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康熙钦点的接班人

Posted 贝尔

篇首语:说到底,还是“信仰使人快乐”!注意!并非道德使人快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谁是康熙钦点的接班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谁是康熙钦点的接班人

2、别哭,朕钦点你为状元

谁是康熙钦点的接班人

在清代历史上,雍正即位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难以解决的疑案。他本人特别强调两点:其一,他与兄弟宗室绝无仇怨,按照康熙的遗令,合理合法地承继大统。其二,所谓十四皇子说不过是他继位前后,一些对他不满的生事惑众的谣言。他说,皇考深知朕从无偏党,欲保全尔诸臣名节,故命朕缵承大统。(《上谕内阁》,雍正元年四月十八日)他指责兄弟及大臣(自继位)百日之内,淆乱朕心者百端(《上谕内阁》,雍正元年二月初十日)。对第一点,清史学界已有诸多讨论,并有截然对立的结论。一部分学者接受雍正的说法,认为他是合法即位;另一部分则针锋相对,认为雍正是篡权夺位。至于雍正强调的第二点,则甚少有人置喙。其实,后一问题同样至关紧要。在康熙去世前,雍正的政敌究竟制造了什么样的流言,北京城上层人士究竟是如何看待康熙的接班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了解雍正即位时清廷内部的力量对比,对理解雍正即位后的权力斗争不无助益。当然,这个问题比前一问题更难解决。对前者,我们尚可从康熙乃至雍正留下的诸多文献,做大胆的假设和推理。而后一问题,除了雍正及其手下过滤过的文献,再无其他第三方的材料来勘对官方文献的可信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清史专家金承艺先生继孟森先生之后,对雍正即位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所著《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去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金著于雍正继位问题用功至勤,所著论文,如集中所收《一项有关清世宗是否夺位的重要问题之探讨》,分析透辟,视角新颖,但在材料上,同它前后著作一样,仍局限于清廷遗留的史著和档案。这也可以想见当日雍正及其臣僚删毁文献之彻底。

值得庆幸的是,十八世纪的雍正皇帝可以在国内控制文献记录,却无法清除域外史料。英国医生约翰·贝尔(johnbell)的《从俄国圣彼得堡到亚洲诸地的旅行记》(travelsfromst.petersburghinrussiatovariouspartsofasia,1806年版),让我们有机会从其他来源审视康熙去世前北京城内出现的有关皇位继承的动态,从新的视角思考谁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贝尔,英国医生,出生在苏格兰,1718年作为沙皇俄国派遣的伊兹马洛夫使团成员,在京逗留三个多月。他对东方和中国兴趣浓厚,接到俄国政府的邀请后,欣喜若狂,把这次出使中国的机会视为上帝对他的厚赐。他和使团从圣彼得堡启程,穿越欧俄和西伯利亚,于西历1720年11月18日,也就是康熙去世前近两年,到达北京,在那里逗留了三个多月,于次年3月2日离开北京(页361)。

在京期间,贝尔和使团其他成员一道,多次受到康熙召见宴请。此外,他还和康熙皇帝的诸子诸孙、朝中王公大臣、在京的耶稣会士、来华的朝鲜使臣、入京的孔府家人,都有来往。他不仅参观皇宫王府,还访问北京的市场店铺,观察中国商人讨价还价的方式,记下满汉军民互相对骂的细节。贝尔长袖善舞,擅于交际,在短时间内就在中国人中交下几位好友。他的旅行记展示了一个繁荣文明程度在他眼里不逊于同时代西欧大都市的北京,与七十多年后另一位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对中国的观感大相径庭,是研究前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人的中国观的重要文献。更重要的是,他在京期间,将康熙逝世前有关皇位继承问题的所见所闻记入自己的旅行记。当时在京外国使臣(如朝鲜燕行使)虽然不少,但只有贝尔留下了清楚明确的记录,而且如下所述,贝尔在京期间,多次参加皇帝和皇子为使团举行的各种宴会,他的记录很可能是从当日权力斗争的中心人物获得的,堪称有关康雍之际皇位继承问题的一手文献。

贝尔在自己的旅行记中清楚记录了在北京听到的有关皇位继承人的消息,十四皇子勇猛善战,正在指挥和卡尔梅克人(当日西方人对准噶尔在内的漠西蒙古诸部的称呼)的战争,据说皇帝想让他继承皇位[itissaid,heintendsthefourteenthforhissucceffor(successor)](页342)。值得注意的是,贝尔尽管记录了这一信息,但落笔非常谨严,采用据说的方式。这与康熙去世前夕,一方面继承人选未定,继承问题讳莫若深,另一方面各派争夺加剧,有关消息纷飞的复杂诡异的政治形势十分吻合,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贝尔记录的可信性。不过,贝尔的记述也引出更多的问题,一个从未到过中国,不通任何中文的英国人,仅仅在北京呆了几个月,何以会注意到继承人问题,何以会对中国政局,尤其是康熙去世前夕的复杂多端的皇位继承问题有如此准确的把握和了解?谁敢向一个不通中文,不明底细的外国人,谈论大清国最敏感的权力传承问题?

从贝尔的旅行记看,他的消息来源至少有三。其一是康熙本人。贝尔到京不久,就和使团成员受到康熙多次接见宴请。席间,康熙告诉使团成员,自己年事已高,按照自然规律,将不久于人世,他希望自己能平平安安的辞世(页290)。当然,从贝尔的记录看,康熙在接班人问题上,倒是口风极严,没有半点透露。不过,皇帝即使未说,他的话一定会刺激贝尔对权力继承问题的好奇心。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并成为他第二和第三个消息来源的,分别是在宫中的传教士和皇子皇孙们。根据贝尔的记录,康熙召见他和使团其他成员时,都有耶稣会士在场负责翻译事宜。而且事后,贝尔和西教士有很多私下往来,也会讨论这类问题。此外,他和康熙的皇子皇孙来往频繁,或许就是由于他们的帮助,贝尔对北京复杂朝局的理解,很快就超出入门的水准。

贝尔进京后注意到,康熙有二十余子,按年纪长幼,排为皇长子,皇二子,皇三子等(页242)。第一位引起贝尔注意的皇子是康熙的三子允祉。1720年11月8日,贝尔进京前就见过同样进京的皇三子一行。不过,贝尔和皇三子没有直接交往,真正和贝尔有来往的是皇九子允K。12月8日,康熙盛宴款待包括贝尔在内的俄国使团一行。次日,允K就邀请使团成员到王府赴宴。宴会的奢华给贝尔留下深刻的印象,规模盛大,几乎持续整整一天,席间有音乐、歌舞和戏剧相伴……各式佳肴,一道接着一道,川流不息地端上来(页289-290)。当时皇十四子正在西陲,以大将军王的身份指挥作战,声望如日中天。如果允K认为胜利指日可待,席间大胆透露点皇位继承的某些内幕,恐是再正常不过了。除皇子外,贝尔医生还和康熙的孙子打过交道。据他说,有一位十四岁左右的皇孙到使团驻地参访过(页280)。从现存材料看,皇十四子的两个儿子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到贝尔来华时恰好十四岁。这位贝尔见过的皇孙可能是皇十四子之子,可惜,文献不足征,不能有更确切的结论。时下史家已经注意到雍正之子康熙之孙,即日后的乾隆皇帝与乃祖父的关系,甚至把康熙宠视弘历视为康熙选择雍正继承大统的因素之一。其实,皇十四子的两个儿子同样受到康熙的宠眷。根据清史学者杨珍发现的满文史料,允祯西征后,康熙特旨把他的两个儿子召至身边,亲自养爱。康熙对弘历的宠爱,究竟是哪一年,已经无证可察。或为雍正父子杜撰,亦未尝不可能。而康熙将十四子之子招致身边一事,从杨珍引用的满文史料看,就发生于康熙去世前不久。这位皇孙为何要到俄国使团驻地参访?或许是受乃祖乃叔热情款待西洋人的影响。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卷四曾说,皇十四子的支持者在康熙去世前就广造舆论,声言康熙欲传大位于允_(《大义觉迷录》卷四),这也被贝尔的见闻所证实。而且,贝尔的记录说明,在雍正即位两年以前,北京城中有关皇十四子要承大位的消息已经广为流传,甚至传入在京外国人之耳。在康熙六十年初,也就是贝尔在京期间,立储问题已成禁忌。在这种背景下,皇十四子继位说何以会大行其市呢?这是否来自康熙本人的某种暗示?当接班人问题成为政治禁忌之时,他却容忍偏向某一皇子的小道消息肆意传播,把这理解为乐观其成,也是可以成立的。退一步讲,即使它不是来自康熙本人的一种暗示,甚至是因康熙年迈而未来得及阻止的,它的流传,也证明了皇十四子支持者之活跃。

有了贝尔提供的新材料,我们就可以重新理解雍正初年的权力斗争。从现存雍正上谕看,允K在他继位之初,敢公然于王公大臣面前,诅咒訾骂(《上谕内阁》,雍正四年十月二十九日)。雍正明知诸弟不服,仍然好言相劝,继位几个月后,还安抚他们说,朕承皇考大统,自临御以来,诸王大臣人人得享太平之福。朕并无此时姑且容忍,待一二年后渐加诛戮之心。在和他兄弟的权力厮杀中,雍正在继位之初的两三年中,一直步步为营,软硬兼施,逐步削夺康熙其他皇子的势力和权力,直到雍正四年,他才最后采取行动,将允K等人或打入监狱,或入监后暗害至死。他为何要容忍如此长时间,待到雍正四年才动手呢?真如其所言,顾念兄弟之义吗?根据贝尔书中的新史料,就不难看出,雍正继位之时,实际上是另有苦衷。首先,康熙委以十四皇子平叛重任,宠遇异乎寻常,使得他的支持者相信,皇位已经唾手可得,因而暗造舆论,宣称康熙已选定接班人,并拉拢人心,为登位做准备,使日后的雍正皇帝在舆论上处于不利的位置。而康熙的去世实属突然,并未如雍正后来所声称的那样,在临终时明确选定他为接班人,留给他继承大统的法理依据。因此,尽管雍正凭借隆科多的军事支持,迅速控制京师,瞬间夺取权力,但事属突然,不能短时间内让人心服口服,为解一时之窘,雍正只得妥协,以争取反扑的时间。雍正继位初的尴尬处境,反过来又说明康熙钦定雍正为接班人的说法,确实大可怀疑。

最后一个问题,贝尔为何没有交代消息来源?这个问题或许与当日贝尔对北京的观感有关。在一些强调清朝闭关锁国的论者看来,1720年的北京或许更像世界主流信息外的孤岛。不过,贝尔的印象可能不会如此。在他逗留的三个多月,不仅和法国、葡萄牙、意大利传教士交往甚多(页295,296,297-300,303),还见到教廷遣华使团的成员(页295)。一个英国人能在短时期内,在遥远的远东都市见到如此多西方人,他恐怕不会视北京为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封闭天地。当然,这固然与康熙对西教士的优礼,以及当日清廷和教廷围绕礼仪之争正在进行交涉的特殊背景有关。但是,无论如何,这会使他对清朝掌握西方信息的能力有与后人不同的估计。如果贝尔在他的旅行记中公布确切的消息来源,出版后很有可能为朝廷得知,对提供者无疑将是灭顶之灾。有鉴于此,他在这个问题上采用据说的方法,不失为一种保险而稳妥的方式。当然,这仅是作者一种推断,是欤非欤?尚祈通达之士指正。

英国医生约翰·贝尔在京期间,多次参加皇帝康熙和皇子为使团举行的各种宴会,他的记录很可能是从当日权力斗争的中心人物获得的,或为有关康雍之际皇位继承问题迄今尚未为人注意的一手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别哭,朕钦点你为状元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就能混的不错。但是,对于古代的寒门学子来说,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十年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在清朝康熙年间,一位考生在殿试结束时试卷还没有做完,急的号啕大哭,皇帝笑着对他说道:“别哭,朕钦点你为当科状元。”

此人名叫李蟠,江苏徐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李蟠读书很有功,加上天资聪慧,三十来岁就考中了举人,从此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李蟠志向远大,并不满足于举人的功名,依旧每天挑灯夜战,为了会试而继续奋斗,左邻右舍无不对称赞有加,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

康熙三十六年,李蟠带着亲朋好友的期望,独自一人来到京城参加会试。考试结果出来后,李蟠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了殿试的资格,内心非常高兴。之后,康熙皇帝亲自出题,并且亲自作为主考官,只要李蟠能够再次入围前三甲的话,至少能成为探花。所有考生都很激动,李蟠也不例外,他甚至激动到大脑出现了短路,好大一会才恢复过来。

考试的时间过得很快,正当李蟠奋笔疾书时,皇帝下令把考生的试卷全部收上来。一时间,李蟠不知如何是好,毕竟自己还没有做完,如果就这样把试卷交上去的话,肯定不能取得一个好的名次,他非常的不甘心。由于心里太急,他竟然号啕大哭起来,康熙听到他的哭声后,感觉非常纳闷,因为在此之前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于是,康熙就走到李蟠的面前,问他为何大哭,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李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我的试卷没有做完,但并不是我不会做,而是时间不够,希望皇上开恩,能让我继续答卷,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都无怨无悔。”康熙觉得李蟠为人很诚实,未来一定是个不错的官员,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然后,康熙就对他说道:“试卷你就不用继续做了,朕要提问你几个问题,只要你能顺利地答出,就能成为状元。”李蟠感激的不行,连连点头答应。因李蟠对康熙提出的关于军政、吏治、河防等问题见解独到,让康熙皇帝非常满意,当场就钦点他为状元,并说道:“你以后要好好努力,不要辜负朕对你的期望。”

相关参考

谁才是康熙钦点的继承人

在清代历史上,雍正即位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难以解决的疑案。他本人特别强调两点:其一,他与兄弟宗室绝无仇怨,按照康熙的遗令,合理合法地承继大统。其二,所谓十四皇子说不过是他继位前后,一些对他不满的生事

别哭,朕钦点你为状元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就能混的不错。但是,对于古代的寒门学子来说,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十年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在清朝康熙年间,一位考生在殿试结

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谁是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

谁是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今年播出的电视剧,穿越回清朝和雍正谈恋爱的挺火。不禁让我感叹康熙他老人家,您说您生三十多个儿子,最后弄得九子夺嫡,混乱不堪,不累呀?就不说儿子多了乱吧,那您几十个老婆,要弄得后宫

康熙选择接班人的智慧和手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君王、皇帝多如牛毛,其中,能够与唐宗宋祖那样具有文韬武略的皇帝相媲美的不多,而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就是这不多之中的佼佼者。一般说来,被后世誉为“祖”的都是开国皇帝,可康熙

康熙是怎样选择接班人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君王、皇帝多如牛毛,其中,能够与唐宗宋祖那样具有文韬武略的皇帝相媲美的不多,而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就是这不多之中的佼佼者。  一般说来,被后世誉为“祖”的都是开国皇帝

康熙心中接班人不是雍正是他,曾两立两废,恨铁不成钢

皇家一向重视子嗣,其用意也无非是在选择下一任皇帝时能多一个选择。要说香火旺盛,康熙一定名列前茅,他一生膝下共有35个儿子,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好,他的儿子们大多数出类拔萃,不愿只做王爷,心里都惦念那

清朝皇帝接班人教育

据说,清朝的皇族教育模式为历朝最好。但是:如果今天,我们的学生按清朝皇子的教育训练模式,不知道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个?从一张课表看皇帝接班人教育――满清皇族教育1.一天的课表《康熙起居注册》等书记载:康熙

玄烨的几儿子继位,康熙皇帝死后是他的第几个儿子接班登基当皇帝

康熙皇帝死后是他的第几个儿子接班登基当皇帝?康熙皇帝死后是他的第四个儿子接班登基当皇帝,即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

揣36个馒头进考场

李蟠,生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李蟠36岁中举,43岁钦点状元,1697年参加殿试时,因为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被康熙皇帝钦点为一

康熙废太子之谜

康熙废太子之谜  。康熙有36个儿子,活下来的有24个。康熙晚年,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任何一个王朝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接班人问题。选谁做下一代皇帝,成了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按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