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帝为何要废除长城

Posted 游牧民族

篇首语:知识越多越令人陶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康熙帝为何要废除长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康熙帝为何要废除长城

2、李世民与康熙皇帝究竟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清朝康熙帝为何要废除长城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秦筑长城,别内外,界中国

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大行包举宇内之志时,其宿敌匈奴正纵横于北方辽阔的草原上。早在战国时,匈奴铁骑不断劫掠内地,地处北方的赵、燕、秦三国深受其害,遂各筑长城防御。秦统一天下后,利用三国故长城,连为一体,西展至临洮,东延至辽东,筑成万余里的土石防御工程,其主观意图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侵,但长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已远远地超出了单纯的军事用途。

长城外,从西北,经北部,到东北的西部,简称三北,是广袤万里的草原地带,由游牧民族占据。长城之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的分隔,于是在古人的认识中,就形成了内外这样一个新的政治地理概念。正如《后汉书》所说: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秦修筑的长城,同自然界的山河一样,是区分内外民族与文化的分界线。此后历代官方乃至民间所说的内外,概以长城为界。

长城之设,逐渐引起人们中国观念的重大变革。早在西周时已使用中国这个称谓,但它与当代以中国为国名完全不同。西周所称中国,是指西周王室居于众部族及诸侯的中心地域,即天下中心之国,后推而广之,凡遵奉周礼的诸侯国,统称为中国,这里既包含血缘亲族,又包含不同地域的非血缘的政治文化同一体,但最根本的内涵,还是以文化异同来加以区分的。秦并六国,废分封,置郡县,全国统于中央,不分地域,不分文化异同,凡属郡县辖境,均在中国的疆域之内。长城的出现,改写了中国政治地理及国家疆域的旧概念,将所辖北方疆域一直推进至长城脚下,这意味着秦代中国已突破此前的狭小范围,其地域空前扩大,人们对中国的认识也逐渐放大。《汉书·西域传上》写道: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这段话,生动地概括了长城修筑后人们对中国的新认识。界中国,就是长城为中国之竟(境)界也,即指华夏民族与长城外游牧、渔猎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而并非国界。

历代修长城,大一统受阻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崭新局面,这是商周以来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原为儒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着《春秋》,意在尊崇周王,反对国家分裂,维系全国一个政权、一个统治者,这就是大一统的本义。秦修长城,就把大一统扩展到长城脚下。汉以后历代能否突破秦的局限,将大一统发展和扩大到长城外,关键取决于能否真正统一长城外三北地区的诸游牧民族。历代王朝所称外患边患,几乎无例外的来自这里,二十四史中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记录。

自秦至清初,上下两千余年间,生息在三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十分活跃,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党项、回纥、高句丽、突厥、蒙古、契丹、女真、满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频频进攻中原,构成对中央王朝的长久威胁。因此,历代王朝承袭秦制,反复修筑长城,以其为国家安全之保障。比较各代修长城,又以明朝为最。自明太祖洪武十四年筑山海关,迄至崇祯帝亡国前,明持续修筑长城,长达250余年。工程之浩大,修筑之完备,长城之绵长,都创中国历史之最。

历代修长城,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边患,挡不住游牧民族的铁骑奔驰,却严重阻碍国家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把三北少数民族限隔在长城外,不能真正行使国家管辖权,只满足于定期朝贡,实际上只是维持表面的统一,当中央王朝衰弱,或者某一游牧民族变得强大时,原先那种松散的政治隶属关系就会被打破,冲突或战争就不可避免。清以前,历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北的民族问题,其大一统一直徘徊在长城一线。

康熙帝废长城,天下一家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即位时,除了台湾,全国大陆重新实现了统一,当台湾归入版图后,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统能否巩固,尤其是能否进一步发展,同历代一样,关键取决于三北游牧民族的动向和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长城又是一大关键。

康熙二十八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北之一的东北趋于安定。二十九年,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公然发动战争,侵夺内外蒙古,直接威胁京师。康熙帝毅然决策征伐,很快就阻挡住了噶尔丹的攻势。次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圣祖实录》)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废除土石工程长城,力主构筑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是大一统理论的划时代突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李世民与康熙皇帝究竟为何要公开贬低长城?

长城就像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中国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作历史的陈迹,却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象征,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被历代帝王沿用长达两千余年,可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长城却被废弃了。

这是为什么呢,皇帝为何不需要长城了?不过觉得长城用处不大的并非只有康熙一个皇帝,至少有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皇帝也持这个立场,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先说李世民对长城的看法。网友们都知道大唐帝国是从隋朝废墟上建起的,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鉴于隋炀帝杨广“兴众百万,北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绵亘千余里,死者太半”(《隋书》卷二十四),大肆营造,虚耗民力的弊端,他就告诫手下说:隋炀帝这个人不知道用忠良的人才,也不知道善待老百姓,就知道天天修长城,劳财伤民,才被灭掉的。到了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的时候,突厥屡犯,边患日亟,鉴于秦汉以来防御匈奴的历史经验,朝廷里有不少官员建议李世民修长城。

可李世民认为:“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资治通鉴》唐纪九)在他看来,扫清外寇,消除边患,缔造和平,修筑长城并不是正确选择。他对大臣们说:“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新唐书·李勣传》)委派李勣,他看重的是“人才”;避免“劳民”,他重视的是“人心”。

在他看来,人才与人心,与长城相比,作用更加强大而持久。事实也是如此,唐朝政权经过“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强大的国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中古时代的中国,也只在唐朝首都长安呈现过。外敌的消除,国势的昌盛,其所依靠的恰恰不是长城。

再说康熙,康熙三十年(1691),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圣祖实录》)康熙帝总结了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

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相关参考

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为实现国家“大一统”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康熙为何要废弃长城

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大行“包举宇内”之志时,其宿敌匈奴正纵横于北方辽阔的草原上。早在战国时,匈奴铁骑不断劫掠内地,地处北方的赵、燕、秦三国深受其害,遂各筑长城防御。秦统一天下后,利用三国故长城,连为一体...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康熙为何要废弃长城

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大行“包举宇内”之志时,其宿敌匈奴正纵横于北方辽阔的草原上。早在战国时,匈奴铁骑不断劫掠内地,地处北方的赵、燕、秦三国深受其害,遂各筑长城防御。秦统一天下后,利用三国故长城,连为一体...

康熙天下一统却废长城

导读: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

简述清朝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三次亲征噶尔丹

康熙被称为文治武功臻于极致的难得的帝王,他的一生有诸多功绩,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呢?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吴三桂拥兵四十万的,为何会败给年仅19岁的康熙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他就是康熙帝。顺治帝的突然驾崩,让当时的清朝陷入了危难之中,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了遗诏,让玄烨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康熙帝。不过

清朝康熙帝陵寝棺材喷“鬼火”之谜

“知道自己中奖之后,我就决定要分给小蒋100万元。”11月3日上午,在省福彩中心兑领550万元大奖的荆州彩民汪先生(化姓)的一席话,让现场所有人意外,直赞他是“好哥们”。>  >  汪先生口中的小蒋,

揭秘康熙大帝缘何要废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崭新局面,这是商周以来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原为儒家的政治主张,著《春秋》,意在尊崇周王,反对国家分裂,维系全国一个政权、一个统治者,这就是“

康熙帝为什么要多次巡幸五台山

康熙帝为何多次巡幸五台山?顺治帝在入关称帝以后非常注重学习汉族的文化,在学习之余曾经召见高僧憨璞聪,高僧向皇帝讲述了佛学,从此顺治帝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博览佛经,所学的理论无不贯通.还请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