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搜杀三日未找到

Posted 天王

篇首语: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国藩搜杀三日未找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曾国藩搜杀三日未找到

2、朱棣晚年见朱允炆,朱棣是否找到未死的朱允炆

曾国藩搜杀三日未找到

 神秘的太平天国圣库:曾国藩搜杀三日未找到

  神秘消失的天国圣库藏金

  ◎天京城破之时,太平天国还有多少财富?

  ◎“圣库”里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难道会凭空消失?

  ◎民间传闻,这些金银财宝其实就埋在南京城里。是空穴来风,还是言之有据?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令人叹息,然而太平天国巨额的窖藏财宝的不知所终,同样令人遗憾。

  太平天国在南京苦心经营十载,掠各地奇珍异宝于宫内,各王府也都藏有金银财宝。然而待到破城之日,曾国藩却奏报说一无所获,连钱库都没找到。太平天国的财富有多少?流向何处?一时扑朔迷离——

  曾国藩奏折里说搜杀三日也没找到钱库

  在位于南京夫子庙瞻园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里,记者见到了太平天国史专家张铁宝研究员。听了记者的来意,张铁宝笑着说:“关于太平天国藏金的说法,有很多个版本。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天京沦陷说起。”

  史书记载,1864年夏天,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领的湘军攻下天京。消息传到北京,同治皇帝大喜。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国库亏空,财政吃紧,连军饷都发不出,实在指望攻下天京后,用太平天国的财宝来救燃眉之急。然而,大约一个月后,曾国藩的奏报让同治皇帝大失所望。

  张铁宝向记者展示了曾国藩的这封奏报,奏报的大意是说:“多年以来,中外纷传洪秀全非常富有,说他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我与曾国荃早就商量好了,破城查封钱库后,如果钱财多就进奉户部,少就留做军饷,救济难民。攻下天京后,我们搜杀三日,残留叛军则自己放火烧掉了洪秀全的伪天王府。三天后,我们仔细查询,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钱库。”

  曾国藩的奏报递上去后,朝廷很快就下了批复,表明态度:既然已经查清城里没有什么财物,那就不必上缴了。

  到这里,事情似乎就该画上句号了。并且按照这个逻辑,“中外纷传”太平天国的富足,仅仅是传闻而已。而曾国藩兄弟原先以为的钱库,也是子虚乌有。

  难道,一切就这么简单?

  太平天国到底有没有“圣库”

  当然不是!张铁宝向记者分析道:“太平天国时期,奉行 ‘圣库’制度,这个圣库就相当于国库。所以,曾国藩说没有钱库,那是假话。”

  “圣库”制度要求民众不得私藏财物,而应上缴“天朝圣库”,进行统一分配。为了这个制度的贯彻执行,太平天国还立下了严格的法律。具体执行标准,则以五两银子为限,凡是藏银超过5两的,就会治罪,甚至处以死刑。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更是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圣库”制度。作为供给全城居民和军队的“圣库”,其财物之多,可想而知。至于圣库内到底有多少财物,可以从奸细张继庚给清军统帅的信件中看出一二。

  张铁宝介绍说:“张继庚是江宁人,和当时许多正统的读书人一样,他对太平天国怀有极端的仇恨。”

  张继庚在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后来做了湖南布政使潘铎的幕僚。当时的南京遭到太平军围攻,江宁布政使认为张继庚很有才,于是急招他到自己府中,想让他帮忙对付太平军。张继庚来后,一面积极招募士兵,一边为如何镇守南京出谋划策。不久,南京城被太平军拿下,张继庚本人也陷落在城内。他表面归顺太平天国,实际上却想策反太平军,里应外合,帮助城外的清军攻破天京。

  张继庚混入太平军内部,用“东王待粤人厚,待湘人薄”的话语挑唆水营将士叛降。东王杨秀清及时发现了他的举动,迅速平息哗变。

  在潜伏的几个月时间里,张继庚先后给清军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写了七封信,报告了太平天国城内的政府机构、财产安置、地形建筑,以及兵力部署。在第一封信里,张继庚明确指出,太平天国刚刚占领南京时,运了大批的银两藏在圣库里,一共是1800余万两白银,几个月后,就只有800多万两了。张继庚建议向荣,一旦清军进入城内,应该立刻派人封住圣库,防止钱财流失。几个月后,张继庚在另一封信里再次通报了圣库的情况。

  然而,遗憾的是,张继庚的通报并没有起到作用,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解了天京三年之围。

  可以说,在这三年里,圣库在财物方面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根据张继庚的记载,圣库的地点就在水西门的灯笼巷。

  圣库地点确凿,而且有张继庚的文字为证。是曾国藩说了谎?

  谁掏空了灯笼巷的“圣库”

  原来,圣库虽然确实存在,但实际上,在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1856年,就在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天京城内发生了内部相残的“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沦陷后,忠王李秀成被清兵捉住,他在牢里亲笔写下的供词称:“天京事变”后,“国库无存银米”,他拿出自家的粮食,救济难民,部队没有给养,他只好又变卖家中女人们的首饰。

  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茅家琦教授告诉记者,实际上,在“天京事变”之前,圣库制度就已经遭到破坏了。而在张继庚给向荣的另一封信里,记者的确发现了这样的话语:“伪圣库前九月禀报时,尚存800余万,现只存百万不足。”在这里,张继庚催促向荣赶紧攻下天京,否则这些钱财就要被全部花光了。

  至于圣库的钱财究竟上哪里去了,张继庚在信里也给出了合理解释,“伪东府有1万余两,伪天府有七千余两,伪北府有1千余两,其余大小伪衙藏银尚属不少,衣服更不计其数矣。”

  “很显然,所谓的圣库,已经被太平天国内部大大小小的将领和官员瓜分了。”茅家琦说,“这说明,早在太平天国定都之初,圣库制度在执行中就走样了。”

  实际上,所谓的圣库,在太平天国后期,甚至连形式都不存在了。它先是做了英王陈玉成的王府,湘军打下天京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还曾住到灯笼巷的原英王府内。

  上世纪70年代,在水西门灯笼巷的南京医药公司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圣库遗址。后来,这里的石柱础被搬到了现在位于堂子街的太平天国壁画展览馆,两根鎏金龙凤雕梁则被搬进了太平天国博物馆内展出。

  太平天国还有一些钱到哪里去了

  不仅圣库内的钱财被瓜分一空,在太平天国后期,大量的钱财,更是聚积到了洪氏家族的手中。

  李秀成在临刑前的供状中就谈到,洪秀全的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都是横征暴敛,“穷刑峻法”搜刮钱财。天京被清军围困期间,老百姓缺衣少粮无法生活,李秀成密令守城人放百姓出城门讨生活,没料到,洪氏家族的人,却在各城门设点,将出走百姓身上的钱财搜刮一空。

  这些搜刮来的钱财,都被他们用来奢侈享乐。

  洪秀全本人在定都天京后,动用了上万军民拆毁大批民房,在原来两江总督衙署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豪华的天王府,建成后的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城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五彩缤纷,侈丽无比”。其他各王也在天京城内大修王府,相互攀比、尽情享乐。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上自天王洪秀全,下至各首领,纷纷搞祝寿活动。例如,定都天京后,东王杨秀清特地通令朝内军中各级官员,在天王万寿之期“多备奇珍异宝”,为天王祝寿。又如甲寅四年九月,洪秀全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东王杨秀清命令前线将领:“仰尔国宗暨各佐将转谕各统下官员人等,俱要多多备办奇珍异宝,差派妥员押解回京,以备十月二十四日王四殿下满月之期,天王登朝谢天之用。”意思是要他们和手下的官员多多准备奇珍异宝,为四王子过满月。

  张铁宝说,“从这些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想见,太平天国王侯将领们的生活有多奢华。”

  然而,快乐并不长久,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大都战死。其中,洪仁发死于乱军之中,洪仁达被清军俘虏后执行了死刑。他们死后,原先据有的财富也一并消失了。

  幼天王会不会把财宝都带到了湖州

  “当然,可以想到,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实际掌权人,基本上可以断定,洪秀全聚敛的财富是最巨大的。”张铁宝分析说,“后人关于太平天国藏金的说法,大都和洪秀全有关。”

  不过,金银财宝带给洪秀全享受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864年,清兵围攻天京,眼见着城池守不住了,洪秀全精神彻底地崩溃。此时内外交困,城内基本上弹尽粮绝,洪秀全只有不断呼唤神灵,乞求上天降下食物,让自己的兵将饱餐杀敌。然而,一切都是无效的。在恐惧与绝望的双重折磨下,洪秀全的身体越来越差,6月1日病逝于天王府中。7月19日,湘军攻下金陵城后,曾国荃命人掘开洪秀全的葬身之地,将尸体抬至雨花台大营,验明正身后焚毁。

  洪秀全死后,幼天王洪天贵福匆匆即位,刚坐上“龙椅”,清军就攻下了天京。天京失守的当夜,忠王李秀成乘夜幕的掩护,护送幼天王一行逃出城去。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中,幼天王一路逃到了堵王黄文金镇守的湖州。

  湖州外围稍解,昭王黄文英就护送幼天王等一行出城到达安徽广德。湖州城陷落后,黄文金突围到广德和幼天王会合,连夜护驾到宁国,结果中途黄文金伤重而亡,落单的幼天王洪天福贵一行很快被清军擒获。

  因为这个事实,所以曾经有人怀疑,太平天国遗留下来的巨大财富,有相当一部分可能被幼天王带到了湖州。有报道称,1954年,曾有人在黄文金旧宅所在地,无意间发现一枚比成人手掌还要大的铜钱,上面铸有“太平通宝”几个字,于是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太平天国“圣库”中的镇库钱。这个结论似乎更有力地证明了太平天国湖州藏金的说法。

  关于这个说法,张铁宝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不大可能。”

  当初天京城破时,李秀成护送幼天王一行假扮清军才得以混出城去。幼天王只顾匆忙逃命,连自己的两个亲弟弟都无法带出,根本不可能带有大量财宝。

  幼天王被清军俘虏后,写下亲笔供状。“从供状中看,这个幼天王是个彻底的软蛋,毫无骨气。”张铁宝笑着说,“为了求生,他不仅供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太平天国的所有情况,还对清廷大肆谄媚。”不过,在供状中,他唯一提到的和钱财有关的事情却是他在逃亡路上弄丢了象征权利的玉玺,临时刻了一个木玺代替。

  那么,在黄文金旧宅附近发现的那枚铜钱又是怎么回事呢?张铁宝解释说;“肯定和太平天国没有关系,因为太平天国的钱币根本就不叫‘太平通宝’,而叫圣宝。”张铁宝还告诉记者,“之前有关石达开大渡河藏宝的传闻,更是子虚乌有。”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被迫离开天京,沿途招兵买马,经过安徽、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地、最终来到四川。进入四川后,石达开的部队几乎已经丧失战斗力,在大渡河前,他们遭当地土司和清军的夹击,败退无路,陷于绝境。无奈之下,石达开决定舍命保三军,携子自投清营,最终被凌迟处死。石达开的残部二千余人,包括他的十几个王妃,也最终被屠戮干净。

  “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连命都难保,谁还顾得上藏金?”张铁宝笑着说,“所谓藏金的传闻,大多数是人们不顾现实的想象。”

  南京城的哪个地方更适合藏宝

  太平天国遗留下来的金钱,没有被幼天王带到湖州,也不在大渡河畔。那么,它到底在哪里?这个曾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政权,它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真的在一夜之间凭空消失了吗?

  家住城西的王炳毅是个文史研究专家,多年来,他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而且有过不少令人惊讶的发现。

  王炳毅告诉记者,蒋三,曾充任李秀成的骡马总管。太平天国失败后不久,他突然一夜暴富,有人传说,那是因为他从清凉山掘出了曾经帮太平军埋藏的24箱金银财宝。当时,南京边营、太平巷、三山街、升州路一带都有他家的古宅院和店铺,如太平巷50号蒋家古宅规模宏大。抗战初南京沦陷,这儿曾改为日寇宪兵队拘留所,高墙深宅,里面囚禁杀害过许多抗日志士。解放后,这儿改作白下区粮库。1958年建成江南机械厂。80年代原地建起太平商厦。

  此外,南京民间还流传着石头城内马鞍山里有“长毛藏金窟”,城西北卢龙山上亦有“长毛藏金窟”之类的传闻。在这些传闻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天王府藏金的说法。

  洪秀全的天王府遗址位于现在的长江路292号“总统府”内。当年,这里是洪秀全居住和管理政务的核心地带,民间认为,猜忌心极重的洪秀全肯定会选择自家院子当“私家金库”。至于更具体的地点,民间则认为是他的“金龙殿”下面……

 

  是是非非,莫衷一是。事实真相到底如何?

朱棣晚年见朱允炆,朱棣是否找到未死的朱允炆

朱棣是否找到未死的朱允炆?

其为不确定的,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扩展资料:

朱棣的相关内容:

1、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

2、即位后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3、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朱允炆到底是被朱棣杀死的还是逃过一劫?

其为不确定的,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扩展资料:

朱棣的相关内容:

1、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2、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

3、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如果朱允炆不跑,朱棣会不会杀他吗?

朱棣肯定不会让朱允炆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毕竟只要除掉朱允炆,他就能当上皇帝了。就算是朱允炆不跑,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建文帝,也会被当作假冒的皇帝而被杀死。

如果朱允炆不跑,还被朱棣的手下带到朱棣的面前,朱棣亲手结束了朱允炆的生命。这样朱棣就会留下弑君的骂名,朱棣明显没有那么傻。朱允炆在见到朱棣之前就会被秘密处理掉,朱允炆不跑就是死路一条。整个朝廷甚至民间支持朱允炆的声音还是比较多的,方孝孺宁愿被杀也不愿意为朱棣写诏书,就是因为朱棣的身份不被认可。

朱允炆没有跑,就算朱棣不杀他,但他的人生自由肯定会被朱棣剥夺了。朱允炆很有可能沦为傀儡,被朱棣操控。这种时候朱允炆很有可能选择忍受不了屈辱,而选择自行了断。总之落到朱棣的手里,朱允炆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这样看来朱允炆逃跑才是正确的选择。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本来就是想要把朱允炆赶下皇位,朱允炆是挡在他前面的大山,唯有朱允炆消失,他才能够坐拥江山。朱允炆不逃跑,并且跟朱棣谈判,把朱棣劝回封地当藩王,这可能吗?这一点都不现实,朱棣不是什么好人,不管是谁挡了他的路,都会被他除掉。朱允炆不逃跑,留下来只会任人宰割,最终历史还是不会被改写。朱允炆逃跑也成了朱棣心中的一根刺,朱棣晚年的时候还在担心朱允炆会卷土重来,常常因为朱允炆下落不明而睡不着觉。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却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呢?

1、中国自周朝始,开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它分为两大原则:

第一,有嫡立嫡,嫡长子是第一序位继承人;

第二,无嫡立长,没有嫡子,庶子即位,年长者优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长子朱标即被立为太子,从此开始了他长大二十五年的太子生涯。

按照封建传统,长子一脉才是继承家业的正统。因此虽然皇太子已经死在朱元璋的前面,他仍然把继承人定为皇太孙朱允炆而非其它儿子。

2、皇帝一般都会早立太子,为的是早日在民间为太子建立民望,以方便权力交接。试想如果太子设立了十多年,皇帝去世,其他人想夺位,是得不到民望的支持的,因为在大家心里早认定了太子应该继位。

所以虽然朱标早死,但他毕竟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又没过失,民心所向都是认为他是正统继位者,即使死掉,也应该由他这一支来继承。加上建文帝确实也很得朱元璋欢心,在公在私,把帝位传给他都是最佳选择。

扩展资料:

继承皇位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谥号懿文太子。

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

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黄子澄(1402年死)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

他在明太祖时代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齐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

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

方孝孺是《周礼》,一部关于乌托邦式政府的经典著作——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

所有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朱棣和朱允炆是什么关系?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太子朱标。也就是说,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太子朱标后来的一个太子妃。按照明代制度,太子可以有两个太子妃。常遇春的女儿为第一个位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朱棣在拜见新皇时不行跪礼引起很多大臣的不满,一直想杀了朱棣的朱允炆为啥不趁此机会杀了他?

“行皇道入,登帝不拜”,这种行为的确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很多人上表,就地解决朱棣,但是当时建文帝给拒绝了,大臣们非常生气,就拿杨坚跟杨广做比喻,朱棣就这样在经常逛了一圈,安全,风光的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建文帝也不是没有做准备,毕竟在他还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就跟自己的爷爷讨论过叔叔若是不听话要怎么处理,这个叔叔对他就不是很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在朱元璋那里朱棣是个好儿子,但是在朱允炆这里,朱棣可不是个好叔叔。

葛诚原本是朱棣的人,是个间谍,专门打探消息的,后来既然被建文帝给弄成自己人了,朱允炆还收了一个间谍,就是朱棣的夫人,很多朱棣的消息都是朱棣的夫人通报给建文帝的,朱允炆一直在为收拾朱棣做准备,拜见新皇的时候时机还未到。

建文帝不敢冒失的去收拾朱棣,毕竟人家也是个燕王,他的势力不容小视,还有朱棣在封地还有自己的任务,如果朱棣死了,他旁边的邻国要造反怎么办,朱棣是所有藩王中实力最大的,实力可能已经超过了朱允炆,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买卖不能干。

朱棣非常相当皇帝,但是他是真心不想造反,当皇帝可以,但是造反就不一样了,如果赢了还好,输了呢,朱棣有自己的封地,有老婆孩子,在算计一下古往今来造反的王爷,成功的没几个,拥有的越多,就越怕失去,朱棣就是这样。

后来建文帝等不及了,收拾了几个藩王,马上到朱棣了,朱棣装疯卖傻拖延时间,最后一看不行了,在等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冲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后就造反了。

朱棣夺取皇位后,发现了朱允炆留下的什么圣旨,让他非常愧疚?

朱棣夺取皇位后,看到朱允炆的文案上留下一道圣旨:四叔虽反,然恐非所愿,全军将士,不得以暗箭伤我叔父!此时的朱棣心中五味杂陈,这可能也是他即位之后,一定要迁都的原因之一吧!

朱元璋的儿子其实个个都很有本事,再加上朱元璋对儿子们非常严格的教育,他们都为大明朝的发展立下过功劳!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在所有儿子中是最出类拔萃的!可朱元璋想要选择的继承人却不是他这样的,因为朱元璋封建意识极强,他希望自己的嫡子朱标可以继承皇位!

朱棣得知这个事情,心里愤愤不平,还口出狂言说:朱标何德何能可以称帝!这话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立刻去警告了朱棣,让他注意自己的言语,否则这个燕王就不要当了!朱棣深知父亲的脾气,那可是说到做到的,于是有所收敛!

怎奈,朱标身体有样,早早就去世了,当朱棣以为有机会的时候,没想到朱元璋尽然因为对朱标的喜欢,所以爱屋及乌,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如此一来,朱棣也只好在委屈中继续做自己的燕王!

其实,朱棣刚开始虽有抱怨,却没有要造反的心理,这和他之前受过的教育是有关系的。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允炆继位后,一心想要削藩,这对朱棣是极大的威胁!毕竟朱棣不做皇帝就已经觉得很委屈了,如今连藩王都没得做,他还能干什么?

眼看着朱允炆将自己的王叔都废为庶人,朱棣心里万分焦急,他实在不愿意走出造反的那一步,不过,朱棣手下的人更忍受不了失去权力的痛苦,他们开始极力劝说朱棣,让他早做打算,朱棣渐渐被说服,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攻入南京后,朱允炆无路可退,葬身火海,他留下的这道圣旨,被朱棣看到后,朱棣表现出极大的痛苦和愧疚!

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什么要把朱允炆的妃子都处死?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西历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太孙朱允炆(建文帝)继承。朱元璋在世期间,

将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一网打尽,而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对当时还在人世的太子朱标表示,自己在为朱标清洗荆棘。

而朱元璋清洗荆棘的同时,还把其他的儿子册封在边关做了诸侯王——朱元璋这么做,目的有二:一方面,在边关封王,目的是防止北元残余势力反攻回来,而边关的诸侯国,可以为朝廷起到缓冲作用。二来,一旦朝廷被权臣控制,诸侯王可以发兵勤王。

建文帝登基以后,对北元并没有太多忌惮,倒是生怕诸侯王会危害到自己,于是,建文元年开始,建文帝就开始打压、迫害诸侯王们。

而燕王朱棣,也在建文帝的打压范围内。正如《明朝那些事》里面提到的那样,朱棣的智商,足以让他知道,如果不是必死无疑,造反的成功率是不足以让他一个诸侯王,去冒那么大的风险的。

被迫无奈的燕王朱棣,只好起兵讨伐建文朝廷,由此,靖难之役拉开序幕。靖难之役的最初,是燕王的三个府,对抗整个大明朝廷,而建文朝廷举全国之力,不能一举荡平朱棣,可见建文帝的无能。

而建文四年(西历1402年),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长驱直入、跋涉千里来到南京城外,并且一举攻陷南京——拥有千里之遥缓冲的建文帝,居然能让朱棣打到南京,也可以证明建文帝的无能。▲明成祖

就这样,无能的建文帝垮了。随后,皇宫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的怪异行为建文帝兵败后下落何方,这一历史未解之谜,迄今为止,已经争议六百多年,依旧没有定论。

而朱棣攻入南京后,第一时间宣布建文帝死于大火,随后不久,朱棣宣布大明朝廷不能一日无主,于是,登基称帝,史称永乐帝。

朱允炆(5)未死(1)

相关参考

朱棣晚年见朱允炆,朱棣是否找到未死的朱允炆

朱棣是否找到未死的朱允炆?其为不确定的,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

明朝时期三大案之梃击案,真相至今都未找到?

晚明三大疑案,也被人们称作明末三大案。指的是在明朝末期宫廷中所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虽然这三起事件并不是十分重要,但却标志的是明末纷乱与衰亡至此开始,故而才有的“三大案”之称。下面小编为大家详

提前13年預見911恐襲,救了3000人遺體至今未找到

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紐約曼哈頓,陽光明媚,在世貿中心工作的上班族們如往常一樣,早早來到這裡,他們有說有笑,走進公司,進入各自的工作崗位,開始忙碌的工作,此時的他們不知道,自己即將面臨死亡。上

毒蛇守墓至今未找到 成吉思汗陵的千年诅咒

...,他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就是他的陵墓至今没有找到。传说他的陵墓被下了诅咒,陵墓周围有数千条毒蛇守墓,这个传闻是否是真实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中共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的统...

有万人队伍欺凌百姓的一方悍匪被枪毙前藏3百多箱金条至今未找到

抗日战争之后,中华大地风云变幻,除了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不断发生战争之外。全国各地还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割据的政权,他们趁着乱世发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或依附着大政权得以存在,或落草为寇欺压百姓,所

雍正死因为何至今未解

满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突然暴毙在圆明园离宫中。当时官方宣称他是忽然发病身亡。《雍正朝起居注册》是这样记载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办事如常。二十二日,

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何篡改洪秀全的死因

...怎么一回事?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因此分歧颇多。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大多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杀”的,所据史料主要有三条:一是曾国藩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

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何篡改洪秀全的死因

...怎么一回事?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因此分歧颇多。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大多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杀”的,所据史料主要有三条:一是曾国藩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

秦始皇陵墓已找到 为何至今仍不开挖

在过去,秦始皇的陵墓一直是个谜,但随著科技发达,陪葬的兵马俑渐渐出土,秦始皇陵墓才逐渐露出真面目,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曾动用百万民工、历时多年,因此陵墓的规模相当庞大,不过至今却迟迟未传出,考古学家打

古人们为何把未出嫁女子的形容为黄花

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描写了明代时江南名妓杜十娘,为了争得人身自由,于皮肉生涯中,储存无数珠宝首饰,希望找到如意郎君,然后出嫁从良。后相中的李甲,为她赎了身。在启航归家途中,一时见利忘义的丈夫以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