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

Posted 奏折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

2、雍正皇帝最有招 古代大臣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

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

臣下与皇帝间的对话工具

清代不论是皇帝对臣下的命令、公文,或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往来,乃至一般民间公文,都有一定的格式跟规定。如臣下对皇帝的公文为奏折、题本,皇帝对臣下的为诏书、上谕等,各有其不同称谓,十分具有特色。

依不同传播路线而使用不同公文

皇室公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公文是由下往上,经皇帝批阅后,再下发,又可分成奏折与题本。康熙二十年后因需要保密,开始赋予特定大臣有对皇帝密奏的权力,雍正继位后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如知府等低阶官员对皇帝亦有密折之权。

密折是官员以「奏折」的形式写成文件,再加以包装、上锁,再贴上封条,由亲信或家丁交给皇宫专门负责接收奏折的人员,再直接交到皇帝手中。

待皇帝御览朱批后,再发回给奏事官员。至于「题本」则是经六部上呈给皇帝,皇帝会按所奏的内容批答,常用的字眼有「知道了」、「依议」等,再发回六部处理。

「题本」与「奏折」最大的差异在于题本是公开的,经过正常的行政机关程序后,逐级上传或下达;而「奏折」则相反,是用密函的形式速递到皇帝手中。

第二类由皇帝亲发的上对下公文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共告天下的公文,关于皇宫事务的公告称为「诏书」,如康熙亲政时或大婚等,都会对全国颁发诏书;而加封朝廷大臣或其父母妻室的,官位五品以上称为「诰命」,六品以下称为「敕命」;另一种是没有经过朝臣奏请,而由皇帝主动寄出的信函称为「上谕」,如一九○五年(光绪三十一年)光绪因停止科举而发出废除科举的上谕。

第三类由下往上的公文最简单,只有官员在节庆或帝后寿辰的时候表示祝福的公文,称为「表笺」。

政府部门与部门间的公文也大不同

在政府日常的运作中,部门与部门间经常会有公文上的往来,若等级相同,称为「咨文」,若等级相同的部门间合作合办的文书称为「知会」或「移文」 。

而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发出的文书称为「札付」或「札文」,而相对由下级官员往上呈交的文书称为「禀文」或「呈文」。除了往来的公文以外,亦有特殊用途的政府公文,如当做派遣官员执行任务凭证的称为「票」,如兵票。

清中叶以后出现捐钱买官而产生的「执照」等。民间的公文种类也很多,主要是契约性质的文书,如买卖契约、土地契约等。

「奏折」=特务?

雍正时扩大奏折制度,放宽可以向皇帝使用奏折特权的官员等级及数目,一方面可以借此了解民情,另一方面对于地方也有多重监察的作用。

地方的最高长官是总督、巡抚,但下级有有使用奏折越级向皇帝报告的权力,充当地方上御史的角色,以防止地方长官坐大,维持一种上下制衡的作用。有了奏折制度,就如同皇帝在全国上下安插许多特务一样,搜集地方上的情报,强化军权。

雍正皇帝最有招 古代大臣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

小报告就是不能公开报告,需要秘密约见。皇帝当然想掌控所有的事情,但也不能不顾及大臣们的实际情况。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制度,既可以满足皇帝的需求,又能够避免大臣们因公开奏报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明代,承袭前代的制度,官员可以采用题本和奏本两种方式上书皇帝。其中,弹劾、兵马、钱粮、司法等公事用题本,陈述私事用奏本。清代前期,也沿袭了这种制度。但是,题本的拟写和行文程序复杂,必须用仿宋体书写,加黄,折面要求摘要,还需要誊写副本,制作完毕后递交通政使司转内阁,经内阁学士审核、草拟批答后呈送皇帝,皇帝批阅后再经人用满、汉文字誊清,然后发还,太过复杂。

此外,题本很容易泄密,题本经过拟写人、通政使司、内阁、皇帝、抄写人等,环节多,过手者众,难免泄露。而奏本虽然比题本简单,但是要经历与题本相同的环节,同样存在着易泄密的缺陷。

顺治年间,为了避免这些不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书形式——奏折。奏折不拘格式,书写自由,不必加贴黄,拟写快捷,而且无须送通政使司转内阁,可以直接呈递,由皇帝亲自启阅批示、保密性很强。乾隆年间,为了便于臣下上书,上谕旨:“同一入告,何必分别名色。”从此,奏折成为了国家正式文书。

国家的事务何其复杂,有些事情只需皇上知会,不能公开言传,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只能由皇帝知晓的奏折,称为密奏或密折。

秘密奏折最早出现在顺治朝。康熙继位后,密折的作用越发重要,康熙认为使用密奏能使“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故予以推行,并命令亲信文武大臣须经常向他“附陈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隐”。现存有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系由百余人所呈,说明密奏的运用比顺治时更广泛。

雍正登位后,为了直接了解下情,整肃吏治,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大力推行密奏,并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制度,尚书、侍郎等官,每日一人轮班奏事,密折封进。同时,雍正朝有具折权的官僚队伍较康熙朝大幅度扩大。据统计,康熙朝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仅100多人,而雍正朝短短13年便发展到1200多人。大学士、总兵官及各省督、抚、提、镇、藩、臬皆可就有关政治、军事、经济、吏治、民情风俗等情况,具折密奏。

此外,雍正朝密折制度已经程序化,自缮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还和收缴,都有条不紊运行。密折须具折人亲笔写好后,装入折匣,然后递送。为了及时收发、批阅、处理密折,雍正帝设立了专门转呈、接受密折的机构——奏事处,由专门的奏事官接收、转呈密折。凡拥有折奏事权的官员都是雍正帝安插在官僚中的“耳目”,而奏事人自己又受其他一个或几个奏事人的秘密监督,形成互相监视的局面。这样,人人都处于受监视的境地。

密奏制度使皇帝直接处理庶务,加强了皇权。此外,密奏不经通政使司、内阁等机构,因此,事情往往可以很快确定,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外,还使地方大员彼此制约、不敢违法擅权,有利于整肃吏治。

相关参考

清朝旗人待遇,

清朝旗人有哪些特权一、旗人制度性特权(一)、政治方面“……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

五、空前绝后的密奏制度

  中国古代一向的惯例与规定是,臣下向君主言事的报告,称为“奏”、“疏”、“章”、“奏章”、“封事”等等。后来逐渐形成制度,凡地方官员向皇帝报告公事的,像民、刑、兵、马一类,用“题本”,官员必须在报告

并非是“情圣” 而是奏折太多

清朝的雍正皇帝虽在位多年,但他的嫔妃和子嗣都比较少,这在清朝的内宫制度中是非常罕见的事情。对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人们有着各种猜测,甚至在影视剧中,人们把雍正刻画成一个专一、痴情的“情圣"形象。但事实

清朝一项奇葩婚姻制度竟不谈感情只试身体

...超过十八岁,大体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便行大婚之礼,清朝则规定皇子十五岁时必须成婚。几乎所有的皇帝、太子在正式结婚之前均已临御过女人,早已熟悉床第之事,有的甚至已经生儿育女。但历代真正有明文规定实行皇室...

清朝一项奇葩婚姻制度竟不谈感情只试身体

...超过十八岁,大体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便行大婚之礼,清朝则规定皇子十五岁时必须成婚。几乎所有的皇帝、太子在正式结婚之前均已临御过女人,早已熟悉床第之事,有的甚至已经生儿育女。但历代真正有明文规定实行皇室...

历史文化建设报告

有关于历史文化的调查报告怎么写(一)历史村镇的文化价值和抢救历史村镇的重大意义一个村落、一个集镇的形成,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而特有的历史环境以及村镇文化则需要更长时期的历史积淀才能形成。长沙地区各种不同

大清朝嘉庆皇帝不喜欢和喜欢谁

不是嘉庆皇帝不需要抬轿子的,也不是和|不想为嘉庆抬。聪明过人的和|知道乾隆不会长命百岁,新皇帝不大可能还会这样宠信自己,所以他在嘉庆即位、乾隆死前也极力向嘉庆示好、讨好。但无奈新主子为立威为自己吃饱早

大清朝嘉庆皇帝不喜欢和喜欢谁

不是嘉庆皇帝不需要抬轿子的,也不是和不想为嘉庆抬。聪明过人的和知道乾隆不会长命百岁,新皇帝不大可能还会这样宠信自己,所以他在嘉庆即位、乾隆死前也极力向嘉庆示好、讨好。但无奈新主子为立威为自己吃饱早晚要

冷酷皇帝雍正,奏折批语蛮幽默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如喜悦1、批李卫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2、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

对洋人可以屈膝投降,对反贼坚决镇压,慈禧太后说了句大实话

对清朝来说,列强只是要钱,要割地,要开埠,要特权,并不是真的要命,所以是可以谈价钱的。太平天国就不同了,太平天国是来要命的,只能是你死我活。对于这一点,清朝无论是道光皇帝还是慈禧太后,都非常清楚。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