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
Posted 海防
篇首语: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
鸦片战争后期,林则徐、魏源相继提出了较为久远的海防大计。
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草拟了一份《海洋水师规章》,初次规划了树立中国近代水兵海防的计划。
同治十三年,清廷进行了中国近代首次海防大评论,左宗棠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偏重”的观念为清政府所采用,此后由李鸿章、沈葆桢别离掌管北洋与南洋防务,开端成规划地筹建近代水兵。
光绪十一年,清廷进行了第2次海防大评论,得出了“当前自以精粹水兵为榜首要务”的定论,决议树立“总理水兵业务衙门”。
光绪十五年,美国的一份陈述中称中国的水兵实力列国际第9位,这也成了清政府不思进取的托言。
光绪二十年,在李鸿章“保船制敌”“避战保船”的战略思维下,甲午海战以北洋舰队的惨败而告终。
面向海洋,是近代国际强国开展有必要认真思考的疑问,而近代中国海洋知道的觉醒却阅历了一个绵长的进程。
中国是国际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海洋也是中华文明赖以成长、开展的一个要素。中华民族在造船帆海方面曾取得伟大成就,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可谓国际帆海史上的空前豪举。但由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朝历代根本上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遭到人为的阻止;加上明、清两代推广“海禁”,使闭关自守、重陆轻海倾向占据主导位置,因而迟迟未能构成海权知道。直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迸发,面临西方列强用武力叩关破门,才开端萌生了近代海防观念。
海防知道的萌生
鸦片战争(1840——1842)后期,林则徐、魏源相继提出了较为久远的海防大计。林则徐着重“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有船有炮,水军主之,来往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清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领先的船炮,树立一支新式水兵,“集于天津,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自强新政”鼓起后,刚刚萌生的近代海防知道得到进一步开展。李鸿章呼吁:“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足,中国将何故自立?”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更上疏清廷,说明加强海防的重要性。他说:“自海上用兵以来,欧美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收拾水师不行;欲收拾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行。”左宗棠以为当西方列强争雄海上、抢夺海权之际,中国不能自甘落后、无动于衷,他形象地比方说:“互相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他现已知道到建造一支近代水兵不仅是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需求,也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需求,这无疑是近代中国人逐步树立海洋知道的一个新打破。尽管左宗棠其时对“海洋之利”的内在知道还对比浅薄,但应该说现已有了开端的海权知道。
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草拟了一份《海洋水师规章》(直到6年后才经代奏传达朝廷),提出要树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新式水兵,“每洋各设大兵轮船六号,根钵轮船(炮艇)十号”,并各设提督统辖,互相呼应,联成一气。三洋各设三座制作厂,“水师与制作相互表里”。丁日昌的条陈,初次规划了树立中国近代水兵海防的计划。
进入19世纪70年代,欧美有关海防建造的理论传入中国。同治十三年(1874),德国人希里哈的《防海新论》(1868年在伦敦出书)由江南制作局译成中文出书。这是一部从军事上总结美国南北战争成败得失的理论作品,该书的主导思维在于有必要以活跃的海上防护办法取代传统的海防手法。这部书的翻译出书立即在中国政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变成中国海防建造的首要理论来历。其时,正值日本侵略台湾,一个刚刚起步开端学习西方的东洋岛国也敢打上门来,不能不使清政府极为震悚。总理衙门以为有必要活跃筹措海防,并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应变办法。清廷遂命滨海、沿江督抚、将军筹议,这即是中国近代首次海防大评论。在评论中,有五位督抚大员直接引用了《防海新论》的根本观念,特别是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本来就着重近海防护,因而,对希里哈有关近海要点防护的论说极为欣赏。他在《筹议海防折》中,就吸收了希里哈的不少见地,以为希里哈关于“集合精锐,以保护重要数处,即可固守”的论说“极为精切”。李鸿章倡议要点设防的守势战略,即是直接接受《防海新论》的影响。
精粹水兵加强海防
在首次“海防议”中,左宗棠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偏重”的观念为清政府所采用,然后在国防战略上确立了海洋与大陆平等重要的准则,也使海防在国防指导方针中取得了应有的位置。从此今后,清廷决议由李鸿章、沈葆桢别离掌管北洋与南洋防务,开端成规划地筹建近代水兵。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年(1874—1884),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兵规划初具。
“海防议”后的10年,晚清水兵虽有了开端开展,但与西方列强相比,仍然距离悬殊,这一点在中法战争(1883—1884)中暴露无遗。其时,法国舰队横行东南海域,福建水师被封锁在马尾港内,全军覆没;南洋、北洋水兵也一无可恃,甚至连台湾海峡都难于涉渡。
中法战后,清廷痛定思痛,急谋有所改善。光绪十一年(1885)6月发布谕旨说,“当此事定之时,小惩大诫,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命各滨海督抚各抒所见,这即是第2次“海防议”。第2次海防建造大评论,得出了“当前自以精粹水兵为榜首要务”的定论。其具体办法是决议树立“总理水兵业务衙门”,以一致水兵指挥,加强海防的整体建造。一起,决议集中运用并不宽余的海防经费,“与其长驾远驽,难于成功,不如先练一支,以为之倡”。正是在这样的布景下,光绪十四年(1888)9月奏定了《北洋水兵规章》,北洋水兵正式成军,共有舰艇25艘,总排水量约4万吨,再加上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兵,至甲午战前,中国水兵共具有巨细舰艇78艘,总吨位8万余吨,变成一支相当可观的海上力气。
不思进取终食恶果
中国水兵力气的加强,自然导致国际上的重视。光绪十五年(1889),美国水兵部长本杰明·富兰克林·特雷西在一份年度陈述中说:中国的水兵实力列国际第9位,排在英、法、俄、德、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而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岂料这一水兵建造的成就不光没有变成继续加强海防建造的动力,反而成了清政府不思进取的托言。从光绪十四年后,北洋水兵没有再添置新的战舰。十七年(1891),户部又决议两年之内暂停购买北洋兵器,海防建造处于阻滞状况,北洋水兵在远东的优势位置逐步被敏捷兴起的日本水兵所抵消。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到甲午战前,日本水兵已具有中等以上战舰32艘,总排水量达5。9万多吨,并且在作战的机动性和海上进攻才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力已超过了中国北洋舰队,清政府对海防建造的短视与盲目总算自食苦果。
19世纪70年代中期,晚清国防战略由“专防内地”向“海口防护”改变。这种海口要点设防思维虽有必定实用价值,但从海权操控来看却是消沉保存的。直至甲午战争迸发,李鸿章的水兵战略仍是“保船制敌”“避战保船”,这自然限制了晚清水兵建造的规划和开展方向。
在西方,从18世纪今后,跟着水兵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重视制海权的军事战略现已问世。到19世纪末,美国海洋理论学家马汉提出了“制海权决议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维,然后直接促成了德、日、美诸国水兵的兴起。光绪十六年(1890),马汉出书了他的《海权对前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清晰表述了要保证商业航运的利益,就有必要取得海上航行的自在,因而有必要把握制海权。
马汉关于制海权疑问的论说,导致了正活跃向外扩大的日本的亲近重视。日本将该书等列为军事校园、水兵校园的教科书,水兵军官人手一册。相反,在中国,马汉的海权理论却遭到萧瑟,直至清朝覆亡后17年(1928),对比全部介绍海权思维的论著《海上权利论》(林子贞著)才问世,此刻离甲午战争已过去了30多年。
关于海权观念,晚清时代的中国人迟迟未能觉醒,对海洋疆土、海洋资源、海上交通线、海上交易的竞赛完全处于懵懂状况,简直一无所求。淡漠的海洋观念以及对海洋权益的无视把清廷国防战略的制定引向了歧途,并且对中国维护海洋权利和利益的工作造成了长时间的、消沉的影响。这是深入的前史教训。
历史人物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故事 秦观的历史评价
秦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这里的“苏”字,指的是苏轼。苏轼可以算的上是秦观的伯乐和老师,秦观子啊政治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苏轼的成全。在与苏轼交往过程中,秦观得到了许多的收获。
已经叫做“苏门四学士”,由此可见秦观与苏轼的关系多么亲密。不管当时的事实如何,秦观绝对是已经打上了苏轼标签的人。所以现在留下的很多与秦观有关的故事,苏轼都脱不开关系。
秦观和苏轼的关系,是在苏轼改知徐州之后产生的。秦观写信拜谒苏轼,两人相见,苏轼对秦观的文采十分欣赏,此后两人游览湖州、徐州、润州等地,谈天说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秦观外出游玩,苏轼很久都没有得到秦观的消息。因为挂念秦观,于是苏轼给秦观写了一封信,询问秦观的情况。没有让苏轼等多久,秦观就给他回了一封信。不过这封信却十分奇怪。信上只写了十四个字,还排成了一圈,就像这样:
已暮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飞如
这又是个什么意思?要是我们第一次看,多半要惊叹:“这是个什么鬼?”但是苏轼看见之后,却连连叫好。苏轼自然是看懂秦观信中所言,秦观写了一首回环诗,向苏轼讲述了自己的情况。
这首诗正确应该是这样的: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相比于政治上的成就,秦观明显在诗词上的成就更高。他不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甚至还曾经梦中题诗,十分玄幻。
说的是秦观被贬到雷州之后,有一次梦见,在雷州海康宫亭庙下,看见一个天女手持一副维摩画像给他看。并开口请求他写一首诗赞扬,秦观是信佛之人,听到天女的要求后便写道:“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
后来梦醒,发现天女全是虚妄,但是梦中所著的诗却历历在目,于是将这首诗写了出来。这事儿听起来玄幻,但是后世许多学者都称,在雷州天宁寺的确存有这幅字,字迹正是秦观的笔迹。
只看这两个故事,就可以知道,秦观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者说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在于他的诗词。在政治上的透明和在诗词上的耀眼,使得后世人在评价秦观的时候,难免都从这一方面着手。就是现代人想起秦观,也只知道他的诗词。所以在历史上,关于秦观的评价大多数都是从文学和诗词方面来进行点评的。
《宋史》言:“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王安石赞扬:“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金朝的元好问则针对秦观的诗词进行评价,他说秦观的诗词:“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王国维评秦观:“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相关参考
据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记载,克里特的米诺斯是爱琴海地区第一个组建了海军并获得海上霸权的君主,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殖民和打击海盗的行动。除了这类过于久远(如果米诺斯之后还有类似的统治者)的事情以外,希罗多德的
秦观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一代词宗,他与一家颇有渊源,苏轼对他有知遇之恩,二人有师生之谊。此外,在民间传说中,秦观是苏轼的妹妹苏小妹的丈夫。 秦观和苏轼是什么关系 苏轼和秦观都是宋代著名
前言什么是「”封锁”?这个词的词义解释为「”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断绝联系或往来”,封锁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对事故现场的封锁、对重要地区的封锁等等,那么,封锁在军事上是怎样的呢?军事上的封锁就是对
海权一向是个模糊的,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英国学者埃瑞克·格罗夫甚至认为:“海权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马汉认为,海权是海军运用的结果,是海军战略的产物,不同的海军战略决定着海军的特征。强大的海军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很多人不知道,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有将近20年的准备时间。但是由于过分的相信自己的力量,再加上千年以来那种天朝大国养成的畸形习惯。导致清朝在
制海权是海权的关键。所谓制海权,就是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区域海洋的控制权。这是个海军战略领域内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享有海上行动的自由,同时阻止敌方海上行动的自由;或实现海洋为己方所用而不为敌方
秦观 秦观在政治上颇不得意,一生坎坷不平,官途不顺。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入词作之中,每逢读阅秦观的词,后人总有一种切身的体会。 秦观的词 秦观现存的作品中诗有四百三十多首,留下的文章有二百五
马汉海论认为有利于国家发展海权的民族特性是贸易的愿望、冒险的精神和开放的海洋意识。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
成语坐什么观什么成语坐什么观什么成语:坐井观天拼音:[zuòjǐngguāntiān][释义]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做什么观什
对比《左传》和《列女传》的穆姜形象,看春秋到汉朝女性观的变化
引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虽因编年的体例及记言记事的创作目的而未将人物作为叙事重心,但在其叙史的过程中也刻画出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人物有一百多位(能展开叙事的大概有三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