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Posted 国家
篇首语:阅读永远是获取知识面最为廉价的方法,没有之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人物 李鸿章有哪些贡献?西方各国是如何看待李鸿章这位重臣的
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李鸿章辞世,他的“政敌”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理路。“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的实际领导人,在中枢为恭亲王奕D,在外则为疆臣之首李鸿章。后来恭亲王被罢除,只剩下李鸿章独力支撑。所以,研究李鸿章,实则是理解这场运动,以及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何以延宕并失败的关键所在。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尤重军械,但轻制度与思想。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追索的疑问起点。两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这是晚清中国重大的挑战:是否以及如何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在当时,这尚以“远忧”的面目出现。
与此挑战相伴随的,对清廷来说更具生死性质的是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一延续14年的战争,虽然清廷最终未被推翻,但在扑灭太平军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的权力关系完全改变。纵观中国历史,皇权高度垄断与集中,至清达到高潮。这一朝,不仅没有所谓“相权”,甚至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一人而集天下之权,有清一朝,满人给真正创造出来了。
任何制度达到高峰,自必下坠,然后再造。席卷中国16个省(当时全国为18个省)的太平军,清朝的“国家军队”无力抗击,节节败退。作为一种替代,乡勇聚集成军,最后竟以曾国藩的湘军完成了平定太平军之乱的重任。曾国藩攻克武汉之时,咸丰皇帝即欲授他军务全权,结果当时的军机大臣祁`藻力谏:“本朝家法,无专用汉人督师者。曾国藩以侍郎在籍守制,无尺寸之柄,乃举旗号召,英贤云从,若再授以疆圻,复总师干,威权太重,恐非国家之福。”因此评论,曾国藩获权时间再次后延。地方军事势力的崛起,从“中央”的角度与利益观察,很难说祁氏的担忧没有道理。只是,时势造英雄,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曾国藩建功立业,不授权无可为继。由此,形成一个100年后才逐渐解决的军队结构性问题:兵为将有。后来的军阀横行,其源头在此。
历史出乎意料之处,往往在于它逸出思考之外,中国皇权制度之破坏,竟然是军队系统的“国有”变“私有”。兵为将有之后,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渐次形成:内轻外重、满轻汉重。对抗太平天国之“近虑”,形成的军队“私有”性质及其延伸出新的权重关系,是恭亲王尤其李鸿章解决“远忧”,为晚清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结构性条件。这一方面表现在,李鸿章作为地方领导人可以统领全国性运动;而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怪异的、合乎制度“地方领导中央”,又将遭遇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竞争。其内耗,超过想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将国家导入轨道;很遗憾,此际的中国,却是“弱中央强地方”,社会动员与国家动员,皆捉襟见肘。而我们的东亚近邻,曾经长期分裂而分散的日本,却以“撙王”为号令,统一了国家的意志,成功进入转型期。两国命运,也自此逆转。
到了甲午年,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竞争者日本,主动地挑起一场战争,希望借此战争来比较胜负。与这种寻衅求战相伴,清廷内部主战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形成主流。他们希望过去30年各种结构性的矛盾,由疆臣李鸿章领导现代化转型――所谓内轻外重格局种种,可以经此一役而彻底解决。有着多重含义与利益诉求的这场战争,无论李鸿章多么明白自己以及晚清中国实力不济,无力对抗,却难以逃避战争来临。
在相当的意义上,与日本之战,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尤其是这后面的,清廷内部的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才是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庞大中国进入现代化轨道过程中,掣肘何在约束何在。所谓传统中国,在此可以得窥。
当然,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可是,这个国家也输了。由此,历史逻辑显示出它残酷的一面:满清政府领导这个国家完成现代化转型,宣告不可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其前提,则是清王朝的崩溃。
历史人物 李鸿章有哪些贡献?西方各国是如何看待李鸿章这位重臣的
说到李鸿章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李鸿章是中国晚清一位著名的大臣,同时,关于李鸿章的讨论也还是有很多的。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起码也是鼓舞了人心,洋务运动就是一场爱国存亡的自救运动。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李鸿章有哪些贡献呢?是如何看待李鸿章这位重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中国近代史,晚清重臣李鸿章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批判他的人,认为李鸿章维护皇权统治,丧权辱国;赞扬他的人,认为他是晚清少有的务实能干的宰相。一个本该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物,偏偏又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实在是功过难评。
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李鸿章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尽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当时的西方媒体,把李鸿章列为“当世三杰”之一,与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并列;也有说法是与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李鸿章的老对手,伊藤博文评价他“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虽然在马关条约的谈判之中,二人你来我往交锋不断,并且对李鸿章极尽揶揄。但伊藤博文还是承认“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在日本人眼中,是李鸿章的存在,才让晚清苟延残喘,否则早就被列强蚕食殆尽。日本人如此夸李鸿章的原因除了他是清廷为数不多懂外交 的人之外,也是希望靠他与清廷沟通,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
西方人赞叹李鸿章“亦是前世纪中世界最为独特的英杰人物,作为外交家,他高瞻远瞩手段老辣,是国际外交中佼佼者。”美国总统格兰特甚至把李鸿章列为当时世界四大伟人之首,李鸿章出访美国之时,美国民众夹道欢迎,给他十分隆重的国宾礼遇,英国《泰晤士报》把他称作“东方俾斯麦”。但是,这些赞美的背后还是想拉拢这位晚清重臣,想在中国多捞一把。
德国人对李鸿章更是谄媚至极,甚至给他造了10米高的铜像。在德国,李鸿章受到超规格的接待,还与俾斯麦面对面会谈。然而德国人的心理,不过是想通过李鸿章给德国军工带来巨额订单而已。
就像李鸿章说的,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他就是一个裱糊匠,一生糊了座纸房子。外国人评价对他高,是因为他们还能看到房子,房子里好歹有个管家,管家好歹还能沟通,不像房子的主人一发疯就向全世界宣战。我们自己人呢,看到的全是裱糊的纸,四面漏风,住在里面饥寒交迫,干脆一把火烧了算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和自己的老师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是个不计较小节的人。他敢于任事,勇于担当,不怕吃苦,不怕挨骂,但也不亏待自己。曾国藩一辈子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虽说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但从世俗的角度讲,生活质量并不高,
导读: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个人可以说是从洋务运动之后整个中国后来90年的引领者,这两人属于不同阵营,却出自同一集团,都出于曾国藩的湘军大帐之下,不过当李鸿章还只是一介文书的时候,左宗棠就已经是杨秀清的
李鸿章之泪从17世纪中叶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西方列强的崛起都走了一条向外殖民扩张、掠夺别国资源、占领世界市场的发展道路。无论是19世纪以前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亚、非、拉各国的
作为梁山第二代领导人的晁盖,是四海闻名的英雄好汉,手下更有刘唐,三阮这些铁杆兄弟。晁天王之死是梁山第一悬案,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梁山泊最后覆灭也没有揭开它真正的神秘面纱。那么晁盖究竟是死于
导读:甲午海战之前,日本人评出当世五大伟人,分别是: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废奴总统林肯、中国大臣李鸿章、意大利统一者加里波第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李鸿章居于顺位第三,力压伊藤博文两肩,令人惊诧。李鸿章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先后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晚年入阁拜相,官至体任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光绪年间南洋张之洞派系与北洋李鸿章派系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与传统
梁启超曾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才识兼备的李鸿章在落日帝国里,却是一生秋风糊裱匠。清另一重臣曾国藩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曾国藩家书》,李鸿章除了落得个千古骂名,还留下甚么?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提到中国晚清历史,必谈张之洞,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因为这事,还时常遭到别人的弹劾!张之洞(18...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提到中国晚清历史,必谈张之洞,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因为这事,还时常遭到别人的弹劾!张之洞(18...
...起,其间项羽凭借灭秦巨功分封天下,称霸诸侯!而灭秦的另一主角刘邦却被封在偏远的汉中巴蜀之地。汉二年,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