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开科取士,加强统治

Posted 康熙

篇首语: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三节 开科取士,加强统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三节 开科取士,加强统治

2、汉朝历史 第三节 政治思想开明的儒术

第三节 开科取士,加强统治

  清入关后,凭借其强大的武力确立起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同时实行剃发、圈地、逃人、迁海等民族高压政策,导致清初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康熙继位之后,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也被清军消灭了,清王朝开始出现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 >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康熙四年到六年(1665到1667年),废除窝主刺字的规定,并减轻对窝主及左右邻居的处罚。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销督 捕衙门,地方各省有关逃人案件,除宁古塔仍听该将军审理之外,其它各省均由各省督抚审理,而不再让王公、将军等满族人来处理。圈地是清入关之初,为重建农 奴制庄园而采取的野蛮手段,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圈占,许多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业游民,社会生产力亦遭到严重破坏,引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 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下令,永行禁止圈占土地民房。修订“逃人法”,停止圈地,使顺治年间一度非常尖锐的民族矛盾缓和了下来。> >    顺治年间,对汉官极为歧视。朝官中,同一官职,满官品级却高于汉官。如满洲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等官居一品,而汉大学士只有五品,尚书、左都御史为二 品。在其他职务中也都是这样。这种明显的歧视,打击了汉官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备感耻辱。他们不愿意为清王朝出力办事,不少汉族官员仅是应付差 事,混日子而已。康熙帝亲政后,即下令将满汉官员品级划一。尽管实际上在每个衙门中仍是满官作主,但形式上满汉官员则平等了。在康熙帝亲政前夕,他又下令 “各省督抚,不论满洲、汉军、汉族人,应简选贤能推用。至于提督总兵官,系防守地方,亦应不论满洲、汉军、汉族人,简选贤能推用”。此旨一下,清初地方总 督、巡抚多由满族人充任的局面才有所改变。当然,这不完全是民族歧视的结果。清初,满洲贵族刚取得汉族人的天下,民族矛盾尖锐,用满族人可以放心,但对协 调缓和民族关系不利。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使用的是汉军旗人。康熙帝既然明确表示不问满汉,但选贤能,对缓和对立情绪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    康熙初年,清统治者基本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国,清朝政权渐趋稳固。但在江南地区,汉族知识分子依然充满着反满思想。顺治初年,清军下江南时实行的“留发不 留头”的民族压迫政策,引起了江南人民的极大反抗。“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惨景依然历历在目;且南明小朝廷覆灭不久,许多明朝遗臣依然存在,他们强烈 要求恢复汉族人的天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分封的三位汉族人藩王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地方割据势力,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企图在感情 上赢得明朝遗臣和汉族士庶的同情和支持。大批封疆大吏和统兵大将响应“反清复明”的口号,但他们中很多人不相信吴三桂。河北总兵蔡禄起而谋叛,危及京师; 京师的杨起隆也诈称朱三太子,发动反清起义。在这种情况下,康熙进一步认识到,若想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彻底平息汉族人的叛乱,只有取得汉族知识分子 的支持。> >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深受其影响。康熙自幼 受汉族传统文化熏陶,对汉族传统文化抱有强烈而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深知欲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依靠儒家思想。康熙八年(1669年),他亲率诸王、百官拜 谒孔子,由大成门步行至孔子牌位前,行二跪六叩头礼。康熙祀孔,目的在于利用孔子及儒家传统文化,笼络广大汉族官员,加强统治。康熙九年(1670年)十 月初九,颁布《圣谕十六条》,通行晓谕八旗并直隶各省府州县乡村人等,切实遵行,目的在于用儒家思想控制全国人民。康熙尊孔、以儒学治国的决心,笼络了广 大的汉族官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在平“三藩之乱”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清廷在陕 西、广东、江西等战场相继获胜,各路大军全力进攻湖南,围歼吴三桂之势已成,明朝遗臣复国梦最后破灭。康熙帝清楚,在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之后,对立情绪肯定 会逐渐缓和,因此,消除仇恨、表示诚意的合适办法是继续征召汉族知识分子到朝中为官。在平三藩之前的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以“孝康皇后升礼 成”为词,颁诏天下,“命有司举才品优长”的遗老,举“山林隐遗”之士,征聘到京,以便任用。但效果不明显,宁波故明翰林院编修葛世振,关中名儒李一见 征召,竟称病坚决不就。后几年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帝虽然忙于战事,但却没有忘记笼络人心的大计。当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被先后分化,叛乱即将被平 定之时,一道谕旨由京城发往全国各地。为进一步笼络汉族地主和明朝遗臣,康熙十七年(1678年),宣布特开博学鸿词科,规定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 人,不论已仕、未仕,由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举荐,皇帝亲试录取。> >   “博学鸿词科”是康 熙皇帝在总结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特别科目,是唐玄宗时期的“博学鸿词科”的发展。我国古代科举制有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汉代,荐举和考 试相结合,设有贤良方正、直言取谏、文学异等诸科,由丞相、列侯、州郡推荐,皇帝亲自考试录取。到了隋唐之际,科目渐多。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 置进士科,“凭文取人,专主章句”,是考试科目中最难的一种。至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又创博学鸿词科。宋代继之,在进士及第者中挑选学问渊博、 文辞清丽的秀士,因为要求太高、难度极大,因而未能普及推广。元明时期,仍以进士科为主,并专测试八股文章。清顺治二年(1645年),浙江总督张存仁首 先向顺治帝献策,开科取士,以使从逆之念自息。顺治三年(1646年)首次举行会试,清朝科举成为定例。但八股取士,对于热衷于功名的年轻士子固然适宜, 而对于立那些眷恋明朝、拒绝与清廷合作的名士则不一定适合。因此,康熙皇帝决定一方面沿袭旧制网罗汉族士子,另一方面采取汉代荐举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进 一步笼络遵从儒家思想的名士,从感情上消弭汉族士子与满清贵族的矛盾,使之为清朝统治者服务。> >   经各地荐举,共有170余名才学之士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

汉朝历史 第三节 政治思想开明的儒术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的个人兴趣。就当情况来说,汉朝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汉帝国的合法性问题;一个是重新 构建汉帝国的统治基础。就第一点来说,汉帝国是通过推翻暴政和打败霸王而成就起来的,被黄老学说认为是不合法的。因此,汉朝皇帝亟需解决这一问 题,到汉武帝时,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就第二点来看,高祖之所以能建立强大的汉王朝,主要依靠他的军功集团。这些人牢牢地控制着国家基础,而到汉武帝时 代,军功集团基本失去威望,他们的子孙已无志向。因此,汉王朝的国家基础变得不稳定,汉武帝忧心忡忡,渴望建立起一个稳定的、长久的,能为国家发展带来巨 大利益的新利益集团。> >   在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曾多次听取权臣的建议和辩论,最终,产生了对思想的认同感。一开始,他就重视儒学, 但苦于窦太后等黄老学派势力强大,使他总是不能得心应手。汉武帝明白,要想建立一支稳定的、长久的国家基础势力,就必须对黄老思想开刀。而儒家学派本也对 汉朝有过贡献,并显示出很强的发展势头。这主要表现在叔孙通帮助高祖刘邦制定朝仪,贾谊一生主要精力都耗费在撰写《过秦论》上,等等。这些人都对大汉江山 产生深远影响。但事实情况是,纵横之气远远强于儒礼之风。判断其主要原因,就是儒生未在思想上确立自己的地位。> >   就汉朝前期的儒学地位 来说,基本是处于一种实用主义的层面上,在思想和道德上无法对汉朝产生深远影响。制定朝仪和撰写《过秦论》都是有形地影响汉帝国,受到空间和时间上的局 限,因此,很容易被人否定。在这种情况之下,儒家思想需要一种深层次的内涵,进而在精神上影响皇帝和朝廷。董仲舒的出现以及《天人三策》的提出,使儒生的 地位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他开始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利益集团,并对汉王朝和一切产生深远影响。> >   就儒家思想而言,自然秩序?(天)与社会 秩序(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他们探讨的核心话题。所谓“天人感应”,也绝非董仲舒首创。早在西汉初年,贾谊就对“天人感应”学说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却未得 出一个让皇帝和朝廷满意的理论结果来。就此推断,汉朝前期,“天人感应”是一个非常热门的学术名字,众多儒生都在探讨。> >   为什么只要董 仲舒阐述的“天人感应”理论是成功的呢?其实,还是得从汉王朝的国情进行理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法律地位是不能获得天下人认同的,因此,汉武帝渴望 提出一种新理论,来端正汉王朝的形象,使之成为合法国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就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点。他提出上天看到一个国家背离道德,滥用刑罚时, 它就会降临灾异到人间,如果帝王终不悔改,那上天就会更换帝王。秦朝无道,适刑践酷,人心惶惶,所以才看重刘邦,将天下交予他管理。> >   这一理论的提出,汉武帝欣喜若狂。汉王朝的法律地位获得了确立,并让天下人认为,汉王朝是顺应天理,汉武帝是当之无愧的天子。从此,“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汉王朝的御用国家意识,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政治思想。> >    儒生们不断地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进行填充、发展,形成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政治主导思想。也是从董仲舒开始,儒生开始在法律和官方层面上主 宰古代中国意识形态。汉武帝对他们的重视,让儒学成为朝廷的本根学说,并对国家各个方面产生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儒生从此成为皇帝的思想智库,成为政治家的 监督者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   “天人感应”理论首先解决了汉王朝合法性问题,让汉武帝真正地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天子”。就汉王朝国 家架构来看,汉武帝时代已非常不稳固,老一辈军功利益集团基本瓦解,所谓的“官二代”、“官三代”,不过是游手好闲的公子哥,无法支撑起大汉江山的威仪 来。而刘邦一手建立起来的军功利益集团给大汉朝的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汉武帝强烈地意识到,重新建立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并形成一股强大的集团力 量,才能稳固汉王朝的国家基础。当然,此时的利益集团不可能再是军功利益集团,而且是一支有思想、能担当,可以实现王朝统治思想的知识分子集团。> >    在汉武帝看来,只要能支撑起一片天,并未汉王朝带来巨大贡献,使之长盛不衰,就是一个优秀的利益集团。就思想性来说,这并不是他重视的。儒生是有自己的 思想和价值观,认为这就可以在汉武帝面前炫耀,并成就儒生们史无前例的功绩。而汉武帝却不重视,他不在乎儒生的思想,只要能解释出汉王朝的合法性地位,那 就是一支优秀的政治力量,在朝廷上,只要臣子们提出有理有据的政治主张,并有正确可行的路径,他便能接受,并不在意这股力量是什么学术流派,也不关心他的 政治背景。其实,只要能实现政治抱负,一切思想流派汉武帝都可以认同。而当时,儒家思想更适合他,因此,他青睐儒学,但不片面强调它的作用。> >    在政治理念上,汉武帝尊崇儒家思想,一登基,便着手建立太学,修筑明堂。儒生们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其学问开始大行其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其学问开始展 现优越性。但汉武帝并不看重这一点。他一边任用儒生,将朝廷改成儒家政治,一边坚持刑名法术,在管理国家方面使用法律为主导的政治工具。于是,一种局面开 始展现在世人面前,表面上看,朝廷是清一色的儒生朝廷,而实质上,则是刑名学家的政治管理。历史上,汉武帝时代出现的酷吏一个比一个强悍、凶狠、出名。> >    在意识形态上,汉武帝操控儒家思想;在政务处理上,汉武帝利用刑名法术;在个人生活上,汉武帝则采用黄老学说。在他晚年时,曾不只一次地感慨:“嗟乎! 如果可以像皇帝那样得道成仙,离开妻子儿女对我来说不过如同扔掉破鞋。”由此可见,汉武帝是一个有着强烈生活幻想之人,心理上的完美、政治上的强硬和生活 上的幻想,让他强烈滴认识到,单一的国家思想不能让自己产生强烈的个人欲望。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汉武帝虽然重视儒家思想和儒生,却不拘泥 它之中。就历史事实来说,汉武帝的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理念。事实上,他只是将儒生看成一个政治力量,并为汉王朝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实 践力量。

相关参考

清廷大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一面开科取士,笼络汉族读书人,软化他们的抗清意识;一面用“文字狱”来打击、压制具有强烈抗清意识的知识分子,打击利益不同的政治异己分子。文字狱的受害者,多数是生员、秀才、举人、教师和官员。文字

第三节 平准噶尔,进军新疆

  从圣祖初年始,经世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西北地区准噶尔部不断发生动乱,祸及西藏和北部蒙古。各部族、各派政治势力拥兵自立,相互争夺、兼并,进而引发同清朝的大规模战争,构成了当时最严重的“边患”。前

第三节 招降失败,出兵台湾

  康熙帝即位同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二月至十二月,郑成功命其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等地,他亲自指挥大军进攻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是为中国在历史上立下不朽的功勋的人。但由于郑氏政

第三节 六下江南,盛世初现

  为了在顺治身后留下的一片狼藉中建立起一个足矣令世人所臣服的王朝,康熙帝采取了前文提到过的各种手段与措施,甚至亲自六下江南,开启清代帝王巡游江南的序幕。>>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导致了朱明王朝的

第三节 秘密建储,维护安定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举行即位大典之时,他即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他的这种念头,部分原因是受儒

第三节 狱神皋陶――传说时代秦人的英雄始祖

  上文说过,在秦人远祖的神话传说中,秦人的始祖母女吞食了玄鸟的卵而生下了秦人的始祖大业。>  那么,这个大业是谁呢?>>  根据《史记·秦本纪正义》和《诗·秦风疏》里的说法,大业就是秦人和赵人都奉祀

第三节 东门之叹――仓中鼠李斯弃尸咸阳

  上蔡东门狡兔肥,>  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  直待咸阳血染衣。>>  这是唐人胡曾的一首《上蔡》诗,大意是说像李斯这样智商一流的人居然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一直等到大难临头

第三节 臣位难安――采纳韩非主张弱赵灭韩

  前面讲过,秦灭六国之心,自秦昭王时便已昭然若揭。从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之日起,秦国君臣便把统一天下作为既定方针,一切攻战杀伐、外交计谋、人才去留无不“唯此为大”。范雎向秦昭王献策之时,

第三节 秦侯纪年――秦仲祖孙三代力战伐戎奋发图存

  秦人先祖非子做了周王室的附庸国主之后,带领秦嬴部族一边继续为周王室效力牧马,一边谋求发展,但是时间不长,非子就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世了。>  非子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秦侯继承了他的附庸国国主之位。但是,

清朝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而明清最为出名。据说,明清两朝因所谓的“文字狱”牵连甚广,动辄数万人陪葬。那么,清朝为何大兴文字狱?文字狱又有哪些故事呢?清朝统治者一面开科取士,笼络汉族读书人,软化他们的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