学问力求明理致用,对“诸子百家之言”能通晓故实,刻意探索本原。其作文赋诗,清雅明达,从不粉辞饰章。 他书写工整端正,从无一字潦草,体现了他笃实笃(dǔ)实:实在。的性格。当时,江浙继承东林、复社遗风,文人们喜欢结社,徐元文喜爱理学,对才子雅 士们的浓艳情词厌恶至极,不愿与他们为伍,于是和兄徐乾学、弟徐秉义也组织了文社,取名“慎交”,一时之间,博得了一些文人的赞赏。> >    二年(164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但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并没有因明福王政权的败灭而消歇,反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清统治者为了稳定江南地区这半 壁江山,在武力镇压反清力量的同时,又从“文治”方面箝制箝(qián)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反清思想,利用“开科取士”这一科举制度笼络江 南汉族地主阶级,消弭他们的“反抗”之心。就在这年,清廷正式实行科举制度。> >   顺治五年,14岁的徐元文获补诸生后,跟随兄长徐乾学赴 南京参加省试,落榜后发奋读书。顺治十一年,徐元文再次参加省试,榜上有名,顺治十六年,徐元文参加殿试,殿试后,顺治皇帝认为徐元文才华出众,名字吉 祥,仪表堂堂,特赐状元及第。于是徐元文便成为徐家第一位新科状元。其后,他的两位兄弟也先后高中探花,声名遐迩的“昆山三徐”从此踏入仕途。> >    清初对科举及第、愿意为新政权效力的汉族士大夫是恩宠有加的。徐元文的传胪(lú)典礼异常隆重,通常在太和殿举行的传胪典礼,这次特意改在御殿乾 清门举行;新科状元原是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朝冠进殿受封的,此次则恩赐冠带蟒服裘靴晋见。顺治皇帝召见徐元文后,对他非常欣赏,他得意洋洋地对孝庄皇 太后说:“今岁得一佳状元。”徐元文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深得顺治帝的恩宠,多次被召见,还曾被留膳宫内。有一次徐元文随顺治帝游南苑,顺治帝破例厚待 他,让他骑御马。> >   徐元文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更加专心向学,他治学严谨,且多有独立见解,对儒家经籍从不循章守句、沿袭成说,即是对先 儒的定论,也是以自己的观点去力求“举其要,畅其旨”。他治学态度又十分谦逊,不懂绝不装懂。有一次。他随顺治帝造访方丈,顺治帝向他询问佛家经籍,他坦 诚地回答说,自己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学问。顺治帝也没有瞧不起他,反而说:“此人大有见解。”顺治帝对徐元文的学问非常赏识,曾让他为自己的书房《孚斋》 写篇文章,阐述读书之道。徐元文受命执笔,写了一篇《孚斋说》,顺治帝阅后点头称善,特命工匠刻印刊行。一时之间,诸生学子把这篇文章奉为读书之“知 要”,纷纷抄录,挂于书房。> >   清除弊端整顿学政> >   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除开科取士外,为重点培养人才,还明令地方学校向清廷最高学府国子监贡献生员,这 些生员,称之为“贡生”。当时向国子监选送的贡生有五种,五种贡生都是经过考试选上的,是入仕的正途。贡生们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也可以经过铨选出任职官。 及后,清王朝为了弥补因连年用兵而造成的国库不足,又推行了一系列捐纳或其他形式的政策。先是允许生员捐资纳粟,换取贡生出身,称为“例贡”。进而又允许 那些尚未“进学”的童生也可以捐资,获得监生资格,称为“例监”;后来又允许八旗官子弟和文官四品、武官二品以上的子弟免试入学国子监,分别称为“恩监” 和“荫监”。> >   捐纳等政策实行后,大批想参加乡试而又没有乡试资格的童生和想做官而又没有科名出身的生员,纷纷捐钱纳粮,搞上“例 监”、“例贡”出身,用金钱去敲开科场和官场的大门。这些人既不必每天在国子监苦读,又免去科考的忧虑,整天呼朋唤友,花天酒地,败坏了地方学校的学风。 那些“恩监”和“荫监”、均为富家子弟,他们倚仗父祖的权势,骄惰顽劣,无心向学,搅得国子监师道不立、正常教学难以进行,严重破坏了国子监的学政。面对 几近废弛的学校和日薄的学风,徐元文感慨不已。> >   康熙八年(1669),徐元文充任陕西乡试正考官,主持陕西乡试。他严防考场舞弊,注意选拔人才,那一年中榜者,大多数是出身贫寒,力学向上成绩优异的学子,对此,陕西反响很大,当地人士认为“学子奋厉读书,自此榜始”。> >    康熙九年,徐元文提升为国子监祭酒,充任经筵讲官,执掌国子监全部大权。当时,清廷急于筹饷平藩,滥开捐官纳监之例,每年入学国子监的学生,多数是靠金 钱或官荫进来的,那些正途的贡生入监者为数甚少,并且多为年老之人,难于培养成才。针对这种弊端,徐元文进行大力整顿。他首先奏请恢复了“优贡”和 “副贡”,又力陈捐资纳监四大弊端:一、捐纳造成冗滥。二、官贡各生所谓正途,期满考取。必历三科九年,而捐资入监者,则不计年限,从而形成了对正途者 严,对杂途者宽的不公局面。三、捐纳使得国子监生员混杂,而又无革除劣等生之例,造成课程难行,士风益薄。四、捐纳造成仕途积壅,补授无期。他奏请平定三 藩后停止捐纳政策,康熙帝同意了他的奏议。徐元文奏销了捐纳政策后,着手大力整肃国子监的学政。首先制订了严格的学规,要求学生尊师守纪,发奋攻读;其次 作为人师,勤于教授,严于治学,端正教风。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讲授课业时词达而声宏,一丝不苟,学生们都敬服他。徐元文任国子监祭酒四年,广选优俊,严 于教学,使国子监“学政大饬”,得到康熙帝嘉许。>

徐乾学的生平简介 徐乾学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学生?

   徐乾学,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他是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外甥,状元徐元文和探花徐秉义都是他的弟弟,三兄弟皆官贵文名,被世人合称为“昆山三徐”。

 
  放眼整个清朝,就数徐乾学这个老师最为厉害了,门生无数,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人我们都认识。
 
  在《一代名相陈廷敬》中,纳兰容若是陈廷敬的门生,而在实际历史上,纳兰容若的老师其实是徐乾学。
 
  纳兰容若是谁?他可是清朝大名鼎鼎的词人,就算你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也一定听说过他的《纳兰词》。
 
  纳兰容若是英武殿大学士明珠之子,出身显赫,才华过人,学识渊博,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
 
  能教出纳兰容若这样的学生,徐乾学的才学自然也是不差的,他在康熙九年考中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后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都是徐乾学主持编修的,另外他还著有《憺园文集》三十六卷,他家的藏书楼“传是楼”,是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除了纳兰容若,徐乾学还有一个十分厉害的学生,那就是清朝著名的清官郭琇,也就是《一代名相陈廷敬》中的郭秀,在这部剧中,郭秀是陈廷敬的学生。
 
  郭琇,字瑞甫,号华野,他三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二岁中举人,三十三岁考中进士,春风得意。
 
  郭琇为官廉洁清正,善断疑案,为国为民,在地方任职期间,“治行为江南最”,广受好评。
 
  他不畏权贵,不计私利,在“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权臣面前毫无惧色,有“铁面御史”之称。
 
  后来以三次弹劾而名动天下,留名史册,官至一品,成清朝名臣,还被誉为“骨鲠大臣”,被称作“郭三本”。
 
  郭琇弹劾过河道总督靳辅、英武殿大学士明珠还有康熙宠臣高士奇,正是因为他敢于直面朝廷奸邪,才有力地抨击了贪官污吏的腐败以及结党营私的不正之风,对“康乾盛世”功不可没。
 
  徐乾学是康熙时期朋党之争中的知名人物,他先是依附宰相明珠,反对索额图派。后来脱离明珠,自成一派,与明珠抗衡。当时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是谲诡奸诈,人品欠佳。
 
  徐乾学阿谀权贵明珠,史载其“登高而呼,衡文者类无不从而附之”,“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
 
  乾隆对徐乾学的评价就是:“徐乾学阿附权门,成德滥窃文誉,二人品行,本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
 
  徐乾学虽然人品有亏,但他的确教出了像纳兰容若和郭琇这样的好学生,人无完人,徐乾学最后也落得乞归被劾的结局。

相关参考

被后人拜为“河神”的清代名臣

清代道光年间,曾出过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河大臣,泽被千秋的他去世后不仅万民哀悼,连道光皇帝和林则徐都为他亲自写了祭文,老百姓们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每逢水患,便去祭祀。获此殊荣的这位人杰,就是清代名

张之洞简介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

张之洞简介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

清代名臣张鹏翮“清俭家风”传承不息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在家庭美德上,组织领

清代名臣沈葆桢曾雇不起下人

特殊遭际使得这位晚清的一代名臣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烙印。道光二十年,对沈葆桢来说,可谓喜忧参半。斯年,他和老师林昌彝同榜中举,和表妹林普晴喜结连理;同样在斯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舅舅林则徐被革职查办,

陈廷敬简介 清代名臣康熙帝的老师陈廷敬生平

陈廷敬,汉族,清代名臣,入仕五十三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

清朝康熙皇帝曾盛赞哪位名臣为“天下廉吏第一

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这让他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代鹤立鸡群。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

海瑞罢官的故事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一生经历四朝,因为当官的时候敢打击贪官污吏,所以他得到了民心,所以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但是他依旧改变初衷,一直为百姓造福。海瑞是一个好官,所以即便他去世了人们还愿意传播他的故事,歌颂...

海瑞罢官的故事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一生经历四朝,因为当官的时候敢打击贪官污吏,所以他得到了民心,所以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但是他依旧改变初衷,一直为百姓造福。海瑞是一个好官,所以即便他去世了人们还愿意传播他的故事,歌颂...

徐海东大将轶事

徐海东,原名徐元清,1900年6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夏店(今属大悟县)一个六代陶工之家。夏店位于大别山区,与大海相距千里,是个热带风暴都无法光顾的地方。1928年除夕夜,身为夏店区委书记的徐元清

杜衍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北宋名臣杜衍的故事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辨狱闻。宋仁宗特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