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迎接英国访华团竟花费1亿元人民币
Posted 乾隆
篇首语:知识是为老年准备的最好食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乾隆迎接英国访华团竟花费1亿元人民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乾隆迎接英国访华团竟花费1亿元人民币
乾隆迎接英国访华团竟花费1亿元人民币
当英国使团刚刚出发时,乾隆皇帝就已经做好了隆重接待的准备。在清朝上下看来,接待一个首次来到中国的使团,是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中国治理的伟大成就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算政治账,而不能只算经济账。乾隆前后连续多次下达详细的谕旨,亲自认真安排这次对外宾的接待工作。
为了更好地接待英国人,皇帝特意任命长芦盐运徵瑞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此次接待工作。为此还特别为他加恩晋爵,赏戴花翎。
英国人刚刚出发不久,皇帝就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详细的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这个方案记录在清宫档案的《上谕档》册中。
在估计贡使不久可到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皇帝对接待的原则做了具体指示:“应付外夷事宜,必须丰俭适中,方足以符体制……此次英咭唎贡使到后,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直隶总督)梁肯堂、(长芦盐政)徵瑞务宜妥为照料,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因此,当使团的船队到达大沽口外时,他们发现两名朝廷命官携带着大量作为礼物的食品,在此迎候。使团副使斯当东认真地记下了礼品的数量:牛二十头,羊一百二十头,猪一百二十头,鸡一百只,鸭一百只,一百六十袋面粉,十四箱面包,一百六十包大米,十箱红米,十箱白米,十箱小米,十箱茶叶,二十二大篓桃脯,二十二大篓蜜饯,二十二箱李子和苹果,二十二大篓蔬菜,四十篮黄瓜,一千个南瓜,四十大包莴苣,四十大包豌豆,一千个西瓜,三千个甜瓜还有许多瓶酒,十箱蜡烛,三大篓瓷器。由于数量太多,船上无法容纳,只能收下一部分,“将其余的璧谢”。“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
这仅仅是一个见面礼。在后来的行程中,中国人的慷慨一直让他们吃惊。使团的总管巴罗说:“我们至此所经历的款待、重视和尊敬,是陌生人只有在世界的东方才能遇到的。”而副使斯当东则说:“大量丰富的日用品不但供应到全体团员,而且普遍供应到使节团的所有技匠、卫队和仆人。看来中国方面不吝惜任何花费以求尽到对于使节团的豪华供应。”
皇帝的指示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动员了这么多的官员,这么多的厮役,这么多的船只,来做招待工作。这些参加招待工作的官员和厮役据说都得到了例外的加薪,借以鼓励他们做好这项工作。沿途岸上有列队欢迎的兵士,有搭起来的彩牌楼和特别准备的表演。所有以上一切费用俱由皇帝一人担任起来。”
“皇帝陛下的这个意旨被所有参加招待工作的官员严格遵守。一位使节团员有一次偶然表示要买一件微小的衣物,承办招待的官员立刻买来,但无论如何不肯收钱。他说,一切费用都记在皇帝的账上了。”
在其后的赏赐环节,英国人将要更为惊讶。英国人一路上所受到的热情接待经过英国商人之口先行传回了伦敦,整个英国欢欣鼓舞。
英国使团的出使任务虽然失败了,但这次出使也并非没有收获。甚至,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衡量,英国人的收获是巨大的。
在回去的船只上,装满了中国皇帝赏赐给他们的礼物。
自从听说英国人要来后,皇帝就开始为他们准备礼品。在英国船只到达天津后,皇帝派人询问的第一件事是贡品名单,第二件事则是使团名单。这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准备给英国人的礼品。皇帝的心很细,他的赏赐不仅限于官员,每一个英国人,从正使直到黑人仆从,人人有份。留在船上的士兵水手650人也每人备有奖赏。对于这个前所未知的国家,他准备大大施恩,让这些地处偏僻的远夷对天朝留下深刻的印象。按惯例,外国进贡,皇帝只赏赐其国王及正使等正赏一次。而此次英国来朝,皇帝前后赏赐了他们37次之多。
即使在英国人的桀骜不驯和妄加请求令皇帝十分生气之后,那些原来准备好的礼品仍然一样不差地发给了英国人。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赏赐的礼品共130种,3000余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次数之频,前所未有。皇帝一贯乐于展示他的大方。生气归生气,天朝上国的体面不能丢。在给英国国王的国书上,皇帝也特意提及这一点:“尔国王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倍于他国。”(《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
虽然中间因为礼仪问题一度降低了饮食标准,但宽厚的皇帝仍然命令,回程路上给予英国人高规格的照顾:“公平而论,中国朝廷和他指派来照料使团的众人,自始至终表现了做主人的慷慨大方,照顾无微不至,态度真诚友好。至少对我们这一行人是如此。”这是巴罗的话。
在路上,已经与英国人无话不谈的“王大人”向英国人谈了这次招待的花费:“王大人告诉我,为了支付接待我们使团的开销,他们受命从我们所经过的各省银库,每天提取5000两白银(合今天币值1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1600磅标准纯银。在北京是每天从户部领取1500两。”
巴罗由此估算,他们一行,使北京花费了51。9万两白银,即17。3万磅白银。折成今天的币值,约1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王大人告诉我,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般不少于1000,很多时候大大超过1000。我相信他没有夸大其词。”
巴罗算了一下账,说他们这次出使,英国本身所花费的,不过8万磅。“对大不列颠这样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还不到人们通常想象的数额的1/4。”(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那么英国人都从中国运走了些什么东西呢?以下是档案资料中的几次赏赐的部分礼品:
第一次给英国人的见面礼是:
特赐国王玉如意一,龙缎三,蟒缎二,妆缎七,百花妆缎六,倭缎三,片金缎二,闪缎、袍缎、蓝缎、彩缎、青花缎、衣素缎、线缎、帽缎各四,绫、纺丝各二十二,罗十三,杭绸七,玉双解瓶一,战图一盒,红雕漆桃式盒九,朱漆萄瓣盘四,绢笺、蜡笺各五十,挂灯四对,绣锦香袋八盒,绣香袋、连三香袋各四盒,宫扇十三扇,百香饼四盒,普洱茶团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干、香瓜干各一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莲子粉四盒;正使龙缎、妆缎、蓝缎、酱色缎、素缎各二,倭缎八,丝、缎各一,绫、杭绸、纺丝各四,瓷碗六,瓷盘八,(美国历史 www.cha138.com)霁青白里瓷盘六,扇二十,普洱茶团六,六安茶六瓶,茶膏二盒,哈密瓜干二盒;副使龙缎、妆缎、倭缎、蓝缎、酱色缎、素缎各一,绫、杭绸、纺丝各二,瓷碗二,瓷盘八,霁青白里瓷盘四,扇十,普洱茶团四,六安茶四瓶,茶膏、哈密瓜干各一盒;副使之子龙缎、妆缎、素缎八,丝缎、锦、漳绒、羽缎、绫各一,花缎、纺丝各二,瓷碗、瓷盘各四十,锦扇十,普洱茶团四,六安茶四瓶,茶膏、冰糖各一盒,雕漆盘一,大荷包二,小荷包四;代笔官、总后官二员,每员闪缎、妆缎、倭缎、蓝缎、绫各一,瓷碗、瓷盘各二十,锦扇十,普洱茶团二,六安茶二瓶,茶膏、哈密瓜干各一盒,大荷包二,小荷包二;副总兵官、管兵官、听事官、管船官等七员,每员妆缎、闪缎、蓝缎各一,瓷碗、瓷盘各二,扇二盒,普洱茶团二,大荷包二,小荷包二。
八月十三日生日当天:
赏正使大卷八丝缎、锦缎各二,瓷茶桶、瓷碗、瓷盘各二,宜兴器一;副使大卷八丝缎三,锦一,瓷茶桶、瓷碗各二,瓷盘一;副使之子八丝缎二,锦一,瓷茶桶、瓷碗各二,瓷盘一;副使之子绘画呈览,赏大荷包二;通事、总兵等官九员,每员八丝缎二,瓷碗二。
八月十四日:
于清音阁赏正使御笔书画册页一,玉杯一,瓷盘、瓷瓶、漆桃盒、葫芦瓶各二;副使玉杯一,瓷器、漆桃盒、葫芦瓶各二,小荷包一;副使之子瓷器四,漆桃盒二,瓷瓶一,小荷包一;通事、总兵等官九员,每员漆桃盒二,瓷器四。
最后一次正式赏赐,礼品清单是:
二十九日,于太和门颁给敕书。赐该国王百花蟒缎二,袍缎、线缎各四,紫檀彩漆铜掐丝珐琅龙舟仙台一,玉器八,玛瑙盂盘一,瓷器二百有二十,漆器三十七,葫芦器十四,文竹挂格、棕竹漆心炕格各二,花卉册页二,画绢二十,洒金五色字绢笺纸、白露纸、高丽纸各二十,墨六匣,各样扇四十,普洱茶团八,六安茶八瓶,武彝茶四瓶,茶膏、柿霜四盒,哈密瓜干、香瓜干各四盒,藕粉、莲子各二盒,藏糖三盒。又,随敕书赐国王龙缎三,蟒缎二,妆缎七,百花妆缎六,倭缎三,片金缎二,闪缎、袍缎、蓝缎、彩缎、青花缎、衣素缎、线缎、帽缎各四,绫、纺丝各二十二,罗十三,杭绸七,画绢、白露纸各百,洒金五色绢五十,五角笺纸、高丽纸各二百,宫扇十三,十锦扇百,连三香袋四盒,十锦香袋八盒,锦香袋四盒,香饼四盒,普洱茶团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干、香瓜干二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莲子各三盒,文竹炕桌二,雕漆炕桌二,挂灯十二,墨二十匣;正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倭缎各二,蓝缎、青花缎、彩缎、杭绸各三,绫、纺丝各六,茶叶二瓶,茶膏二盒,砖茶二块,大普洱茶团二,刮膘吉庆一架,青玉全枝葵花洗一,玛瑙葵花碗一,玛瑙葵花碟一,藏糖二匣;副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蓝缎、倭缎、青花缎、彩缎、绉绸各二,绫、纺丝各四,茶叶四瓶,茶膏一盒,砖茶二块,女儿茶十,白玉全枝葵花洗一,花玛瑙菊花瓣碗一,葫芦器藏糖二匣;副使之子龙缎、妆缎、倭缎、青缎、蓝缎、锦、漳绒、帽绒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总兵官、副总兵官二员,每员龙缎、妆缎、倭缎、蓝缎、青缎、帽缎、锦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三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通事、管兵等官四员,每员龙缎、妆缎、漳绒、锦、蓝缎、彩缎各一,绫、纺丝各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代笔、医生等官九员,每员龙缎、妆缎、锦、漳绒、蓝缎、彭缎、绫、纺丝各一,茶叶二瓶,砖茶二块;贡使从人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吹乐、匠作、兵役等六十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内地护送官二员,大缎各二;贡船留存管船官五名,每名回子布、高丽布、波罗麻、兼丝葛各二;留存贡船兵役水手共六百十五名,各高丽布、回子布、小增城葛、波罗麻各一……
这些礼品,大部分取自内务府六库贮藏多年的精品,有不少更是专供皇帝、皇后使用的极品。
英国使团究竟给乾隆帝下跪了没? 马戛尔尼访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两个使团,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第一个使团由乔治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领衔,史称“阿美士德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仅仅是为了祝寿吗?还有没有更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呢?乾隆皇帝是怎么接待他们的?传说乾隆皇帝要马戛尔尼等人在觐见时必须磕头行礼,马戛尔尼做到了吗?如果没有磕头,会不会让这场历史性会见不欢而散呢?
这是两个大国的历史性碰撞,意义非比寻常。
一、万里迢迢欲何为
中国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但跟英国人打交道比较晚。直到明朝崇祯年间才有了第一次接触。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武装商船队开到广州虎门,开炮射击,抢劫市镇,强迫贸易,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这次接触很不愉快。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茨茅斯港起航,奔赴万里之外的中国。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二、男儿膝下有黄金
马戛尔尼的事前策划和细致准备,乾隆帝当然不知道。在乾隆眼中,英国使团既然打着给自己拜寿的旗号,那就跟朝鲜、暹罗等当时向中国称臣的国家一样,是来进贡效忠的。不过,英国地处偏远,来一趟不容易。既然来了,就要热烈欢迎,好生款待。于是,乾隆帝下令,破例允许使团的船只进入沿海任何口岸,要求地方官员做好接待准备。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政府在远东地区做生意的特许商。为配合马戛尔尼使团的行动,特地向清朝两广总督福康安写了一封信。虽然言语谦恭,但称呼中英两国君主时不分高下,平等相待,而且说明真实来意就是构建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
眼下,福康安正在西藏打仗,这封信就转到了广东巡抚郭世勋手里。郭巡抚看了这封信,有些为难。如果原原本本地奏报朝廷,乾隆帝肯定不高兴:远来小邦,怎能跟我天朝平起平坐呢?可是,郭巡抚长期跟英国人打交道,知道英国是海上第一强国,平等交往似乎也没什么错。
于是,郭世勋将这封书信的译文加以修饰,添了许多吉祥话。正是这样一封口气和意思都变了味的书信,蒙蔽了乾隆帝,让他以为马戛尔尼使团就是来祝寿的。
乾隆帝虽然八十多岁了,但不糊涂,大概他也听说过英国是海上霸主。他觉得,既然英国派使团送上门来,应该借机炫耀下“天朝的威严”。就这样,乾隆帝让沿海口岸在欢迎使团的同时,整肃海防,严阵以待,既要展现八旗军容,又不能因此扰民。沿海各省督抚领会圣意,时刻跟踪和奏报使团的行踪。不过,由于语言不通,只是迎来送往,接洽并不深入,他们对使团的真正来意也不清楚。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1793年7月25日),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天津大沽口,登岸后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钦差大臣、长芦盐政徵瑞的隆重欢迎。然而,双方的分歧很快就出现了。
马戛尔尼一行跟着梁肯堂、徵瑞等人抵达天津,乘船沿白河向北京前进。船上插“英吉利贡使”旗帜。马戛尔尼觉得不对头,又怕惹麻烦,只好不吭气。
七月初六日(8月12日)梁肯堂在奏折里说:
“该正副使(在筵席中)向(皇)上免冠叩首,并令通事转向臣等告知,初入中华,即蒙大皇帝种种恩赐,今又给以筵宴,实在感激无地。”
梁肯堂提及的“免冠叩首”,乾隆帝有点怀疑,就下了一道谕旨。其中讲道,不管马戛尔尼是否懂得清朝礼节,抑或是英国的习俗就是脱帽鞠躬,必须在赴宴的时候,要他结结实实地磕头。听说英国人是用布扎腿,跪拜不便。那就在行礼前松开布条,行礼之后再扎上好了。如果他坚持脱帽鞠躬,就要婉言相劝,告诉他其它来北京进贡的国家,无论是使臣还是国王,都要对皇帝三跪九叩。如果他不磕头,那大老远地跑来进贡,未免让别的国家耻笑,朝堂大臣不容。
既然皇上发话了,徵瑞就得奉旨办事。七月初九日,马戛尔尼使团来到北京东郊的通州附近。徵瑞前来拜会,传达了圣旨:觐见皇帝时,应按中国礼仪,行三跪九叩礼。方法是双膝跪地三次,每次叩三个头。任何国家朝贡,都不能免此大礼。
马戛尔尼直接答道,我们愿意按照向本国国王行礼的方式,向清朝皇帝行礼。不过,英国的礼仪有所不同,不是下跪磕头,而是脱帽鞠躬。后来,双方几次交涉,徵瑞还派人给使团做示范。马戛尔尼就是不同意磕头,坚持鞠躬行礼。
七月十九日,马戛尔尼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如果清朝皇帝能派出一位官衔跟我相当的大臣,穿着朝服在英国国王的画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那我就向清朝皇帝三跪九叩。徵瑞一听,脸都气绿了。在他看来,英国国王算老几,怎能跟大清皇帝享受同等待遇!大清臣子膝下有黄金,跪爹跪娘跪皇上,凭什么给你的国王下跪啊!
使团抵达北京,把大件礼品都摆在了圆明园陈列,小住了几天后,就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万寿庆典。可是,行礼的事还没着落,大臣们都很着急,大家只好搬出乾隆帝身边的红人——军机大臣和珅出马。
八月初五日,和珅首次会见马戛尔尼,当面否决了对等磕头的提议。两天后,俩人再次会面。流传至今的记载却有了不同版本:
英方的记载是,和珅同意马戛尔尼对乾隆帝行英国的脱帽鞠躬礼,并约定八月初十日(9月14日)首次觐见皇帝。中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同意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三跪九叩。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咱们还是看看那天的现场实况吧。
八月初十日凌晨寅时(清晨四五点钟),马戛尔尼和随员一起从驻地启程,前往避暑山庄万树园,准备觐见乾隆帝。半个时辰后,使团抵达山庄门前。马戛尔尼走出轿子,跟着陪同官员一起来到万树园等候。随行的只剩下使团秘书斯当东爵士及其儿子小斯当东。此时,皇子皇孙、各国使节已经到齐。
接见仪式将在万树园内的一座大帐篷里举行。礼乐声后,乾隆皇帝乘坐无盖肩舆,在众多侍卫的簇拥下来到万树园。马戛尔尼提前走出帐外,迎接圣驾。当乾隆帝经过人群时,大家全都跪倒了,接下来就是三跪九叩。
大家都跪了,马戛尔尼如果还坚持站着不跪,在那个场合里将会“鹤立鸡群”,何等尴尬!他和斯当东爵士只好从众,“单膝下跪,把头低在地上”。
虽说事后马戛尔尼等人在向英国政府的汇报中有意强调,单膝下跪与三跪九叩在“动作上的不同”,但他们都回避了这一动作是否重复。大家可以想象,既然大家都三跪九叩,你如果只坚持单膝下跪一次,显然不合拍。所以,他们只能跟着三跪九叩的节奏不断重复。只不过,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他们没有双膝跪倒叩头,而是重复单膝下跪、以头向地的动作,即“九次单腿下跪,伴随着九次鞠躬向地”。
乾隆帝在大帐篷里坐定后,大家也各就其位。在专人引导下,马戛尔尼双手捧着装有英国国王书信的精美盒子置于头顶,从御座旁拾级而上,呈给乾隆帝。乾隆单手接过,但并不启封阅读,而是随手交给旁边的御前大臣。御前大臣也不拆阅,而是放在皇帝宝座旁边的垫子上。
乾隆帝拿出一柄如意交给马戛尔尼,请其转赠英国国王。马戛尔尼收下后,也取出两块镶嵌钻石的金表献给乾隆帝。接下来,马戛尔尼向乾隆帝介绍斯当东爵士和其他成员。大家逐一行礼,接受赠礼。只是,所有的谈话都必须经过翻译。乾隆帝可能觉得这样有点麻烦,就问使团里有没有会讲汉语的人。马戛尔尼立即推荐了斯当东爵士的儿子——年仅12岁的小斯当东。乾隆帝很高兴,就把他叫到跟前试讲汉语,随后解下自己腰带上的一个槟榔荷包相赠,以表喜爱之情。
觐见仪式结束后,马戛尔尼等人回位,宴会正式开始。席间,乾隆帝把马戛尔尼和斯当东叫到跟前,亲自温酒碰杯,寒暄一番,问及英国国王的年龄。宴会结束,乾隆帝起身离开。在斯当东爵士的印象中,乾隆帝虽然年迈,但情绪不错。
其后两天,马戛尔尼在和珅等大臣的陪同下,在承德参观。八月十三日是乾隆帝83岁寿辰,马戛尔尼再次前往避暑山庄参加万寿庆典。在礼乐声中,全体人员向皇帝宝座方向行三跪九叩礼。马戛尔尼一行该怎么办?
英方的记载里,有说行了屈膝礼,有说行了深鞠躬礼。中方的记载里,军机章京管世铭说马戛尔尼一行“一到殿堂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嘉庆皇帝后来也坚称马戛尔尼行了三跪九叩礼。在我看来,大家都跪倒磕头,只有一个人搞特殊,恐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很可能跟前次一样,单膝跪倒,头碰地面九次。
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虽说敦达斯事先有过训令,让马戛尔尼必须维护英国国王的尊严,可为了完成此行的使命,他还是在清朝的礼仪规矩面前屈服了。然而,他的让步能否换来使命的圆满呢?
三、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几天,马戛尔尼一直希望跟和珅进行外交谈判,把英方的条件摊牌。可和珅很滑头,总以“回北京再讨论”为由加以搪塞。马戛尔尼心急火燎,于是决定先回北京,再做定夺。
生日过完,乾隆帝消停了,开始读英国国王的国书。他发现,这国书的内容里锋芒毕露。英国国王提议英方派人在北京常住,这让这位老皇帝警觉了起来。他又想起马戛尔尼为了磕头与不磕头的问题,对和珅、徵瑞等大臣态度强硬,因此,乾隆帝觉得英国人“异言异服,逗留京城,或其心怀窥测,其事断不可行”。他立即传谕各省督抚严加提防,避免使团成员和在华英商串通勾结,借机惹事。
八月二十二日,马戛尔尼一行回到北京。三天后,乾隆帝就传旨,要求使团于九月初三日离京走人。坏了,敦达斯交给他的事情还没办呢!不行,必须跟和珅摊牌了。
想约和珅?人家日理万机,忙得很。好不容易约上了,马戛尔尼跑到皇宫,一等就是三个小时。就在马戛尔尼等到不耐烦,甚至崩溃,打算离开之时,和珅出来了。
和珅把他领到太和殿。这里放着一些桌椅,上面摆满了各种物件。和珅传令,一会儿派人把这些物件送到使团驻地。都有哪些物件呢?有乾隆皇帝对英国国王的谕旨,有皇上赐给使团成员的礼品,有使团赠给他和珅的礼物。马戛尔尼见此情景,心都凉了。他知道,这不光是撵人走、退礼品的做法,还是要断交的节奏呀!
马戛尔尼希望跟和珅再谈谈条件,和珅摇摇头:你还是把想说的写成书信给我吧。
回到驻地,马戛尔尼垂头丧气,只好看看那份谕旨里讲了啥。他发现,这谕旨其实就是清廷给英国国王书信的复函。里面就一个意思:英国没必要派人常驻北京,照顾中英贸易,因为天朝啥都不缺,不需要英国置办。话说得很高傲,让马戛尔尼很无奈。
看罢谕旨,马戛尔尼赶紧起草了给和珅的书信,希望清廷答应英国政府的六项要求:
第一,增开舟山、宁波或天津为通商口岸。第二,允许英商在北京设立货栈,出售商品。第三,为英商提供舟山附近的一个小岛或一小块空地,用来存放货物。英国人不驻军,但希望跟中国人分区居住。第四,允许英商常驻广州。第五,降低粤海关的关税。第六,为英商提供纳税清单,免除额外加征的规费。
按照今天的眼光,这六条要求基本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贸易原则,起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一谈。然而,在乾隆帝看来,一个来祝寿和纳贡的使团,不仅拒不执行三跪九叩大礼,而且提出了一大堆咄咄逼人的外交和商业要求。这还了得?!
九月初三日清晨,马戛尔尼使团离开住所,前往通州。和珅等人到朝阳门送行。同日,乾隆帝发出了致英国国王的第二份谕旨。他不仅以轻蔑的口吻全盘拒绝了马戛尔尼的六项要求,还加了一条:禁止英国人在中国传教。这意味着,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的外交努力归于失败。
马戛尔尼离开北京后,沿着运河南下来到杭州,然后转乘马匹和舟楫,途经浙江、江西、广东,最后来到广州,乘船回国。沿途之上,各地督抚奉旨接待,不但规格降低,而且严加防范。使团成员安德逊事后回忆道:“我们进入北京时好像是穷极无依的人,居留在北京的时候好像是囚犯,离开时好像是流浪者。”那种感觉,真是糟糕之极。
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1794年1月10日),马戛尔尼等人乘船驶离广州,八个月之后,他回到英国,结束了长达两年的远东之旅。
相关参考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70年的时间,在这70年里,我们奋起直追,从一个三流落后国家,发展成今天全球第二的超级大国,如此骄人的成绩,让每一位中国百姓心安,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能感受多元化经济的社会,感受轻松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70年的时间,在这70年里,我们奋起直追,从一个三流落后国家,发展成今天全球第二的超级大国,如此骄人的成绩,让每一位中国百姓心安,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能感受多元化经济的社会,感受轻松
1924年春节,徐志摩是在老家度过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定于4月来华,为落实泰戈尔的住所问题,3月7日,梁启超写信给蹇季常,这时,徐志摩还没有回到北京。梁启超在信中说:“志摩既未来,我想此事(预备招待事)
女王夫妇访华期间登上长城。>1984年中国和英国签署协议解决香港问题,消除了两国关系中最大、也是最后的障碍。中英各方面的关系和合作迅速发展,一度被誉为中英关系的“史上最佳时期”。1986年,英国女王伊
英国《每日邮报》10月4日报道,英国最高法院裁定,英属印度海得拉巴土邦君主尼扎姆七世——米尔·奥斯曼·阿里汗的两位孙辈有权继承祖父存放在英国一家银行中的3500万英镑(约人民币3亿元)财产。该判决一出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
清末一代重臣李鸿章(1823——1901年)在代表清廷于北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以后,于阴历九月二十七日(公历11月7日)抑郁病逝,享年78岁。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
李鸿章有钱是毋须赘言的,他经营中国数十年,不可能不经营自家一辈子,他洋务中国一代人,不可能不帮着五个兄弟“脱贫致富”。实际上就连跟他一辈子的几个洋务大员,洗一下身子都能洗出八两油来。可是他到底有多少钱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