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朝时满汉大臣对皇帝自称为何不同?

Posted 奴才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请问清朝时满汉大臣对皇帝自称为何不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请问清朝时满汉大臣对皇帝自称为何不同?

2、清朝皇室满汉不通婚?寂寞深宫是否也有汉族女子

请问清朝时满汉大臣对皇帝自称为何不同?

按清朝规矩,奏折有奏事折、密折、请安折、谢恩折等分别。办公归办公,公事奏折称臣;拍马屁归马屁、小报告归小报告,私事奏折称奴才。这一分际,做主子的,要求至严。在清圣祖康熙的朱批中,就有"知道了,请安折子当另折才是,不合"、"所奏知道了,奏事折子与请安折子一处,不合"的字样可证。用密折上奏,康熙是有他的大道理的。

他说:"朕令大臣皆奏密折,最有关系,此即明目达聪之意也。其所奏之或公或私,朕无不洞悉。凡一切奏折,皆朕亲批,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自然各知警惧修省矣!"正因为密折有这么大的神通,所以行之以鬼鬼祟祟,也就至为重要。康熙就有这样的朱批:"朕体安善,尔不必来,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未定。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折请旨。

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做主子的不但要求"奏折不可令人写",主子自己的批语,也是不假手于人的。康熙有一次右手生了病,但他宁用左手歪七扭八的朱批,也不肯含糊,其左右开弓以驭臣下之态,可想而知。正因为上下之间,在正式办公归办公以外,要建立另一种渠道,所以这种渠道,就显得亲密,密折也、请安、谢恩折中自称奴才也,就是亲密的一种表示。

徐河说称奴才是"满洲旧俗"、是"满洲大臣"独享的荣衔,但"汉人之为提督总兵者"(陈守山警备总司令之流),却也"称奴才如故",这是有趣的。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下谕:"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着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在请安谢恩寻常折奏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但是,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凉州镇总兵乔照于奏谢折中称了臣,就被皇帝严旨申饬。理由是:" 武员即官至提督,亦称奴才,此乃向来定例,乔照岂容不知?虽臣仆本属一体,称谓原无重轻,但乔照甫加总兵,即如此妄行无忌,足见其器小易盈,着传旨严行申饬。

"照语气上看,总司令之流只许自称奴才而不准称臣,乍看似有屈辱之意,其实不然。"打是喜欢骂是爱"、"为卑而近",格外屈辱其实只是格外垂青。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皇帝下谕曰:本日御史天保、马人龙奏,监考教习查出代债之弊一折,已交部查办。至其折内书衔,因天保在前,遂概称奴才。向来奏折满洲率称奴才、汉官率称臣,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惟请安、谢恩及陈奏己事则然。若因公奏事,则满汉俱应称臣。

盖奴才则仆、仆即臣,本属一体,朕从不稍存歧视。不过书臣觉字面冠冕耳!初非称奴才即为亲近而尽敬、称臣即为自疏而失礼也!且为君者,岂系里下之称臣、称奴才为荣辱乎?今天保、马人龙之折如此,朕所不取。若不即为指斥,恐此后转相效尤,而无知之徒,或因献媚否或窃为后言,不可不防其渐。即如各部院衙门题奏折本,虽至微之笔帖式,无不称臣,又何容强为区别于其间耶?嗣后几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着一体称臣、以昭画一。着为令将此通行传谕知之。

这里所说称奴才并非表示亲密之意,显然是一派遁辞。事实上是事关荣辱的、事实上是汉人求为奴才而不可得的。满洲人为了不愿见到汉人也挤进来跟着自己人一起称奴才,乃弄出这种"一体称臣,以昭画一"的上谕,这显然是以满就汉、我迁就你之意。--宁让自己人称臣,也不要汉家郎称奴才啊!《初学阶梯》有"满汉官民称呼"一条,说:"大清国朝例:凡居官者,在汉人,则称帝曰皇上、自称曰臣;在满洲,则称帝亦曰皇上、自称曰奴才。" 其实在应对口语上,奴才自称,却是极普通的。清代,八旗官员对皇帝一般自称『奴才』,以反映他们与皇帝间特殊的民族情感及政治隶属关系,具有满族传统主奴之间的亲近色彩。但在汉族官员看来,『奴才』含有卑贱的含意,不如『臣』更能反映君臣间明确的政治等级与义务。雍正整顿旗务,对旗官予以规范,称谓让他们称『臣』,对称『奴才』者多次改正。乾隆却不是这样,他的文治武功使他十分蔑视臣僚,强化臣僚的奴化意识,对汉族官僚也是这样。

……满汉臣僚虽取得了称臣的资格,但其奴才本质却一再强化下去。清朝入关之前,奴才本来是满族属下对上级的自我称呼,属于民族专用辞汇,后来清朝入关,一开始是有些汉人为了表示与清朝是一家人,而自称奴才。但是随后,鉴于奴才在汉族语言中是贬义词,很受反感,所以清朝曾下令规定汉人不许自称奴才,后来辗转定下规则,汉臣必须称臣不许称奴才,满臣四品以上也必须称臣不许称奴才。


清朝皇室满汉不通婚?寂寞深宫是否也有汉族女子

辫子戏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位皇帝痴情的爱上了江南烟雨中的汉族女子,然后母后、大臣、皇族都会苦苦相劝,满汉不能通婚!于是乎,一夜春宵之后,皇帝无奈离去,汉族女子望眼欲穿,暗自垂泪。然而事实的真相如此吗?满汉真的不能通婚吗?深宫中是否也有寂寞的汉族女子?

首先,清宫的规定是后妃必须是旗人。旗人和满人有很大的区别,旗人包括汉八旗、蒙八旗、满八旗。也就是说,满人都是旗人,而旗人里面还有汉人和蒙古人。因此从法理上来说,汉族人进入后宫成为妃子是没有法律障碍的。

网络配图

历史上汉八旗女子进入后宫的屡见不鲜,不少女子地位还比较高。比如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嘉庆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的养母庆恭皇贵妃,这些汉八旗的女子都曾是后宫的一把手或者二把手,地位崇高。

其次,清宫也有汉族女子直接进入后宫的。最早的是顺治的恪妃,她是吏部侍郎石申的女儿,是宫里正妃中唯一汉人妃子。众所周知,顺治仅仅钟情于董鄂妃,因此这个妃子并不受宠,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她被赐居永寿宫,冠服用汉式,康熙六年病逝。

网络配图

康熙在江南南巡时,苏州织造李熙将表妹王氏进献,王氏的父亲王国正并非旗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汉人。王氏为康熙生下了三个阿哥,分别是皇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皇十六子庄亲王胤禄,皇十八子胤祄。可以看出康熙还是挺宠爱王氏的,但是王氏地位较低,只被封为密嫔(第四等嫔妃),阿哥地位也低,无法参与当时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的历史。这倒未必是坏事,雍正即位后被尊为顺懿密妃,终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密妃及其子孙命运还算是不错的。

最后,乾隆时期大规模的汉族女子入宫为妃子,但也都被赐旗籍,以掩耳盗铃的方法满足乾隆皇帝对女色的爱好。

至于很著名的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妃)佟佳氏(或称佟氏),目前专家争论很多。清朝的官史记载佟佳一族是满族大族,但也有些资料记载佟佳氏一开始是汉人,不过因为后来抬旗入了满族。这个并没有定论。

相关参考

清朝皇帝上朝究竟说什么语言

在电视上热播的清宫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皇帝上朝、大臣启奏等情节。那么,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在上朝时和满汉皆有的大臣们交流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是汉语,还是满语?众所周知,清朝政治体系主要是由满汉两族

清朝皇室满汉不通婚?寂寞深宫是否也有汉族女子

辫子戏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位皇帝痴情的爱上了江南烟雨中的汉族女子,然后母后、大臣、皇族都会苦苦相劝,满汉不能通婚!于是乎,一夜春宵之后,皇帝无奈离去,汉族女子望眼欲穿,暗自垂泪。然而事实的真相如此

奴才文化 揭秘清朝哪些官员可以自称“奴才”

奴才文化:消融满汉之说出,于是有请满汉臣工一律称臣,不称奴才者。奴才二字何自出?陶宗仪《辍耕录》以为始于郭令公“子仪诸子皆奴才”一语,非也。骂人奴才盖北俗,中原无是语也。有之,自晋始。晋世五胡人中国,

清朝人都可以自称 ”奴才”么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许多的古装剧上,臣下在皇帝面前有的自称臣,也有的自称「”奴才”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实际上,在清朝以前的朝廷,大臣在接到圣谕或是向皇帝书写奏章时,往往是自称「”臣”的。但是清朝是个例

清朝皇室奉行满汉不通婚,那么皇帝的后宫为什么有汉人妃子

清朝皇室奉行满汉不通婚,那么皇帝的后宫为什么有汉人妃子?最近,古代宫廷剧成为了我们的茶后甜点,而在剧中的妃子中,不但有汉人妃子,还有满人妃子。知道这段历史的朋友都晓得一个制度,“满汉不通婚”在满族人当

为何说张廷玉是满清第一汉臣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同时也是一个非汉族人统治的王朝。清朝帝王多次强调“满汉一家亲”,尽管汉族大臣受重用的不少,但仍然是有区别的。  就拿配享太庙的大臣来说吧,几百年的统治历史中,就出了一位

清军入关后,满汉一体了,为何严禁汉人进入东北新疆

众所周知,清朝疆域辽阔,鼎盛时期大约有131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名列前茅。清朝这么辽阔的疆域,按理足以让百姓拥有糊口的田地,然而为何百姓却缺少田地,最终在不堪煎熬之下,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1

揭秘清代官员面对皇帝为什么喜欢自称奴才?

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

清朝大臣李光地身居高位为何还能全身而退

李光地为清朝一名大臣,福建安溪人,为人清廉忠正,为官期间政绩显著,懂得知进退,善辨风向,甚得器重,身任要职。李光地在复杂的官场中能够保全自己,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受到皇帝宠信得以安然,其思想守旧且常与...

清朝人写历史用汉语吗

1.清朝皇帝早朝大臣们是用汉文还是满文逐渐使用汉语言顺治入关以后,满清皇族接受汉族文化,逐渐汉化,语言也应该随之改变尤其是皇帝,清朝皇帝从小变开始接受满汉两种教育,有既有满族师傅又有汉族师傅,满族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