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推翻了清朝大帝国
Posted 军阀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谁推翻了清朝大帝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谁推翻了清朝大帝国
谁推翻了清朝大帝国?
无论辛亥革命的爆发
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反对帝制、反对封建、驱除鞑虏、还复我中华。
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为辛亥革命承担了社会后果。
辛亥革命的后果——每一个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能倒背如流:
1, 武昌一个连级军官在1911年10月10日晚上,因为害怕那份被收缴的革命党人的名单里有他的名字。
随便放了几枪。革命就胜利了。清王朝就覆灭了,隆裕太后很快下懿旨退位。
说来可笑,这个武昌的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没什么直接的关系。
一帮受革命思想影响的士兵,在武昌整了几颗不受控制的炸弹,炸死了几个革命党人。
武昌起义就成功了,还请出了保皇党人黎元洪来主持大局
(因为在武汉地区此人曾经做过的军阶最高)。
这位黎老兄见到上门请求帮忙的革命党人,连称:“莫害我,莫害我。”
武昌起义的成功并不是革命党人如何英明勇敢,
主要是武汉这个九省通衢太富庶了,清政府的库银大大的有。再加上武汉还有汉阳造。
黎元洪以商会武装和新军为基础,瞬间就纠集起超过周围各省的军事力量。
武昌起义的成功也不是革命党人如何高瞻远瞩,
而是清政府的小皇帝太小了,小皇帝周围又没有像李鸿章、曾国藩之类的重臣。
肃顺打下的基业,都被慈禧太后给透支完了。
整个清廷就剩下袁世凯还有一点政治经验。
再加上当时清政府想把下放的权力收回来,引起了各地豪强的反对,尤其是湖北的那些商会及其武装的支持。
因此,真正推翻清政府的是那些保皇党人。
所有辛亥年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其他起义都没有成功。
包括那个广州起义,也是不受控制的炸弹,炸死了自己人。
武昌起义的这个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得到了商会、保皇党人的支持和参与。
可以这么说,清政府并不是所谓的革命党人推翻的,而是保皇党人推翻的。
孙中山到处鼓吹革命,却根本没有推翻这个封建制度的远见卓识和能力。
只起到了一根搅屎棍的作用。
让这个社会中所有想当皇帝的人蠢蠢欲动,都梦想着有机会到北京表演一下做皇帝的才能。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讨论国家究竟是走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时说了一段话:余不知中国人民欲为共和国民?是否真能成熟?抑现在所标之共和主义,真为人民所主持者也?中国情形纷扰,不过起于一二党魁之议论,外人有不能知其详者。……若任其处处各为一小团体,则意见不能融洽,或且发生瓜分之祸!清政府现在虽无收服人心之策,而已颁行宪法信条十九条,大权将在人民之手。故以限制君权之君主立宪政体与国民欲取以尝试不论是否合宜之他种政体比较,则君主立宪实为经常之计!
“中国进步党中有两种人,一种主民主共和,一种主君主立宪。
……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为君主立宪政体,从前满、汉歧视之处,自当一扫而空之。尤有重大之问题,则在保存中国,此不能不仰仗于各党爱国者牺牲其政策,扶助我之目的,以免中国之分裂,及以后种种之恶果。故为中国计,须立刻设立坚固政府,迟延一天,即生一天危险。余愿进步党人思邦国应至若何地步,与余通力合作,使各要事皆处置妥当也。”
袁世凯为何主张“君主立宪”?其中的一个原因可以说是为了“保存中国”。他认为,一个有限君主制是唯一能够确保国家完整的政体。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用袁世凯的这段话来问每一个人:中国人民欲为共和国民?是否真能成熟?抑现在所标之共和主义,真为人民所主持者也?
民主自由逗士们不是还经常痛骂:奴才!这些民主自由逗士随时准备像黄兴一样,用枪逼着议员投票呢!其实袁世凯问的是黄信这样的革命党人,难道你真的是民主共和吗?
2, 既然是保皇党推翻了清政府,革命成功后就有了一段短暂平静时期(1911年——1916年)。
因为,这些人原来就掌握着这个国家大大小小的权力。
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忙着找新皇帝,想通过一个新皇帝来维系给辛亥革命搅得分崩离析的国家形势。
当时为了找合适的皇帝,甚至滑稽到去找明朝遗族。
后来想想实在是不行,全国不冒出成千上万个朱元璋后代才怪。
实在是找不到皇帝,袁世凯自己上去试了试,也不成功。
袁世凯说:“无论何种政党 若乃怀挟阴私 飞短流长 藐法令若弁髦 将使灭亡之祸 于共和时代而发生”。不幸的是,中国社会就是按照这个窃国大盗所预言的那样发展的。
3, 袁世凯当皇帝,遭到了各省新兴豪强的反对。
以蔡锷(1915年12月23日夜11时)通电讨袁为标志,中国历史走入了军阀混战时期(1916——1928)。
蔡锷这个云南军阀,借反对帝制之名,行保存军阀既得利益之实。
害怕袁世凯当了皇帝,以北洋军阀的实力,又有天子号令天下之名,
可以一举扫平了他的那点军事力量,剥夺了他的既得利益。
随着袁世凯的去世,中国陷入了混乱,一个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开始了。
中国被那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们以及讨袁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地方武装分割成了许多势力范围,拥有自己势力范围的大大小小的将领,或者按照英文称作军阀的就有100余人。
他们有的控制着一两个地区,有的控制着一个省,而势力强大的则控制着两个甚至三个省。
在北京尽管还有一个国家政府,尽管外国政府也认可这个政府,可是所控制的也就仅仅在北京军阀炮火所能威慑的范围内。
军阀混战,小到磨擦,大到大规模血战,总是不断发生。
据历史学家统计,在1916到1928年间共发生140次战争。据一位把小型战争也计算在内的历史学家介绍,仅四川一省在这段时期就发生了400余次内战。
除了一些大型内战涉及到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外,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只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或者保护自己的控制区。
有些军阀在自己势力范围区实施一定程度上的秩序管理,甚至进行改革,包括教育改革。
而许多军阀却蹂躏民众,对百姓巧取豪夺,以补充军队的给养、维持战争,与此同时,军阀及其追随者们还中饱私囊。
他们大肆掠夺农民的牲畜、粮食,而败军逃亡时更像强盗一般,所到之处鸡犬不留。
中国所面临的状况与格里默斯豪森的简单主义笔法下所描述的30年战争时的德国情景相似。
在军阀混战时期,总体说来,中国人生活在暴力、苛捐杂税以及洗劫的罪恶深渊之中。
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所提出的共和根本就没有人听。
像以前所有王朝覆灭所经历的一样,清朝被推翻之后中国又进入另一个充满暴力和混乱的时期。
有名的军阀:
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军阀——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创始人是清末权臣李鸿章,袁世凯于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并成为清廷的精锐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民国实现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袁世凯死后,旗下的北洋军阀分裂,但北洋军阀派系仍控制着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皖系军阀——段祺瑞。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来。
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从北洋军阀分裂而出。
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山东军阀)。由北洋军阀分裂出。
晋系军阀——阎锡山。
浙系军阀——孙传芳。
江苏军阀——齐燮元。
桂系军阀(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
粤系军阀——胡汉民,陈炯明,龙济光等。
湘系军阀——谭延闿,程潜,赵恒锡。
黔系军阀——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
滇系军阀——蔡锷,唐继尧。
川康军阀——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等。
新疆军阀——杨增新。
国民政府时期
蒋系军阀——蒋介石。蒋介石是民国后二十年最大的军阀,1928年,由蒋介石主导的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直到1949年南京政府倒台。
冯系军阀(西北军)——冯玉祥。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解体,旗下将领分裂成多个军阀派系。
晋系军阀——阎锡山。
桂系军阀(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
粤系军阀——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
奉系军阀(东北军)——张学良。
川康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
山东军阀——韩复矩。
宁夏军阀——马鸿逵。
甘青军阀——马步芳。
绥系军阀——傅作义,董其武。
滇系军阀——龙云,卢汉。
新疆军阀——金树仁,盛世才。
其它军阀:刘镇华,孙殿英,石友三,陈树藩,刘珍年,唐生智,何键等等。
这里多用了一些字,主要是少了不足一描写中国在辛亥革命后的混乱程度。
4,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标志着辛亥革命后,以中国民族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及大地主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
北伐战争历时两年,其间中国革命的两支主要力量彻底分裂。分裂标志为1927年4月12日大屠杀。
至此,中国从辛亥革命前的逐步恢复中的富庶社会,彻底沦落为东亚病夫。
5, 国民政府社会相对稳定时期1928年——1936年,在这八年间,国民党政府致力于恢复经济,消出军阀割据。不停地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大大小小的内战,根本就没有停息。特别是1931年9月18日张学良不放一枪退出东北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中国下层民众逐步地被唤醒,觉醒的民众纷纷团结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由于国内内乱不止,使得中国社会完全失去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那些原先躲在日本的革命党人,回国后鼓吹的革命。
彻底摧毁了这个社会,使得日本人有能力轻而易举的直接击败中国人,
可以肯定地说,日本当初保护这些革命党人,达到了拖垮中国社会的战略目的。
也可以直截了当的说,这个灾难就是辛亥革命本身带来的。找不到任何理由推托。
6, 直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标志着辛亥革命后,灾难深重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全面抗战。
1934年年末,国民政府终于在剿灭苏区中国共产党武装的战争中获得进展。
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进行长征,开始基本上是逃跑。
经过两年的长征,红军抵达陕北。
毛泽东提出了抗日的主张,这一下团结了全国要求抗日的各阶层民众。
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抗日期间,迅速壮大。
辛亥革命的最后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鼓动起了中国社会两大力量。
最后这两大力量,在1945年——1949年间在全国每一寸土地上对决。
对决的结果是:真正掌握全国政权只有四年时间的国民党政权,被赶到了台湾岛。
一个统一皇权的国家分裂成了两个的民权的政权。
辛亥革命一百年了。回头望望着一段历史,应该盖棺定论了。
如果我们还在小学生背书,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愚蠢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从统一的皇权国家和平地转变成统一的民权国家呢?
辛亥革命才是症结所在!
为什么要推翻明朝,明朝是谁推翻的
明朝是谁推翻的?他为什么要推翻?推翻了对他有好处么?
是李自成啊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导明朝宫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故宫,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明朝为什么会被推翻
明朝灭亡的原因
1、军事力量的衰败 明军之所以能对抗如此强大的蒙古军继而,又成功消灭众多的起义军这与明朝鼻祖朱元璋所事事的军事制度休戚相关,而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明朝得以兴盛的根本。然而,时过境迁,明朝的军事制度依然跟不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是最后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以文制武政策的影响 明朝的军国大事的决定工作以及前线的人事任免工作往往就成了文官的职责。出于各种集团争斗的需求,这种极其重要的人事任免到了争斗的角度就编程了儿戏一般。更有甚者,将文官派往前线指挥战斗,丝毫不懂军事的文官为了一己私利将整个战局毁坏,这对于明朝来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3、明末党争的影响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4、宦官专政。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5、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奋起起义 明朝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一直到崇祯的十三年的期间,明朝中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以说,是自然灾害这一看不见的强大敌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之下,拖垮了明朝的社会经济,为清军入关创造了“大树自扑”的必要历史条件。 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李自成为什么要推翻明朝统治?
1、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
2、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 3、陕西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土地兼并加剧。 4、崇祯撤销驿站,李自成无处谋食。明朝为什么被推翻的原因
崇祯皇帝其实算是个英明的皇帝。只不过他接下来的摊子太烂了。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外有努尔哈赤的进攻!可以说是很难不亡!你换个哪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遇到这种情况看下。结果也是很不乐观!
崇祯他一上位就把魏忠闲给杀了。而且是用很巧妙的办法,你试想一下。当时他可以说是名义上的“皇帝” 侵权朝野。想搞点他可不时那么容易的!可崇祯他做到了。你可以想象下他多聪明了吧! 然而,还没等他重振国家内忧就进来了。李自成派自己的农民起义军攻打近来了。 为什么总把崇祯当昏君?其实那是历史文盲乱说的,后代对他的最大误解!你在英明的人你生在那年代当下皇帝!?其实最主要的是他是亡国之君。后代人民才会对他有最大的误解!到底是谁推翻了明朝
李自成 崇祯皇帝其实算是个英明的皇帝。只不过他接下来的摊子太烂了。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外有努尔哈赤的进攻!可以说是很难不亡!你换个哪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遇到这种情况看下。结果也是很不乐观! 崇祯他一上位就把魏忠闲给杀了。而且是用很巧妙的办法,你试想一下。当时他可以说是名义上的“皇帝” 侵权朝野。想搞点他可不时那么容易的!可崇祯他做到了。你可以想象下他多聪明了吧! 然而,还没等他重振国家内忧就进来了。李自成派自己的农民起义军攻打近来了。 为什么总把崇禎当昏君?其实那是历史文盲乱说的,后代对他的最大误解!你在英明的人你生在那年代当下皇帝!?其实最主要的是他是亡国之君。后代人民才会对他有最大的误解!
李自成能推翻明朝,为什么完全抵挡不住清军
其实,之所以李自成会迅速溃败,根本原因在于大顺军的组织纪律和军队士气出现了严重问题。众所周知,李自成是草莽出身,所以他的部队很多都是各地农民吸收加入进来的,这些人本身组织纪律就很差。这样的部队,虽然人数多,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想指望他们打败组织严密,士气高涨的八旗军,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么,李自成带着这样的部队又是如何推翻了明朝的呢?因为明军更差劲。到了崇祯帝时期,朝廷已完全拿不出银子来给士兵发放军饷了(当时朝廷很腐败)。很多士兵由于没钱吃饭,把自己的武器装备都拿出去卖掉了。士兵哗变在明末是随处可见的事情。所以李自成挥师北京的时候,一路上很少遇到打硬仗的情况,很多明军官兵一见到李自成的军队就直接投降了。李自成为什么推翻了明朝却很快走向灭亡?
中国由于本身的人口资源足够强大,所以分析历史总有一个怪象:成王败寇,你输了就是你自己能力有问题。
这种观点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成立的,但不是绝对。
举几个例子:蒙元灭宋,历来人们指责抹黑贾似道,但换别人就能守的住?很不幸,论综合实力,当时的南宋就是不如蒙元。在忽必烈铁了心要灭宋,围攻襄阳好几年都不可放弃,不断攀科技补齐攻城、水战的短板之后,南宋野战、守城、水战都不如蒙元,财政上也支撑不住,凭什么抵挡蒙元?
再比如抗日战争。如果不是靠着美帝输血续命,更是直接参战迫降日本,就算咱们全国团结一致,就真的能把日本赶出中国?论综合实力,当时的中国就是不如日本。
回到李自成这个话题。由于李自成最终失败,键盘党就各种找理由分析李自成的不足,但是李自成真的就那么不堪?
请首先认清一个事实:李自成不是败在明朝手里,而是败在满清手里。
如果多尔衮没有趁明亡立即集中八旗主力入关,李自成扫平南明几乎是轻而易举。
但历史没有如果。满清本身就擅长骑兵野战,在与明朝对辽东的争夺之中,又补齐了攻城的短板,更是掌握了红衣大炮这种黑科技,其面对刚刚崛起的农民军早就有了军事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趁农民军立足未稳先发制人,李自成不是对手是很正常的。
而在自然灾害频繁、北方人多粮少的明末,李自成能够集中的资源也很有限。明朝能够集中全国之力跟满清在辽东消耗,但李自成没这个能力。没有粮饷,支撑不了强大的军队,没有办法坚守城池,更何况满清已非当年的吴下阿蒙。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北京的农民军其实败局已定。
其实我认为李自成已经做的足够好。在攻占北京、眼看坐拥天下的大好形势之下,其能够当机立断、毫不停留、亲自率领主力争夺山海关,这绝对是一个成大事者才有的魄力。只可惜??不是自己不够好,只是敌人太强大??
明朝(326)他有(2)相关参考
明朝是谁推翻的?他为什么要推翻?推翻了对他有好处么?是李自成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导明朝宫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故宫,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
满清王朝谁推翻的?袁世凯”窃国“指的是洪宪称帝,以及当大总统期间为准备称帝而破坏共和之举。袁世凯在1912年当总统是合理合法的。满清从程序上讲不是被革命推翻的,而是逊位诏书,主动退位。主动终结清王朝,
满清王朝谁推翻的?袁世凯”窃国“指的是洪宪称帝,以及当大总统期间为准备称帝而破坏共和之举。袁世凯在1912年当总统是合理合法的。满清从程序上讲不是被革命推翻的,而是逊位诏书,主动退位。主动终结清王朝,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疑是中华帝国统一的大英雄,其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也需要放在历史的现实环境下去评价。他的雄才大略,无法掩盖和抹杀。作为推翻他的汉朝臣子们,出于媚上的文人习性,自然要在他身上找点让后人
元末时期,吏治腐败,国内战乱四起,百姓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朱元璋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将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帝国。但是我们都知道,元帝国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帝国,元朝的疆域我们也都很清
现在人们谈起唐朝,就会想起唐朝两大特色:强盛的国力与以肥为美的女性。除去安史之乱以后,似乎唐朝的军事实力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之中已经可以算是很强的存在了。强大的唐朝试想一下,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还有一个
清朝咸丰之后谁继位?同治清朝十二帝天命汗努尔哈赤崇德帝皇太极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咸丰是如何即位的?据说道光就由谁来继承大
清朝真是孙中山推翻的吗? 难道真的是孙中山革命党推翻了清朝吗? 清朝不保障私有财产使富商倒戈 核心提示:雷颐,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毕业后下乡数年,然后当兵,复
离我们最近的朝代当属清朝了,它的史料多好考证,当然围绕它拍的历史剧也卓然不少。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高峰,也是历来矛盾最多的一个朝代。先是闭关锁国让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后又因政治腐败,皇帝无能,经济落后而
不是嘉庆皇帝不需要抬轿子的,也不是和|不想为嘉庆抬。聪明过人的和|知道乾隆不会长命百岁,新皇帝不大可能还会这样宠信自己,所以他在嘉庆即位、乾隆死前也极力向嘉庆示好、讨好。但无奈新主子为立威为自己吃饱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