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史留名,纪大烟袋

Posted 科举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二节 青史留名,纪大烟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二节 青史留名,纪大烟袋

2、晋朝历史 第二节 发展文化

第二节 青史留名,纪大烟袋

  根据历史记载,自纪晓岚上推七世,纪氏家族多读书人。祖先纪坤,虽然科举不顺,却很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纪晓岚的曾祖父纪钰,有幸进入太 学,才学受到过皇帝褒奖。而纪晓岚的祖父纪天申做过县丞,其父纪容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 有贤声,而且写文章很有一套,尤其擅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死前还留下了“贫莫断书香”的遗训。> >    纪晓岚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为纪容舒次子。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午时,纪天申饭后到书房一边翻书一边休息,不久就睡着了。梦中,他看到一只猴子从窗 户钻进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却到书橱翻阅书本,翻完一本扔一本,不久几橱书就被它翻了个遍。忽然,它发现纪天申的手上还拿着一卷书,就蹿上来抢夺。纪天 申一惊便醒来了,手中的书也掉在了地上。恰在这时,一名仆人来报,儿子纪容舒刚刚得了一位少爷。这个刚降生的男孩,便是纪天申的第五个孙子纪晓岚。> >   据说,纪晓岚小时候精力充沛,睡眠很少,喜欢玩耍,也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爷爷纪天申很宠爱他,常常给他讲各种有趣的故事,逗他开心。也许,正是这些故事开启了纪晓岚智慧的一生。> >   儿时的纪晓岚就显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智慧。一次,他和几个孩子在街上玩球。刚好遇到官轿经过,顽皮的小孩子不小心将球掷进了轿内。正当一群小儿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之时,纪晓岚自告奋勇,独自一人壮着胆子上前讨球。> >   轿子里的官员,见是个孩童,便存心想戏弄一下他,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说如果他对得出下联就把球还给他,否则就不还了。他的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   纪晓岚略一寻思,便道:“太守二千石,独公……”话未说完,却忽然沉默了。官员很好奇,催他讲完,谁知纪晓岚却说:“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要是不还的话,就是独公贪”。官员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把球还给了他,暗自惊奇于这个孩子的聪慧,料他日后必大有作为。> >    这个官员所料不错,乾隆十二年丁卯科,纪晓岚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喜讯传来时,合家欢腾,纪晓岚本人反而异常平静,亲自置办厚礼酬谢老师。 乾隆甲戌殿试以后,纪晓岚以文学出众,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八年仲春,纪晓岚又被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而此时他刚过不惑之年。> >   纪晓岚是名副其实的才子,而且是具备领导才能的才子。他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即主持科举和领导编修。“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着实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    过人的眼力是纪晓岚成功主持科举的重要因素。传说,在纪晓岚以福建督学之职担任会试考官时,乾隆曾冒充考生参加考试,由于做事隐秘,三场下来竟无人发 现。后来,纪晓岚在阅卷时,发现一篇文章笔力非凡,就向乾隆推荐了这个考生。乾隆一看考卷,发现正是自己所答,不禁暗赞纪晓岚的眼光。但为了掩饰此事,他 拒绝了纪晓岚的推荐,纪晓岚几次上书,都不予答复。乾隆一朝,纪晓岚共担任过8次主考官,为朝廷选出了众多优秀的治国之才,不能不说他是清朝的一大功臣。> >    主持编修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作,常人难以胜任,纪晓岚在这方面可谓劳苦功高。尤其是乾隆二十八年开始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其规模之庞大,可以称 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仅是纪晓岚毕生的主要成就,也是乾隆皇帝的成就之一,更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大功绩。> >    纪昀组织了360余名编纂官,对底本图书进行甄别比对,将其分为应刻、应抄、应存三种,其中前两种要全文抄入《四库全书》,而后者只存书目。若有不同版 本,则要进行比对,选择质量最好者作为底本,然后还要对底本进行初步的点校和修改,并交给总纂官审阅,合格后交由乾隆御览。通过这些程序的书籍,即可被抄 录入《四库全书》。抄录者最初由官员保举,后来则从不第秀才中挑选字迹工整者录用。这些人需要每日抄写千字,工作5年,共计180万字。工作完成后,根据 质量和数量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但若有字体不工整者,记过并罚多写万字。据统计,先后共有3800余人被录用,平均每天都有600人参与抄写工作。最后, 抄录好的《四库全书》还要在总校官的安排之下,经过分校官和复校官的校对,再经总裁官抽查,才能最终装订成书。> >   经过10年的编纂, 《四库全书》终于陆续编订完成。以纪昀为首的四库全书馆群臣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由于乾隆生性好大喜功,动辄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指手画脚,如此大的 工程全靠人力完成,难免会有疏漏,此外,再加上乾隆对文字的挑剔,纪昀等人不免被屡屡申斥甚至得咎。总纂官之一的陆锡熊在奉命去沈阳校对的路上病逝,总校 官陆费墀也因为被乾隆申斥郁郁而终,死后甚至还被抄没家产。纪昀虽然受到乾隆的恩宠,幸免于难,但他一生为《四库全书》。> >   编订好的 《四库全书》共抄写了7部,乾隆仿效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形制,建造了七处楼阁以存放《四库全书》:它们是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 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如今存世的仅有文渊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津阁本、另有文澜阁本部分存世。> >    平心而论,在《四库全书》的修订过程中,重新发现并整理了不少孤本和善本,此外还保存了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将近400种书籍。此外,《四库全书》开 启了“乾嘉学派”重考据的学风,对国学的继承和发扬有重大的影响。但是,乾隆利用编纂《四库全书》,大兴文字狱,篡改传统文化,实行愚民统治的用心也是显 而易见的:尽管他曾经表示不会利用民间献书大兴文字狱,但这根本就是一句空话。著名的“王锡侯字贯”案只是数十起文字狱中较为人所知的一件。此外,在编纂 《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大量被乾隆视为“违逆”的书籍都被焚毁,据统计竟有3000种之多;而幸存下来被录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也按照乾隆的意愿被修改得面 目全非。> >   主持编修的工作也许枯燥无味,但纪晓岚本身却是一个趣味十足的文人,利用闲暇之余,自著了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 记》,可惜这部小说原稿已遗失,虽然作者凭记忆重新写过,但仍不免有很多疏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 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 位高望重以传者矣。”鲁迅对这部小说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足见纪晓岚的文笔之妙和才华之盛。

晋朝历史 第二节 发展文化

>   魏晋时代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现代的文化巨人鲁迅称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步入了“自觉”。这一历史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文化大发展时期,它毫无疑问地也包括晋武帝执政的20多年时间。>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思想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在起作用之外,范文澜先生还指出:西晋士族,生活是优裕的,礼法的束缚是疏松的,全国统一以后,闻 见也比三国分裂时扩大了。这些,使得一部分土族中人有条件去从事文化事业。西晋一朝虽极短促,但文化上成就却是巨大的。> >   另外,这也与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司马氏的提倡有关。> >    司马氏家族本为河内大族,世代“伏膺儒教”,崇尚风雅,追求文化知识。司马懿以“博学洽闻”而在少年时代即知名于众。司马师“雅有风采”,与该时的文化 名人夏侯玄、何晏等人齐名。司马昭的妻父,就是魏晋儒教两个主要流派之一的“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王肃注解过的《尚书》、《诗》、《论语》、《三礼》、 《左氏传》以及其父王朗所注的《易传》等,正是在司马氏集团的支持下,被列于官学,成为当时的儒生必读之书。> >   司马懿的确在诛杀曹爽时 同时捕杀了何晏、邓扬、丁谧、毕轨等儒士、名人,这就是史载的“同日斩戮,名士减半”。司马师则杀了当时名士中名望极高、与何晏同为领袖人物的夏侯玄。司 马昭则杀了思想史、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嵇康。因此,后人多有认为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对文化人也采取高压以至杀戮政策,失却了道义。诸多文化人、儒 士不愿合作,又处于高压之下,只得以“癫狂”态度处世,而嵇康等在原则上并不反对儒家所规定的伦理秩序,而是反对司马氏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反对司马氏提 倡的虚伪的名教,故而被杀,云云。这些说法当然有其道理。> >   但是,如果客观地看问题,司马懿不杀曹爽及其党羽,反过来就是他自己垮台; 司马师不杀夏侯玄等,反过来就是他自己被废、被杀;司马昭之杀嵇康,主要是因为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不仅不合作,反而多有威胁、颠覆性的言行。难道历史 上,古今中外曾有哪一个专制政权的统治者能够坐视嵇康这类人而任其所为吗?情感不能代替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逻辑和你死我活的事实。> >   至于杀戮得国,历史上哪一个封建君主不是在平民百姓的白骨堆上,在鲜血淋淋的倾轧中,登上皇位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其实质是“吃人”。> >    晋武帝司马炎虽然不比曹氏父子本身在文化方面的许多建树,但他却尊重知识,力促文化发展的。加之他登上皇位以后,司马氏已不存在同其他政治集团的争斗问 题了,因此他对文化人的政策比较宽松,而且多次下诏书,从各方面促进文化的发展,许多儒学大家,文学家,史学家及各种文化人才,都在他朝中居官。> >    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就下诏任命庾敷、秦秀等19人为博士,以张华、刘实为太常之官,负责兴建太学和整理书籍,史书记有“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兴 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 >   由于晋武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太学生有3000人之多。> >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七月,他下令营造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成就一件规模壮观的文化艺术品。> >   泰始四年六月(公元268年),晋武帝又在诏书中写道:“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晋之。”表现出对文化人的提携之意。> >   泰始六年冬十一月,晋武帝亲临当时太学的教习场所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博士、学生帛牛酒各有差”,以示关怀和鼓励。> >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三月,他下诏说:宗室戚属,国之枝叶,欲令奉率德义,为天下式。然处富贵而能慎行者寡,召穆公纠合兄弟而赋唐棣之诗,此姬氏所以本枝百世也。今以卫将军、扶风王亮(即司马亮)为宗师,所当施行,皆咨之于宗师也。倡导宗室戚属学习文化、礼仪。> >   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这种“国子学”大概相当于现今的“贵族学校”之类。> >   咸宁五年冬十月,汲郡有一个叫不准的人挖掘战国时的魏襄王墓,得到漆写小篆古书十几万字的竹简。晋武帝下令收取,藏于秘府,显示了对文化古籍的重视。> >   晋武帝出身于儒学世家,自然对儒学投以关注。他在位期间,儒学得到发展,其代表人物和成果是傅玄及其所撰《傅子》。> >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他少年孤贫,博学而善于写文章,在音乐和声律方面亦有造诣。曾在曹魏时任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晋武帝为晋王太子时,即与傅玄关系密切,任傅玄为散骑常侍。晋武帝登位后,封他鹑觚子爵位,官至侍中、太仆、司隶校尉。> >    傅玄是当时一位卓有声望的儒学家,他向晋武帝上疏说:“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 觉也。”晋武帝阅启下诏说:“二常侍恳恳于所论,可谓乃心欲佐益时事者也。”在肯定了傅玄的良好用心后,晋武帝接着指出:“二常侍所论,或举其大较而未备 其条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坐广共研精。”可见,晋武帝不仅赞同傅玄之见,还与其有所切磋。> >   傅玄除著有《傅子》外,还有文集百余卷传世。> >    《傅子》分为内外中篇,共4部、6录,合140首,几十万言。司空王沈看了他写就的内篇时评价说言辞丰富道理充实,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阻止杨墨的 偏颇,比肩于以往的孔孟之说。唐朝魏征在他的《群书治要》一书中,曾摘引了《傅子》的不少篇章和观点。宋朝时,《傅子》一书内容散佚甚多,后经后代学者辑 录,得以大体恢复姆·傅玄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易经》的元气说和阴阳关系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他强调人的作用,将其概括为“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注重事实,提出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而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接近减少失误的境界。

相关参考

第二节 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康熙认定,平叛战争中的最主要敌人是吴三桂,湖南是主要战场。他曾说其他战场报捷“朕不为喜……吴三桂乃贼渠,惟破岳州、澧州方可喜耳”。因此,自战争爆发以来,康熙帝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湖南战场。>>  康

第二节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历代两朝衔接之际,都必有战乱的过程,明末清初之时的两族之战更是异常激烈,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满汉族人民的生活都十分困苦。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及安定西藏,

第二节 历法辩论,数学盛世

  数学在我国古代称为古算。在世界领域内,我国的数学水平也曾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但是时至明代,古算几近成为绝学,卓有成就的数学家也是寥寥无几。>>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将他们的数学理论带人中国,我国

第二节 盛世显赫,出征金川

  金川,两条河流即大、小金川的合称,地处四川省西北,大渡河上游,以临河山有金矿而得名。早在隋代,始置金川县,唐属维州地;明时,隶属杂谷安抚司。此地处万山丛矗之中,汹涌的溪流环绕其中。地形十分险恶,气

第二节 历代治国,首重吏治

  吏员清廉与否,实关国家安危。清入关伊始,就以明朝亡国为借鉴,从严从速整顿吏治,不断打击贪官污吏,吏风已见好转。圣祖承其后,以整肃吏风为要务,不仅施之于法,尤重“宽仁”,伴之教化、培育,倡导儒家修身

第二节 历法之狱,康熙平反

  我国自十三世纪以后一直到明代,均采用元代郭守敬之《授时历》,由于时日渐长,误差不断增大。利玛窦看到中国历法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开始着手制定新历法。明朝末年,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采用西方科学方法

第二节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只有他国对自己有所求,而自己则对外无任何需求。由于这种思想,清政府对外的政策都是以政治需要为先导,随政治形式的变化而变更的。>>  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

第二节 出兵征战,噶尔丹败

  雍正八年(1730年),清军与准噶尔部发生冲突,导致了大规模的激战。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傅尔丹率领的部队在进军的路上中了敌军的埋伏,打了一个大败仗。清朝政府任命顺承郡王锡保为靖边大将军,于

第二节 无罪获咎――蒙恬饮恨呜咽泉

  应该说,蒙恬之死,即已为秦王朝的功臣勋将们敲响了命运的丧钟。因为,于秦而言,蒙氏家族功勋至伟,蒙恬之死,最为无辜。>  蒙恬祖籍为齐。公元前249年,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

第二节 绝谋止战――顿弱、姚贾重金连横

  过去,在一般读者之中,秦灭六国,好像只是凭借强弓硬驽、铜戟铁锤,就是那个写《过秦论》的贾谊,也把秦国统一六国,归结为只是秦以武力取胜,六国以割地贿秦败亡。其实,仔细阅读秦史,我们就会发现,秦国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