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想过“乾隆死了我怎么办”

Posted 军机

篇首语:不怕山高,就怕脚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未曾想过“乾隆死了我怎么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未曾想过“乾隆死了我怎么办”

2、历史人物 韩德让是谁

未曾想过“乾隆死了我怎么办”

乾隆即位以后,在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无定员,由皇帝指定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军机大臣的值班房在隆庆门内的北侧,军机章京的值班房在隆庆门内的南侧。

军机处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来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划与执行的中心,地位远远高于内阁,因此日常事务相当紧张。军机处的办事程序,一般是:每日寅时(凌晨3-5点),军机大臣及章京先后到岗,内奏事处太监发下经皇帝批阅过的奏折,军机章京分送各军机大臣翻阅,如无特旨,汉大臣只看汉字折,满大臣只看满字折,这就是所谓的接折。卯刻(早晨5~7点),乾隆皇帝晨起,进膳后批阅部院本章及各督抚折子,大约辰刻(上午7~9点)左右,开始召见大臣,也就是叫起。军机章京事先把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另贮一黄匣,在叫起的时候交军机大臣捧进去请旨,这就叫见面。军机大臣和皇帝见面后退出,召军机章京面授皇上旨意,分别交各章京起草缮写,人各一通,如有字数过长或急需缮递的,则由几个人分纸速写。旨稿缮写完毕,交达拉密(领班章京)核校,然后贮进黄匣,送军机大臣阅看,详酌无误之后,这才交内监传递送进,这叫述旨。内监们往往穿梭往返,络绎不绝,相当繁忙紧张。

当军机大臣的,因为要当面奉旨,要快速准确地记下皇帝的指示,因此除了熟悉前朝、本朝各种律例之外,第一,头脑反应必须敏捷,要求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第二,记忆力必须超强,要求具备博闻强记、随问随答的本领。这样的官员,年纪太大,当然是很难对应的。

乾隆三十八年的军机处,几个满汉军机大臣的年龄是:汉臣刘统勋七十五岁,刘纶六十三岁,于敏中六十岁,袁守侗五十一岁,梁国治五十一岁;而满臣中,除阿思哈、丰额、索琳年龄不清楚外,舒赫德六十四岁,阿桂六十岁,庆桂三十九岁,明亮三十八岁,福隆安约四十岁左右,福康安约二十岁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对于政务繁忙的军机处来说,已经不是偏老,而是已经嫌老,可能多数人都感到精力不济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培养一批年轻、精力充沛、具有敏锐政治眼光、处事干练决断,而且完全忠于自己的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和|恰恰就具有这样的特长。那一年,和|二十三岁。两年之后的乾隆四十年,和|二十五岁。闰七月,值乾清门。十一月,擢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就是正二品官了;再过一年,乾隆四十一年,和|二十六岁。正月,授户部侍郎。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他才二十六岁,就当上了户部侍郎,这可是总管全国财政的从二品副部长级大官,还是赏戴一品朝冠的呢!没有真才实学,光靠自己吹牛、靠皇帝赏识,恐怕是做不到的。何况所有这一切升迁,都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实际上只在一年的时间中完成的。古往今来,还有谁比他升得更快?

正因为和|知道有钱不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爱权才会遭到皇帝的怀疑,因此,他终其一生,绝不拉帮结派,也尽量不和王公贵戚多来往。他只求自己的一人之下,安享太平富贵。

和|终其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就在于他没想到乾隆死了我怎么办。他十分明白,只要乾隆不死,他就不会倒台。那是他的一把铁杆保护伞。只要自己不和乾隆争权,乾隆就不会下决心搞掉他。第一,乾隆还要依靠他,仰仗他,甚至离不开他;第二,他知道乾隆也不是一个卸磨杀驴的市井小人。但是,乾隆不可能长生不老,他一旦死了呢?

和|当然不傻,他虽然不拉帮结派,但不等于他手下没人,缺乏智囊,从来不考虑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问题正在于他不想参与王子们的皇位之争。康熙鉴于皇位的继承引起了手足相残,定下了既不立嫡也不立储的决策,雍正、乾隆也恪守谨遵,表面上看起来,宫廷内的皇子之间,像是一潭死水,波澜不兴,但是水面底下,实际上却是暗流汹涌,从来没有静止过。面对这样的局面,和|也感到十二分为难。让谁当太子,并不是皇族或王公大臣们投票选举产生,而是由皇帝经过考察一个人作出决定。以和|的所处地位加上他的聪明睿智,他不是不可能从乾隆的口气中探索到皇储的人选。问题在于:乾隆早就下了决心,要做六十年皇帝,那么,不言而喻,长子、次子等等,就不可能考虑了。等到乾隆退位,长子、次子也都六十多岁了,一个老太子登基,能做几天皇帝?何况乾隆的长子、次子早都死了。所以,皇储必然是年轻的皇子,倒是可以猜想得到的。问题就在于乾隆对诸皇子的考察非常细心,尽管他心中也许已经有了定见,可是第一还要继续考察,第二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已经决定了的人选,就有可能推倒重来。何况乾隆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在立储这件事情上,从来不透露丝毫口风呢!因此,对和|来说,这也是一场赌博。找对了主儿,固然对自己的今后有莫大的好处;如果一旦押错了赌注呢,不但自己将会成为宫廷斗争中的牺牲品,全盘皆输,万一被乾隆看出来了,只会两头不讨好,导致仕途的立刻终结!

所以,和|权衡轻重利弊,作出了不投靠任何一个皇子、不参与夺储的任何活动的决定。这也可以说是他聪明的决策。

聪明人也有反被聪明误的时候:当和|从乾隆那里得到将要传位给嘉庆的确切消息,他还是沉不住气,提前一天,给嘉庆送去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对嘉庆的拥戴。结果,马屁拍到了马脚上,嘉庆及其智囊,早就已经决定牺牲和|,从而解决大权旁落的问题和国库空虚的难题;于是,和|这一举动,反倒授人以柄,成了嘉庆扳倒和|的第一件口实:二十宗大罪中的第一件!

古往今来,凡是被宠信的人,不外乎人才、庸才、草包这样三种人。

只有精明强悍的主子,才会宠信人才;如果主子本身是草包,他所宠信的人,绝大多数是兄弟或小舅子之类,只要是内亲,不管他是不是草包,都一律重用。这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逻辑。如果主子本身是庸才,他倒是不会用草包,但是往往不善于使用人才,不是自以为是,就是不放心不信任,结果所用的只能是和他一样的庸才。

乾隆皇帝是个英才。非万不得已,例如出于母后的说情,他一般不会任用庸才。用,也有限制,不会出格。在任用和|的问题上,正因为他自以为看准了和|是个英才,所以才加以重用,而且不是一般的重用,而是十分破格的重用。

反过来说,如果和|不是一个真正的英才,乾隆朝人才辈出,也不会如此破格重用一个才二十多岁的半大孩子!

一个朝廷,外有礼户吏兵刑工六部和翰林院、都察院,内有内务府,尽管都重要,都不可缺少,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一个钱字。没有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你有最好的将军和士兵,外敌来侵略,内敌在造反,没有钱,军队寸步难行。即便在和平时期,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转,特别是皇宫内廷豪华奢靡的花销开支,数量之大,也十分惊人。乾隆登基之后的前几十年,有康熙、雍正给他打下的经济基础,倒是还能应付自如;但是一则连年用兵,二则乾隆是个穷奢极欲、贪图享受、生活靡费的人,还特别喜欢游山玩水,收藏珍宝,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所以到了乾隆四十年和|出现的年代,不论是国库还是内帑,都已经捉襟见肘、外强中干,不容易维持了。

我们很难琢磨,乾隆怎么会想到并决心把整个国家的财政和整个皇家的内帑都交给一个从来没有管理过如此巨大钱财的、二十几岁的半大孩子的。—这可是国家的命脉,万一出了纰漏,那可是无法收拾的呀!

奇怪的是:这个并没有管理财政经验的小伙子,居然把国家财政和内务府钱财全都管得井井有条,不但没亏空,反倒有盈余了!乾隆前四次下江南,和|年纪还小,没有赶上;至少第五、第六两次,和|居然能够想尽一切办法,不动用内帑,发动江淮富户出钱接驾,让乾隆皇帝舒舒服服地尽兴而回。要知道,皇帝出游,那可是一支上千人的消费大军,不是简单轻易就能打发的!

这就是和|的本事,这就是和|的过人之处,也难怪乾隆对他越来越放心,视他为肱股之臣了。

和|用各种方法聚敛钱财,说乾隆皇帝不知道,那就是把乾隆看成白痴了;但说乾隆知道得一清二楚,则又过分高抬了乾隆皇帝的能量。恰如其分的评价,是乾隆心中明白,知道和|有钱,也知道和|的钱并不完全是贪污所得。和|是个理财能手,能给国家政府理财,怎么就不能、不会给自己理财了?他经营土地、钱庄、商店、典当,哪一样不是赚钱的买卖?

乾隆皇帝既然知道和|有很多钱,而且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很有可能是贪污所得,那么乾隆为什么能够容忍他在自己鼻子底下贪污敛财,而不加以处置呢?

乾隆的心态其实很简单。第一,和|是个能人,而且是自己所倚重的能人。只要你没有谋反的心思,没有皇权的欲望,对我的政权没有威胁,我大可以不用着急,你先好好儿地帮我干活儿吧。等到你不听话了,或者我需要你的钱了,我什么时候想动你,就什么时候动你。第二,这笔巨大的钱财物资放在和|家里,皇帝很放心。因为和|是个守财奴,他的钱财,只有进来的,很少甚至没有出去的,不会像清官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笔钱就会撒出去。何况那个时候还不存在贪官向海外潜逃一说,也不可能将贪污的巨款存到瑞士银行或秘密转移到海外的子女那里去。所以,和|聚敛再多的钱物,也只是藏在他自己的家里。不论是国家的大金库还是个人的小金库,反正都在国内,也就全都是皇家的。第三,有一个观点,好像还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和|虽然是在嘉庆四年栽倒的,但是嘉庆初年,乾隆还是太上皇的身份。和|虽然是乾隆的亲信,但是总不如自己儿子亲,何况这是继承自己大统的儿子?因此,也绝不排斥乾隆曾经对嘉庆明说或者暗示:在我活着的时候,你先不要动和|,等我寿终天年,你想怎么处置和|,我可就不管,也管不着了!

总而言之,和|是个聪明人,但是,乾隆比他更聪明。

历史人物 韩德让是谁

古以来,男子拥有三妻四妾似乎已经成为了世间常态,而在中华封建文化中,作为女性就应该遵从三从四德的规定,即使在丈夫死后也应该为其守寡,做个贞烈女子。>然而,世人却未曾想过,这个女子心中也有不甘心,她也不愿意自己的未来日子在寂寥中度过,没有一个爱自己之人的陪伴。不过这样的规律并适用于一些有权有势的女子,更不适用于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中的女子,最为著名的当属萧太后。> >很多人都听说过萧太后的名字,此人名为萧绰,小字燕燕,与杨家将的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萧太后可谓是一名奇女子,此人自幼便聪明伶俐,因此在自己夫君死后,年幼的儿子登上皇位之时,她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才华,在其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虽然萧太后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成就,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她内心的空虚,身在高位反而令其感到十分落寞。其实,萧绰本是不愿意进入这个宫墙之中的,幼时的她也有着一颗少女之心,只想要嫁给一个长相俊俏并且有才华之人,而韩德让正好满足了这位少女的所有幻想。幸运的是,二人交往后均对对方表现出了很好的好感,甚至快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但是上天似乎给二人开了一个玩笑,辽景宗登基后,萧绰因为自己父亲救过皇帝而被选如入宫中,三个月后又被晋封为皇后,这也注定了萧绰与韩德让已经没有了机会。韩德让对此十分伤心,在家里的安排下娶了妻子,两个人的生活越走越远。>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几年后,在公元982年之时出现了转机,辽景宗在出猎途中病逝,留下萧绰与年幼的儿子。辽景宗想必是十分爱萧绰的,他临终前留下了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自此,辽国的军政大权掌控在了这个二十九岁的女子之中。> >丈夫的逝世使得萧绰的心中十分落寞,再加上此时朝政之事繁多,国家政权不稳定,使得她心力憔悴。此时的萧绰十分渴望能够拥有一个依靠,和自己一起面对这些困难,于是她想起了自己的初恋——韩德让,她甚至想要改嫁给韩德让,而这在当时契丹的风俗之中是被允许的。>萧绰是个实践派,找到机会便向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当国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两人就这样私定了终身。然而,此时的韩德让是个有妻子之人,二人的交往只能在暗中进行,这让萧绰十分不满,因此她狠下心来对韩德让说:杀了你的黄脸婆,和我在一起吧。初恋很多时候都是男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一个女子,韩德让也不例外,而他爱萧绰甚于自己的妻子,亦或者他对于妻子并没有感情,因此回去后,马上将自己老婆杀死,与萧绰过起了形影不离的同居生活。

相关参考

未曾想到,一个农民解开了武则天的千古谜团?让我们重温一下

未曾想到,一个农民解开了武则天的千古谜团?让我们重温一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近些年,伴随着央视二套的《鉴宝》、《艺术品投资》、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等鉴宝节目的诞生,鉴宝逐渐走入了更多

未曾有过一败,谁才是公认的第一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闪烁着很多璀璨的将星,但是究其一生从未尝败绩的确是屈指可数。那么都有哪些将军一生都未尝败绩呢?谁又是公认的第一呢?第五名:吴起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

未曾发生就悄然散去的,两个巅峰帝国的对决

公元一四零三年春,中亚撒尔马罕城,六十余岁的帖木儿帝国大汗最后凝望着他壮美的宫殿,以及手下望不到一望无边的士兵,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行军。帖木儿本是突厥化极深的蒙古黄金家族旁系后裔,年轻时因为战斗

未曾发生就悄然散去的,两个巅峰帝国的对决

公元一四零三年春,中亚撒尔马罕城,六十余岁的帖木儿帝国大汗最后凝望着他壮美的宫殿,以及手下望不到一望无边的士兵,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行军。帖木儿本是突厥化极深的蒙古黄金家族旁系后裔,年轻时因为战斗

纵使城头变幻大王旗,也未曾被废黜,仓储制度究竟有多重要

"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无论现今照样古代,人们都十分正视未雨绸缪。对某种必需品或是有价格物品进行贮备不光能以备不时之需,还能够待价而沽,获满意料之外的收获。前人更是将贮备成长成为一种完美的系统

二战时期德国一个十分神秘的组织,很多人都未曾听说,但真实存在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之前很多小伙伴们一直私信小编,让小编出来讲讲纳粹的「”生命之泉计划是怎么回事?”二战时期德国有一个十分神秘的组织,名叫「”维利会”。这个组织研究的都是一些神秘力量,特别玄乎。

赵云与张飞未曾交过手,究竟谁的武力更胜一筹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战乱不休、跌宕起伏的三国时代,确实涌现出大批绝世猛将,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皆为万里挑一的牛人,在精彩绝伦的三国时期,留下浓墨淡彩的一笔。若论知名度,五子良之与五

中国这五大姓氏,从古至今未曾衰弱过,有没有你的姓呢

姓氏文化起源于伏羲时期,那个时候还是母系社会,上古八大姓氏为:姬、姜、姒、嬴、妘、妫、姚、妊。后来发展到了父系社会,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起来把蚩尤部落消灭了,中华大地上就只剩下炎黄部落,而后代也被称

诸葛亮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对蜀汉取而代之的主观想法,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外人不得而知,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诸葛亮的内心价值观念和外在表现形式两方面来进行推测。一、从诸葛亮的内心价值观念来看诸葛亮拥有政治家

他的存在令欧洲颤栗,若成吉思汗与他一个时代,胜负未曾可知

作为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他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在连歼西夏、金国等国后,数年内,便横扫欧亚大陆,令世界各国闻风丧胆。而除了宋朝借助地形优势死守数十年,令蒙古感到意外。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