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静吕留良案是怎么回事
Posted 文字狱
篇首语: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曾静吕留良案是怎么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朝曾静吕留良案是怎么回事
清朝是中国文字狱最泛滥的一个朝代。产生文字狱的根源是因为一个不具备文化优势的民族统治着据有文化优势的民族,统治者面对被统治者的蔑视而作出的反抗与镇压。
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入主中华,文化上的冲突和民族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矛盾和纠葛。这些矛盾和纠葛,在汉族人的思想深处已经埋下了深深的蔑视和仇恨胡人的情愫。如作为汉民族英雄的岳飞,在满人看来却是他们的仇人。岳飞的《满江红》里曾说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匈奴,指的就是他们的祖先。
一般说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由于自己在文化上的劣势,他们非常在意汉族知识分子对他们的态度,就像一个没有文化的领导就特别忌讳有文化的部下说自己没文化一样。对于汉族知识分子在字里行间明说暗喻,他们都会一一在心,引出无限联想。更何况,中国的文字本来就善于用隐蔽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绪。这样,打击和镇压就成了满清统治者对付汉族文人必不可少的手段了。
据我研究,有清一朝,特别是雍干两代,文字狱最盛。在这些许多的文字狱中,最大的文字狱莫过于吕留良一案。此案牵连之广,时间之长,杀人之多,为清代文字狱之最。
一、案情的原由
雍正七年,湖南靖州有个叫曾静之的学子,因为学业不精,报考公务员(科举)没戏,随产生对社会的不不满情绪,他写了一封策反信,派他的学生张熙投给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飞的后代),劝岳造反。
岳钟琪见信后立即将张熙抓了起来,严刑拷打,追问其幕后指挥是谁?张熙宁死不屈。后来岳钟琪又假装动心,问他主使是谁,并佯发誓,要同他们一同举事。张熙经不住诱惑,最终交代出了幕后主使是曾静之。
朝廷立即下令逮捕曾静之。
曾静之在刑部交代,说是受了吕留良学说的影响,才犯下这等弥天大罪,并表示情愿认罪伏法。
朝廷又立即查抄了吕留良的家。在吕家,抄出了许多吕留良的著作及日记。在吕的日记和著作中,他称清朝为胡虏,称满人为胡人,称吴三桂的部队为王师-----又说什么怪风震雷,细星如慧等天象,以此说明要天翻地覆,改朝换代。
雍正帝见到查抄的结果,大惊失色。心想清朝已经解放六十多年了,怎么在民间还会有这等谋逆思潮呢?他立即下了一道圣旨为自己的朝代辩护说:「明末之时,朝廷失政。贪虐公行,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乃斯民极穷之时。我朝扫清寇氛,与民休养,六十余年,民安物阜。即考羲皇以来,史册所记,屈指而数----- 」
二、案件的牵连
吕留良一案中,朝廷除抓捕了吕留良的一家老小(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已经去逝)八十余口外,因吕案受牵连的还有个叫严鸿逵的读书人,他在日记中记载:「索伦地方,正月初三日地裂,横一五里,纵三千里,飞起石块,后出火,居三千内居人全迁避」,又有:「热河水大发,淹死满人两万余」。
朝廷给他定的罪是「拾吕留良之唾余,而尤加幻妄,岂非凶逆性成?万死有余之逆贼呼?」
吕案中还有一个受牵连的人叫沉在宽,他是严鸿逵的学生。他在一首诗中有「更无地着避秦人」还有一首诗说:「陆沉不必由洪水,谁为神州理旧疆」。
因为吕案受牵连的人还有:车鼎丰、车鼎贲、孙用克、周敬与、房明畴、金子尚、张圣范、朱羽彩、朱霞山、朱芷年等。
三、吕案的审查时间
吕留良一案自雍正七年五月犯案,到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结案前后延续了五年半时间。
四、吕案的审判结果
1、雍正八年十二月经刑部会审,因二吕已死,判吕留良及子吕葆中剖尸枭首(把尸体挖出来,再把尸体的头砍下);判吕葆中之子吕毅中(吕留良之孙)斩立决,财产充公;判吕毅中之子孙、兄弟伯叔兄弟之子,及妻妾姐妹应行文督查,依律完结。
2、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经刑部会审,判严鸿逵与吕留良党恶共济,诬编妖言,应凌迟处死,但因为已经死亡,固枭尸示众,他的祖父、父亲、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以上者皆斩立决,男十五以下者及严鸿逵之母女、妻妾、姐妹俱给功臣之家为奴。
3、沉在宽传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尤宜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属均照律治罪。
4、黄甫奄自称私淑门人,所作诗词,荒唐狂悖,斩立决,妻妾子女给功臣家为奴,父母兄弟流放二千里。
5、车鼎丰、车鼎贲刊刻逆书;孙用克阴相援结,周敬与甘心附逆,私藏禁书,判斩监侯。
6、被惑门徒房明畴、金子奇、革去生员,杖一百,流放三千里;陈祖陶、沉允怀、沉成之、董吕音、李天维、费定员、王立夫、施由、沉斗山、沈惠侯、沉林友、革去教谕、举人、监生、生员,杖一百,判三年徒刑。
五、后语
吕留良一家满六抄斩,据民间传说他家有个女性后人,人称吕四娘,蒙混入宫,成为雍正的嫔妃,在一次雍正的招幸中刺杀了雍正,为吕家复了仇。所以,雍正之死成了清宫中的一大疑案。
吕留良是怎么样的?为何死了之后才被灭十族
吕留良在明末清初时期,面对着国破,亲人被清军斩杀而只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的小小文人,也正是因为这一方面的原因,他是一个反清志士,也因为这样,他间接的犯案了,千古冤案——吕留良案。那么,吕留良案为什么会被灭十族呢?
吕留良出生在浙江嘉兴桐乡的一个官宦世家。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吕留良从小就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吕留良天资比较聪颖,小时候看书看三遍就能够把看到的东西全部记住,所以,聪明的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比较深的造诣。是一个博学多艺之人。
后来,在满清大军攻入浙江的时候,吕留良为了抵抗满清,和自己的侄子一起拿出家里的钱财募捐勇士,来抵抗清兵的入侵,可惜,个人的力量终究还是不够,兵败之后一起作战的侄子都被清兵给杀死了。面对着国仇家恨,这样一个有忠义气节的文人怎么可能会为满清朝廷服务呢,于是就有了愤然拒绝为官,最后出家为僧,从此隐居山林,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宣扬自己的思想。满清朝廷日益稳固,而吕留良愤世嫉俗的心也越来越重,于是就发表了很多关于抵触反抗满清朝廷的文学作品。
也正因为这些作品,吕留良在死了之后还被人挖出来砍头,与他有关联的人均被杀死,也就是吕留良案被灭十族
吕留良案是满清雍正时期的一件最大的文字狱案件,这又是一个超级大冤案。为什么会出现文字狱呢?
那时候湖南有个叫曾静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吕留良的文章,看了之后十分钦佩,就派自己的学生张熙跑到了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拿取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可是这个张熙跑了浙江之后,不但打听到了文稿的下落,还找出来吕留良的两个学生。这四个人在一起之后就密谋要反清。可是他们很清楚,光是靠着这几个读书人是办不了大事的。于是曾静就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到了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可惜的是,找人之前没有看清楚人,岳钟琪一看到这个人竟然是来劝他反清的,大吃一惊的同时,立刻就把张熙打进大牢,还到湖南诱骗出曾静并捉住了他,最后把他们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一五一十的写了一份奏折上报给了雍正。
雍正看到了奏折之后是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岳钟琪把曾静、张熙押解到北京,严刑审问。于是知道了曾静还跟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这样,案子就牵连上了吕留良家。虽然吕留良已经死了挺长一段时间了,但是雍正还是让人把吕留良的坟给刨了,把棺材劈了,最后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亲属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这就是吕留良案的灭十族。
事实上,还有很多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被受到牵连,被罚充军到边远地区。
相关参考
吕留良是谁?他是明末清朝时期,面对国破,亲人被清军斩杀而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愤慨之情的文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原因,他是一个杰出的反清志士。也因此,他间接范案了,成就了千古冤案——吕留良案。那么,吕留良案...
吕留良是谁?他是明末清朝时期,面对国破,亲人被清军斩杀而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愤慨之情的文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原因,他是一个杰出的反清志士。也因此,他间接范案了,成就了千古冤案——吕留良案。那么,吕留良案...
...侠女,在传说中就是吕留良的女儿。雍正六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策动反清,已经去世数十年的名儒吕留良被牵涉其中。为了能加强皇权统治,满清的统治者放过了曾静,改而拉出影响面激光的...
...侠女,在传说中就是吕留良的女儿。雍正六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策动反清,已经去世数十年的名儒吕留良被牵涉其中。为了能加强皇权统治,满清的统治者放过了曾静,改而拉出影响面激光的...
本文主要讲述清朝吕留良资料及吕留良后人。清朝吕留良,更确切应该是明末清初吕留良,他是清朝文字狱的受害者,在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为了增加被统治者的奴性,抠文嚼字找出大批量反清的文字后,就给吕留良扣上了高
岳钟琪(1686年—1754年),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原籍凉州庄浪。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名将,累官拜陕甘总督,封三等威信公,屡平边地叛变,著作《姜园集》、《蛩吟集》等。岳钟琪担任总督期间,在陕甘两省推...
...家、出版家。因为在明朝灭亡之后坚决反清,甚至在后来清朝统治稳定后,还坚持“华夷之防”而在江浙一带颇有名声,深受当地士子的赞扬与崇拜。反清失败后的吕留良专注于评点时文,并将其汇集成册,装印发表。晚年的时...
据不完全统计,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发生166起,顺治7起。康熙12起,雍正17起,乾隆130起,清朝文字狱处决了200多人(以康熙初年庄廷龙明史案、雍正末年吕留良案杀害最多),涉及3000多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因为在明朝灭亡之后坚决反清,甚至在后来清朝统治稳定后,还坚持华夷之防而在江浙一带颇有名声,深受当地士子的赞扬与崇拜。反清失败后的吕留良专注
...两省推行摊丁入地,又对四川乌蒙等土司实行改土归流。曾静向他进言反清,而岳上奏于雍正帝,引发了吕留良案,但雍正已对他起疑,后下狱险死。乾隆时复用,平大小金川之役有功,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