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和官职是什么 和是太监吗

Posted 太监

篇首语: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大臣和官职是什么 和是太监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大臣和官职是什么 和是太监吗

2、刘墉与和是什么关系

清朝大臣和官职是什么 和是太监吗

和官职

和入仕是在乾隆三十四年,那时他参加了科举,但不幸名落孙山。三年之后,和22岁,他被授予了三等侍卫。后来没过多久,和在乾隆帝面前因展现才学而获得赏识,当了其仪仗队的侍从。从此,和开始了自己平步青云的为官之路。

《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剧照

和在朝为官二十多年,深受乾隆皇帝的宠信,升官、封爵达到了五十多次,其中重要的官职就有四十七个。和在23岁的时候担任了管库大臣,在管理布库中学会了如何理财。乾隆四十年,和被一路提升为御前侍卫。一年后,他先后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这期间,他经手了“安明案”,却在案件中因失察而被降两级留用,还得罪了当朝的权臣。随后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李侍尧一案中,和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兼御前大臣,还被授予《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以及理藩院尚书,可以说是身兼数职。此后,他又陆续担任了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等要职,并在平定甘肃回民、台湾林爽文的起义战争中,被晋封为一等男爵、三等忠襄伯。嘉庆三年,和被封为一等忠襄公。

和的为官之路可以说是步步高升的,虽然也有被贬降级的时候,但都很快就会复职。他一生被多次加官封爵,身兼数个要职,是乾隆帝面前的红人。他手中的权力一度大到嘉庆帝登基后,也要受他的限制,如此滔天的权势也成为了他最终被赐死的原因之一。

和是太监吗

历史上的和是著名的大贪官,是乾隆帝身边的宠臣。可是,还是有人对于他是不是太监的身份产生疑问。那么,和到底是不是太监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剧照

和是满洲人,后来考上咸安宫,精通四种语言,可以说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因此,他没有去主动成为太监的理由。自古以来,当太监者,大多因为家贫或无处可归,他们想要生活下去,却又没有其它更好的途径。和虽然幼年曾经历过家庭的重大变故,体会过贫穷和人情冷暖,可他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并不足以使他沦落到去当太监。

还有一个更加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和的女人们以及他的孩子。和的妻子是当时宰相英廉的孙女,出身高贵。两人成亲时,和还在官学念书。如果和是太监,那么位高权重的宰相怎么可能会将自己的孙女推入火坑?况且,婚后夫妻二人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和死时是四十九岁,他的幼子乃是其四十多岁才有的。因此,和在婚后才变成太监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和不仅不是太监,他还在男女之情上有着一腔柔情。和女人众多,长二姑、吴卿怜、豆蔻等府中侍妾都对他情深意重。甚至在和死后,吴卿怜和豆蔻也相继随他而去。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相貌英俊的柔情男人,最后却走上了一代贪官之路,断送自己的一生,不得不令人感叹唏嘘。

和姓什么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是满族人,世人对于他的名字也大多停留在“和”二字上。其实,满族的姓氏多为两个字以上的。在平时相互之间称呼的时候,也基本上称名不称姓。因此,和并不姓和,这一点从他儿子丰绅殷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不然的话,子随父姓的传统岂不是没有在他们身上体现?

和画像图

和的家族姓氏是钮祜禄,他还有一个原名是善保。根据历史考证,满族有八大姓氏,钮祜禄氏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它也是满洲的贵族姓氏。然而,这个姓氏冠在和的头上,对于幼年时期他的生活经历,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而那一时期的经历,也对他后来走上贪官之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和的母亲在他三岁时难产去世,父亲亦在他九岁时离世,只留下年幼的弟弟与他相依为命。家庭的重大变故令和小时候饱尝了世间的冷漠与炎凉。他受过贫穷的苦,因此知道金钱可以带来很多东西。他也体会过人情冷暖,因此知道万事还得靠自己。和为官之初,其实是以反贪起家的。后来他的野心和欲望逐渐变大,靠着自己一步步的经营,终于爬上了权力的高位,拥有了无数的钱财。他重新给自己的姓氏冠上了荣宠。

这样的官员注定会引起当权者的忌惮。和平安地度过了乾隆时期,却在嘉庆登基之后,被革职抄家,终自尽于家中。钮祜禄・和的一生也随之结束。

刘墉与和是什么关系

刘墉和和

说起刘墉,可能有一些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说到宰相刘罗锅,恐怕没听说过的人就不多了。

刘墉人像图

刘墉出生于1719年,是清朝有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家族是名门望族,其中成员世代为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年间的一代名臣。因着父亲的关系,他参加了乾隆十六年的会试和殿试,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不过,刘墉在官场上的经历并不平顺,几经起落,但他一直恪尽职守、清正廉洁,成为了乾隆帝与嘉庆帝期间的朝廷重臣。

刘墉的清正廉洁注定了他与当时的大贪官和之间是对立关系。刘墉的年纪比和整整大了三十多岁,且两人的出身也是差距甚大。因此,刘墉的做官基础远高于和,但是他的官职在后来却一直没能超越和。这不但与他们一个是清官,一个是贪官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性格分不开。刘墉为人小心谨慎,尽管看不惯和,也不会去得罪他,而是不阿谀奉承,选择独善其身。所以,和也一直没能收服刘墉为其所用。

在嘉庆帝扳倒和的事件中,刘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畏权势,查明和利用职务贪污、搜刮民脂民膏等多项罪状,上奏朝廷。嘉庆帝随即对除去和采取了措施。不过后来,在嘉庆帝想将和凌迟处死时,刘墉等人又建议应赐其自尽,保留全尸。最终,和自尽于家中。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刘墉并没有因公务而发泄私愤,为人公正之处令人敬佩。

和纪晓岚

说起和与纪晓岚,可能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最先浮现出《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人物形象,里面张国立老师塑造的纪晓岚能言善辩、学识丰富,是贪婪狡猾的和的大克星。然而,这部电视剧虽然可以说是在影视界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被人们所牢记,但它是以纪晓岚为主角的,内容上戏说了乾隆、纪晓岚、和之间的故事,一定程度上丑化了和的形象,在史实上难免有些偏颇。

《铁齿铜牙纪晓岚》和与纪晓岚剧照

纪晓岚,原名纪昀,字晓岚,他博览群书,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高。纪晓岚于乾隆八年参加科试获得第一名而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他先后担任过提督学政、编修、左都御史、礼部侍郎等职务。

在真正的历史中,纪晓岚的年纪要比和大二十多岁,他与和的关系不错,官职比和低,实际上也是和的助手。他们的关系并不像传统影视剧所表现出的针锋相对,而更像是忘年交一般。乾隆帝曾说纪晓岚是读书多而不明理,其实就是说他在待人处事上还不够圆滑。而比他年轻的和办事果断,处世泼辣,这时候,因年纪渐长而逐渐内敛的纪晓岚就会善意地在人际关系上提醒他。和也会在工作与生活中对纪晓岚多多照顾。另一方面,纪晓岚是个文人,在政治、治国与理财方面都无法与和并肩而论,两人的利益冲突并不大,因此并没有太多的直接碰触,也不会真像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斗得不可开交。

相关参考

乾隆皇帝之所以喜欢和是因为他擅长拍马屁吗

在乾隆日益昏聩的老年,越来越听不进忠言,有好大喜功,自十全老人,认为自己能够及的上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而和就用此来麻醉乾隆,和绅“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爱好黄金,

清朝贪官和是如何最终“卿家荡产”的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但和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那么,权倾天下的和,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说清和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

清朝左宗棠被太监敲诈事件是真的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清朝左宗棠被太监敲诈事件是真的吗?欢迎阅读哦~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有没有被敲诈过,说实话无人可知。现在网上流传的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可谓是多种多样,有说在当年左宗棠因平定捻

董海川是太监吗 董海川和童林是一个人吗

董海川一生经历了清朝的3位皇帝,分别是清朝倒数第四到第二位的皇帝,也因此他看尽了人生百态,经历的越多感悟的也就越多。有人说他甚至净身成为了太监,那么,董海川真的是太监吗?还有人说,《童林传》中的主人公

巨贪和是凭借什么反腐高招赢得乾隆帝的赏识的

和是清朝被揭发出来并被处死的最大的腐败分子,但是他也曾经作为反腐败的先锋,查获一桩桩腐败案件,并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那么,和有着怎样的反腐高招?他又是如何从反贪能臣一步步沦为清朝最大的蛀虫?坐直升

清朝史上“二皇帝”和是如何创收11亿家产的

导读:对王权来说,家与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替乾隆两手抓的人便是和|。他不仅管着户部,还管内务府,最擅长的是做搬运工,将户部职能搬到内务府去,将国家财政收入搬到皇室去。这方面,他善解天意,能揣摩皇帝隐

内务府总管是太监吗,古代内务府总管是不是太监

古代内务府总管是不是太监?????不是。内务府,清代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正二品。内部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

刘墉与和是什么关系

刘墉和和说起刘墉,可能有一些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说到宰相刘罗锅,恐怕没听说过的人就不多了。刘墉人像图刘墉出生于1719年,是清朝有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家族是名门望族,其中成员世代为官。刘墉的父

清朝官职等级

>清朝官职等级>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

清朝第一贪官和长什么样

和是终乾隆一朝最受宠的一个大臣,生前位极人臣、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那么和为什么这么受宠呢?据说和他的长相有关。今天我们来看看和画像。清朝的数位皇帝都信奉佛教,乾隆皇帝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对佛教宣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