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乾隆惩贪为何效果不显
Posted 官员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八、乾隆惩贪为何效果不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八、乾隆惩贪为何效果不显
封建社会的清明君主一直就把贪官污吏当作是自己朝廷的顽疾,清朝到了时期,官吏贪污之风更加盛行。其时,不仅贪污案件多,而且上至督抚,下至胥吏 衙役,几乎无官员不贪。乾隆在位时,因贪污而被惩处的二品以上大员就有三十人之多。但是,尽管乾隆严刑峻法,却仍旧消除不了官员的贪污行为,到了乾隆中后 期,督府大吏的贪污更是屡禁不止。作为一国之君,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般而言,凡事只要他肯用心去做,没有做不成的。乾隆在惩治贪污腐败上是很下了决心 和气力的,为什么效果却不显著呢?> > 1.乾隆的性格> > 历史总会记住那些“日励自心强不息”的好皇帝,更会记得那些“纵恣骄奢、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昏庸帝王。但这两种极端性格却发生了乾隆皇帝一个人身上,着实让人费解。而不让人费解就是,也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性格,才使得他在严惩贪污的同时更助长了贪污习气。> > 乾隆时期凡逢年节、寿日、庆典,地方官员都要向皇帝贡献礼品,称为“土宜物件”。表面上,乾隆多次发布上谕,要臣下勿进或者少进贡品,但事实却是,收受 贡纳的行为一直在进行着。特别是到了乾隆晚年,八十寿辰的庆典所用经费共计白银一百一十四万多两,其地方官报效数额占百分之六十八点二。此外,乾隆还常借 巡幸之机收受大量贡物。如此一来,许多官员都会趁着乾隆做寿之机耗费巨额银两来讨好这位皇帝。而乾隆朝的官员俸禄是有限的,很低微的俸禄是难以满足官吏追 求奢华生活的要求和欲望的,更不用说大小贡纳了。因而乾隆皇帝给地方官在办差上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成为其贪污的口实。> > 每当历史一谈到巡幸,就会想到乾隆。因为他在位期间,六次南巡、七次> > 东巡,五次西巡的记录是前人无法实现,后人无法企及的。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兴师动众、大造声势,仅随行人员便多达二千五百多人,除了后妃、王公大臣之 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章京侍卫和扈从官兵。所过道路皆泼水清尘,石板石桥用黄土铺垫。排场上极尽扬厉,饮食上也是相当讲究。每日之供顿还专由京师随带茶房、 膳房备办,除运送乳牛和羊外,还要特备冰块和泉水。凡此不胜枚举。这一切倘若只是他自己铺张浪费倒也罢了,但坏就坏在,许多接驾官员也跟着浪费。这个道理 其实很简单,迎接皇帝当然不敢懈怠,而看到皇帝如此排场,倘若自己所准备的过于寒酸,那是对圣上不恭啊。于是,各处接驾大臣攀比竟胜之风愈演愈烈。那么, 这些攀比的花费银两从何而来?两个字:贪污。> > 当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乾隆的巡幸所带来的恶果时,乾隆刚愎自用的性格让他很难接受诸臣的劝谏。进言说:东南财力已经不堪,圣上应该想个办法救济一下了。乾隆竟讽刺他说,你不过是一个文才不错的倡优而已,有什么资格谈论国事!> > 有人说,乾隆的巡幸无非是好大喜功的性格造成的,早年的一系列对外对内战争让他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直到晚年,他竟然毫无悔悟之心。历史证明,专制主义政治的显著特色就在于君主的重大影响,其俭朴或奢侈,往往决定了政治的清明或腐败。而乾> > 乾隆帝。(1711—1799),第四子,也是雍正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雍正死后顺利继位。如此顺利的登基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乾隆好大喜功的性情> > 毁誉参半的乾隆。乾隆身上既有自励不息、勤于朝政的一方面,又有骄傲自大的一面,特别是他巡视江南,队伍浩大,收受财物颇多,留下了贪污的口实。> > 隆纵情骄奢、挥霍无度的作风,就必然影响到了时政和时风。就是说,是他自己在一面惩治腐败的同时又助长了腐败。这是性格使然,也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一个弊端。> > 2.宽严相济的背后> >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治,历来都是重人治,轻法治,统治者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乾隆皇帝作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权力和意志更是常常 凌驾于法律之上。最突出表现在,乾隆对惩治贪污的“一以未贯之”。有几件事可以证明乾隆对于惩治贪污是“非一贯性”的。> > 乾隆刚登基 时,就主张“宽严相济”。他觉得,乃祖康熙皇帝为政尚宽,乃父雍正皇帝立法过严。那么,两者合一取其中最好。即所谓“天下之理,唯有一中,中者,无过不 及,宽严并济之道也”。在惩治贪污上,他也这样主张“宽严相济”。可主张毕竟是主张,在实际对贪污案件的处理上,在不同时期,则取不同的态度。在其统治前 期,执法十分严厉,这从其二十余年中惩处的几起贪污巨案可以看得出来。> > 兵部尚书、步军统领鄂善案,浙江巡抚常安案,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案,山东巡抚鄂乐舜案,湖南布政使杨灏案,云贵总督恒文案,这几起案件,犯赃者家被籍没,人被处死。> > 乾隆通宝。乾隆登基以来,“政崇宽大”,所以对大部分的贪污案件查办的力度不大,惩罚的程度也不是很重,这导致了大量钱财流向贪官污吏的库房。> > 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乾隆帝惩贪则颇为宽大,正如他自己所说:“朕御极以来,政崇宽大。”特别是到其统治后期更是宽大的让人难以理解。如粤海关德魁亏 空税银,按律应赔两万余两,他却给其全免。甘肃布政使王檀望集团贪污,他在惩处以后,忽然感慨道:“在这件案子还没有发现之前,我就有风闻。但我觉得案情 重大,所以,没有下定决心来惩治。”既然早有耳闻,为什> > 么不查?> >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贪污的惩处并不是很认真。此外,于敏中、杨景素等贪官,他只当没有看到和听到一样,直到这些官员死后才予草处。其宽纵的结果就是,为官吏营私舞弊大开方便之门。> > 前严而后松,这是成事之弊。乾隆那个时候可能已经不明白这个道理了。> > 他的“宽严相济”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徇庇亲信。如他一向器重的云贵总督李侍尧,因贪赃索贿,为云南储粮道海宁参劾,由于情节恶劣,大学士九卿会议 斩决,而在证据确凿,人神共愤的情况下,他却百计回护,让督抚再议。但当各督抚议维持原判时,他又给予开脱,对支持九卿之议的陈辉祖、富勒深等人大加斥 责,并不顾众意,以“罪疑惟轻,朕不为已甚之事”,下诏定为斩监候。不久,即降特旨,赐三品顶戴花翎,起用为陕甘总督。历史人物 乾隆惩贪缘何愈惩愈贪
乾隆帝弘历25岁登基,在清朝诸帝中不失为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有所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以其祖康熙为榜样,并吸取了其父雍正的一些统治经验,乾纲独断,事必躬亲,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当时的中国空前统一,社会相对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乾隆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生活奢靡的一面也逐渐滋长和暴露出来。整个社会从上到下,日益奢侈成风,达官贵人追求享乐,竞相豪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在这种情况下,腐败滋长、泛滥,贪官污吏比比皆是。“督抚藩臬,朋比为奸”;“上下关通,营私欺罔”。到了乾隆晚年,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谅不过十之二三,而防闲不悛者,亦恐不一而足。” 乾隆朝的腐败与清政权的中衰,首先是从吏治败坏开始的,而官吏间的贿赂公行,则是吏治败坏的集中表现。当时人们做官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获得名利与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和各种特权。以督抚为首的地方官吏要想在地方上发财,就不得不向中央的京官进行贿通、贡献,而京官平日薪俸较少,要想发财就不得不包庇地方官吏,听任其为所欲为,鱼肉百姓。于是,彼此上下其手,便形成了 “无官不贪”、“无吏不盗”的官僚体系。一般说来,当腐败局面不可收拾,官吏的贪污行为引起了公愤,以致百姓骚动,造成统治不稳时,皇帝也会不惜采取惩处手段,对贪官污吏加以惩罚,希图起到“杀一儆百”的警世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清朝二品以上的高官,因贪污、受贿,或数罪并罚而被处以斩刑、绞刑,或被赐自尽者,共计有41人,而在乾隆一朝就有27人之多,几乎占了全部人数的67%左右。至于因贪赃枉法而受到“抄家没产”、“充军发配”、“降职罚薪”的官员,为数就更多得多。不能不说乾隆“惩贪”手段是十分严厉的。可是当时情况却是“诛殛愈众,而贪风愈甚”。 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的27年间,www.cha138.com几乎没有一年不“惩贪”,被揭发出来的地方贪污官员主要包括有:广西巡抚钱度,四川总督阿尔泰,云贵总督李侍尧,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昌吉望、陈辉祖、福崧、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江西巡抚郝硕、布政使郑源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统治的中晚期,贪污大案一个接着一个,层出不穷。最显著的就是浙江省的贪污案件,几乎从没有中断过。旧的贪污案件还没处理完毕,新的贪污案件又出来了。个中原因是由于清朝最高统治者乾隆帝的“惩贪”,其心中有一定的尺度。应该惩谁,不惩谁,惩到什么程度,他心里有数。他绝对不会因为“惩贪”、整顿吏治而动摇其自身的统治利益。因此,他只能把“惩贪”限制在他的统治权所需要的范围之内,他不可能触及当时贪污体制的总根子。这个总根子不是别人就是绝对专制的封建皇帝自己。当然这许许多多的贪污案件也未必全部直接与乾隆以及其得力助手和有关。但从本质上却又与封建的专制体制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联系。也可以说,在乾隆统治的后半期,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和为中心的“贪污网”。长期以来,乾隆只把眼睛对准个别的地方官吏,而没有可能涉及到形成贪污腐败的政治体制本身。对于整天伴随在他身边的宠爱和佞幸的嬖臣则存心包庇或回护,自己则实际上乃是腐败的总根源。例如,乾隆帝与和为了多捞钱财,曾一起制定了故意对贪官采用 “先纵后惩”的办法,即明知某地方官有贪污行为,但先不动声色,任其发展,当其贪污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惩治、查抄,籍没其家产,美其名为:“宰肥鸭。”再如,乾隆与和共同制定了一个“议罪银”制度,规定官员有“错”或“罪”,可以通过“自愿”交纳一定银两免去惩罚。有鉴于此,许多地方官吏学会了不贪白不贪。如果贪赃罪行未被发现,那就算自己赚了,如果被发现则自认倒霉,于是索性更加肆无忌惮地大肆贪污行贿。这其实就是哄抢行为中的一种群众心理。当官的认为不贪白不贪,所以上行下效。因此,在这种氛围下的所谓“惩贪”与贪风并存,而且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怪。和之所以能在20多年中为所欲为,恣意贪婪,正是乾隆培养的结果。 乾隆帝本人也知道要教化百姓,稳定民心,必须首先端正官风,要用严猛手段惩治贪官蠹吏。必须要求各级官吏“端己率属”,吏治不清,人心不古,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源在于高官大吏贪腐不廉。孔圣人早就说过:“君子之整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上必偃。”看来道理也并不是难懂。然而毕竟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毕竟是社会存在左右着人们的意识。这或许是乾隆反贪,所留给我们的教训。相关参考
文/赵立波康熙的皇子众多,因此他们之间的斗争在历史上一度发生了强烈的争夺,甚至关于这些人物直到几十年后才落地成埃。乾隆四十三年,已经进入中年后的乾隆开始整理有清一代已经被尘封多年的旧案,并陆续为曾经的
文/赵立波康熙的皇子众多,因此他们之间的斗争在历史上一度发生了强烈的争夺,甚至关于这些人物直到几十年后才落地成埃。乾隆四十三年,已经进入中年后的乾隆开始整理有清一代已经被尘封多年的旧案,并陆续为曾经的
在封建社会里,清代法律应该说是非常健全的,同时清朝惩贪“执法未尝不严”,仅乾隆一朝,因贪污受贿而被处死的封疆大吏就有二十余人,但仍然无法遏制吏治日下的趋势,所谓“诛殛愈众,贪风愈甚”。很多清史研究者都
那拉氏为乾隆生下皇十二子永瑾;十八年生下皇五女;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璩。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乾隆对其恨之入骨!乾隆与“无发国母”之间的恩怨纠葛放眼中国历史,皇帝做到乾隆份上,至矣,尽矣!这位一生游
雍正继位,可谓是腥风血雨,其他八个参与竞争的兄弟,只有同父异母的老十三胤祥至始至终为他效命。雍正上台后,恩怨分明,对老十三给予的政治待遇和地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皇帝的阿哥们也必须对其进行
导读: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终年八十九岁,年寿之高是任何皇帝都无法比拟的。再说他执政六十年,把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琰,改年号为嘉庆,那是出于无可奈何,因为乾隆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终年八十九岁,年寿之高是任何皇帝都无法比拟的。再说他执政六十年,把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J琰,改年号为嘉庆,那是出于无可奈何,因为乾隆皇帝
元康二年,东海王司马越携晋惠帝北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于军中相随,大军于荡阴山大败,退守洛阳。其实现在的东海王司马越和三国时期的曹操没什么区别,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退守长安时司马越以晋惠帝的名义召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与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一个不显山不露水,一个喜怒不形于色,都是城府很深的人。那么,刘秀与刘备,谁的城府更深呢?不显山不露水的刘秀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则性格勤勉,喜好种田,不显山不露水,城府很
在乾隆皇帝的晚年,有个烦恼一直困扰着这位年迈的帝王,这个烦恼来自于他继位初年的立下的一个誓言:假如能在位六十年,即传位给皇太子,不敢和皇祖康熙的在位年限比肩。如今距离六十年之期越来越近,眼看着就到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