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Posted 政策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2、十五世纪前后为何明朝和日本相继锁国

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当时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而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来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那时西洋的商人来中国做生意只限于广州一口。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

  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既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发展,也不依赖外国商品的进口。因而干隆皇帝1793年在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甚至像林则徐这样有远见的人,鸦片战争前也曾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如果封关绝市,那就“各国生计,从此休矣。”另一方面,闭关政策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闭关锁国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在一个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竞是一种落后的政策。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与世界隔绝。“闭关”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取长补短。闭关自守与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关系。

 

  传统的观点认为,闭关政策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同时又表现出封建统治的落后性。另一种观点则对其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只是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引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闭关政策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须予以批判的一面。总的看来,闭关政策的消极性已为史学界普遍认可,所争者乃是这种消极性的轻重程度。

十五世纪前后为何明朝和日本相继锁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十五世纪前后为何明朝和日本相继锁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说起中国在近代史上的落后,我们都会想到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并对这一政策深恶痛绝。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曾经采用过“锁国”政策。那么,中与日,为什么都喜欢搞闭关锁国呢?

两个国家的接力锁国

十四、十五世纪,中国的东南海疆逐渐热闹起来。

明初,日本海盗在江浙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武装抢劫,朱元璋为阻隔日本海盗和阻止贸易产生的金银资源外流,下令“寸板不许下海”,于是“海禁”开始。明中期,“倭患”横行,加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者,趁新航路开辟之机,骚扰我澳门、台湾等地,明政府加强了“海禁”。。

清朝时,东海南疆增加了一位实力派“骚扰者”——英国,英国不断的在我国南海活动,并派使者觐见乾隆、嘉庆两帝,提出通商要求。清统治者一怕英国等国骚扰,二怕内地人民与台湾联系,先是在1717年下达“限海令”,不准本国商船与外界贸易,又于1727年,将外国商船限定在福建、厦门两地。1757年,乾隆帝下了狠心,发布“一口通商”令,只准一处却广州十三行与外通商,其它地区禁绝。

英国使者见乾隆时只肯单膝下跪

中国海禁200多年后,日本遇到同样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来到日本,天主教也进入日本。

从公元1603年开始,日本进入德川家族主政的幕府时代,大将军害怕地方藩镇坐大,威胁到自已统治,一直致力于削弱各地藩镇力量,而这些藩镇通过日本的天主教寻求西方国家的帮助。

幕府于是禁止天主教,结果引发生了1637年的天主教大起义,幕府于次年血腥镇压了起义,3万多人被杀。之后,幕府颁布“锁国令”,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纷纷被驱逐,日本只与荷兰和中国保持有限的交往。

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落伍,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还是被英国人打开了;闭关锁国也导致日本的落伍,1853年,美国人佩里也轰开日本国门。两个国家的锁国时代都宣告终结,从此各自沉沦在屈辱的近代史中……

日本1637年的天主教大起义

一双无形的手,促成了二个国家的锁国政策

那时候的中国和日本,好像都有一个毛病:不擅长处理对外关系。当国外势力骚扰到自己,不是理性的寻求伤害不到自已的最佳方法,而是选择逃避;就像蜗牛一般,一遇外物刺激就把触角缩回来。结果是以暂时的安宁换来了王朝的落后。

这正常吗?

要知道,那些统治者在面临内部权力斗争时,一个个老奸巨滑,其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杀伐决断的能力之强,可谓登峰造极,又怎么会在对外关系上拎不清呢?

其实,这是因为有一双无形的手,一直在暗中起着作用。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幕府时代的日本,都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而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种封闭性是当时政府极力保护的。因为只有让农民长期处在封闭状态下,专制制度才能够“长治久安”;反之,如果破坏了它的封闭性,变得开放,频频与外部世界接触,那么专制制度就容易出现缺口,专制制度的“坏”也很容易被民众认识和了解,专制制度本身也会摇摇欲坠。

男耕女织、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或者说小农思维就是这双无形的手,它关闭了国门,阻拦了中、日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而15、16世纪,小农经济在中国和东亚各国已经持续二千年,相当落后了。西欧各国自15世纪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主要国家逐步近代化,开启工业文明,仅仅花了400年时间,就将曾经辉煌无比的亚非文明古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要想追赶上人家,必须抹平经济发展上的代差。换言之,一定要斩断落后之源:小农经济和小农思维。

日本明治政府“斩断”了无形之手,清政府为何沒有做到?

日本被美国打开国门后,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日本落后之因。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西学”是救世良方,他想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代替日本的小农经济,福泽谕吉的名言是: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心的改变。——《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文汇报》2009.12.26第六版

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说的第三点:“改变器物和经济”,其实就是改变小农经济这样的落后经济,但他把它放在了第三位。也就是说,光改变经济还不行,还要先“改变人心”和“改变制度”,尤其是改变人心。想想也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小农经济很好,无须改变,那就神仙也救不得你了。

福泽谕吉终其一生,做的就是改变“人心”的工作,他契而不舍的在日本办教育,宣扬西学,对日本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后来日本掀起倒幕运动,厉行明治维新,几乎全盘西化,完成了经济社会的转型,进入到资本主义阵营的第二梯队(德、日、俄、意等国家)。对于持续经营了数千年的古老的小农经济,日本抛弃的够快,够果断!

所以,日本基本上斩断了那双无形之手。

而满清贵族治下的中国,仍然在疮痍满目的小农经济里沉沦。

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努力过,1860开启的洋务运功,非常契合福泽谕吉所说的“器物与经济的改变”,可是,“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根本不是想改变小农经济,而是想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也就是说,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洋务派的“人心”还是旧的,一颗旧心,欲行改革,焉能成功?结果30年之功,甲午一败,化为灰飞。

洋务派开启中国经济近代化

之后,中国产生了自已的“资本主义经济”,然而全国上下,从统治阶级到人民群众,并没有把它当成“宝贝”,当成“希望的曙光”去培育,而是让它“在夹缝中生存”,在风雨泥泞中成长……

可见,来一场持久而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有多么的重要!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认识到了这一点,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来补这一课,企图以资产阶级文化来“改造国民”,想法对了,无奈却已是潮流之末。因为,新的时代潮流已经是社会主义了。

相关参考

本该开放的清朝为何变成了最终的“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典型的保护主义。严格限制本国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康熙年间的清朝,并不是一味的闭关锁国。是开放通商口岸,加大对外贸易;还是闭关锁国,这个问题

道光皇帝的这道遗诏 把咸丰坑的够呛

道光皇帝39岁登基,69岁去世,共当了30年的皇帝。在这30年中,大清帝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朝大门被打开,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被打破,大清已不再是一片世外桃源。史书对道光皇帝评价不高,认为他能力平

十五世纪前后为何明朝和日本相继锁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十五世纪前后为何明朝和日本相继锁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说起中国在近代史上的落后,我们都会想到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并对这一政策深恶痛绝。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曾经采用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 究竟哪个朝代才是真正的闭关锁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当时的封建政府实行的一项封闭自我的政策,也正是因此,中国才大大的落后于国外社会,导致最终在清朝末年,屡屡被列强侵略,花了上百年的时间,才终于完全将侵略者都赶走。

洋务运动长达30年之久 为什么期间的列强没有再次入侵呢

中国有几千年的汗青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深远,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国。然则到了清朝的时候,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国国力越来越弱。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我国,拿钱又拿地,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段不胜回首的汗

第二节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只有他国对自己有所求,而自己则对外无任何需求。由于这种思想,清政府对外的政策都是以政治需要为先导,随政治形式的变化而变更的。>>  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

古代人眼界狭隘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给予我们的惨痛教训。由于清朝统治者骄傲自大,认为国家足够强大,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于是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家的发展也逐步从先进变成了落后。清政

他为清朝赚了近十亿两白银,临死想加入中国国籍,慈禧就是不让

欢迎各位关注华太师,风里雨里,我在等你。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与上海实际行政长官吴建彰谈判,组织海关税务委员会。此时的晚清政府,早已深受闭关锁国政策的毒害,内忧外患,实际早已无力控制上海海关。

林则徐的眼光有多超前

清朝中后期,朝廷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总是以天朝自居,综合实力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也有一些开明人士意识到了此问题,其中就包括林则徐。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林则徐读书很努力,二十六岁就考中了进士,从此

清朝政府闭关自守排外必输

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作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