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何将孝子官员凌迟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知识贵在质,不在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乾隆皇帝为何将孝子官员凌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乾隆皇帝为何将孝子官员凌迟
人都喜欢听人说好听的,据说这是人的弱点,与生俱来的。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就越好这口。这不是说,居于上位的人,人类的弱点就体现得比较充分。上面的老爷,这种毛病,往往是下面的人给惯出来的。有这种毛病,史家的说法,对于国计民生大有干害,每每号召近君子远小人,可是收效甚微。不过,喜欢听好听的这种人的弱点,也不是全无好处,下面的人如果犯了事,有时倒是可以利用这点给自己觅一条生路。 乾隆年间的尹会一、尹嘉铨父子,是清史上的名宦。父子都是著名的理学家,官做得都不小,老子做到吏部侍郎,儿子也混了个大理寺卿,都是高干。不过,两人有名倒不见得是因为官大,二三品的官儿,清朝多着呢。老子的名气来自为官能干,做地方官劝耕办赈很有成绩,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受到皇帝表彰的孝子。 而他儿子尹嘉铨的名声,却源于一起大狱——已经退休致仕的他,偏要上奏请求皇帝把他老子和清朝的名臣汤斌、范文程、李光地等一并从祀孔子,并请求给他老子一个谥号,借此为他的老子扬扬名。自己呢,也顺便博一个孝子做做。没想到,却惹得皇帝大怒,把他打进了大牢。 鲁迅先生曾经注意到这起特别的文字狱,分析了尹嘉铨得罪皇帝的原因,是因为乾隆这种“英主”,是绝对不允许朝内有所谓名臣的。太平盛世,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只能有不好不坏的奴才,才能烘托出一个高耸入云的英主。可惜,臣子们不一定都能领会皇帝的意思。尹嘉铨自我感觉他们父子都是名儒,然后想通过皇帝变成陪孔夫子吃冷猪肉的“名臣”。 对于乾隆来说,自然属于“大肆狂吠”,不得不加以惩罚。鲁迅先生还注意到,奉命查办此案的大臣,体察皇帝的旨意,刻意在揭露尹嘉铨假道学上面下工夫,百般在他的男女之事方面出他的洋相。名儒休矣,名臣也就见鬼了。案件查办的结果,拟将尹嘉铨按干犯大逆罪,也就是谋反罪,凌迟处死,家属连坐,但到了皇帝那里,格外开恩,变成绞刑,不牵连家人。 不过,这桩文字狱,还有一种说法是,尹嘉铨其实没死,最终被乾隆赦免回家吃老米去了。事出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据说当年办此案的刑部郎中,奉旨记有《纪事》一篇,有人亲见。说的是当年定谳之后,尹嘉铨判了死刑,乾隆意犹未尽,遂命尹嘉铨的好友,备酒席一具,到狱中为尹送行,看尹嘉铨说什么,然后回奏。哪知道,在饮食间,尹嘉铨颜色不变,镇定如常,只一个劲儿地自责自己混账,辜负了皇帝的圣恩。这个情况反馈到乾隆那里之后,兴致好的乾隆见了尹嘉铨。 一见之下,乾隆先是声色俱厉地数落尹嘉铨的罪行,破口大骂,骂够了,然后宣布赦免其罪,放他归田。在尹嘉铨千恩万谢之后,乾隆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尹嘉铨回答道,说他已经年过七十了,余下的岁月,唯有天天焚香祷祝皇上万寿,争取活到一百岁,不敢一天间断,多一天就多祷祝一日。这样的超级马屁,惹得乾隆大笑——太受用了。尹嘉铨最终以这样一个超级马屁,放过之后,回家养老了。 清朝皇帝提倡理学,为的就是让臣子安分守己,老实效忠。康乾年间的理学家,个个都是规规矩矩装孙子的宝贝。说他们虚伪是可以的,像汤斌那样,位极人臣,总是穿补丁裤子在人前晃来晃去,但说他们会有什么悖逆犯上的言论,打死他们都不敢,做梦都不敢。查案的人把尹嘉铨的所有著述查了个底朝天(当然,顺便把家产也抄光了),能找到的所谓罪证,也就是他的有关“名臣”言论,连个“帝王师”的话,都是他引用的。 就是请求皇帝答应让他老子陪孔夫子吃冷猪肉,固然有沽名之嫌,但也是一片孝心,又能犯到哪儿呢?根据这点事,就把个三品大员凌迟处死,株连三族,即使批判从严,也忒过了些。“文革”的一打三反整人,捕风捉影罗织罪名,也到不了这个地步。看来,在我们这个国家,搞运动,有传统。当年乾隆大兴文字狱,风气所被,很有点像政治运动,赶上运动,必然倒霉,具体办事的人,都是株连唯恐不广,整人唯恐不死的主儿。不这样,就不能让主子开心解气。历史秘闻 乾隆却违背旨意,将此人凌迟
导读:古代的皇帝,虽然手握天下大权,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但却不敢违背祖训及先皇遗诏,否则将留下不忠不孝之骂名。在清朝时期,雍正去世前,却留下一道遗诏,不允许后世子孙为难一个秀才,更不可以将其杀害。但是,乾隆刚坐上皇位,就公然违背父亲的遗诏,果断将该秀才凌迟处死,究竟是为何呢?
曾静,出生于康熙18年,本来读书也相当努力,想通过科举考试混个一官半职,且不说光宗耀祖,至少后半生衣食无忧。但是,现实却非常残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只考中了秀才,这对他的打击相当大。眼见科举无望,曾静心灰意冷,并放弃了这条看似诱人的道路。
雍正初年,因一次机缘巧合,曾静认识了几个反清复明的人士,并得到了当时吕留良的几本书籍,让他热血沸腾,就萌生了推翻清朝的念头。为此,曾静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很长时间,仔细研读反清复明的书籍,并开始筹划反清事宜。当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他却发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自己就是个三无人士,没兵没权也没钱。
如果是平常人,肯定会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但曾静却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是。就在此时,他听说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代,不仅个人战斗力强悍,而且手握重兵,若能成功劝说他反清,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经过曾静的分析,岳飞当年非常痛恨金兵,从某方面来说,他就是因金兵而被处死。作为岳飞的后代岳钟琪,肯定留着先祖的血脉,对现在的满清也会痛恨。当天晚上,曾静就连夜给岳钟琪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慷慨激昂,他自己都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并认为岳钟琪可能也会被感动,进而起兵反清。
令曾静没想到的是,在读完这封信后,岳钟琪想都没想,就亲自将信上交给雍正皇帝,以此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历朝历代的皇帝,对造反之人绝不会手软,雍正也不例外。看完此信后,雍正帝果断命人将曾静、吕留良抓到京城,受此牵连的还有不少官员。此时的曾静万念俱灰,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神仙也救不了自己了。
出乎意料的是,吕留良等人全被处死,他们的家人也都被流放,唯独曾静只被教育了一番,就被无罪释放了,这让他一脸懵逼。对于为何不严惩曾静,雍正给出了这样的理由:“曾静诋讥及于朕躬,而吕留良则上诬圣祖皇考之盛德。”意思是说,曾静只是诋毁我个人,并没有涉及到圣祖(康熙),没有什么大罪。而吕留良等人则不同,他们诋毁圣祖,绝对不可饶恕。
尽管如此,曾静却每天活在恐惧当中,害怕哪天雍正帝万一反悔,不仅自己小命不保,就连家人也要受到牵连。雍正听说后,就把曾静叫到宫中,不仅对他进行一番安慰,而且为了打消其忧虑,亲手你定了一道圣旨,其内容为:“朕绝不杀曾,而且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求杀戮。”
雍正的这道圣旨很好理解,不但表明自己不会杀曾静,还绝不允许其子孙以诋毁先皇之名义将其杀害。但是,在雍正去世后,刚坐上皇位的乾隆就公然违背先皇旨意,将曾静抓到京城,并以“诽谤先帝”的罪名,将他凌迟处死。从此事就可以看出,乾隆的容忍之心,与他父亲雍正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相关参考
乾隆皇帝这个人,自认为是有道明君,文治武功,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这个“明君”很值得商榷,他为人精明,别人确实不好蒙蔽他,但他傲慢自负,很容易被自己蒙蔽。乾隆还自以为是一个大孝子,这点他倒是名副其实―
乾隆皇帝这个人,自认为是有道明君,文治武功,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这个“明君”很值得商榷,他为人精明,别人确实不好蒙蔽他,但他傲慢自负,很容易被自己蒙蔽。乾隆还自以为是一个大孝子,这点他倒是名副其实—
乾隆皇帝在过60大寿时,曾经有官员送其一件全金打造的至宝。然而,当乾隆皇帝听到宝贝名字的时候,居然气得大怒,直接下令将该官员拖出去痛揍,并摘了其头上的顶戴花翎。这究竟是咋回事儿?宝贝的名字为何会让乾隆
嘉庆皇帝一共在位二十五年,但是这二十五年要分成两部分来看。嘉庆帝在位的头四年,虽然有皇帝之名,但是却没有皇帝之实,权力还是掌握在乾隆皇帝手中。在乾隆皇帝过世之后,嘉庆才终于变成一个实至名归的帝王,成为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当差,说话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就很容易触怒天子,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因此古代才会出现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不过历史上,也不缺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清朝就有这么一位。这个人
...古济密谋设“鸿门宴”,谋害皇太极夺取皇位。可是不知为何,这项夺权方案确定不久,莽古尔泰与德格类先后暴亡。“鸿门宴”事件被揭发后,莽古济及其党羽一千多人被处决。这件事成为沈城乃至清史上一桩最大、最残酷的...
今沈阳大南门里路东一角,清初是努尔哈赤第三子莽古尔泰王府所在地。莽古尔泰曾经在这里与弟弟德格类、姐姐莽古济密谋设“鸿门宴”,谋害皇太极夺取皇位。可是不知为何,这项夺权方案确定不久,莽古尔泰与德格类先后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雍正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清朝的乾隆皇帝对和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都知道和珅是出名的大贪官,做了很多可耻的行为,皇上都选择忽视和珅的行为,因为和珅可以为皇上做很多有用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即用锋利的小刀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掉。根据犯人罪行大小,凌迟刀数有差异,最少八刀,最多三千多刀。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描述名将袁崇焕被凌迟的全过程:「”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即用锋利的小刀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掉。根据犯人罪行大小,凌迟刀数有差异,最少八刀,最多三千多刀。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描述名将袁崇焕被凌迟的全过程:「”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