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法之狱,康熙平反

Posted 历法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二节 历法之狱,康熙平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二节 历法之狱,康熙平反

2、第二节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第二节 历法之狱,康熙平反

  我国自十三世纪以后一直到明代,均采用元代郭守敬之《授时历》,由于时日渐长,误差不断增大。利玛窦看到中国历法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开始着手制定新历 法。明朝末年,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采用西方科学方法,修正中国历法,聘请传教士熊三拔、庞迪我、邓玉函、汤若望等参加,编成规模宏大的《崇祯历 书》。1644年,清军定鼎中原后,汤若望即向清朝政府提出修改历法建议。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初一,当天有日食,清廷令大学士冯铨同汤若望携窥远 镜等仪器,率局监官生,前往观象台测验,其初亏、食甚、复圆时间与方位,与西洋新法一一吻合,而大统历等都出现了误差。汤若望因此被清朝政府所信任。顺治 二年(1645年),清廷决定采用西法,在全国颁布汤若望制定的《时宪历》,汤若望也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   《时宪历》依据丹麦天文学 家第谷、布拉赫的天体运行论,采用欧洲几何学的计算系统,将一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改百进位制为六十进位制,同时采用中国赤道坐标,以太阳在赤道上的实际 移动位置为标准来计算节气,更加符合太阳运动的实际规律,因而比较精确。而中国传统历法,坚持“天圆地方”说,不但在理论上落后,而且又没有近代数学与几 何学的知识。误差极多,很不准确。但新法的实行,引起朝中顽固派的不满。顺治亲政后,与汤若望来往频繁。据统计,仅顺治十三、十四两年(1656、 1657年)间,顺治帝拜访汤若望达24次之多。顺治十四年(1657年)二月初一,清廷下令在宣武门内汤若望所建立的天主教堂前为汤若望立碑,赞他“事 神尽虔,事君尽职”。这使得顽固派更为不满。> >   顺治末年,钦天监的吴明和新安卫官生杨光先先后上疏,弹劾汤若望的历法不准确。但在实测时,西洋历法确实比传统历法更符合天体的运动,而汤若望又得到顺治帝的支持,因此,汤、杨双方并未形成很激烈的冲突。> >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世祖福临在养心殿病逝,遗诏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并命鳌拜等四大臣辅佐政事。鳌拜对西法持排斥态度,杨光先遂再次上疏弹劾汤 若望,双方冲突激烈起来。杨光先首先发表《避邪论》,对汤若望及基督教进行攻击,认为宇宙起于二元,对上帝造物说大加批驳。> >   康熙三年 (1664年)初,汤若望的助手,传教士利类恩、安文思和中国教徒、钦天监历科官员李祖白合著《天学传概》一书,以李祖白名义刊行,宣扬中国的人种和文化 都是自西方传来的,引起杨光先等人更激烈的反对。杨光先又写作了《不得已》对之进行反驳。利类恩、安文思等也不甘示弱,再写《不得已辩》。一场笔战在双方 间爆发了。此时的矛盾已不再单是传统历法与西洋历法谁优谁劣的学术问题,而是由此而引出的政治问题在其中占了主导。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二十六,杨 光先向礼部上《请诛邪教疏》,指斥汤若望妖言惑众,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悖;并借历法以藏身,刺探朝廷机密;在历法书上添印依西洋新法五字,意欲奉西洋为 正朔,阴谋不轨,危害国家。并进《摘谬论》《选择议》二篇,指出新法十谬并指正荣亲王安葬日期之误。杨光先的奏疏获得了鳌拜的支持。八月初七,礼部开始审 讯传教士,十一日方告结束,结果是,将汤若望革职废衔,与其他人员一起交刑部议处。> >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底、三月初,经刑部和 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会审,西洋新法被认定有错。其选择荣亲王葬期,不用正五行,反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杀忌。事关重大,因拟决汤若望及钦天监官吏李祖 白等凌迟处死,利类恩、安文思等传教士皆杖刑一百并流放充军。汤、杨一案引起了清最高统治者孝庄太皇太后的关注。当辅政大臣将汤若望罪案向孝庄太皇太后奏 禀时,太皇太后大为不悦,责备辅臣:汤若望一向得到先帝的信任,为何必置之于死地!遂命速行立即放了汤若望等。传教士们幸免于死,但李祖白等5位中国官员 仍被处以斩刑。八月,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十月,下令汤若望迁出馆所,由杨光先进住。> >   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十五,汤若望 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汤、杨一案以杨光先胜利而结束,然而历法之争并未到此结束。杨光先虽任钦天监,但他极力否定西法,且其历算知识缺乏,使得钦天监 内的工作陷入混乱之中。传统历法大统历有很多错误,必须加以订正,但吴明与杨光先都无法完成此工作。> >   康熙七年(1668年),江南 上奏收集到元代郭守敬的天文仪器。因杨光先曾经请求用律管、葭草、柜黍制作仪器,以恢复失传一千二百多年的候气之法,康熙便命杨光先再议具奏。十一月,杨 光先奏称:律管用法失传日久,能候气之人尚未寻访到,并推托因身染风疾,不能管理钦天监,引起康熙不满。十二月,传教士南怀仁上疏弹劾钦天监监副吴明所 修历法:康熙八年(1669年)闰十二月,应为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又有一年两次春分,两次秋分等错误。康熙遂命大学士图海、李等官员28人同 南怀仁、吴明恒等同到观象台,对历法进行测算。测验结果:立春、雨水、太阳、火星、木星与南怀仁所指逐款皆符,与吴明所称没有一项相符。康熙八年 (1669年)二月初七,对钦天监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议出结果认为杨光先身为钦天监监正,对历法的错误不能修正,又袒护吴明,排斥西洋历法,以为 必不能用。杨光先应革职处分,并交由刑部从重议罪。康熙念其年老,且又在与传教士笔战中维护了大清国的尊严,遂只革去其职务,免交刑部,妻子、儿女亦免流 徙。三月十七,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并根据南怀仁的要求,对天象台仪器进行改造。八月十一,应南怀仁等要求,清廷为汤若望、李祖白等平反昭雪,恢复 汤若望“通微教师”称号。历经顺、康两朝的历法之争到此才告结束。

第二节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历代两朝衔接之际,都必有战乱的过程,明末清初之时的两族之战更是异常激烈,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满汉族人民的生活都十分困苦。康熙在位期 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及安定西藏,虽说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康熙的政绩增添大量的亮点,但是这一系列的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人 力、财力、物力,给康熙增添了不少的烦恼。特别是康熙初年,旧的战争创伤还没有愈合,新的打击又接踵而至,河水泛滥犹如雪上加霜,清政府中掌权的贵族们都 忙着争权夺利、明哲保身,对于民间的疾苦早已麻木不仁,万顷良田长满荒草、亿万子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 >   不但如此,在康熙执政前期,每年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在这种形势下,纵然康熙有“惟愿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愿望,但短期内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    康熙面临着如此巨大而又艰难的课题,划分出轻、重、缓、急。在解决了鳌拜之后,他立即开始着手于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虽然康熙年纪尚轻,但在读古博今中 懂的却确实不少,在总结了历代王朝治乱兴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重农思想。政局慢慢稳定了之后,更是专心治理农业问题。> >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康熙首先把清廷官员在百姓手中抢来的土地如数归还回去,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老百姓也在这个年轻的皇上身上找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   康熙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敢于改革推行的革命家,他接下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推行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的改革政策。> >    其实早在顺治继位时,就实行了垦荒政策,但土地大多被王公大臣瓜分干净,百姓根本无荒可垦。多尔衮死后,顺治试图改变这种情况,但是在努力了20多年之 久却依然无效。康熙初年的时候由于有鳌拜作乱,农业生产萧条凋敝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鼓励开垦,扩大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   把土地还给农民之后,康熙皇帝大力用免除赋税的条件鼓励开垦,农民们对于政府的优惠政策感到惊喜异常。事实上,政府放宽税收政策能提高垦荒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向这些新垦土地征收赋税。> >    最重要的也是最得人心的措施是,对开垦后的地田,康熙允许归开垦者所有,并在法律上加以保护,保障垦荒者的经济利益。这对于没有土地的人民或者只有小量 土地的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只要开垦,就是自家的。而且,自愿进行垦荒的农民还对得到朝廷政策的扶持:不但可以免除税收,还会将耕牛、种子借与 农民使用或种植。毫无疑问,这项措施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在促进垦荒方面,从顺治以后的 历朝都有着大同小异的详细规定:有的给予实物,有的折变现金,按亩计算、论人支给等方式不一而足。可以说,无论规定是怎样的,只要能够确实可靠地得到执 行,对进行垦荒的农民来说,总是有利无害。此外,清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把整饬吏治与奖励垦荒结合起来,使上层建筑能为发展经济服务。而开垦不但成为农民的 事,王公大臣、地方官吏也被带动到其中。> >   一系列的措施终于增加了耕地面积,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到康熙末年,全国耕田面积比顺治十八年增加了174万余顷,超过了明代万历年间的耕田面积。> >    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发展,有地耕、有人种是一回事,但天时必须配合。一场洪涝灾害或者久旱不雨都会让农民的辛苦劳作功亏一篑。所以,预防、整治自然灾害 就成了康熙的又一课题。他多次申述“民生以食为天,必盖藏素裕而后水旱无虞”,所以,康熙一直对兴修水利十分关注。他晚年时曾说:“朕于河务留心最切,经 历最深,往年屡次阅河时,精力尚强,亲乘小舟,不避水险,各处周览。”>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被亲切地称为“母亲河”,但是这位 “母亲”也有暴戾的一面。雨水多发季节常有洪涝,滔滔的黄河水所到之处都会卷走大量泥沙,然后冲入下游平原,下游的人民苦不堪言,只能靠人工筑堤来阻止、 延缓洪水的冲刷。不但黄河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无情的洪水也阻断了南北漕粮的交通要道,这可是关系到京师百万官兵及家口性命的要道。因此,怎样治理黄河、 确保运输,便成为了历代王朝治河的重要课题。康熙在位期间,也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由此可以看出,治理河道在康熙的执政生涯中有着重要地 位。> >   康熙不但是改革家还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治理水患方面完全从理论的角度来寻求解决方案。他还特意学习了关于水利、气象等科学自然知识,力图使其治河方案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上。> >    康熙亲自设计并指挥了对河工的兴修工程,并且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积累了广泛的经验,还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层次,认识到上游治理彻底,下流自然通畅。想要黄 河下游安宁无事,还需在上游下足工夫。带着这一治河思想,康熙对治河做了具体部署措施,多次亲临施工现场,对负责治理河道的官员细心地进行讲解。终于在具 体实施的时候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成果,既治理了河运,又保护了百姓利益。> >   康熙自己也曾总结过治河成功的经验,一是,皇帝要重视,首先将 治河当作国家头等大事来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手下办事的臣子们又怎能费心尽力。康熙曾经就亲自巡视检阅,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对 治河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并能分得清轻重缓急,还要相应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二是要善于用人,选拔称职的河道总督。只依靠皇帝自己的力量是无济 于事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事必躬亲并不是一个皇帝应该采取的明智之举。> >   康熙治理黄河,变水害为水利,不但保障了国计民生,而且对各地经济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如此求实精神、科学态度的帝王是实属罕见的。康熙时,对于为患最大的黄河开始了大规模整治工程,甚至在军情紧急之时也不曾终止。> >   康熙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不但通过禁止圈地等来改革生产关系,而且通过垦荒屯田、发展水利等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关参考

第二节 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康熙认定,平叛战争中的最主要敌人是吴三桂,湖南是主要战场。他曾说其他战场报捷“朕不为喜……吴三桂乃贼渠,惟破岳州、澧州方可喜耳”。因此,自战争爆发以来,康熙帝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湖南战场。>>  康

第二节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历代两朝衔接之际,都必有战乱的过程,明末清初之时的两族之战更是异常激烈,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满汉族人民的生活都十分困苦。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及安定西藏,

第二节 盛世显赫,出征金川

  金川,两条河流即大、小金川的合称,地处四川省西北,大渡河上游,以临河山有金矿而得名。早在隋代,始置金川县,唐属维州地;明时,隶属杂谷安抚司。此地处万山丛矗之中,汹涌的溪流环绕其中。地形十分险恶,气

第二节 历代治国,首重吏治

  吏员清廉与否,实关国家安危。清入关伊始,就以明朝亡国为借鉴,从严从速整顿吏治,不断打击贪官污吏,吏风已见好转。圣祖承其后,以整肃吏风为要务,不仅施之于法,尤重“宽仁”,伴之教化、培育,倡导儒家修身

第二节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只有他国对自己有所求,而自己则对外无任何需求。由于这种思想,清政府对外的政策都是以政治需要为先导,随政治形式的变化而变更的。>>  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

第二节 出兵征战,噶尔丹败

  雍正八年(1730年),清军与准噶尔部发生冲突,导致了大规模的激战。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傅尔丹率领的部队在进军的路上中了敌军的埋伏,打了一个大败仗。清朝政府任命顺承郡王锡保为靖边大将军,于

第二节 青史留名,纪大烟袋

  根据历史记载,自纪晓岚上推七世,纪氏家族多读书人。祖先纪坤,虽然科举不顺,却很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纪晓岚的曾祖父纪钰,有幸进入太学,才学受到过皇帝褒奖。而纪晓岚的祖父纪天申做过县丞,其

第二节 无罪获咎――蒙恬饮恨呜咽泉

  应该说,蒙恬之死,即已为秦王朝的功臣勋将们敲响了命运的丧钟。因为,于秦而言,蒙氏家族功勋至伟,蒙恬之死,最为无辜。>  蒙恬祖籍为齐。公元前249年,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

第二节 绝谋止战――顿弱、姚贾重金连横

  过去,在一般读者之中,秦灭六国,好像只是凭借强弓硬驽、铜戟铁锤,就是那个写《过秦论》的贾谊,也把秦国统一六国,归结为只是秦以武力取胜,六国以割地贿秦败亡。其实,仔细阅读秦史,我们就会发现,秦国之胜

第二节 秦亭之谜――甘肃之“秦”与山东之“秦”

  上文说到,周孝王因为非子给周王室养马,“马大蕃息”,所以就封非子为附庸国国主,让他“邑之秦,使其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人之所以被称为“秦”,以后用“秦”作为族名和国名,以“秦”为朝代名者,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