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恭亲王是好是坏?

Posted 太后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的恭亲王是好是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的恭亲王是好是坏?

2、历史秘闻 “重农抑商”是好是坏

清朝的恭亲王是好是坏?

清朝的恭亲王是好是坏?

历史对他的评价又是如何?

清文宗与恭亲王

清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六日,文宗崩于热河。遗命以皇长子载淳继位,并派怡亲王载垣等军机大臣,额驸景寿及辅国公肃顺等总共八人,「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清朝家法中,「顾命大臣」辅弼幼主的制度。

不久,幼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其时仿明朝万历的成例称她「圣母皇太后」),既不甘于大权的旁落,又深憾于肃顺的跋扈,于是与文宗异母弟恭亲王奕欣密谋,夺取政权,由「顾命」而变为「垂帘」,两宫临朝称制于上,恭王总揽全局于下,是为近代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争权的两方,缩小范围来说,一方为慈禧和恭王,一方是肃顺及其同党。但肃顺为文宗所重用,而文宗的重用肃顺,则在恭亲王于咸丰五年奉旨「罢直军机,回上书房读书」以后,为此文宗与恭亲王兄弟失和的表面化。换言之,没有恭亲王于咸丰五年的退出军机,就没有肃顺于咸丰六、七年始的逐渐被重用,即令肃顺在御前当差,有心揽权,则以恭亲王的地位,足以裁抑,然则文宗的末命,必以嗣君付托恭王,不特无「政变」之可言,且亦无「垂帘」之变局。王湘绮诗:「祖制重顾命,姜姒不佐周」,「垂帘」原是恭王与慈禧合作的条件之一,倘恭王亦在「顾命」之列,一定也跟肃顺、载垣一样,对「垂帘」之议,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由此可见,「辛酉政变」实种因于文宗与恭王的兄弟失和,其间牵涉到帝位、亲情、礼法、隐衷。重重因素的纠结,构成了复杂微妙的过程。我以为在贡献《慈禧前传》于读者之前,有先一叙此过程的必要,因作本篇。

宣宗生前,三后九子,二、三两子幼殇;第一子死于道光十一年四月,两个月以后,皇四子奕咛生,是为文宗。 

文宗的母亲钮祜禄氏,由全嫔累进为全贵妃,十三年四月,继后佟佳氏崩,全贵妃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十月,正位中宫。二十年正月初九崩,年三十三。宣宗亲自定谥为「孝全」。

清宫词:「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原注:「孝全皇后为承恩公颐龄之女,幼时随宦至苏州,明慧绝时。曾仿世俗所谓七巧板者,斫木片若干方,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以为宫中新年玩具。」因生长苏州之故,亦可想见其在「明慧」以外,还有江南女儿的温柔,这与旗下格格的开朗爽健是大异其趣的,此所以独蒙帝眷。 

孝全之崩,曾有异闻。清宫词:「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数年暴崩,事多隐秘。其时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亦不敢违命也,故特谥之曰:『全』。宣宗既痛孝全之逝,遂不立他妃嫔之子而立文宗,以其为孝全所出,且于诸子中年龄较长。」照这首诗看,孝全暴崩,似是新年宫中家宴,为人下毒所致。但「温成贵宠伤盘水」一,兼用宋仁宗张妃怙宠及庆历八年近侍作乱纵火,曹后率宫人救火擒贼的故事,不知意何所指?词连孝和,尤不可解。史载:宋仁宗张妃颇与闻外事,曾为其伯父尧佐乞官,或者孝全亦有类似的举动,而宣宗继母孝和太后秉性严毅,有所责备,孝全因而羞惧服毒。宣宗哀矜,谥以「全」字。这是我的猜想,究竟真相如何?诚所谓「宫闱事秘,莫得闻矣!」

孝全崩后,宣宗未再立后。其时妃嫔中,名位最高的是静皇贵妃,幼殇的皇二子、皇三子,都是她所出,再生一子,就是皇六子奕欣。孝全崩时,奕咛即由静皇贵妃抚养,王闿运《祺祥故事》:「恭忠王母,文宗慈母也。全太后以托康慈贵妃,贵妃舍其子而乳文宗,故与王如亲昆弟。」静皇贵妃在文宗即位后,被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所谓「乳文宗」的「乳」字,如作哺育解,不实,「舍其子」更不实,静皇贵妃多少是偏爱亲子的。但文宗与奕欣为皇子时如「亲昆弟」则可信,因不独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龄相仿,同在书房,兼之皇五子奕淙出嗣为惇亲王后,不在宫中,皇七子奕澴还小,不足为侣,除此以外,宫中别无可以谈得来的弟兄,感情自然而然就亲密了。

奕欣的才具,无疑地胜过奕咛,宣宗亦最钟爱这个儿子。但大位终归于奕咛者,另有缘故。《清史稿﹒ 杜受田传》:「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文宗的这段话,就是杜受田的传授。又清人笔记载:「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借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如上所引,文宗得位,不无巧取之嫌,而恭王的内心不甚甘服,亦可想而知。兄弟各有心病,种下了猜嫌不和的根由。而以静皇贵妃的封号一事为导火线,积嫌到咸丰五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兹就王湘绮所著《祺祥故事》中,有关此事的记载,分段录引注释如次,以明究竟(引文上加A记号)。

A会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 。太妃觉焉,回面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圆明园三园之一的万春园,原名绮春园。道光年间,尊养孝和太后于此。文宗即位,亦奉康慈太妃居绮春,这是文宗以宣宗尊孝和者尊康慈,而视疾问安,又无异亲子,凡此都是报答抚育之恩。但看康慈误认文宗为恭王所说的一段话,偏心自见,而猜嫌固先起自康慈。

A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瞑。上但曰:「哦,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

此记康慈不得太后封号,死不瞑目。「哦,哦!」是暂不置可否之词,恭王则以为文宗已经许诺。这可能是一种误会,但恭王行事,有时亦确不免冲动冒失,因而被认为「狂妄自大」,以后与慈禧的不和,即由于此种性格使然。

恭王初入军机在咸丰三年十月,虽为新进,但以爵位最尊,成为掌印钥的「领班军机大臣」,所谓「军机领袖」、「首辅」、「首揆」都是指领班的军机大臣。召见军机,自乾隆十三、四年间开始,全班同见,但首辅或一日数召,面听指示称为「承旨」,既承旨而缮拟上谕进呈,称为「述旨」,至于「传旨」,通常指口头传达旨意而言。

A所司以礼请,上不肯却奏,依而上尊号,遂愠王,令出军机,入上书房,而减杀太后丧仪,皆称遗诏减损之。自此远王同诸王矣!

「所司」指礼部。尊封皇太后,应由礼部具奏,陈明一切仪典。恭王传旨,虽非文宗本意,但皇帝如摈拒礼部请尊封皇太后的奏章,则将闹成大笑话,所以不得不依奏。而恭王的「传旨」,起于误会,终同挟制,文宗自然要懊恼。

《清史稿﹒ 文宗本纪》咸丰五年秋七月壬戌朔:「尊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到七月庚午(初九),皇太后崩,十一天以后,恭王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的「原因」,奉旨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所谓「自此远王同诸王」的「诸王」,指惇郡王奕淙、醇郡王奕澴、钟郡王奕诒、孚郡王奕渔E等四人,这就是说,文宗从此看待奕欣与其他异母弟并无区别,不复如「亲昆弟」。而康慈的抚育之恩,也算在尊封太后一事中报答过了。

据《清史稿礼志》康慈太后崩,「帝持服百日如制」。所谓「减杀太后丧仪」,最主要的是谥法有异,《清史稿﹒ 后妃传》康慈崩后,「上谥曰『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庙」。按:封后而不系帝谥,起于明宪宗生母孝肃太后,《明史﹒ 后妃传》「孝肃周太后,英宗妃、宪宗生母也。……嘉靖十五年与纪邵二太后并移祀陵殿,题主曰皇后,不系帝祀,以别嫡庶,其后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和、庄烈帝母孝纯,咸遵用其制。」但在清朝,上谥太后,并无此前例。文宗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方面表示,孝静太后抚育有恩,侍奉如生母,一方面亦表示嫡庶究竟有别。致憾之深,可以想见。

以后到了咸丰七年,奕欣复起,受命为都统,其时肃顺已开始得宠,为固位计,不免对奕欣有所中伤。英法联军,进逼京师,文宗以「秋狝木兰」为名,仓皇避往热河,命奕欣留京「办理抚局」,则由于肃顺的制造空气及守旧派的推波助澜,相率以为奕欣将借洋人的势力,重演「土木之变」的故事,甚至连惇亲王奕淙亦相信奕欣要谋反。于是文宗与恭亲王手足之间,猜忌愈深。

总之,如无牢不可解的心病,则以兄弟之亲,谗言不入,文宗末命的顾命八大臣,当以奕欣为首。「祖制重顾命」,以恭王的才具,执行尊严的家法,慈禧决不可能取得任何政治上的权力。照这样看,清文宗与恭亲王的手足参商,不过便宜了慈禧一个人而已。历史的因果关系,有时奇妙难测,此为一例。


历史秘闻 “重农抑商”是好是坏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中国“重农抑商”会带来哪些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维持一个国家运转,需要财政的支撑。

很显然,商业更能造就社会的繁荣。

虽然古代没有经济学,但是经济规律是存在,古人不会看不到发展商业的好处。商业发展起来了,税源当然也丰富了,中国历代王朝为什么会拒绝这样的好处呢?

01

中国古代王朝属于农耕文明,税收非常稳定,只要不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王朝总会平稳延续。

任何一个王朝灭亡了,只要重拾前朝的财政制度,就能继续造就盛世。

农耕地带,税收的成本很低,能聚集起来的财富总量也很大。

但这样的财政制度有一个无法突破的困境。

农耕文明的财富特征是刚性太大,弹性太小。毕竟是靠天吃饭,土地上的产出是相对固定的,这就塑造了中国历史的一系列特征。

首先一点,中国王朝的财政就是一种“量入为出”的财政。

财富总量就那么大——土地就那么多,土地产出也就那么多,能养活的人自然也就那么多,不管是按人头收税,还是按土地产出收税,变化都不会太大。

所以,一个时代对应的帝国政府的职能就只能那么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和西方古代商业社会的财政原则就不一样了。

西方商业社会,可以“量出为入”,需要办多少事就收多少钱。

为啥?因为商业和对外战争,完全可以在市场和战场上把花出去的钱收回来,他们的财政状况弹性很大。

要是没有巨额商业收益的利诱,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不会冒险走向九死一生的海洋

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对外扩张的动力不大?

王朝再强大,财政税收也是它的制约因素,有这根线牵着,风筝怎么也飞不远。

中国人每年的收入是有限的,对外战争的收入是不稳定的,所以对外扩张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搞不好王朝会就此灭亡——隋炀帝就是这样,死性不改征高句丽,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因为钱就这么多,用途也都事先定好了。所以皇帝虽然权力至高,但实际上可任意操作的空间并不大。哪怕是皇帝,也是要看菜下碟。

02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

量入为出、轻徭薄赋的财政制度,应付帝国的日常状态没有问题。但是,当危机到来,需要大幅增加政府开支的时候,怎么办呢?

危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悄悄生长的因素在耗尽财政资源。

举个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非常照顾,一辈子啥活不用干,就可以从国家领俸禄。刚开始,这一大家子吃国家财政,能吃多少钱?所以这不是个多大的问题。可是,到了二三百年后,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据徐光启推算,明代皇族每30年人口涨一倍,朱元璋的时候是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涨到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涨到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年间涨到八万多人。到明末,则有一百多万人。

帝王家也没钱啊

其实满清八旗子弟的铁杆庄稼到了清末时,也成了大清财政的严重负担。

那种“量入为出”的国家财政当然就不堪负担了。

还有一种危机是外部危机,比如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那就要大幅增加军费。

钱从哪里来?这也是农耕国家的刚性财政负担不了的。宋朝和明朝的灭亡,都可以找到这种财政上的原因。

03

那你说怎么办?解决思路之一,就是找到弹性的税收源头。既然土地出产是刚性的,那什么是弹性的呢?

在农耕社会,最大的弹性收入,就是所谓暴利性资源商品,主要指的就是盐和铁,后来又有茶叶这类成瘾性商品。

在历史上,这些商品都是由国家专卖,原因就是它提供了财政上的弹性。

可是这种商品也有一个难题,放在政府手里经营吧,效率实在太低,收入有限。放给民间经营,然后政府收税吧,效率是提上去了,但是危险也大增。

毕竟,谁控制这些暴利性资源,谁就能轻松获得巨额收入。

私人拥有巨额收入,既可能成为对政权的威胁,也可能成为豪强势力,导致社会失衡,激化社会矛盾,比如清末的盐商。

所以,这个解决思路也不靠谱。

富可敌国的盐商,曾经把皇帝派来查偷税漏税的钦差大臣给逼死

有人可能会说,那既然刚性税收是一个基本困境,那就应该向西方学,发展商业,而不是像中国古代政府那么愚昧,搞了几千年的“重农抑商”,把自己财政弹性搞得那么小,危机来了没钱花,这不是自找吗?

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庞大的中国引入商业,它会引发一正一反两个效应。

第一个效应是,如果社会管理能力不升级,比如引入代议制,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等等,商业税收根本就收不上来——如果商人不能参与政治,就不敢造富;如果没舰队的保护,商人也不敢去冒险拓展海外贸易。

英国的海上贸易养活了海军,强大的海军保护英国商人的海外贸易

第二个影响是,如果这套能力建设完成了,可以收上商业税了,那也就意味着社会结构已经彻底改变了。

我们想想,这一定是好事吗?或者问得更准确一点,在古代社会条件下,这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

商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网络,是一种不断处于变动中的扩展秩序,这句话很重要。

它是一个网络,所以它就不可能单独生存。商业社会的兴衰是取决于周边环境的,取决于它在网络中的位置的。网络一变,一个商业社会的生存条件就变。

它是一种变动中的扩展秩序,这意味着,一个商业社会要么就在扩张中,要么就在萎缩中,它很难保持稳定。

人类古代历史上的商业社会,发达的时候如烈火烹油,衰落的时候如大厦将倾,文明的稳定性很差。

你看,丝绸之路上那些曾经发达的绿洲国家,著名的像楼兰古国,而今文明都灭绝了。

再比如我们中国的那些著名的商业城市,比如扬州,原来在运河的商业网络中,极尽繁荣,但是运河一衰落,扬州的衰落就是定局。

其实西方文明也是这样。罗马帝国的内部商业非常发达,但是一旦崩溃,就再难复兴。

很多人都看过前些年那部著名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西方大国崛起和接力赛一样,一个国家崛起之后衰落了,就再也不会复兴?——曾经划地球而治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曾经拥有全世界超过一半商船的荷兰,现在顶多也只是小而美的国家,与昔日鼎盛时期非同日而语。

因为航海和商业都是复杂的协作体,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人们之间的协作关系。

这种复杂的协作关系一旦被战争等等强大的力量摧毁,几乎很难在原地重建,因为很难确保原来的种种复杂条件都能恢复,帝国也就由此分崩离析、消失在历史中。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打败后,西班牙就再也没再崛起

再来看我们中国,农耕经济虽然看起来有种种缺陷,比如上面讲的,财政的弹性非常差。但是它结构简单,生命力极其顽强。

上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只要新王朝给小农家庭配置了土地,经济和社会结构很快就会重建和恢复,帝国也由此复兴。

这样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中国是世界各个文明中历史延续性最好的。不管乱成什么样,总能再次复兴。

04

也正因为中国历代王朝都使用农耕经济的财政系统,所以重农抑商自然也就是成了皇帝们最理智的选择——我的目标是延续帝国,并不是搞创新发展威胁我统治的商业经济。

但是带来的后果是,造成中国社会内卷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用这套财政制度很得心应手,就不会想去用其他制度,这就在制度和技术上彻底锁死了自己,不去发展农耕文明之外的经济和技术。

中国农民千年不变的作息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从人类社会会从奴隶制度,到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但是一个文明一旦内卷化,是无法自我突破这一困局的,没有外来的冲击,中国的封建帝国制度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通过农耕经济的财政体系,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汉武帝最终会独尊儒术,而之后的王朝也都选择儒家作为社会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其中一点就是重农抑商嘛。

所以并不是我们信了儒家,所以社会才重农抑商,而是因为我们选择这样的财政系统,所以选择了重农抑商的思想,也就选择了儒家。

没有儒家,也会有其他学派提供这样的思想,帝国需要的是这样思想,而不是需要儒家,只不过正好儒家提供了这样一整套思想解决方案。

是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儒家选择了历史。

相关参考

长安十二时辰元载是好是坏

元载是大理寺评事,在唐朝时期算是一个从八品官,不过元载的能耐可不止这么一点,他最后还坐上了丞相之位。很多小伙伴还不太清楚《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载到底是好是坏,其元载本性并不坏,但他却做了很多不可饶恕的

光荣时代郑朝山是好是坏

《光荣时代》开场两集的内容十分精彩,郑朝阳的身份暴露,全城都在抓捕他。后来查到郑朝阳哥哥郑朝山的位置,便先将他抓捕,还严刑逼供,但万林生接到一通电话后只能乖乖把郑朝山释放。实际上郑朝山也是一个隐藏很深

凤弈班铃儿是好是坏

相信观众朋友们已经发现班铃儿在《凤弈》中是一位反派人物了,班铃儿的攻击欲望很强,而且野心很大。不管有心还是无意,凡是阻挡她实现目标的人,都会被贴上敌人的标签,而嫁给皇上的叶凝芝正好成了班铃儿最大的对手

宸汐缘景休是好是坏

相信不少网友都被李东学在《宸汐缘》中的形象给震撼到了,李东学饰演的景休是山灵族的国师,他一生只为翎月效命,感觉景休对翎月有种不一般的感情。景休心思缜密,谁都没办法看透他,而他也是剧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商鞅变法对普通百姓是好是坏

商鞅变法是由商鞅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原本商鞅想在魏国实施,但魏惠王并没有采纳,此后商鞅便来到了秦国继续推行自己的变法。也正是在秦国商鞅遇见了自己的知音秦孝公,在秦孝公的帮助下商鞅顺利将自己的改革措施

奔腾年代周铁锤是好是坏

周铁锤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和常汉卿以及白曼宁都有关系。周铁锤虽然出场样子邋遢了一点,但他并不是什么坏人,反而心肠还很好。常汉卿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这个人就是周铁锤,所以他们两人算是兄弟关系。周铁

奔腾年代周铁锤是好是坏

周铁锤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和常汉卿以及白曼宁都有关系。周铁锤虽然出场样子邋遢了一点,但他并不是什么坏人,反而心肠还很好。常汉卿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这个人就是周铁锤,所以他们两人算是兄弟关系。周铁

九州缥缈录姬野是好是坏

姬野在《九州缥缈录》中属于个性比较强的角色,他出身贵族但在家中备受冷落,根本得不到自己父亲的关注。直到姬野遇见吕归尘,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而且一路相互扶持,最后姬野成功建立大燮王朝。不过姬野和吕归尘虽

海棠经雨胭脂透朗太太是好是坏

朗太太也是个狠角色,看的出来朗太太始终站在朗月明这边,为了自己的儿子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过顾海棠根本就不喜欢朗月明,想尽一切办法也要离开他,这让朗太太感到生气,所以找到机会就想为难海棠。实际上海棠父亲

黄巾起义的性质是什么 黄巾起义是好是坏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它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乱事仍造就了大赦党人,令许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黄巾起义的性质是什么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