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恭亲王奕訢外号“鬼子六”是怎么来的
Posted 礼义
篇首语: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恭亲王奕訢外号“鬼子六”是怎么来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揭秘恭亲王奕訢外号“鬼子六”是怎么来的
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弟,受封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咸丰任命他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1861年咸丰帝去世,他与慈禧密谋,发动政变,受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理衙门)。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在许多大臣请求下,复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 奕訢在奉命议和,办理外交时,即深感要办理好外交,必须先了解外国情况,而要了解外国情况,必须先熟悉其语言文字,1862年奏请在北京创立京师同文馆,招收15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学习西方语言文字。这虽是一所新式学校,由于只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学生限于八旗子弟,并未遇到阻力。奕訢还主张自强,学习西方,大力支持李鸿章等人办理洋务,赶上或超过洋人,最后达到雪耻的目的。 商办开设天文、算学馆 看到洋人制造机器、枪械、轮船、行军等,无一不与天文、算学有关,上海、浙江等地也在讲求仿造洋人的轮船等事,若是不从根本上下工夫,即使学些皮毛,也无益于实用。于是在1866年12月,奕訢又以总理衙门的名义奏请在同文馆内另设一馆,专门学习天文、算学,招生的对象也由八旗子弟扩大到了20岁以上的满汉举人、五贡(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秀才,以及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年少聪慧的官员,聘请洋人教习。朝廷批准照办。 不料这件事却在一些士大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指出,以堂堂天朝竟要拜夷人(即洋人)为师,实乃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奕訢没有退缩,1867年1月又上一折,进一步说明开设天文、算学馆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还提出将招生对象再扩大到翰林院编修、进士等人。朝廷又予批准。 这一来,可极大地刺激了道学先生们的敏感神经,引起京师内外的一场轩然大波。 3月5日,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首先发难,上折说:若以自强而论,则朝廷之强,莫如整纪纲,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臣民之强,则惟气节一端。臣民有了气节,“以之御灾而灾可平,以之御寇而寇可灭”。令正途科甲人员学习“机巧之事”,又借升官、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这无异于是说奕訢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把国家引向歧途。此折虽“为一时推重”,不过他人微言轻,朝廷没有理会。 倭仁披挂上阵 过了半个月,大人物倭仁亲自披挂上阵了。倭仁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道光九年进士,历任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官,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咸丰皇帝在世时,因其只会说教,不会办事,把他视为“迂儒”,令其出任叶尔羌帮办大臣,故意用违其才,将其投置闲散之地。慈禧执政以后,才把他召回北京,授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任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命其教授同治皇帝读书,并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不久,他在慈禧与奕訢争夺权势的斗争中坚决地站在慈禧一边,又被授为文渊阁大学士。 他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学技艺,“又奉夷人为师”,即使学成,也不能起衰振弱。何况“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而且夷人是我们的仇敌,咸丰十年(1860),他们称兵犯顺,侵犯我京师,震惊我宗社,焚毁圆明园,杀害我臣民,这是“我朝二百年来未有之辱,学士大夫无不痛心疾首,饮恨至今,朝廷亦不得已而与之和耳,能一日忘此仇耻哉?”科举出身的人都是国家培养的有用人才,若使他们“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气因而更盛,数年以后,就要把中国人都驱赶到夷人那边去了。 倭仁的地位远远高于张盛藻,其奏折的影响力也远远超过了张盛藻。他不仅道貌岸然地大讲“尚礼义”、“在人心”一类治国的大话、空话,拿不出一点民富国强的实际有效措施,上纲上线,给对方扣上一顶忘记帝国主义侵略“仇耻”的政治大帽子,将奕訢的招生方案彻底推翻,奏请停议。 奕訢将了倭仁一军 慈禧见倭仁出面反对,把他与张盛藻的奏折批交总理衙门,让奕訢作出答复。奕訢没有被倭仁的危言耸听所吓倒,又针对他所言上了一个奏折,指出:正因科甲正途人员存心正大,不会被洋人诱入歧途,才让他们学习。倭仁主张的那一套,虽然“陈义甚高,持论甚正”,其实不过是空言,而空言不能雪耻,只会误国。如欲救国,就要正视现实,了解外国,向外国学习。最后又以攻为守,将了倭仁一军,说:该大学士既然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可以制服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在该大学士之后,悉心商办,用示和衷共济。“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古时战士用的铠甲和头盔),礼义为干橹(盾牌,指兵器)等词,谓可折冲樽俎(指外交谈判),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 倭仁仍不罢休,4月12日再次上折,争辩说:今阅总理衙门所奏,大致谓忠信礼义之空言,不能收到制胜自强之实效,奴才以为不然。欲求制胜,必求之忠信之人;欲求自强,必谋之礼义之士。今以诵习诗书者而奉夷人为师,其志行已可概见,且不说其所学必不能精,即使能精,又安望其存心正大,尽力报国?恐怕不为夷人所用的很少。而且夷人机心最重,狡诈多端,今欲学习其秘术以制其死命,他们纵然表面上指授,安知不另有诡谋?奴才所虑堕其术中者,实非过计。他仍旧坚持忠信礼义能够“制胜自强”,并在跟着洋人学习的人身上大做文章,说他们一经跟着洋人学习,就会变成洋人的走狗,不可能再报效国家。 倭仁败下阵来 奕訢见其如此,非常气愤,又上奏折,指责他聚党私议,煽惑大众,阻拦招生。并果断地抓住他前次奏折中所说的“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一句话,请朝廷命他保荐几名精通天文、算学的中国教师,另开一馆,进行教学,以观其成。目的在于发起反击,使其知难而退,不要作梗,同时也有故意戏弄,使其难堪之意,近乎恶作剧。朝廷当即依议,命倭仁督饬办理。 果然,这一奇招击中了对方的软肋。倭仁赶紧上折申明,以前所说的“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不过是“以理度之”,并不是实指其人,请不必另行设馆,由奴才督饬办理。奴才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也不敢妄保。这就等于宣告竖了白旗,败下阵来。 奕訢实在气不过,乘势进逼,再次奏请命倭仁在总理衙门行走,让他在对外交涉中凭借忠信礼义去制胜洋人。此举显然有意报复,但对倭仁这种人来说,也不算过分。朝廷又予批准。 倭仁既然“存心正大”,脑袋里充满了忠信礼义,而这又是制胜洋人的法宝,理应乐于接受,尽力报国,在与洋人的交涉中大展身手,制敌于死命。可是,他却豪气丧尽,当了缩头乌龟,屡次上折恳请辞职,连对朝廷也不讲忠信礼义了。朝廷不允。他不能再辞,装作高兴的样子骑马莅任,走到中途,故意坠下马来,遂以足疾乞求开缺休养。朝廷也不勉强,解去他的兼职,只保留了一个大学士职位。 倭仁与奕訢的争论结束后,又有候选直隶知州杨廷熙上折,借口“天象示警,人言浮动”,力言同文馆之失,请予撤销。据说这是倭仁授意的。慈禧根本不相信“天象示警”,指斥杨廷熙荒谬,并警告倭仁开“党援门户之风”,但未予深究。 争论到此结束,奕訢取得了胜利。 谁报考就与他绝交 但是,绝大多数士大夫的头脑中仍是陈腐观念,只知以讲些“尊王攘夷”的套语自鸣得意,一听有人谈外交,就斥之为汉奸大佞,痛诋不遗余力,绝不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即使到1875年与外国建交时,情况也没有改变多少。有一位公使的随员向礼部尚书祁寯藻辞行,祁寯藻叹道:“你好好一个世家子弟,为何也入洋务?甚不可解。”郭嵩焘出使英国时,竟然无人应选随员。三年任满回国后,他请假回湖南原籍,乘坐小轮船,其时湖南内河尚无轮船运行,湖南人见了大哗,说他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罪致讨,并焚毁了轮船,郭嵩焘吓得不敢过问。 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因此同文馆刚开始招生时,某位翰林对人说:“你如赴考,便非我辈,将与你绝交。”这次招生时,湖南、湖北的京官首先发出通知说:“凡我同乡,如有报考同文馆者,薪水较优,此后可以不分印结(清制,凡外省人在京考试及捐官,皆须在京同乡京官为具保结,上盖六部印。保证文书叫结,盖印的结叫印结),公事较繁,庆吊可以不相闻问。”表示谁报考就与谁绝交。 奕訢与倭仁争论过后,一些人仍在背后攻击奕訢“以夷变夏”(夏即华夏、中国),骂他是“鬼子”、“鬼子六”、“六洋鬼子”(奕訢在兄弟中排行第六),骂他主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鬼使”。还有一些人撰写了这样的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予以冷嘲热讽。更有人散布流言飞语,说什么“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李慈铭也在日记中极其不满地写道:今年开同文馆,“选翰林及部员之科甲出身、年三十以下者学习行走,则以中华之儒臣,而为丑夷之学子,稍有人心,宜不肯就,而又群焉趋之。盖学术不明,礼义尽丧,士习卑污,遂至于此。驯将夷夏不别,人道沦胥,家国之忧,非可言究。朝廷老成凋谢,仅存倭公(倭仁),然谋钝势孤,无能匡正,而尚见嫉于执政,龃龉于宫廷。” 旧势力占了上风 在这种情形之下,只要有人前去投考,便会遭到士大夫的鄙视。故在半年之中,报考同文馆的共有98人,无一是科举正途出身。考试时又有一些人放弃,仅有72人参考,勉强录取了30名。后因程度太差,又有20名退学,最后仅剩10名,只好并入先前的英、法、俄三馆。因此,也可以说在招生问题上还是旧势力占了上风。 奕訢与倭仁等人的争论只不过是一件小事,但却反映出在传统理学的熏陶下,顽固守旧的观念是何等的根深蒂固。正是在这些只会吹牛,反复弹奏早已过了时的陈词滥调,而又标榜爱国的腐儒极力阻挠之下,一切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先进新生事物,都不能得到顺利地成长,使国家民族丧失了一个又一个改革发展的良机,这就是近代中国总受列强侵略,愈贫愈弱的根本原因所在。揭秘恭亲王奕訢为何在咸丰灵前嚎啕大哭?
恭亲王奕訢本来有机会当皇帝的。因为论聪明才智、相貌体格,他都要胜过哥哥奕詝。但是,道光帝选皇位继承人时,最终的天平还是倒向了老成稳重的奕詝。
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书写立储密旨时,其亲笔写下了朱谕:皇四子奕詝为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建储密谕中包含两个不同的内容,这在清朝宫廷史上是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也许,道光帝想给奕訢一点补偿吧?
奕詝十岁时,其生母全皇后突然暴崩,奕詝交由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一起带养。奕詝和奕訢两兄弟小时候的关系还算不错,在上书房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甚至一起习武。
奕詝当上皇帝后,对奕訢母子也算可以,静皇贵妃封为康慈皇太妃,奕訢封为恭亲王,咸丰甚至打破祖制,任命奕訢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入军机处才两个月,就被提为“首揆”,当时奕訢只有21岁。
皇兄的格外恩典,奕訢自然力图尽忠报答,但这时出了个意外。
原来,当时的康慈皇太妃,也就是奕訢的生母,不慎说漏了嘴,导致咸丰迁怒并冷落奕訢,把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野史中说,咸丰五年康慈皇太妃病危,咸丰因有养育之恩,也经常前去探问。有一天咸丰去请安时,正好太妃睡得迷迷糊糊,她以为身边的人是亲儿子奕訢,就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爱。”
刚说完,皇太妃发现身边不是奕訢而是咸丰,尴尬之余,只好转身装睡,不再言语。
从此后,咸丰心里便有了疙瘩,对奕訢也起了猜疑之心。过了几天,奕訢从母亲宫中急急走出,正好遇上前来看望的咸丰,咸丰问他情况怎样,奕訢哭着说母亲恐怕没得救了,希望皇兄能尽快给母亲一个皇太后的封号。
咸丰帝听后支吾了两声,既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奕訢一时心急,以为皇兄同意了,当时他急着要让母亲在活着时获得皇太后的封号,于是就急急忙忙的赶到军机处,命令臣僚准备了册封典礼。
奕訢的自作主张让咸丰骑虎难下,只好勉强同意了封号,尊康慈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但是,咸丰对奕訢的这次越权行为非常恼火,加上前面听到康慈皇太妃说的那些话,心中更是十二分的不快。
没多久,康慈皇太后去世。刚过一周,咸丰就找奕訢算总账了,他以办理母后丧仪不周的名义将奕訢赶出军机处,并罢免一切官职,罚他回上书房读书。
而在责罚奕訢办理丧仪不周的同时,咸丰却把康慈皇太后的丧仪规格大为降低,狠狠出了口心中的恶气。
自此,咸丰和奕訢的兄弟亲密关系宣告结束,就连咸丰死在热河行宫时,留下的遗诏也把奕訢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咸丰病逝的各种消息传到北京后,奕訢既伤心,又郁闷,另外还夹带着莫名的委屈和一股无名火起。
作为咸丰最亲的弟弟,他既对咸丰命八大臣辅政的遗诏表示十二分的怀疑,又对自己的地位安排感到愤愤不平,他认为这不是咸丰的本意而是八大臣利用热河的变乱有意篡改了咸丰的遗诏。
八大臣在处理咸丰丧仪上的问题,更是证明了奕訢的猜疑。
相关参考
鬼子六說的就是愛新覺羅?奕訢,因其是道光帝的六皇子,而且國內對於外交都很抵觸,認為談外交的都是鬼子、西洋鬼子。鬼子六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十分聰明能幹的人,當時道光帝定下任皇帝接班人的時候,鬼子六就在候
奕是、、同治、四朝历史上,最为显赫的皇室贵族成员之一。对清末政治有深远影响,是太平天国的镇压者、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也是诸多屈辱条约的签订者,主持三朝外交,人称“鬼子六”。他的政治生涯几经沉浮,将中
导读:咸丰皇帝去世后,年仅6岁的同治继承皇位,原本咸丰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处理朝政,但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政变,废掉了顾命八大臣,夺取了大权,从而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
由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恭亲王》,较全面地展现了晚清恭亲王奕D的传奇一生。让观众不无感概的是造化弄人,极具才干的他身为皇家阿哥,却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不幸落选,居位亲王,只能一生为奴,自此在他的从政生涯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儿子,清朝最后一个嫡宗皇子是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欣。奕欣是道光皇帝最小的儿子,咸丰皇帝最小的弟弟,此人十分聪明,本来他是可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爱新觉罗·奕䜣(1833~1898年)是道光皇帝的第6个儿子,咸丰帝(奕詝1831~1861年)是道光皇帝的第4个儿子。这二人是同
揭秘慈禧太后何以统治中国47年?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此后三度垂帘听政,直至1908年去世,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人们大多认为,这是由于慈禧太后善于玩弄政治权术
...清时期虽然国家政权一手掌握在慈禧一个人的手里,但是恭亲王亦欣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长期主持军机处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那他为什么没有能挽救大清朝的命运呢?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和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就在这哀戚之中,道光迎来了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已经69岁了,在人均寿命35岁的清朝,这应该是高寿了。皇太后灵柩的终点是易县的清西陵。正月初五,道光帝终于答应了大臣们的一再请求
最近小编在做一些贡亲王的故事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十分有趣,话说那就是这个贡多奇好像有一个很特别的外号,好像叫什么贡亲王,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么个梗?下面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