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设想用飞空战舰攻城略地
Posted 小说
篇首语: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设想用飞空战舰攻城略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曾设想用飞空战舰攻城略地
蔡元培于1904年发表了短篇《新年梦》,里面陈述了自己的理想国幻想。他说,国内铁路四通八达,语言也被统一,易记的拼音文字逐渐普及。最后,蔡元培也没忘记说:“更要排驭空气,到星球上去殖民,这才是地球上人类竞争心的归宿!”> 有热气球的风景> 让我们听听已有过飞翔体验的人,他们的亲身经历吧。> 走了四点钟,已把那气轮停住,渐渐落下,离地十余里,那球便稳住在空中,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推窗四望,那眼界果真来得阔大。纽约的都市好比是画图一幅,中间四五十处楼房,红红绿绿的,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那纵横的铁路,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两人便临窗饮酒,谈些纽约的。用过午餐才把气球渐渐落下……> 就像欧洲过去的美好时代是由许多飞翔机械点缀装饰成的一样,在稍后的中国,以热气球为首的梦之机械,亦给人们带来了无比兴奋的感受。“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好比是画图一幅”,“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这些形容在如今听来或许有点儿过时,但这是中国的飞翔者们为了把他们初次的飞翔体验以视觉兴奋传达给地上的人们所作出的努力。而要体会这种视觉上的全新感受,必须先回到原有的视觉中去。> 此处引用的,其实是小说《殖民地小说》中的一节。完成于清朝末年(1904年)的《殖民地小说》既是“冒险小说”,又是“科学小说”,也是“传奇小说”。如果真要给这部小说的题名加个注解,也许称“气球小说”会比较合适。“气球”——原文里是这么写的。但是读过小说后,会知道这个“气球”指的是设有医务室、实验室、工作室、餐厅、天文观测室和库的巨型空中军舰。一般来说,那时飞翔机械的名称,如“飞船”指的是飞行船,“飞车”指的是飞机,而“气球”指的是热气球。不过,这些名称未必有严格的定义。作者写的虽然是“气球”,但心中假想的说不定是儒勒·凡尔纳笔下的那种飞空战舰吧!《月球殖民地小说》连载于以插图作为卖点的《绣像小说》,而在这部小说的插图中,“气球”也还是被画成了热气球的样子。> 清末的画报上,可以找到几篇介绍欧洲的飞翔机械的报道。不管是热气球还是飞船和飞机,都没有实体的或插图可供参考,只能凭借文字提供的信息来描绘。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画师们任意发挥想象力画出的奇妙飞翔机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点击查看更多> 受到文化冲击的男子> 这部《月球殖民地小说》描述了侠义之人武,与他的友人藤田玉太郎,为了帮助龙孟华寻找他生离的妻儿,一起搭上玉太郎所拥有的空中军舰在地球周边到处飞翔的冒险故事。令人惊奇的是,度过重重危机、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儿子龙必大,原来靠着月球人的帮助,在月球的世界留学。最后,载着必大的数艘船降落到地球上,龙氏父子感人地重逢了……> 此时藤田玉太郎的反应尤其值得注意。玉太郎从自己的飞船上看见月球人巨大、精巧且闪闪发光的宇宙飞船,对其科学能力感到惊异并赞叹不已。他抱着胳膊,心想:> 单照这小小月球看起,已文明到这般田地,倘若过了几年,到我们地球上开起殖民的地方,只怕这红、黄、黑、白、棕的五大种人,另要遭一番大劫了。月球尚且这样,若是金、木、水、火、土的五星,和那些天王星、海王星,到处都有,到处都有强似我们千倍万倍,甚至无穷倍的文明种类,渐渐地又和我们交通,这便怎处?> 藤田玉太郎这位值得大书特书的日本人,或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对“规模的政治学”感到苦恼的人物。> 受此“行星间的文化冲击”之后,玉太郎突然变得跟过去大不一样,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埋首于研究。他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没错,玉太郎想要制造出在宇宙空间也能自由飞行的新式飞翔机械!> 燃烧你的梦想吧!工程师> 1910年10月,杂志《小说月报》卷首上刊登了一幅飞船的插图。那是一艘飘浮在某湖泊上空的飞翔机械。请看!其巨大气囊的侧面,刻着“CHINA”五个英文字母,还有清朝国旗“黄龙旗”在飘扬。分别朝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运转的螺旋桨,说明了此飞船已不是热气球那种不能自己决定去向的飞翔机械。> 自1783年蒙哥费尔兄弟发明的热气球完成了人类初次飞行以来,对于想跟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人们来说,“如何控制飞翔机械的行进方向”,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到了19世纪末,这个问题被欧洲人大致解决了。《小说月报》上的这幅插图,就是在描绘海外的年轻中国科学家谢缵泰所构想的新型飞船想象图。那是叫作“CHINA”(中国号)的飞翔机械。见到此图的中国幻想家们,会感受到什么呢?> 在梦想飞翔的幻想家之中,还有洪炳文(1848—1918)这样的人物。洪炳文曾在清末的文艺杂志上发表多篇戏剧作品,因此,阿英(1900—1977)的《晚清小说史》里,也出现了他的笔名“祈黄楼主”。另一方面,他还写有十多种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涉及科学的各个层面,尤其是这本《空中飞行原理》,作为中国最早的力学著作而广为人知。> 在中国,自1900年以来(清朝最后的十年间),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接二连三地被介绍进来,例如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梁启超翻译的《十五小豪杰》,包天笑翻译的《铁世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翻译的《环游月球》,等等。不过,对于儒勒·凡尔纳小说里所出现“乘着炮弹飞向月球”的方法,这位洪炳文刻意挑剔其缺失——应该说洪炳文是在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它。洪的看法是这样的:“小说中有《环游月球》一种,已风行海内,不知人身在炮弹中岂不闷杀?在炮中发出岂不热杀?飞行空中岂不震杀?”> 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能够被带到中国来,对这样热心的读者来说是幸福的。以前的人真是了不起。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洪炳文不是在严谨的论文里,而是在戏剧里描述着未来飞行术的设计图。他自己就写有《电球游》《月球游》之类的“科幻戏剧”。虽然实际的图样如今没办法看到,但《电球游》里曾出现过“电球”这一未来的交通工具。“电球”,就是一种和电缆相连、靠着电气力量前进或后退的电力热气球。> 《月球游》一书,则展现出宇宙飞行术的构想。作者说:“世界将来必产一种能出入氧气之物,人类不需此气而能生存,如水陆两栖物类。又能制多贮氧气之气球,为在飞行时机中人呼吸之辅助。”> 《电球游》和《月球游》都是1910年前后的作品。然而,早在1891年的著作中,洪炳文就已这么说:“气球升空必有新法,能行欲至之方向。电气迅速,显其能力,可代用汽之舟车。行星之上有人物,或能往来。”> 这里所介绍的两位中国人和一位日本人,是梦想制造出飞翔于天空的机械飞龙的大清帝国工程师。 蔡元培于1904年发表了短篇《新年梦》,里面陈述了自己的理想国幻想。他说,国内铁路四通八达,语言也被统一,易记的拼音文字逐渐普及。最后,蔡元培也没忘记说:“更要排驭空气,到星球上去殖民,这才是地球上人类竞争心的归宿!”有热气球的风景
让我们听听已有过飞翔体验的人,他们的亲身经历吧。
走了四点钟,已把那气轮停住,渐渐落下,离地十余里,那球便稳住在空中,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推窗四望,那眼界果真来得阔大。纽约的都市好比是画图一幅,中间四五十处楼房,红红绿绿的,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那纵横的铁路,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两人便临窗饮酒,谈些纽约的。用过午餐才把气球渐渐落下……
就像欧洲过去的美好时代是由许多飞翔机械点缀装饰成的一样,在稍后的中国,以热气球为首的梦之机械,亦给人们带来了无比兴奋的感受。“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好比是画图一幅”,“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这些形容在如今听来或许有点儿过时,但这是中国的飞翔者们为了把他们初次的飞翔体验以视觉兴奋传达给地上的人们所作出的努力。而要体会这种视觉上的全新感受,必须先回到原有的视觉中去。
此处引用的,其实是小说《殖民地小说》中的一节。完成于清朝末年(1904年)的《殖民地小说》既是“冒险小说”,又是“科学小说”,也是“传奇小说”。如果真要给这部小说的题名加个注解,也许称“气球小说”会比较合适。“气球”——原文里是这么写的。但是读过小说后,会知道这个“气球”指的是设有医务室、实验室、工作室、餐厅、天文观测室和库的巨型空中军舰。一般来说,那时飞翔机械的名称,如“飞船”指的是飞行船,“飞车”指的是飞机,而“气球”指的是热气球。不过,这些名称未必有严格的定义。作者写的虽然是“气球”,但心中假想的说不定是儒勒·凡尔纳笔下的那种飞空战舰吧!《月球殖民地小说》连载于以插图作为卖点的《绣像小说》,而在这部小说的插图中,“气球”也还是被画成了热气球的样子。
清末的画报上,可以找到几篇介绍欧洲的飞翔机械的报道。不管是热气球还是飞船和飞机,都没有实体的或插图可供参考,只能凭借文字提供的信息来描绘。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画师们任意发挥想象力画出的奇妙飞翔机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点击查看更多
受到文化冲击的男子
这部《月球殖民地小说》描述了侠义之人武,与他的友人藤田玉太郎,为了帮助龙孟华寻找他生离的妻儿,一起搭上玉太郎所拥有的空中军舰在地球周边到处飞翔的冒险故事。令人惊奇的是,度过重重危机、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儿子龙必大,原来靠着月球人的帮助,在月球的世界留学。最后,载着必大的数艘船降落到地球上,龙氏父子感人地重逢了……
此时藤田玉太郎的反应尤其值得注意。玉太郎从自己的飞船上看见月球人巨大、精巧且闪闪发光的宇宙飞船,对其科学能力感到惊异并赞叹不已。他抱着胳膊,心想:
单照这小小月球看起,已文明到这般田地,倘若过了几年,到我们地球上开起殖民的地方,只怕这红、黄、黑、白、棕的五大种人,另要遭一番大劫了。月球尚且这样,若是金、木、水、火、土的五星,和那些天王星、海王星,到处都有,到处都有强似我们千倍万倍,甚至无穷倍的文明种类,渐渐地又和我们交通,这便怎处?
藤田玉太郎这位值得大书特书的日本人,或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对“规模的政治学”感到苦恼的人物。
受此“行星间的文化冲击”之后,玉太郎突然变得跟过去大不一样,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埋首于研究。他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没错,玉太郎想要制造出在宇宙空间也能自由飞行的新式飞翔机械!
燃烧你的梦想吧!工程师
1910年10月,杂志《小说月报》卷首上刊登了一幅飞船的插图。那是一艘飘浮在某湖泊上空的飞翔机械。请看!其巨大气囊的侧面,刻着“CHINA”五个英文字母,还有清朝国旗“黄龙旗”在飘扬。分别朝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运转的螺旋桨,说明了此飞船已不是热气球那种不能自己决定去向的飞翔机械。
自1783年蒙哥费尔兄弟发明的热气球完成了人类初次飞行以来,对于想跟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人们来说,“如何控制飞翔机械的行进方向”,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到了19世纪末,这个问题被欧洲人大致解决了。《小说月报》上的这幅插图,就是在描绘海外的年轻中国科学家谢缵泰所构想的新型飞船想象图。那是叫作“CHINA”(中国号)的飞翔机械。见到此图的中国幻想家们,会感受到什么呢?
在梦想飞翔的幻想家之中,还有洪炳文(1848—1918)这样的人物。洪炳文曾在清末的文艺杂志上发表多篇戏剧作品,因此,阿英(1900—1977)的《晚清小说史》里,也出现了他的笔名“祈黄楼主”。另一方面,他还写有十多种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涉及科学的各个层面,尤其是这本《空中飞行原理》,作为中国最早的力学著作而广为人知。
在中国,自1900年以来(清朝最后的十年间),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接二连三地被介绍进来,例如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梁启超翻译的《十五小豪杰》,包天笑翻译的《铁世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翻译的《环游月球》,等等。不过,对于儒勒·凡尔纳小说里所出现“乘着炮弹飞向月球”的方法,这位洪炳文刻意挑剔其缺失——应该说洪炳文是在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它。洪的看法是这样的:“小说中有《环游月球》一种,已风行海内,不知人身在炮弹中岂不闷杀?在炮中发出岂不热杀?飞行空中岂不震杀?”
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能够被带到中国来,对这样热心的读者来说是幸福的。以前的人真是了不起。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洪炳文不是在严谨的论文里,而是在戏剧里描述着未来飞行术的设计图。他自己就写有《电球游》《月球游》之类的“科幻戏剧”。虽然实际的图样如今没办法看到,但《电球游》里曾出现过“电球”这一未来的交通工具。“电球”,就是一种和电缆相连、靠着电气力量前进或后退的电力热气球。
《月球游》一书,则展现出宇宙飞行术的构想。作者说:“世界将来必产一种能出入氧气之物,人类不需此气而能生存,如水陆两栖物类。又能制多贮氧气之气球,为在飞行时机中人呼吸之辅助。”
《电球游》和《月球游》都是1910年前后的作品。然而,早在1891年的著作中,洪炳文就已这么说:“气球升空必有新法,能行欲至之方向。电气迅速,显其能力,可代用汽之舟车。行星之上有人物,或能往来。”
这里所介绍的两位中国人和一位日本人,是梦想制造出飞翔于天空的机械飞龙的大清帝国工程师。
强弩攻城略地实在功不可没
兵戎相见,也曾离不开弩的身影。《孙子兵法》中,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弩被用来装备蜀国部队。
在古西域,弩也曾一次次出现在攻城略地的沙场之上,并成为重要的作战武器之一。
网络配图
新疆考古人员在新疆的楼兰、鄯善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汉晋时期的铜弩机,尽管这些弩机都不完整,缺少弓弦和弩臂,但依稀可猜测出它们曾经的模样。在楼兰遗址就曾出土过一件弩机,长12厘米,高17.7厘米,来自西汉时期。用铜铸造,各部件分别制成后铆合成一个整体,上有钩牙,下有长柄悬刀,外部铆合有廓,廓顶面有箭槽。
自治区博物馆人士介绍, 古代弩机的发明和发展比较悠久,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记载甚多。《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云:“横弓着臂”指的就是这种弩机。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弩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楚国,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区的战国墓葬里都出土过弩。相比之下,新疆楼兰遗址发现的汉代弩机数量不及内地多。
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弩机结构较复杂,西域本地可能不会制造。汉代,中原官兵与西域人作战时带来了这种杀伤力较强的武器。
弩在西域战场的流行,要归功于它的简单操作,要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即使是新兵也能够很快成为用弩高手。西域居民一旦得到弩机后,使用起来易如反掌,而且命中率奇高,即便是一位多年训练有素的战士,在弩的杀伤力面前也很难幸免。
网络配图
据了解,弩是弓发展而来的,但与弓相比,弩射程更远,命中率比弓高,同时可发射几支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所以,弩比弓更实用。“弩”的缺点是弩机笨重,适合由步兵携带或制成弩车。
西汉时期,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时,汉军在抵抗北方强大的匈奴骑兵中,通过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之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曾用连弩射击单于。与此同时,匈奴人在汉军征战中,也学会了使用弩这种杀伤力很强的兵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人员曾在内蒙古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铜弩机,这些弩机可能是匈奴军队与汉军作战时缴获的。
就连军事家孙膑也曾用弩作战。《史记·孙子列传》记载,孙膑被庞涓骗至魏国,遭到谋害,受到刖刑,逃回齐国被重用后,时刻想着复仇。
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齐国田忌带孙膑率兵去支援韩国。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采取避实击虚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之势。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这就是“桂陵之战”。
网络配图
弩,虽在战场上功不可没,可是依然不能改变它被历史遗忘的命运。即便是有名的连弩也不能例外。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支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扳机,就可由箭孔射出一支,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支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但连弩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发明家马钧将其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单兵武器,但因生产复杂,箭矢也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到北宋时,床弩一度盛行,《武经典要》记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如今,我们要了解古代的弩,只能去博物馆和借助古书籍了。
相关参考
②美军罕见开放了航母作战室;图片说明:①武官们乘坐的“灰狗”运输机;③作者和托马斯上尉的合影。王信强当今参观过航母的大有人在,然而乘军用飞机在航母上起降过的人,则寥若晨星。我在泰国工作期间,曾乘坐美军
兵戎相见,也曾离不开弩的身影。《孙子兵法》中,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弩被用来装备蜀国部队。在古西域,弩也曾一次次出现在攻城略地的沙场之上,并成为重要的作战武器之
(邢海帆,资料图)有这样一位中国空军的老飞行员:他经历了60年漫长而离奇的航空生涯……曾亲眼目睹遇空袭后珍珠港满目疮痍的惨状;参加过飞越“驼峰”天险的著名航行;也曾参加了武汉空战,上海空战,与日军一决
来源:人民网邢海帆(资料图)有这样一位中国空军的老飞行员:他经历了60年漫长而离奇的航空生涯……曾亲眼目睹遇空袭后珍珠港满目疮痍的惨状;参加过飞越「”驼峰”天险的著名航行;也曾参加了武汉空战,上海空战
来源:人民网邢海帆(资料图)有这样一位中国空军的老飞行员:他经历了60年漫长而离奇的航空生涯……曾亲眼目睹遇空袭后珍珠港满目疮痍的惨状;参加过飞越「”驼峰”天险的著名航行;也曾参加了武汉空战,上海空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争中苏德双方全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跟武器,空战、空袭、反空袭交替进行,直杀得库尔斯克地域烈焰翻滚,浓烟、砂尘遮天蔽日,并创造了历史上最大规
(1939年夏、秋)在诺门罕事件刚发生时,日本陆空军在我国东北的为仪峨彻二中将之第2飞行集团所属的4个飞行团、10个飞行战队(第59战队在武汉参战),其中8个战队先后参加了诺门罕地区的空中作战。当空、
【军武次位面】作者:骑猪骑士199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爆发卡吉尔战争,被视为空战历史上海拔最高的冲突。冲突持续了74天,造成双方1000多人伤亡。尽管冲突不大,对印度空军来说却具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横扫欧洲大陆,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整个西欧仅剩英国苦苦支撑。1940年6月,希特勒制定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德国空军元帅戈林集中了2669架飞机,与英国的700架战斗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燃烧的岛群”,我们不做他人文章的搬运工,只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分析,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88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