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与武昌起义究竟有何关系
Posted 都督
篇首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黎元洪与武昌起义究竟有何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黎元洪与武昌起义究竟有何关系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中国北洋政府总统。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晚年投资实业。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中一个复杂的人物,从武昌首义身不由己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到孙中山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时止,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重要角色。黎由清军协统摇身一变成为起义队伍的首领,其戏剧性的变化早已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
以往的史著集中注意他上台后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把他当作封建旧势力的代表而加以揭露和批判。诚然,黎元洪是有其阶级属性的,他不是革命党,对革命本是不赞成的。但是,在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时刻,受时局的感召,有的旧人物思想感情发生转变,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革命的洪流,成为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人,这在中外历史上是不乏先例的。黎元洪的转变就是其中的一例。如果仅仅因为黎曾是清军协统,就认为他一贯代表反动势力,而不作具体分析,看不到他顺应历史发展的一面,是大有商榷之余地的。
本文仅就武昌首义中有关黎元洪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革命党推黎上台的原因
黎元洪被迫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成为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上台,对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对黎上台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黎在首义中的作用。对于黎本身来说,革命党选中他,是存在着某种偶然机遇的;而对于革命党来说,他们让位于黎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一)“排满”思想是让位的主观根源革命党把黎元洪推上都督宝座,与他们一贯主张的“排满”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本来,革命党用来动员民众借以实现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排满”口号,由于宣传上的大力渲染,把斗争的矛头集中在清朝贵族身上,以致民众和党人普遍认为唯有满人是革命的敌人。辛亥革命元老胡汉民承认:“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亟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上。”(《胡汉民自传》,《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当时的情况正是这样:一方面,革命党的“排满”口号具有极大的政治号召力;另一方面,由于排满思想的局限,使得革命党容易模糊阶级界线。一个党人回忆说:“当时党人惟以满人为革命对象。汉人中即属官僚或不革命者,概不敌视。”(杨玉如编:《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页。)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革命党采取特殊的应变策略,把都督的头衔让给汉人军官黎元洪,试图利用他的名望来实现“排满”的革命目标,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有的党人认为黎元洪“以彼同属汉族,终必表同情于革命”。(杨玉如编:《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页。)此种看法在革命党人中颇具代表性。
(二)缺乏强有力的核心是让位的客观根源
列宁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0页。)武昌起义前后一段时间里,革命党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起义的领导机关文学社和共进会,在起义前半个月才实现联合,而究竟由谁出任军政首脑,在两个团体领导人之间始终相持不下。在蒋翊武、刘公、孙武、居正等人中,推不出一个众所公认的领袖。武昌起义是在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后仓促发难的,“及倡义时,刘公在汉口,避匿未出,众望所推之黄兴未到鄂,各军将校,又以资望浅,且均不能相下。”(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252),文海出版社出版,第82页。)在主要领导人非伤即逃的情况下,起义队伍缺乏核心,处在群龙无首的窘境之中。在党人之中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黎元洪就被视为军政府都督的最佳候选人了。
革命党看中黎元洪,主要原因是黎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他是鄂籍名将,在武昌驻军中地位仅次于张彪,而他不像张那样劣迹多端,因此更得人心。革命党要利用黎的名望来稳定民心,慑服清廷,号召天下。一个党人事后总结说,“党人知识,不是不如黎元洪,但不够号召天下,诚恐清廷加以叛兵或土匪罪名,各省不明真相,响应困难,且黎平日待兵较厚,爱惜当兵文人,又属鄂籍将领,只要推翻满清,革命成功,似无不可。”(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252),文海出版社出版,第87页。)
由此可见,革命党是为了弥补本身缺乏领导核心的弱点而让位于黎的。这一举动是在自身力量弱小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建立革命政权而采取的一个主动的应变策略。
二、黎出任都督的客观作用
起初,革命党把黎推上鄂军都督的位置,只是想用他的空名来镇定人心,而黎也毫无思想准备,处境极为被动、尴尬,参加会议时他总是瑟缩不语,态度很消极。可是,就是这个被时人戏称为“泥(黎)菩萨”的人,因为他出任都督,客观上给革命带来他人无法替代的影响,造成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清廷的政治格局。
由于革命党党派之间的门户之争,武昌起义后有可能因为推举不出一个公认的领袖而使政权无法顺利建成。蒋翊武在起义前就曾议论过要由黎出任都督而不推举当时的领导人,理由是:“革命团体,前有日知会、共进会以及群治学社等,孙武、刘公、季雨霖均可推为都督。革命党人之不争权夺利,以免将来发生裂痕也。”(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252),文海出版社出版,第87页。)党人之间有可能为争执都督一职而发生“裂痕”,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由黎出任都督不失为明智之举。事实上,黎的出现,缓和了革命党内部的矛盾冲突,使革命派之间为都督一席而可能出现的争执得以避免,也使政权的建立不致因都督的难产而搁浅。
黎出任都督后,还改变了起义队伍群龙无首的局面,使起义群众有了依靠,有了内聚力的核心,从而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由于黎有威望,因此他的行动引起了广大民众和军队的关注和支持。在没选出都督前,众人集中咨议局,一筹莫展,各标、营纷纷探问,消息沉闷;而黎当选后的情景是:“午后则见武昌城内外遍贴湖北都督黎元洪布告,往观者途为之塞,欢声雷动。至有艰于步履之白发老翁请人扶持,拥至布告前,必欲亲睹为快,人心为之大定。旅汉外籍人士闻之,亦为震动,皆曰‘想不到黎协统也是革命党。’”(杨玉如编:《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5页。)
(二)黎出任都督,可以使汉族官绅、军界附和起义,从而减少了起义的对立面黎元洪上台本身就给汉族官绅、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以原清军协统的身份出任新政权的都督,自然成为旧人物竞相效尤的对象。黎的名望在军中具有较大的号召力。他不仅军阶高,有威望,而且与部属关系密切。他儿子回忆说:“我父与部下比较接近”,“与士兵关系较好。”(黎重光:《我父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所以,“自黎出之风一播,城内隐匿之军官皆来。”(熊秉坤:《辛亥武昌首义亲历记》,《回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页。)革命党人章太炎在《黎公碑》文中写道:“军政府初立,纲纪未具,将校入谒,语人人异端,不合,或抵掌捶书案;然皆以公厚重知兵,无敢轻动摇者,故军政虽纷,纪律未尝乱。”(张义痴:《湖北革命知之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854),第293页。)当地的大小官绅,得到黎出任都督发布的电文后,立即表示附和起义,“各县士绅俱出而负地方治安之责。所以全省帖然,内顾无忧,军政府得专心致力于战事矣。”(张义痴:《湖北革命知之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854),第292页。)由于黎的名望的号召,大量的官僚、军人附和起义,大大减少了起义的阻力。尽管这些旧人物涌进革命阵营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是当革命还处在摇篮之中,还无力“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候,能否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扩大同盟队伍,就成为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砝码。从这个意义来看,其利大于弊。
孙中山究竟在推翻满清方面有何作为?
孙中山究竟在推翻满清方面有何作为?
看到有人说国父这么多年除了创建同盟会外,一出事就跑路,辛亥革命纯粹是靠名气捡了便宜。现将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贴出来,国父为唤醒民众所做甚多: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青年时代,曾经幻想过以改良的手段来挽救中国。1894年6月,他曾上书清廷直隶总督李鸿章,陈述“治国之大经,强国之大本”,但遭到李鸿章拒绝。上书的失败,才使孙中山“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强迫。”在这之后,至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之前,孙中山领导了十次武装起义。
一、乙未广州之役(1895年10月),也称广州起义,主要指挥者孙中山
1894年11月,正值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2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机关,并着手组织武装起义。同月,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杨衢云、陈少白等在香港开会,决定联络广东各地会党和防营,于当年重阳节在广州起义;夺取广州作为根据地,并从这里北伐,以推翻清朝统治。起义的总指挥部就设在香港兴中会总机关,对外称“干亨行”,以商业作为掩护。不久陆皓东等人又在广州设立了起义的指挥机关,对外称“农学会”。孙中山来往于广州、香港及家乡香山县之间,联络会党和防营,一切准备接近就绪,不幸起义前夕事泄,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等被迫走避日本。这次还未发动的起义,作为孙中山推翻清朝统治的“战争事业”的发端而加载史册。
二、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10月),也称惠州三洲田起义,主要指挥者郑士良
1900年,孙中山乘义和团运动的时机,派郑士良前往广东惠州联络会党发动起义,又派史坚如到广州策动,他自已则从日本到香港,准备潜入内地领导起义。但香港殖民当局不准他登岸,只好又折回日本转渡台湾,打算再从台湾潜入内地。1900年10月,郑士良在惠州三洲田率三合会众六百多人起义,分东西两路进发,连胜清军,占领了新安、大鹏至惠州、平海一带沿海地区。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二万余人。为了取得海外接济,起义军向福建、厦门方向运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清政府,破坏了孙中山的接济计划。义军血战半月,终因弹尽粮绝而被迫解散。郑士良走避香港。
三、丁未黄冈之役(1907年5月),也称潮州黄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陈涌波、余既成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以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孙中山和黄兴在两广和云南,接连发动了六次起义。当时孙中山的战略思想是:在华南沿海地区发动起义,容易得到海外饷械的接济;先夺取两广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长江南北革命党人齐起响应,必能推翻清朝统治。1907年3月,应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孙中山乃于3月下旬经新加坡到达越南,建立了同盟会分会,在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并在河内设立了粤、桂、滇武装起义的总机关。之后,孙中山派许雪秋、余既成到广东潮州,派邓子瑜到广东惠州组织起义。5月22日,余既成,陈涌波率会党人士数百人,攻入潮州黄冈,以中华国民军的名义张贴布告。由于清军大举进攻,起义军坚持战斗数天,终因死伤过重而告失败。
四、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6月),也称惠州七女湖起义,主要指挥者邓子瑜
1907年6月2日,邓子瑜在惠州得知黄冈起义已经发动,即率领会党武装起而响应,起义军在惠州城外七女湖截获清军水师枪械,并攻克泰尾、杨村、三达、柏塘等一些村镇。各乡会党也纷纷赶来响应。义军与清军战斗十余日,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最后不得不自行解散。
五、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9月),也称钦廉防城起义,主要指挥者王和顺
1907年初,广东钦州、廉州(今合浦)一带人民举行过大规模的武装抗捐斗争。同年9月,孙中山派王和顺至广东钦州,发动那黎、那彭、那思各乡人民起义。9月5日,王和顺率领200多人攻入防城,以“中华国民军都督王”名义发布《告粤省同胞书》、《告海外同胞书》、《招降满洲将士布告》,申明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立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革命军在战斗中扩大队伍达三千多人。但革命军进攻钦州府城及广西灵山等地均未得手。后因腹背受敌而告失败。
六、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年12月),也称镇南关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
1907年12月,孙中山派黄明堂(壮族)和关仁甫率广西游勇80多人,并联络清军内应,攻打镇南关,占领了右辅山的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孙中山率领黄兴、胡汉民从越南河内赶到镇南关亲自督战。孙中山还在阵地上为伤员包扎,亲手发炮轰击敌人,孙中山十分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并到炮台附近壮族村民聚居的地方访问、宣传。由于起义军枪械弹药不足,孙中山即返回河内筹办。清军旋以四千余人围攻右辅山。义军坚守炮台,血战数日,因寡不敌众,不得不突围而出。起义遂告失败。
七、戊申马笃山之役(1908年3月),也称钦康上思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
1908年3月,孙中山派黄兴率领旅越南华侨中的同盟会员200多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攻入广东钦州。在钦州、廉州、上思一带几十个村镇之间,转战40余日,义军队伍发展到600多人,战斗中先后击败清军一万人。后因弹药不继,义军宣布解散。
八、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4月),也称河口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
与黄兴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钦州、廉州、上思一带的同时,孙中山又派黄明堂等人率领从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开赴云南边境,发动了河口起义。4月29日起义军与清军中的反正部队会合,攻克河口。在河口,起义军张贴了《中华国民军都督黄告示》。此后,起义军又分兵出击,连克新街、南溪、坝洒,直迫蛮耗、蒙自;部队也由三百余人发展到三千余人。孙中山即委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节制各军,并命他赶到河口督师。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九、庚戌广州新军之役(1910年2月),也称广州新军起义,主要指挥者倪映典
河口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总结经验,认为军事斗争,不能仅靠会党人员,还应该运动清军,尤应在新军中进行工作。1909年10月,在香港成立以胡汉民为支部长的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以新军为主力的广州新军起义。由倪映典负责发动工作,朱执信等人分头运动防营、巡警及广州附近的会党绿林。1910年2月,广州新军与巡警发生冲突,清政府派兵镇压,倪映典趁机率三千新军士兵仓促提前起事。因准备不周,在广州水师的突然袭击下起义失败。倪映典壮烈牺牲。
十、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也称黄花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
相关参考
秦始皇与李斯的关系怎么样?李斯究竟有何能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知名的秦代宰相李斯,他本是楚国人,也是儒学莘莘学子,为什么最终跑到秦国来做官不用说,还变成了法家理论的坚决拥护者呢?李斯
孙中山究竟在推翻满清方面有何作为? 看到有人说国父这么多年除了创建同盟会外,一出事就跑路,辛亥革命纯粹是靠名气捡了便宜。现将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贴出来,国父为唤醒民众所做甚
【夜华和墨渊】《三生三世》中夜华和墨渊究竟有何关系 夜华和墨渊 夜华和墨渊是唐七公子的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面的两个角色,夜华是男主,墨渊则是女主白浅的师傅。 夜华剧照 在《三生三世十里桃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就像袁世凯于戊戌变法期间突然「”扬名”一样,他的儿女亲家黎元洪,也是于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举成名。有意思的是,两人当时显然都不愿意暴得这个大「”名”,然而其「”名”却还是不期而至。世事难以
我们在观看有关清朝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士兵的胸前或背后,写着一个大大的“兵”字或“勇”字。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字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难道衣服上写着“勇”字就比写着“兵”字的士
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裴寂此人,大家应该有所印象,当时,李世民打算晋阳起义,也就是打算举兵反隋,却又不敢对自己的父亲李渊直说。但是李渊有一个较好的好
据《史记》记载,苏秦游说列国,先被燕国国君赏识,后又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了合纵联盟。在苏秦的一手策划下六国在赵国举行联盟大会,共同对抗秦国,使秦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式,一度
福康安出生在这样的功勋世家,家世显赫,而且他自幼还被皇帝接进宫中教导,自有自己的优越感。因此对于那些穿着“奇装异服”的外夷,福康安本身就不是那么看的上的。另外,福康安是乾隆朝有名的将领。对于乾隆朝来说
民国初年,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先后发生了两次斗争,被后世称为“府院之争”,这两次斗争的双方分别是段祺瑞和黎元洪、段祺瑞和冯国璋。纵观世界历史,我们发现,府院之争的发生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源
...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兼管马、炮、工、辎各队事务。武昌起义胜利后,被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当选为副总统。1914年6月,兼任参政院院长。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继为大总统,次年被迫弃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