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十七子个个不能善终
Posted 康熙
篇首语: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不抱怨,不将就,有自由,有光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康熙的十七子个个不能善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康熙的十七子个个不能善终
康熙的十七子个个不能善终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允祚(5岁死)、允。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祀、九弟允禟、十弟允、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禔,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允祀,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祀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祀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祀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祀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祀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祀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祀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祀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因党附允祀,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允赍(jī)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干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干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干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允,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祀,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干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允,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清朝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最后谁能善终
满人的风俗是,正月初一,无论贫富贵贱,都用白面包饺子吃。富贵之家,在饺子里包入金银小锞,一般人家,也要包入铜钱,家人食得者,则此年终岁大吉。宫廷之中,也不能免俗。元旦做煮饽饽时,要在饺子中包入特制的实心小元宝,比花生米还要小。
本来宫里吃元宝饺子只是大家娱乐,碰碰运气。可遇到慈禧要吃,大家唯恐她吃不到不开心,所以一包就是四个。最后约定俗成,四个小元宝饺子,都是慈禧一个人吃出来。
某年吃饺子,由隆裕主持,慈禧吃来吃去,只吃出三个小元宝,慈禧很不开心,脸上就表现了出来。偏偏那个漏网的财神饺子,被隆裕吃了出来。隆裕一口咬到饺子中的小元宝,脸上立刻不淡定了,含在嘴里,不敢吱声,神情尴尬无比。
此时气氛诡异,李连英脑子转得快,一看隆裕的表情就知道缘由。李连英溜到隆裕身边,让她将小元宝拿过来,又偷偷塞进新包好的饺子里,请慈禧再吃几个。吃到最后,慈禧终于吃出了这个元宝饺子,众人方才松了口气。李连英此番帮隆裕解围,事后得了不少赏赐,后来她对李连英也一直关照有加。
在饺子里裹上金元宝、金钱之类,有时也会有风险。翁同和日记记载,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同治帝吃饺子时,误将一枚金钱吃了下去,过了三天方才排出来。翁同和在日记中感叹,北地在食物中放入金钱的风俗,真是鄙俗。可这也是翁老先生的私下牢骚,公开场合他可不敢表达出来。
同治帝性情急躁,吃饭时狼吞虎咽,将这枚金钱吃下去也不稀奇。在同治帝的膳食单上,还有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常可见「太监张文亮替万岁爷用膳」。也就是说,同治帝不肯吃宫中御膳,让太监帮自己吃。张文亮是同治帝的贴身太监,陪伴他长大,深得皇帝宠爱,帮皇帝吃饭的光荣任务也交给了他。
同治帝吃煮饽饽,将金钱吃下去了,没有什么危险。清代有宗室成员,却在吃煮饽饽时死去。康熙朝时,十四皇子胤禵在王位争夺中失败,雍正登基后,将其囚禁。为了自保,胤禵有各种糊涂狂妄的表演。
雍正帝死后,胤禵仍然体魄强健,食欲旺盛。乾隆十七年(1752年)时,他的牙齿已经全部脱落,却仍能在家人伺候下吃饼。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胤禵吃煮饽饽时,「叼煮饽饽而逝」,在雍正帝的众兄弟里,算是难得的善终。
相关参考
...吗?他是被雍正的毒酒毒死的吗?而历史的果郡王胤礼是康熙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1697-1738)封果毅亲王,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纯裕勤妃陈氏。比雍正小十九
康熙驾崩之时,正逢料峭寒冬,畅春园哨风呜咽,筛糠般的大雪沙沙作响。炉火全熄的大殿内,张廷玉与隆科多已经宣诏,明示四阿哥胤禛即位,名分已定,老八老九一派阿哥们纵然齐哭乱嚎,大放悲声,都已无济于事。凭金牌
康熙帝的十四阿哥一家,要真实的历史 爱新觉罗·胤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他
满人的风俗是,正月初一,无论贫富贵贱,都用白面包饺子吃。富贵之家,在饺子里包入金银小锞,一般人家,也要包入铜钱,家人食得者,则此年终岁大吉。宫廷之中,也不能免俗。元旦做煮饽饽时,要在饺子中包入特制的实
四子雍正和当时的十四子是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 爱新觉罗·胤禵(1688-1755年) 即胤祯,清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李亨有十四个儿子,但是死得都太悲惨。越王李系,出生于开元年间,李光弼带兵打仗,为了让皇帝放心,于是请求皇帝派亲王监军,唐肃宗
十七爷允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比熹妃要小五岁,想和熹妃产生感情的可能性不大。允礼即爱新觉罗·胤礼(1697-1738)封果毅亲王,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庶妃
康熙最宠爱的儿子,无疑是孝诚仁皇后为其所生之子皇太子胤礽。康熙怜惜胤礽年幼失去母亲,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始终将其视为自己唯一的继承人。 但胤礽最后却让康熙失望了,所以在两次废立胤礽之后,康熙终
一、历史上有果郡王么剧情回放: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果郡王与甄嬛上演了一段纠结又刻骨铭心的爱恋,最后果郡王被多疑的皇帝赐毒酒而死。史上确实有果郡王其人,他的名字叫允礼,是康熙帝第十七子,比雍正帝(康熙帝
康熙的十七阿哥是爱新觉罗·胤礼,生母为纯裕勤妃,在康熙的几个皇子中胤礼的结局已经算很好的,因为雍正去世前,曾让胤礼辅助乾隆,他秉性忠厚、诚实,深受乾隆的爱戴,去世的时候,乾隆亲临丧礼,而且再次为他加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