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孝庄皇后
Posted 皇后
篇首语: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安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孝庄皇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朝孝庄皇后
清朝孝庄皇后
相夫教子 劝降明将
公元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今沈阳),改元崇德,同时建立后宫制度。五宫后妃中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西宫,即永福宫。
庄妃,本名布木布泰,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时年十二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护送到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11年前,布木布泰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年),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庄妃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娇小美丽的庄妃为皇太极生下了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年)生皇四女;天聪六年(1632年)生皇五女;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宸妃海兰珠所生、曾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了,皇太极非常悲痛。没有想到,两天后,庄妃为皇太极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正是这位皇九子,日后让庄妃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母以子贵,庄妃终于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是她命运的重大转折。皇太极在悲痛之余,又有了自己的感情寄托,不禁对庄妃格外宠爱。庄妃来自蒙古大草原,天生丽质,翠眉如画,眉宇之间,含情脉脉而又不乏端庄;性格温柔沉静,善解人意,深得皇太极宠爱。在册封她为妃子的册文中,就有“淑质性成、贞懿恭简、纯孝谦让”的评语,足见其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
崇德七年(1642年),明与清在关外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松锦大战”。战斗以明军惨败、关外明军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而告终。对于洪承畴的被俘,皇太极非常重视。无论从得人才的角度,还是从对明朝的政治影响来看,皇太极都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无奈被俘之初,洪承畴抱定必死的决心,不管被派去劝降的范文程等一大批满汉官员怎样苦口婆心,洪承畴就是不为所动。洪承畴,在狱中还上演了一曲绝食等死的好戏。皇太极本想效法古人在大殿之上亲自为洪承畴松绑,以此感化他,但心里又没有绝对的把握。万一洪承畴不吃这一套,岂不没了面子?对于丈夫的忧愁,庄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帮丈夫一个忙呢?
一天夜里,庄妃带着贴身的女仆,来到关押洪承畴的地方。看到奄奄一息、躺在干草之上的洪承畴,庄妃默默无语。她解下自己的貂皮大衣,轻轻地覆盖在洪承畴的身上,又将自己亲手炖好的人参汤一点一滴地喂进了洪承畴的嘴里。昏迷的洪承畴恢复了活力。睁开迷蒙的双眼,洪承畴看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人坐在自己的身边。在昏暗低矮的牢房里,色若映雪朝霞、又如出水芙蓉的女人。想想远方的妻子,看看身边的美人,洪承畴躁动了;品味生活的美好,料想血淋淋的人头,洪承畴发出了低沉的叹息。
“洪将军,你醒了,好好躺着,别动!”庄妃听到了洪承畴的叹息声,忙扭过头来,显得是那样的关切与热情,并轻轻地嘱咐道。
“洪将军,让你受累了。只怪我来迟一步,让你受了不少委屈。明天我叫人给你换个地方。这地方哪是你呆的呢?”庄妃怜悯而又柔美的声音让洪承畴身上一阵阵暖和。
洪承畴见来人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便不再追问。他挣扎着想从地上坐起来,庄妃见状,忙伸手去扶他。半坐半倚在女人的臂弯里,洪承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舒服。女人呼出的热气,从他的耳边、脸颊轻轻流过,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女人特有的味道和香气,随热流一阵阵向他袭来,让他享受到了人生的愉悦。洪承畴真想永远就这么靠在女人的怀里。生命是这样的美好,女人是那样的温情,洪承畴瘫软了。
“洪将军,过来吧,我会给你一切的。”脉脉含情、频送秋波的女人临走时留下的一句话,让洪承畴在那晚剩余的时光里回味无穷。当他从狱卒口里知道来人就是皇太极宠爱的庄妃时,洪承畴眼泪纵横,再也没有赴死的勇气了。
招降了洪承畴,皇太极格外高兴。归降了大清的洪承畴,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其中,庄妃功不可没。
风云突变 庄妃擎天嫁给皇太极后的第十八个年头,庄妃刚满三十岁。那一年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9月21日)后半夜,皇太极因病身亡。这位白天还在指挥战斗,上半夜还在处理国政的皇帝,突然撒手而去,让大清国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恐慌和混乱之中。由于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因此,皇太极没有指定继承人,也没有对身后事留下只言词组,所以,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有实力夺取皇位的几位亲王都虎视眈眈。其中,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个人的明争暗夺最为激烈,也最势均力敌。双方各不相让,一场争位大战一触即发。
皇太极的崩逝,让庄妃陷入悲痛、惶恐之中。自己和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的命运,一下子变得玄乎了。从母以子贵的角度考虑,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那样,自己的后半生才会有所依靠。作为皇太极的嫡子之一,福临是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但是,论实力,却是手中无一兵一卒。而他的对手豪格与多尔衮却是兵权在握。庄妃知道,与他们争夺,只能智取,不能力拼。她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姑姑、中宫皇后哲哲,那是目前惟一可以争取并依仗的力量。出于本能,为维护娘家科尔沁的利益,皇后愿意推举庄妃所生的福临继承皇位。在这一点上,庄妃与皇后本能地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剩下的事情,便是设法对付豪格与多尔衮了。
庄妃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她先找到豪格,分析道:“先皇留下的基业,只能由先皇的儿子来继承,多尔衮没有法定的继承权。故在议政王大会上,要提出只立皇子的口号,以排斥多尔衮。”豪格觉得那是打击多尔衮的好策略,便同意了。她又找到多尔衮。多尔衮比庄妃大三岁。早在庄妃入宫之时,十五岁的多尔衮就为庄妃的美貌所倾倒。那时,她是哥哥的女人,多尔衮只能暗暗向往。也许是思念至切、暗恋移情的缘故吧,多尔衮娶了庄妃的一个妹妹,作了心灵上补偿。现在,暗恋了近二十年的、自己日思暮想的美人就在身旁,多尔衮压抑了二十年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庄妃单刀直入,指出:“皇位只能由皇子继承,要么是豪格,要么是福临。如果豪格做了皇帝,你会有什么结果,那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你非要做皇帝,豪格就会不服,势必引起兵变,那时,你就是大清的罪人。如果福临做了皇帝,你想,他一个六岁的小孩,又能做什么?我一个从不出头露面的女人,又能怎样?还不是仰仗你这样有才干的亲王辅佐!”庄妃一双大大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多尔衮,让多尔衮不敢良久对视。“你好自为之吧!”望着眼前的美人从容镇定地离开王府,多尔衮心里酸酸的。
议政王会议如期举行。
豪格拥有两黄旗的兵权,同时得到了两蓝旗的支持。在肃亲王府,两黄旗大臣曾盟誓拥立豪格。但是,在决定皇位归属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两黄旗大臣却只提立皇子而不提立豪格。这让多尔衮一下陷入了不利的境地。他本想与豪格来一个你死我活,却不料一下子没有了对手或者说多了几个对手,让他没有了目标,只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更令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此前雄心勃勃要与多尔衮一争高下的豪格,在态度上也来了一个大转弯,在会议进行到关键时刻,称自己福小命薄,难当重任,离席弃权而去。这样,多尔衮更失去了斗志。看着豪格的退出,看着大政殿内两黄旗大臣都抽出佩剑上前,誓死要立皇子的气焰,看到大政殿外两黄旗护军侍卫刀出鞘、箭上弦,紧紧包围着议政会议所在地的阵势。多尔衮知道,今天如果不同意立皇子,就只会死路一条。权衡之后,多尔衮选择了拥立皇子福临,而自己做摄政王这一让大家都可接受的方案。大家试想一下,在皇宫中舞刀弄枪,没有中宫皇后哲哲及庄妃的默许是无人敢为的。应该说,这其中都是庄妃的手段了。没有她的私下活动,事情的变化,就会是另一番模样!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庄妃,处变不惊地应付着复杂的宫廷事务,并取得了胜利。抚儿育孙 功昭日月是年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登基大典再次在盛京皇宫的大政殿举行。第一次在此登基的是庄妃的丈夫皇太极,如今则是庄妃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福临虽然如愿地登上皇位,但是,朝廷中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多尔衮将没有当上皇帝的怨恨,都发泄到豪格及其同伙的身上。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也就是在福临即位七个月之后,豪格所领正蓝旗的固山额真(八旗的最高将领)何洛会出面检举豪格“图谋不轨”,并揭发他经常散布不利于多尔衮的言论。多尔衮乘势对豪格加以打击。他召集诸王大臣会审。诸贝勒大臣请杀豪格。最后,因福临念及这位长兄的骨肉之情,终日啼哭不食,才使豪格免于一死,但仍受到没收七牛录(正蓝旗)人马,罚银五千两,贬为庶人的重惩。同年十月,福临由盛京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典礼,并大封诸王。念及长兄豪格的功勋,仍恢复其肃亲王爵位。但经此番挫折,豪格的实力已严重受损,名誉也大不如前了。于是,实权都掌握在多尔衮的手里。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总揽全局。没有对手的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惟我独尊,六岁的小皇帝被玩于股掌之中。诸王大臣更是仰其鼻息,唯唯诺诺。庄妃知道,只要多尔衮一句话,母子俩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于是,庄妃不得不拉拢多尔衮,用时间去争取胜利,寄希望于福临亲政的那一天。
庄妃知道多尔衮对自己怀有一颗爱恋之心,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并不愿做得太绝,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庄妃默默地利用这一点,给多尔衮以向往,让多尔衮心有所系。因此,她充分利用自己妹妹的关系,经常到多尔衮的王府去走动,名为看妹妹,实则从心灵上慰藉多尔衮,让多尔衮有一种心理上的愉悦,让多尔衮感觉到与自己始终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中。多尔衮在庄妃的调控下,既满怀希望,又总是失望。于是,总把希望寄存在明天,明天到了,又有明天。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多尔衮还生活在庄妃设置的希望的光环之中。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猝死,年轻的顺治帝提前亲政。孝庄皇太后去了一块心病,却要承担更大的职责。于是,教导与辅佐年轻皇帝的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告诉小皇帝,要任贤人,远小人,赏罚公平,不要奢侈,要勤学好问。对于日渐崛起的“三藩”,她采取了笼络政策,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养育宫中,岁俸视同郡主;又把皇太极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顺治帝是位少年天子,年轻气盛。孝庄太后始终以国事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地妥善处理与儿子的关系。顺治帝不知轻重,不顾“满蒙联姻”这一既定国策,两次废除了来自蒙古草原的皇后,并对董鄂妃疯狂爱恋。孝庄太后对此都采取了明智的态度。废后无法挽回时就加以补救。在顺治帝坚决摒弃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庄妃的亲侄女)被贬为静妃后,她又紧接着从科尔沁部重选了一位同姓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庄妃的侄孙女),以巩固与蒙古的联姻关系。对于董鄂妃,孝庄太后则加以容忍与宽容,同意让她进宫,并默许她由妃品级升为皇贵妃品级,以维护顺治帝的面子,从而不至影响到政权的稳定。此番作为,充分表现出孝庄太后在执掌国政方面所特有的宽广胸怀与远见卓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因出天花,年仅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大清的基业,再一次面临挑战。孝庄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孝庄太后主持继立,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成为皇嗣,是为康熙帝,而孝庄太后则从此被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十岁时,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孝庄为照顾年幼的皇帝,把康熙留在了自己的慈宁宫,并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专门照料服侍他。
孝庄对康熙帝的教育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帝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干盛世”的形成也有孝庄太后的一份功劳。
扩展阅读
大清孝庄文皇后
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
昭西陵鸟瞰在遵化清东陵,有座陵寝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大红门的旁边。这就是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孝庄文皇后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她是皇太极的爱妃,少年天子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她与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清制,皇后陵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
而是根据其夫陵名来命名的。陵名第一个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根据皇后陵位于夫君陵的相对方位而定。清代陵寝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东面或西面。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与远在盛京(今沈阳)的昭陵为一个体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因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在昭陵之西,所以称为“昭西陵”。
庄妃像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按照满族旧俗,孝庄文皇后崩逝后理应奉安盛京的昭陵,与太宗皇帝合葬。然而事实上,她不仅没有葬到昭陵,而且远隔千里,甚至也没有葬进清东陵,就这样孤零零的给人一种无可归属的印象。以孝庄文皇后名望如此之大,身份如此之高,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有什么隐情?
按照史书的说法,孝庄文皇后崩逝前曾经表示,不想惊动太宗皇帝的亡灵,同时又舍不得儿孙们,所以坚持不要奉安盛京,而要在孝陵与子孙为伴。
但人们并不肯轻信史书上的记载,认为那是“为尊者讳”,于是拿出一段“太后下嫁”的公案来解释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据说皇太极崩逝后,正值盛年的庄妃(此时已是太后了)或是由于孤枕难耐,或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屈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在当时,寡妇再嫁即使发生在普通百姓家,也会普遭非议,更何况发生在皇家?为此,清朝皇室便将她的陵寝摒出陵区之外,建在陵区大门外一旁,让她千秋万代为子孙看守陵门,充当警卫,以示惩处。
太后是否下嫁,学界现在尚无定论,我们在这里不想强说其有,也不想断言其无。但想说明的是,即使抛开太后是否下嫁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解开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仍与昭陵是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她这个皇后依旧从属于太宗皇帝。那么这座陵寝为什么不葬进清东陵陵区之内,而偏偏被搁置在大门之外呢?这也不难解释。清东陵以顺治帝福临的孝陵为主陵。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区内至高无上的尊贵之位。清东陵与关外的昭陵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混淆。如果将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内,不仅打乱了两个体系,而且将昭西陵建在任何一处,都卑于其子的孝陵,有悖于理法。这样将昭西陵建在陵区之外,就既明确了两个体系的界限,又满足了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
昭西陵所以建在大红门左旁,也是有其道理的。清代谒陵制度,是从辈份最高的陵开始。孝庄文皇后的辈份高于葬于清东陵的后代帝后,晚辈谒陵时,自然要先从昭西陵开始。
昭西陵建在谒陵人必经之处的大红门旁边,为世代子孙及钦点王公的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清代崇尚左方,以左为贵。昭西陵正好在大红门左方。陵址之地要求土层厚,土质细
腻无沙,颜色纯正,昭西陵所在之地完全符合这一要求。以此看来,将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大红门左旁,是当时情况下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为什么一座陵墓会引起人们偌大的兴趣?因为它里面埋葬的那个人实在太重要,太引人注目了。所以,我们紧接下来就该了解一下孝庄文皇后这个人的传奇人生了。
孝庄文皇后,蒙族,姓博尔济吉特,名本布泰(也可翻译为布木布泰)。她是蒙古科尔沁大草原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她13岁的时候,就已经出落得如花似玉、楚楚动人了。她的祖父莽古思为了加强与后金的政治联盟,维护自己部落的利益,决定将自己的孙女本布泰嫁给皇太极。
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13岁的本布泰带着她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在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来到了后金的新都辽阳。皇太极亲自迎接到沈阳城外的北岗,在那里举行了盛大宴会,欢迎送亲队伍的到来。快到辽阳城时,大金汗努尔哈赤亲率众后妃、贝勒、大臣出城迎接。入城后,“设大宴以礼成婚”。本布泰从此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侧福晋。
早在11年前,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莽古思就已将自己的女儿、本布泰的姑母哲哲嫁给皇太极作大福晋。在本布泰出嫁后的第九年,即天聪八年(1634),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亲姑侄三个女人同事一夫,这在有清一代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并建五宫,分别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其中,大福晋哲哲为清宁宫中宫皇后;海兰珠位列第二,为关雎宫宸妃;第三位麟趾宫贵妃那木钟,为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第四位衍庆宫淑妃巴特马·璪,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金;本布泰名列第五,被封为永福宫庄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珍藏着册封庄妃的册文,这是惟一幸存下来的清廷入关前的后妃册文,史料价值极高: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曰:自开辟以来,有应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册封庄妃册文(满文部分)
册封庄妃册文(蒙文部分)
册封庄妃册文(汉文部分)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
大清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
庄妃之名由此而来。可以想见,她在当时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因为从地位来说,她排在五宫后妃的最末,而且当时皇太极干纲独断,年富力强,历史还没有给庄妃展示自己的机会。
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亲情
孝庄文皇后像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历四帝,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家气魄,又淡泊名利、仁慈护下、黜奢崇俭,一心一意抚育子孙成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无权欲,不争名。太后临朝称制也好,垂帘听政也好,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孝庄文皇后也有多次垂帘听政的机会。福临6岁即位,当时孝庄文皇后31岁,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玄烨8岁即位,孝庄文皇后49岁,体质尚健,阅历更广,经验更为丰富,可谓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玄烨刚刚即位,江南桐城县一位叫周南的生员(秀才)特地赶到北京,向朝廷条奏十款,其中有一款就是要求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这比慈禧在咸丰十一年(1861)处心积虑要垂帘听政时的条件和环境优越得多。但孝庄文皇后放弃了这一切机会,她无强烈的权欲,更不想出头露面执掌大权,她只想尽心辅佐儿孙以成大业,成为一代令主。
在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中,孝庄文皇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康熙皇帝及群臣要给她加上徽号,孝庄文皇后谦逊地说:“自叛逆遘乱,于今八年,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盗寇削平,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予处深宫之中,不与外事,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她将平叛的所有功劳归到了皇帝身上。
仁慈护下,戒奢从俭。康熙十四年(1675),在孝庄文皇后的提议下,玄烨派图海领兵去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慈宁宫紫禁城慈宁宫
一位庶妃的家正在察哈尔,家中老母已经90多岁了,与妃子的哥哥萨林地在一起生活。这位妃子听说朝廷要派兵平定那里的叛乱,非常担心母亲在战乱中遭到不幸,于是向孝庄文皇后倾述。孝庄文皇后听了深表悯恻和同情,于五月初四日这天,命太监刘忠到皇帝那里说明情况。玄烨奉到懿旨后,当即谕兵部速行文察哈尔,查明情况,收管其家产,交与内务府所管庄头,送到京城。
孝庄文皇后一向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她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她宫中的器物坏了,能焊的焊,能修的修,尽量不换新的。她的这一美德影响了整个宫廷,影响了皇帝。皇宫上下厉行节俭,宫中开支之少为前代所未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月,大臣们将当时宫中的用人、用物及开支情况与明朝作了一个对比:前明宫内每年用金花银96万9400余两,今悉已充饷;前明光禄寺每年送内所用各项银24万余两,今只3万余两。前明每年宫中用木柴2686万余斤,今只六七百万斤。前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用银28200余两,今俱不用
。唐太宗乃有唐令主,但一次遣发宫女达3000多人,其余则更有数千人可知。今除慈宁宫、寿康宫外,干清宫妃嫔以下使用老媪、洒扫宫女,合计止134人。皇宫内如此节俭,省出的银两哪里去了?顺治十年(1653)七月,大雨成灾,房倒屋塌,庄稼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困难已极,孝庄文皇后将宫中节省出来的8万两银子拿出来救济百姓。顺治十一年(1654)拿出4万两、顺治十三年(1856)又拿出3万两用于救灾。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孝庄文皇后又将宫中节省的银两拿出来,奖赏给平定三藩叛乱的出征兵丁。
孝庄文皇后当皇太后18年,当太皇太后26年,特别是大清王朝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已臻强盛。在此期间,她没有要求为自己建一处园囿以供享乐。要避暑,只能到塞外喀喇城一带,要洗沐休闲,只能到赤城和遵化的汤泉,还要长途跋涉。
孝庄文皇后的节俭,不仅使宫廷奢靡风气为之一变,同时也为朝廷树立了威信,赢得了人心。
精心抚育,子孙成材。孝庄文皇后“独嗜图史”,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她深知,作为一代帝王,必须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能够博古通今,深悉往代兴衰之要,才能治国平天下。
孝庄文皇后对福临、玄烨父子的文化学习非常重视,严格要求。康熙学习数学时的书桌
福临即位后,为了便于学习,“择满汉词臣充经筵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策,手不释卷”,读书过于劳累,“曾经咳血”。福临每次到皇太后宫问安,总是“长跪受教”。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在幼年“即知黾勉学问,好读书,嗜书法,留心典籍。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孝庄文皇后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玄烨学习蒙文。由于孝庄文皇后督导、影响,福临和玄烨的文化功底打得非常扎实,为他们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孝庄文皇后更注意培养福临、玄烨用人行政、管理国家的能力。她曾谆谆教导玄烨说:清宫南书房
自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无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其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乃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孝庄文皇后将这些话写在纸上,让玄烨看,以加强他的记忆。在孝庄文皇后的教育影响下,玄烨认识到帝王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他令儒臣翻译了《大学衍义》一书。书成送给孝庄文皇后阅示。孝庄文皇后非常高兴,进一步因势利导说:
人主居四海臣民之上,所关甚巨。然代天理物,端在躬行;致治兴化,必先修己。此书法戒毕陈,诚为切要。尔特加意是编,命儒臣翻译刊刻,更令颁赐诸臣,予心欣悦。用是,特出予内帑白金一千两,可即赉予在事官员。
孝庄文皇后对于玄烨注重治国安民教育、刊刻有关书籍颁发臣工的做法,非常高兴,予以嘉许,并拿出重金赏赉。
孝庄文皇后对于儿孙的生活细节,甚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悉心洞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于他们的进步、成绩,予以支持、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毛病,予以教育劝阻。玄烨幼时曾染上了吸烟的恶习,孝庄文皇后发觉后,及时对玄烨进行教育,向他讲明:吸烟不仅对身体有害,而且也极易引起火灾,有百弊而无一利。在祖母的劝阻下,玄烨坚决地戒了烟。即位后,玄烨还时时劝说臣工们戒烟。在祖母的影响下,玄烨自幼就不喜欢饮酒,他深知酗酒的危害性,所以,他平时要求自己“能饮而不饮”。就是在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也只饮一小杯。
母子相依,祖孙情深。福临非常感激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培养,他说:“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是依。”顺治十二年(1655),孝庄文皇后得了一场重病,到年底才痊愈。福临见母亲的病好了,亲自到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行告谢礼,并发帑银10万两赏赐给八旗官兵和畿辅的贫民,对服侍皇太后的官员、侍卫、祝师、医生以及兵丁、杂役人员加官晋爵,大加赏赉。同时,以皇太后圣体康豫,颁诏大赦天下。
孝庄文皇后便服像
玄烨对祖母更是情意深厚。他曾动情地对皇子们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他还对大臣们说:“朕自八龄皇考世祖皇帝宾天,十一岁又遭皇妣章皇后崩逝。二十余年以来,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今遽遭捐弃,五内摧迷。顾念慈恩,罔极难报。”
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的雍正皇帝胤禛深知太祖母与自己皇父的深厚的感情,对于皇父的言行举止更为了解。因此,玄烨死后,胤禛在为皇父撰写“大清景陵圣德神功碑文”时写道:
皇考自幼龄奉孝庄文皇后慈训,凡饮食起居、视听言动,皆有矩度。盛德自然,周旋中礼,端扆莅政,天颜肃穆,虽宫庭闲,一言一笑,不以假人。太和元气,充于四体。冬不
炉而自温,夏不扇而手足未尝濡汗。正衣冠,尊瞻视,终日俨乎若思。逮于耄龄,圣敬日跻。敦尚俭素,衣不辞浣濯,食不取珍异。
玄烨高尚的品质、优良的作风、高雅的气质,无不闪烁着其祖母孝庄文皇后辛勤教诲的光芒。因此,他对祖母充满了感激之情。
玄烨即位后,多次陪孝庄文皇后外出,或展谒祖陵,或汤泉沐浴。尤其是去汤泉沐浴治病,先后达6次之多,每次都外出数十天。玄烨无论政务多忙,都要亲自奉陪。他说:“太皇太后驾幸汤泉,臣若不随往侍奉,于心何安?”每次出发,玄烨都会提前到慈宁宫,服侍太皇太康熙出巡图后上辇,步行送出神武门后,才上马随行。每到途中进膳处,玄烨亲视太皇太后降辇
一切安排妥当后,才回自己处进膳。进膳毕,又马上回到太皇太后处,在太皇太后近前侍立。服侍太皇太后上辇后,亲自扶着辇步行一段路以后,才乘马随行。在途中过浮桥前,玄烨先策马过桥,验看确无危险后,再让太皇太后乘辇通过。在过山岭时,遇到道路陡峻崎岖,玄烨先用辇试行一遍,做到心中有底。当太皇太后的辇正式通行时,玄烨下马,亲自扶着太皇太后的辇步行。太皇太后心疼孙儿,多次催他上马,他仍坚持扶辇步行,一直到路平坦时才上马而行。每到行宫和温泉之前,玄烨先提前到那里阅视一遍,确保一切都布置妥善后,才护送太皇太后进行宫安歇。太皇太后在温泉疗养期间,玄烨天天到行宫问安。太皇太后怕孙儿寂寞,就让他到附近,或行围打猎,或游览名胜,或访察民生。
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玄烨陪祖母在赤城汤泉疗养。初六日忽然得到了皇子承祜夭亡的消息。承祜是孝诚皇后所生,属于嫡出,是皇后生的第一个皇子,“天性聪颖”,深受玄烨夫妇钟爱。承祜刚4岁就死了,玄烨悲痛异常。但他给祖母问安时,“却笑语如常”。玄烨从太皇太后行宫出来,对身边的侍臣说:“朕恐太皇太后闻之伤悼,故含痛问安。”玄烨怕因皇子殇逝,众大臣前来慰问,引起祖母的察觉,令来慰问的大臣尽快散去。玄烨将侍臣古尔代叫到偏静处“垂泪面谕安葬事宜”。自玄烨闻知承祜死讯后,每天坚持到太皇太后行宫问安,强忍悲哀,谈笑如常。可是一回到自己的行宫,则“深居简出,郁闷不已”。玄烨不愿意让年迈的祖母承受皇曾孙死亡的痛苦,所以在回京前的50多天里,一直未让祖母知道这一不幸的消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二十八日夜四更时分,孝庄文皇后突然右侧身瘫痪,右手伸展不直,言语不清。经御医张世良、李玉柏诊断,患的是类中风病。这时玄烨正在外地巡视,留在宫中照看太皇太后的福全迅速将太皇太后得病、医治情况飞报皇上。玄烨得知祖母患病,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朕赶紧去。”他心急如焚,昼夜兼程赶回。从九月初二到九月十七日16天中,看望祖母达30次。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一月二十一日,孝庄文皇后再一次病倒,而且病情很重。玄烨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为了给祖母治病,玄烨“遍检方书,亲调药饵”。每次祖母吃药前,他先“亲尝汤药”。他一连熬了35个昼夜,身体消瘦,容颜清减。他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十二月初一日,玄烨决定祈祷上天保佑祖母早日康复。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他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他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恭读自己亲自撰写的祝文:
孝庄文皇后谥宝
嗣天子臣玄烨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值兹危殆,方寸愦迷。用敢洁蠲择日,谨率群臣,呼吁皇穹,伏恳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迅起,遐龄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为此匍伏坛下,仰祈洪佑,不胜恳祷之至。
玄烨读罢祝文,泪流满面。这篇祝文发自肺腑,出于至诚,感动得在场臣工无不落泪。
丧葬的难题
玄烨的至孝,也没有能够挽救孝庄文皇后的性命,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子刻,孝庄文皇后永远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丰富多彩的曲折人生,享年75岁。
康熙帝玄烨悲痛欲绝,出于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大办丧事,在一些方面甚至不惜违背祖制。
一是割发辫。清朝制度,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丧,皇帝例不割辫。孝庄文皇后崩后,礼部以孝端文皇后、孝康章皇后、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丧时,皇帝均未割发辫为例,奏请皇帝不要割辫。玄烨拒绝道:“从前后丧虽无割辫之例,太皇太后教育深恩,朕不能报,朕已立意割辫。”皇太后闻听皇帝要割辫,出面劝阻说:“太皇太后不豫时,曾向予云:‘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应谨遵行。”玄烨还是不听,毅然割了发辫。
二是孝服用布。满洲旧制:国有大丧,皇帝及宗室公以上,孝服俱用素帛(白纺丝)。而这次孝庄文皇后丧事,玄烨一改旧制,谕令“今孝服俱改用布”。
三是停灵逾年。“满洲旧俗,年内丧事不令逾年”,就是棺椁必须在年前移出宫外。孝庄文皇后死于腊月二十五日,大臣们议定于腊月二十九日将孝庄文皇后梓宫移出宫外。玄烨认为梓宫在宫内停留的时间太短,令钦天监另择日期。众臣仍坚持原定日期,玄烨反驳说:
“尔等所云忌讳,只为朕躬。朕殊不避忌。朕前祷天坛,尚欲减朕年以增太皇太后之寿,岂以梓宫逾年发引,顾有避忌之理乎?如有所忌,朕躬当之。否则,忌讳之说虚诞不足信,亦可以破后人之疑,使皆以朕为法也。”玄烨亲自决定于正月十一日将梓宫移出宫外。
四是皇帝除夕、元旦不回宫。除夕是一年之末,素有避忌之例;元旦乃新岁首,天地人协吉之辰,为吉祥之日。按惯例,即使在大丧期间,皇帝在这两天也要回宫。玄烨自孝庄文皇后有病以来,一直住在慈宁宫。除夕前,群臣一再叩请皇帝回宫。玄烨说:“人主宫殿原多,可以因时移跸。若在庶民,遭此大故,所居止于一室,又迁避何所?回宫断不可行。”又说:“设太皇太后之变恰遇二十九、三十日,将若之何?亦唯有聚集此处,岂可他避耶?”众臣又请皇太后出面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为了给皇太后和大臣们一点面子,玄烨答应从梓宫旁移到慈宁宫前院,住在皇子们守丧的帐篷内,但仍未回自己的寝宫。
五是皇帝在孝庄梓宫发引后不立即回宫。孝庄文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十一日暂安于朝阳门外殡宫。按惯例,梓宫安奉殡宫后,皇帝就应回宫,可玄烨为了便于祭祀,免去来回奔波之累,想住在殡宫,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和不断的跪请苦劝。玄烨坚持己见,在殡宫住了三天。最后在群臣的一再坚请下,才勉强回宫。但并未回住干清宫,而是住在了干清门外的帐篷内,直到正月二十二日行完释服礼后才回宫,仍居偏殿。
六是丙辰日不停止奠酒。按照旧制,丙辰日梓宫前应停止奠酒。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四日为丙辰日。当时孝庄文皇后梓宫正在奉移东陵(遵化)途中。礼部奏请皇上在十四日停止奠酒。玄烨说:“朕素日概无避忌。前在京时,皇太后屡遣传谕辰日停止往诣。皇太后之旨,不可违悖,故勉停一日。今送梓宫至此,不但辰日,虽有甚于此者,岂有停止之礼乎?”于是,玄烨于十四日照旧在孝庄文皇后梓宫前奠酒、举哀、行礼。
昭西陵方城七是亲视梓宫封掩。孝庄文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九日奉安于暂安奉殿的宝殿内,当日开始进行封掩。按例,梓宫奉安后,皇帝即应离开现场,不能亲视封掩。可玄烨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于二十二日亲视封掩毕,才返回京师。
八是忌辰祭按四时大祭礼进行。清初,皇帝、皇后的忌辰日均为小忌,不请神牌,不献帛爵,不读祝文。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玄烨以“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既近”为理由,谕令孝庄文皇后忌辰致祭,“著照四时大飨礼行”。
由上可见,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可谓极尽孝道。但是孝庄文皇后关于不与皇太极合葬,而在遵化孝陵近地安厝的遗嘱,却给玄烨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将祖母葬在遵化,明
显违背祖制;将祖母葬入昭陵,又有违祖母遗嘱,落一个不孝之名。经过左思右想,决定在遵化孝陵近地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祖母梓宫停放在那里,然后再慢慢想良策。这样既不违背祖制,又顺从了祖母的心愿。
暂安奉殿严冬开工。这是一个权宜之计。玄烨命大臣到遵化孝陵附近相度地点,又经玄烨钦准,很快就选定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经钦天监敬择吉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开工。孝庄文皇后生前,玄烨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新建了一座寝宫。孝庄文皇后搬进这座新居后,颇为满意,多次在玄烨面前夸赞此宫。可惜未住多久,孝庄文皇后就病逝了。昭西陵局部为了让祖母在九泉之下居住得舒适,玄烨决定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遵化暂安奉殿处重建。玄烨对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都详加指示。在玄烨的关注和督促下,暂安奉殿只经过三个月紧张施工,便全工告竣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昭西陵三座门中之中门日,孝庄文皇后梓宫停放在了暂安奉殿,封掩起来。但即使这样,也只是暂为安置,难题依旧没有解决,康熙帝玄烨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没有找到万全的办法。到雍正皇帝继位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难题才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清朝历史 孝庄皇后秘史
孝庄12岁时嫁给皇太极,她的出嫁承载着怎样的使命?皇太极死后,孝庄是不是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她与姐妹海兰珠是否势如水火?电视剧《孝庄秘史》的热播让大家对孝庄传奇的一生充满了好奇在她在世的74年里,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先后掌权,她与清朝共同经历了内忧外患、风风雨雨。看过电视剧后,很多人不禁疑惑:这电视剧里讲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她12岁时嫁给皇太极,她的出嫁承载着怎样的使命?皇太极死后,孝庄是不是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她与姐妹海兰珠是否势如水火?
12岁新娘的秘密使命
电视剧《孝庄秘史》把孝庄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情感纠葛描绘得凄美缠绵。他们是不是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女?他们的爱情能否修成正果?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上对于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一共有三种猜测。一说两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种说法是两个人非但没有结婚,还相守以礼,保持着纯粹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第三种是两个人没结婚,而是非法同居了,保持着情人关系。《孝庄秘史》里面取的是第三种说法。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偶然相识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对美丽的孝庄一见钟情,于是对着敖包互许终身。情节美则美矣,可惜根据史料考证,一见钟情这件事却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数百里,连见一面也是很困难的。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孝庄的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婚礼上。
那时多尔衮三岁,孝庄两岁。别说一见钟情了,两三岁的小孩记不记事还是个问题。那会不会是二见钟情呢?也不可能,两人第二次会面时,孝庄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在那忙着结婚呢,不过新娘子不是孝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子。三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这回轮到庄妃结婚了,12岁的她嫁给了皇太极。我们现在觉得12岁一小孩,结什么婚呀?但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激素分泌过多,所以小孩发育很早。不论男女,12岁算是大龄青年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所以孝庄12岁出嫁,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一来,才见了三次面的两人就已经各自结了婚。
像电视剧说的那样,多尔衮和孝庄原来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皇太极跑来横刀夺爱,是极不现实的说法。事实上对孝庄来讲,她的婚姻本身无关爱情。每个蒙古女子的婚姻都承载着民族的使命。任何一个科尔沁部落的女人都是抱着沉重的使命出嫁的。
满蒙联姻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蒙古族曾经是个战无不胜的民族,大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但这个帝国不到百年就衰亡了。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块。孝庄所在的科尔沁部落是在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不善打仗,偏偏强邻又多。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再加上南方的大明朝,哪一个都得罪不起,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于建州女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尔沁蒙古的首领认为仅靠自己部落的男子汉是难以带领民族重新崛起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人种。所以,他们才心甘情愿地将部落里所有美女都嫁给建州女真,让满州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半蒙古人的血,再由满蒙联合收复被汉族人夺去的江山。科尔沁部落的每个女人都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出嫁的。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当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其次是没有合理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的达成。爱情,从来没想过。
努尔哈赤传位之谜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孝庄的姑姑哲哲嫁给了皇太极。因为哲哲怀了孕,所以找来孝庄伺候皇上。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努尔哈赤传位给了皇太极还是多尔衮?
庄妃在努尔哈赤死前一年嫁给了皇太极,所以兄弟间的这场皇位争夺战,她是看在眼里的。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6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孤城宁远。当时宁远守将袁崇焕用西洋炮轰努尔哈赤的军帐,一炮正中。努尔哈赤倒是没被炸死在帐子里,从军帐中被救了出来。但一个驰骋沙场42年的英雄竟败在了一个儒生小白脸的手上,这一点让他很是郁闷,楞是给活活气死了。努尔哈赤一死,选谁做接班人成了当务之急。当时有希望继承汗位的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皇太极、阿敏和莽古尔泰。四大贝勒的竞争对手是与努尔哈赤生活了25年、最受他宠爱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照道理讲,在这些人中皇太极是所有候选人最不可能继承汗位。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来自努尔哈赤的敌对部落,皇太极的叔叔又始终在和努尔哈赤对着干,两个部落针锋相对。努尔哈赤留下遗言是让多尔衮继位,那么皇太极是怎样在这样的劣势中杀出一条称王之路的呢?
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曾经想让次子代善做自己的接班人。没成想,代善与多尔衮的妈妈年龄相仿,一来二去两人走得比较近了。别人就跑到努尔哈赤那把这两人给告了。努尔哈赤亲自审问,两人也承认了彼此之间的确有些交情。其实说不定也只是见见面、吃吃饭而已,但在别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个局面变得不可收拾。这“绯闻”越传越邪,逼得努尔哈赤没法收场,只好剥夺了代善的继承资格。这样一来,四大贝勒中只剩两个竞争者阿敏和莽古尔泰。
电视剧中说,就是他们俩架着皇太极登上了宝座,其实并非如此。他们俩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根本就是个外人,谁当下一任大汗都没有他的事儿。莽古尔泰就更糟糕了。他的妈妈由于嫉妒心过重得罪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问,谁来给我杀掉这个女人?莽古尔泰走出来,“我。”于是他手起刀落,一刀就把他妈妈解决了。
大伙一看,这人成了大汗还不得见谁杀谁。这件事后,在皇位继承上他就没了发言权。真正把皇太极送上汗位的其实是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拥立谁都不能拥立多尔衮。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妈妈和代善传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绯闻”,代善早已经是大汗了。对多尔衮,那是一个恨啊。第二,皇太极虽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权势最弱,最容易成为他们的傀儡。于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相关参考
最有才能的皇后:孝庄文皇后(太宗)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孝庄太后身历四朝,辅佐两代幼主,在纷繁复杂得清初政治格局下,为爱新觉罗世族统治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朝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太祖)叶赫那拉
随着电视剧《孝庄秘史》、《山河恋》等一系列电视剧的不断播出,观众对于历史上的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关系深感好奇,而这一直都是一个谜团,备受争议。孝庄下嫁的原因主要有五种:第一:政治联姻,皇太极去世时福临的...
清朝历史中的孝庄和大玉儿是同一个人吗?两个称呼是的同一个人,大玉儿-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的国策。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姐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
孝庄文皇后与孝庄皇后是不是一个人很多人了解孝庄皇后,是通过影视剧的途径。在查阅一番后,会比较好奇,清朝历史上能查的是孝庄文皇后。那么有人就会疑惑,孝庄文皇后与孝庄皇后是一个人吗?《孝庄秘史》孝庄皇后剧
清朝的皇后恐怕你是没有几个是不知道的,特别是孝庄皇后、慈禧太后和末代皇后婉容皇后,而在电视剧当中所有的皇后都是花容月貌的,那实际上清朝宦侯都长什么样的呢?看看画家笔下的清朝皇后画像。孝庄皇后,皇太极妃
清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当,真是被孝庄皇后母子所害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多尔乃是清朝初期的摄政王,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大功臣。身为当时清朝时期的统治者,多尔衮的死因是简单不过了,那
1、孝庄文皇后> “孝庄”皇后,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后,本是蒙古族,姓搏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她十三岁嫁给清太宗,被封为“庄妃”。> 她那娇柔弱质、美艳万方的大家
孝庄皇后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以下引用自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孝庄太后倒没有用诸如此类的策略。她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
导读:孝庄文皇后,博尔特吉尔特氏,孝端皇后的侄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后。她尽心尽力的辅佐了三代帝王,也是历史上少见的。关于孝庄的点点滴滴、是是非非又岂是世人可以轻易道尽的,不管怎样孝庄对清朝的贡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