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Posted 条约
篇首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在中国近代史上,腐败没落的清政府不顾全国民众的反对,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说一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2年,英国侵略军先后攻占吴淞、上海、镇江后,于8月初将军舰开到南京江面,并把炮口对准南京城。腐败的清政府公开违背广大人民坚决抗敌的愿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
道光皇帝派耆英为钦差大臣和伊里布同去浙江前线,就关于结束鸦片战争问题向英国侵略者试探投降的条件,当时英军兵临南京城下,耆英赶忙来到南京,没有经过一次正式谈判,就全部承认了侵略者提出的“议和条件”。
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军舰“汉华丽”号上,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所以《江宁条约》也称《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自此以后,香港就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和商业基地。)(2)中国开放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这样,封建中国的门户就被打开了。)
(3)中国赔 偿鸦片烟费6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共2100万银元。(这是对中国人民无耻的掠夺。)(4)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均宜秉 公认定则例”。(就是说,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物的税率,都要与英国共同商议,中国没有权力自己确定,这就是协定关税的开始。英国资产阶级根据这项特权,把大 批商品运到中国来,控制中国市场,使中国海关丧失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5)英国商人在各口岸可以自由和中国商人交易,不加任何限制。(从此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和中国商人接触,选择和培养他们的代理人。)
道光23年,即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也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其中除了具体地规定《南京条约》的一些细则外,还增加了一些新条款,如英国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任何侵略者在中国获得特权,英国也同样可以享受等等。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法先后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从此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效尤,通过各种手段,强迫中国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就象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而《南京条约》就是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具枷锁。《南京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回顾签订南京条约的历史,很多人不由感慨万千,如果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没有违背国内民众的意愿,果断与英国展开殊死血战,历史上或许就不会有南京条约这回事。
更多相关内容请前往: |
中国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公平的条约是什么?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又称“江宁条约”、“万年和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扩展资料:
《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国:
(1)割让香港岛。
(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1843年7月22日、10月8日,耆英与璞鼎查又先后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和细则,将协定关税和租界制度予以落实,并使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益。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一八四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在南京签订了南京条约。
按传统正统教科书的说法,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开始,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始。
这是笼统的大叙述。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尘埃,看看,南京条约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南京条约之前,按清朝制度,中外商人是不许自由贸易的,只能通过官办的公行。
必须接受他们的盘剥。
接受盘剥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中外的正常交流。
南京条约后,废除了公行,改为海关,中外商人可以自由贸易。
现在的人们经常把严复等人视作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关注点在学者文人官员身上。
其实还有另一类人,他们可能更早的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且还有实务性的交流,这就是广东及东南沿海的商人。
南京条约,五口开放通商。
通商,就是双方的,不是只有他进来,我不能出去。
相反是中国商人的出口更多。
开头两年,英国的商品大举进入中国,他们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包括纺织品,还有机械。
纺织品主要是机器纺织的洋布,光滑漂亮,但不结实,不经穿,两三年后,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就萎缩了。
但是,中国的商人却发现了他们的优势,大量进口他们的洋纱,用他们的洋纱做纬线,中国的土纱做经线,土洋结合来织布,织出来的布不只是深用中国市场欢迎,更受印度市场及其他一些英属殖民地的欢迎。
在二次鸦片战争前,印度市场被这种中国的土洋结合的布占去七成多的市场。
此举大大提高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就业情况。
再就是机械的进口。
它更是直接大幅提升了中国的生产效率。
以往制陶,使用的中国机械,笨重效率低,改用英国机器后,效率提高,质量上升,价格下降。
以往,瓷器在中国,特别是高级瓷器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用,因为太贵很多中国人也用不起。
现在价格下降,一般的中国人也能用上瓷器,难道不是好事?
还有制糖。
甘蔗这东西很不好伺候。
它到时候就要砍,不砍不行,砍下来不及时榨糖,也不行,一周左右它的糖分就会自动分解。
以往用中国的粗机器,到了甘蔗丰收的时候,因为压榨不及,大量的甘蔗烂掉,严重的限制了甘蔗和糖的生产。
引进了英国机器后,压榨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糖业的发展。
北方非产糖地方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糖了。
整个产业链更是兴旺蓬勃,老百姓得益巨大。
这些事业还是利用外国的先进装备改进我们的生产,到了一八八0年,中国商人则开始引进技术自己生产近代化的产品了。
广东商人在南海西樵山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制碱厂,在此之后,中国商人办实业的浪潮一发不可收。
可以说,国门的开放,给老百姓带了巨大的利益,百利无一害。
在这其中,只有北京城里的皇帝老儿在捉急,因为他的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京条约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