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朝败亡的原因
Posted 政府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请问清朝败亡的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请问清朝败亡的原因
领导无方
领导乏人是主朝衰落的主要原因。纵观历朝兴衰,若君主英明,国必富强;但君主荏弱,则国家就变得衰落不振。清朝统治,乾隆以后,君主如道光、咸丰等均昏庸无能,毫无治国之才。在1862至1908年间政府更乏人领导。虽然同治和光绪都是当朝皇帝,但大权却落入慈禧太后手里。慈禧却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她既反对改革,直接或间接引致1860至1908年间各项改革运动的失败;也植党营私,建立自己的势力;又贪污腐败,以致上行下效,风气败坏。
军备废弛
往昔清朝政府依靠强大的军队管辖全中国。由十八世纪末开始,这些军队(八旗兵和绿营兵)已无昔日战门能力。他们既不能压制国内叛乱,亦无力对抗外国侵略者。所以晚清最后数十年间,政府只能凭借两个方法去解困:(一)怎样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二)怎样驾驭他们?1908年慈禧死后,这两个方法失效,因此清政府亦难逃败亡的命运。
改革失败
鉴于上述问题的出现,清政府尝试在1860至1911年间推行了三项改革,即:1860至1894年的《自强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及1901至1911年的《晚清改革运动》。然而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改革全部失败。由于上述改革均在满清领导下推行,中国人民相信他们在满清领导下中国再没希望;反之若中国不是被满人统治,中国或然得救。
反对满族情绪高涨
由于满族入关时大肆屠杀汉人,反清情绪在汉人心中历久不衰。反清叛乱无日无之如1796至1804年的《白莲教之乱》以及1850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之乱》。《百日维新》失败后,满族复猜疑汉人,采取排汉政策,反对满族情绪遂再度高涨。
《晚清改革运动》期间,这种情绪更加膨涨。有很多改革都显示满清政府只想增加一己的力量;同时又削弱汉人的势力。如「铁路国有化」、「皇族内阁」等,所以在孙中山带领下的革命人士更公开指出外族统治只会带来中国的不幸,中国人不想被外族
统治。
经济崩溃及社会不安
清朝统治者如乾隆、慈禧太后等生活奢华,致国库出现问题。
首先,各地天灾频仍,大凶之后人民于饱受饥馑同时,更被政府官员压榨。而且由于贪污,巨额赔款,改革经费以及剿匪经费所需,人民要缴付重税。
中国人民同时面对土地不足的问题。在19世纪期间,人口由1亿5千万增长到4亿3千万。但是耕地只比前增多了35%。更因外人来华,国人生计日坏。盖自中国开放以来,外国货品涌入中国市场。外国公司纷纷成立,使中国的企业家和商人受到冲击。是以正当传统农业经济受到破坏之际,新兴工业亦难以茁长。
中国人民受上述问题煎敖日久,由于清政府没法解决该等问题,他们被迫挺而走险,聚众作乱。
六、外患及西方影响
自《鸦片战争》惨败后,中国饱受外患侵扰: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土地被割让;巨额赔款;主权尽失。中国人民对满清的管治能力深感攘疑。更视之为一头『纸老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就纷纷到达中国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引入西方思想,使中国人领悟到清政府是如何专制,无效率以及落后等弊病。
再者,有一些国家更支持反清运动。如《戊戌政变》(1898年)时英国帮助康有为及梁启超逃离中国;日本政府容许保皇党及革命份子在当地发表其政见批评中国朝政;在中国的租借地外国也容许他们批评清政府。当《武昌起义》爆发时,外国政府亦支持袁世凯多于支持满清政府,间接干预中国内政,导致清朝灭亡。
七、新反动势力的出现
以前,只有军阀、农民领袖、贵族或权臣推翻堕落失德政府。但清朝一代,则涌现两股新的力量。他们就是海外华侨及新一代知识份子。
海外华侨在外国居住已有一段长时间。他们深感西方国家比中国先进优胜,相信中国在满清统治下只会落后如昔。所以他们听到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时,就纷纷支持。
同时,国内、外知识份子经过数十年与西方接触的经验,认为旧日传统只会妨碍中国进步。他们宁信西方思想和革命思想甚于儒家思想。所以厌恶满清的统治,参加『立宪运动』,『新军』和『革命运动』,挑战满清统治。
八、《晚清改革运动》的影响
《晚清改革运动》旨在挽救满清在中国的统治。由于这狭隘及自私的目的,结果迥殊。有很多改革不但不能完成以上的目标,反而孕育反政府势力。例如:军队改革令到袁世凯抬头及其新军的出现,种下日后袁世凯迫令满清政府退位的祸端。同样地,教育改革培育出反清政府的知识份子,如上所述,他们都加入军队把清政府推翻。
九、国父孙中山的贡献
无可置疑,国父孙中山为革命运动及推翻清政府,奉献一切。他领导革命,虽然多次失败,但仍继续奋门,要向中国人民表示清政府已无望。又于1905年成立『同盟会』,团结反政府势力。并四出奔走,寻求海外华侨的支持。他更创立《三民主义》,使国人有推翻清政府的目标。当《武昌起义》爆发时,他更尝试争取外国的支持,却不急于回国。凡此种种,可见他对革命的贡献。
乙、近因
革命运动在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及《同盟会》的领导下,在华南一带起义,如1900年的《惠州起义》、1906年的《浏阳起义》,其中以1911年3月廿九日《广州黄花岗起义》至为激烈。是役死伤惨重(约八十余人),使全国人民对革命有所认识,同情革命;革命党人其后更改策略,以华中为革命新据点,企图打破困局,因而催生《武昌起义》。
1911年的铁路国有化政策亦使清朝统治提早结束。因为清廷旨在借该政策重夺地方势力,但因资金不足,补偿不够,变成与民争利,把国人利益让予外人。故此,当直隶人民商人率先反对后,田四川、湖北、湖南各省议员亦联合「争路」。海外华侨与日本留学生亦群起向应,各地发生罢市、罢课,甚至筑路工人举行暴动。四川、广东更设立『保路同志会』,与满清政府交涉。清政府竟然采取高压政策,酿成《成都事件》,四川总督赵尔丰开枪击毙争路群众四十余人,争路风潮愈演愈烈。清政府从湖北调兵入四川镇压骚乱,因此武昌防务空虚,造就武昌起义。
1911年九月,『同盟会』支部『共进会』与新军组成『文学会』密谋于汉口起事,但为湖北总督瑞澂得悉。十月九日,党员名单更落入政府手里,革命党遂被迫于十月十日在武昌起义,瑞澂、张彪弃城而去。革命党迫黎元洪为首,改咨议局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其后又占领汉阳、汉口,辛亥革命因而展开。
从诸葛孔明角度看关羽败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看过很多有关吴蜀荆襄战役的评论,往往认为错不在关羽的刚傲自负就是孔明的疏忽大意。但如果忽略掉理应考虑在内的战略构想、军事运作、以及政治目标的话,换一种主观的思路,可能会产生千万种认为的理由。
演义把魏晋一统天下、乃至蜀汉的任何一场大败都说成是“天不乍汉”把失败归结与天,那是为了尊刘,所以拿出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战争胜败与否,的确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但主要还在于人,人谋、人格、人性,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下面先结合一下孔明的个人因素来说一下致使关羽败亡的真正原因,以及孔明用关羽来守荆州的隐藏目的。
孔明的个人因素
孔明常以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姿态示人,以显处己之高、淡泊名利,而骨子里确是相当自信而且渴望功名的,身世背景和知识分子的身份都逼迫他必须有所成就才能立足与世,平日里和石广元几位朋友阔谈天下大事,谓人家可以当什麽官做什麽差,说到自己却笑而不语隐然在说:唉,我的志向岂是你们能够了解的。一者显示自己知人,不会有什麽事逃出自己的掌控。二者显示自己多麽的淡泊名利。躬耕南阳时,除了司马徽、徐庶、庞统几位和自己属同一级别的人外,大多时清高冷傲,少与人交往,人们不能够了解他,所以把他看成一般的书呆子,评价也不高。这种半似封闭的生活给他日后的人事工作造成障碍,所以在对待人才问题上总是处理欠妥。
明的不成于是就来暗的,让关羽守荆州这个冲要这之地,就凭关羽那直肠子、政治能力低下的人,想不和孙权搞砸关系都难,于是把荆州这个烂摊子扔给了关羽。
孔明用关羽来守荆州的隐藏目的
孔明除掉关羽也许是为刘备着想,但他个人狭隘的人才观就这样把蜀汉的人才一个个推向泥潭。想想关羽死后他安慰刘备的话“关公平时刚而自持,故今日有此祸”话里话外透着对关羽的不满,似乎被孙权斩杀是罪有应得。再者,像荆襄战役这种关系到蜀汉北伐胜败的重大战事,西蜀方面怎麽可能会不进行大量密集细致的情报搜集工作?战火分飞的三国时代,各国细作几乎步满每个角落,不进行情报作业的战争是绝对要吃亏的。
赤壁战役时,周瑜就是凭借其惊人细致的情报掌握才能将曹军一举击败,而向来重视情报工作的诸葛亮按常规推理是不可能对自己北伐的第一步如此的冷淡、掉以轻心的。既然客观原因找不到,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孔明想放弃荆州,放弃关羽。其实三个国家中魏尽管时常受到吴蜀两国的共同敌视,但由于实力强大,总的来说受伤也是皮外的,触及到筋骨的基本没有。东吴凭借长江天堑和强大水军的优势,加上几代军事统帅的积极防御,短期内令曹魏无法挺进,说的难听点就是苟延残喘也能喘上个好几十年,这点历史也最终证明了。而鲁肃提出结刘抗曹的动机是为东吴争霸天下而制定的,如果单是防守就用不上了。
关羽败亡的真正原因
关羽战死,东吴得城,理所当然,对战争而言并无对错之分,事实上东吴也不存在背信弃义等道德上的责任,战争是一定能找得出理由的,不然刘备当年从曹叛曹,从袁叛袁,依刘表便占荆州,借荆州便赖帐,这些事情仔细推敲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理由,但绝不是道义上的。遗憾的是刘备短浅的政治目光、称帝后的发热脑袋,以及对东吴长期催帐的厌恶,造成了另一个不可挽回的毁灭,这都是后话。
政治排挤在任何年代任何地区都有,当有些爱听桃园结义的人或许接受不了这种论调时,我只有冷冷的说:朋友,这就是现实,你紧闭双眼,它依然存在。我们看惯了英雄坏蛋美人,看惯了刘备的仁,曹操的奸,孔明的忠,然而这不是机器零件,永远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反复运作,人是复杂的动物,所以才是高级的,能统治世界的。
孔明需要的完全服从
是凡人就会有私心,既然喜欢让别人服从自己,那对于不服从的人想必是没多少好感了。屈指一算蜀汉后期受其重用的几位,那个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除了死性不改的魏延。蜀汉的将军里,能称的上刚袄、不肯下人的主要是关羽、魏延、马超几位,魏延马超在刘备死前相当活跃,二人在汉中之战曾数度大破曹军。而刘备死后。一个被远戍边疆,一个到头来死的不明不白。还有一个叫刘封的愣头青,自樊城被收后,随刘备转战各地,西取巴蜀,北攻汉中(刘备取蜀时身边只有黄魏,关平、刘封四将,所以刘封的功劳也算不小)也算是位比较活跃的二流战将,而孔明却说他刚勇难制不如早除。
刚勇有两层意思,“勇”仅仅指战场上的勇猛善战,而“刚”的意思要更广一些。指挥调度、纪律服从、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有体现。有勇无刚的人比较容易控制,像张飞、典韦之辈。而刚勇兼备的人则难以掌控,孔明一手紧抓军政大权,要的是完全服从,当然容不得身边有性刚的人。而关羽要算是让他最头疼的一题了,论刚傲关羽是三国第一人,魏延马超等人皆死的没气没力,惟有关羽死的轰轰烈烈,败的世人皆知,这算是孔明比较聪明、无奈、怀柔的一举了。关羽仗是刘备的义弟,日惯骄横,幸亏刘备有帝王度量,知道只有关羽才能镇住魏国,而孔明却会想:身为人臣都不给主人面子,那他有什麽理由会给我面子?于是很可能会出现类似杀刘封的秘密谈话,刘备为了苦心经营的仁义形象肯定是不答应。
相关参考
看过很多有关吴蜀荆襄战役的评论,往往认为错不在关羽的刚傲自负就是孔明的疏忽大意。但如果忽略掉理应考虑在内的战略构想、军事运作、以及政治目标的话,换一种主观的思路,可能会产生千万种认为的理由。演义把魏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但是,在许多人的眼里,都以为是清朝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实际上,真正推翻明朝的另有其人。
清初曾出现过两位著名的权臣,一是鳌拜,另一是年羹尧。两人都因积累战功获封一等公,位高显爵,又都因狂妄骄恣、罔作威福而遭皇帝降咎,被下狱或赐死。所不同的是,鳌拜之死并没有太多的争议,就是被斥窃弄威权、朋
吕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三国志》吕布传记载:术(袁术)欲结布(吕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吕布)女,布(吕布)许之。术(袁术)遣使韩胤以僭号议告布(吕布),并求迎妇。话说纪灵表示吕布勇力过
在春秋初年,郑国一度在郑庄公的领导下驱于强盛,但后来郑国却逐渐衰落,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地图上可以发现,郑国处在中原的位置,再观察周边国家,可以归纳出下面几点:1.郑国强敌环伺,主要为
我想请问各位,由于元朝和清朝皆属于「征服王朝」,但是为什么元朝只有90多年的历史、清朝却有200多年呢?可不可以告诉我原因在哪里?元朝不用心经营,而且不愿意汉化,甚至用了不平等的种族分类,让当时大多数
请问清朝配享太庙的有哪些人啊?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胤祥、张廷玉、富察·傅恒、图海等。1、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
什么是命妇?是清朝女官吗?在宫里的身分地位还有阶级?所谓的命妇指的就是文武百官妻,可以接受命妇衔的除了文武百官的正室之外,其母亲也可以接受命妇衔。在顺治初年,父亲过世,想要请朝廷封其母亲的爵位,要考虑
按清朝规矩,奏折有奏事折、密折、请安折、谢恩折等分别。办公归办公,公事奏折称臣;拍马屁归马屁、小报告归小报告,私事奏折称奴才。这一分际,做主子的,要求至严。在清圣祖康熙的朱批中,就有"知道了
三藩之乱几年,清朝时发生过“三藩之乱”,请问发生于哪一年,经过
清朝时发生过“三藩之乱”,请问发生于哪一年,经过多少年才平定,具体经过怎样?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需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