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李鸿章为何大开杀戒

Posted 总督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1900年李鸿章为何大开杀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1900年李鸿章为何大开杀戒

2、历史人物 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为何出丧时大开杀戒

1900年李鸿章为何大开杀戒

[史海秘闻 历史秘闻]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黑运动,席卷了广东。这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到任后的第一把火,也是在他短暂的任职期间内唯一的一把火。他动用了陆军、海军以及民兵(乡勇),高密度、大兵力出击,重拳打击广东各地十分猖獗的黑恶势力,并且从中央要到了特殊政策――“就地正法”的杀人权。一时之间,广东各地城墙上、要道旁,纷纷悬挂起血淋淋的首级。

据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日记里记载:人们告诉他,李鸿章在广东处决的“盗匪”,多达五六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从1900年1月18日李鸿章到达广州,到当年7月17日离开广州北上,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平均每个月的处决人数高达近万人。

究竟是什么,令这位已经77岁的风云人物,如此大开杀戒?

复出

李鸿章在政治冷宫中,足足憋了4年。

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一人承担起了几乎所有的政治责任和军事责任,一切荣誉和实权被剥夺殆尽。

戊戌政变之后,与后来主流史家们所描绘的不同,除了操切的人事体制改革之外,一切改革并没有停下来。重新回到舵手岗位的慈禧太后,要面对的依然是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建设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财政收入。要应对沉重的对外赔款、要养活日益膨胀的官僚队伍、要进行成本不菲的各项改革、要维持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光靠钱是不行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这是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位当家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1899年11月24日,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发圣旨,任命李鸿章担任商务大臣,前往各通商口岸考察商务。这一任命,对李鸿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解冻开始了。

12月1日,新任商务大臣李鸿章陛见。他向太后和皇帝表示,自己将先对天津的商务进行考察,估计需两个月,春节之后再到烟台、青岛、上海等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考察――此时,离春节正好还有两个月。

此时的通商大埠广东,并不安宁。法国人终于得到了广州湾(今湛江)这个“势力范围”,开始圈地划界,频繁地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遂溪的民众甚至在官员带动下,武装起来,与法军开战,局面相当混乱。同时,英国商轮在广东水面、尤其是西江上不断被劫。劫匪都是当地人,杀人越货时让洋大人们充分享受到了“国民待遇”,该杀照杀、该抢照抢。12月11日,英国驻华公使向总理衙门发出了措辞严厉的照会,鉴于广东盗风甚炽、英轮数被劫掠,英国军队将自行打黑剿匪。广东这个外交纠纷的热点和难点再度困扰着北京。

此时,中央从外交、财政等大局出发,必须换上一个有能力和魄力的人,去掌管大清国的南大门。没有人比李鸿章更为合适的了。于是李鸿章代理两广总督的任命,迅速宣布了。

12月23日,《纽约时报》记者将写好的一篇报道交给了邮轮送回美国总部,这篇报道的题目是《李鸿章掌权》,副标题则是“在太后的恩典下出任两广总督”。这篇报道简要回顾了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的坎坷仕途,认为正是慈禧太后在一直为李鸿章保驾护航。而李鸿章刚得到的两广总督位子,看似光鲜,却是一只“内饰刺刀的笼子”,不仅要面对法国这样咄咄逼人的外敌,还要对付北京的政敌们(《纽约时报》1900年1月17日)。

黑道

李鸿章要在广东尽快站住脚,使“朝廷无南顾之忧”,必须解决一个棘手而迫切的问题:社会治安。

“平安广东”已经在很长时间内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粤东盗甲天下”则是全国人民几乎家喻户晓的说法,也成为困扰广东历届官员的首要难题。

张之洞在1885年担任两广总督时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粤东山海交错,民情犷悍,盗匪之炽,甲于他省。”岑春煊在1898年出任广东布政使,陛辞时光绪皇帝嘱咐他:“广东土匪甚炽,到任后宜设法剿办。”

媒体对广东治安的败坏,也是深恶痛绝。1897年1月澳门《知新报》说:“地球各国,盗贼之多,以中国为最;中国盗贼之多,以广东为最。”1899年11月的《广东日报》,在《说贼》一文中说:“今日广东,贼之密布如棋局,遍地皆贼,官无文武,皆以防贼为虑;家无贫富,皆以防贼为虑……翻阅省港各报,其内地纪闻一栏,纪贼之现象者,十事而六七。”

自入清以来,广东长期活跃着号称“反清复明”的众多地下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帮会的政治色彩褪去,成了更为纯粹的黑道。粤海关在一份报告中也说:“这个著名的三角洲一向拥有无法无天的坏名声,而且自古以来一直是‘海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土匪出没的所在。”

打家劫舍的“盗匪”与帮派会党合流,成为典型的黑社会,组织严密,装备精良,声势浩大。这些黑帮,通过“拜会”等方式,扩充队伍、收取会费,再通过绑票勒索、强收保护费、开设“黄赌毒”等,形成了庞大的“黑色经济”,俨然成了“二政府”,令广东实际上处于黑白两道共管的局面。

“黑道”盛行,不稼不穑,成为广东社会的巨大问题,民众不仅要供奉穿制服的政府,还要供奉这些不穿制服的“二政府”,这两种“政府”的界限也随着内忧外患频仍而不断模糊。

以军警为例,为了应对列强入侵和维持社会稳定,广东与全国一样,不时需要招兵买马扩充军警力量。不少黑道人士因此流入军中,这虽然有效解决了兵员的问题,却令军纪更为败坏。士兵公然穿着军服入室劫掠的报道,也时常见诸于报端。

而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往往在内忧外患略有好转后,就立即遣散新募的军队,却又难以妥善安置退伍军人。这些军人,无论之前出身黑道还是白道,此时面临着下岗,不少干脆带着武器加入了帮会。张之洞曾报告中央:“近年海防多事以来,各路投营遣撤之游勇,纷至沓来,纷纷勾结土匪,打单吓财,入村拦路,劫掠惨杀。”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匪患”,广东又不得不经常加强“警力”。

要打黑,就牵涉到经费筹措的现实问题。治安之外,各项洋务改革举措,也都需要大笔经费,如何寻找新的财政税收增长点,就是每任广东督抚必须面对的难题。

郭嵩焘在担任广东巡抚时,有一次例行抓赌,被抓的一个赌商斗胆提出,愿意缴纳高额罚款,代替受刑。这大大启发了郭嵩焘,之后,“以罚代禁”便成为广东治赌的土政策,罚款收入也成为地方财政新的增长点,皆大欢喜。

1875年,新任广东巡抚张兆栋有点书生意气,宣布严禁赌博,结果导致广东的赌徒大量流入澳门,仅“闱姓”一项,澳葡当局每年就能获得30万两白银的税收,自此奠定了澳门博彩业的基础。但这种“利权”的流失,大大刺激了广东的爱国人士们。在他们的呼吁下,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后,得到了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著名的湘军将领彭玉麟的支持,说服中央同意放开“闱姓”赌博,公开招标,每6年为一个承包周期,承包费用高达440万元,相当于每年73万元,掀开了赌博合法化的红盖头。在出任封疆大吏前,张之洞以高唱道德高调而闻名,如今则被人嘲讽为:“八表经营,也不过山西禁烟,广东开赌”。

吊诡的是,赌博合法化虽然能为政府带来丰厚的“赌饷”,却也同时进一步恶化了广东的社会治安,陷入了“治乱缺钱――开赌增收――更为添乱”的怪圈。“捕务废弛”成为中央经常批评广东督抚、督抚们又经常拿来敲打下属官员的主要问题。

广东黑道渐渐失控,越来越多的地方士绅,为了自保也不得不加入帮会。黑道势力壮大,不仅敢于与官军正面冲突,而且也不放过境内的洋人,西江上不断发生的劫掠谋杀外籍人士的案件,给了一直谋求势力扩张的英国人以充分的借口。

历史人物 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为何出丧时大开杀戒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成吉思汗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成吉思汗是草原上的英雄,永不折翼的雄鹰,他率领蒙古骑兵东征西讨,打下了最强蒙古帝国的基业。成吉思汗最先攻打的是金国,因为金国对蒙古人压迫最重,仇恨最深。金国视蒙古人为奴隶,成吉思汗第一个要消灭的便是金国。

成吉思汗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出兵攻打金国,几年之中,蒙古军队先后攻占了河北、山西、辽西、辽东的大多数州县,掠走了许多人口、牲畜和财物。公元1217年,为了攻打西辽和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国王,专门攻打金国。但是打金国就得首先攻打西夏,成吉思汗西征时要求西夏派兵,可是西夏不但不派兵,而且还与金结成联盟,与蒙古作对。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率10万大军进攻西夏,派使者去见西夏国主赵德旺,要他投降。赵德旺吓得直哆嗦,连话都不敢说。西夏大将阿沙敢钵非常生气说:“要打仗,我在贺兰山下等着。要金银财宝嘛,请他来问问我的宝刀答应不答应!”

成吉思汗派兵前往,阿沙敢钵果然在贺兰山下等着蒙古兵的到来。两军大战,结果蒙古兵取得了胜利,并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灵州。在灵州,又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西夏军队英勇抵抗,杀死了许多蒙古兵,但西夏军队最终抵挡不住蒙古骑兵,大部分兵力被蒙古兵杀死。从此西夏国再也无力抵抗蒙古军的进攻。

成吉思汗

公元1227年1月,蒙古军队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今银川市)。6月,成吉思汗到六盘山去避暑。正在这时候,中兴府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粮食告罄,西夏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西夏新王赵睍(李睍)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投降,但是要求推迟一个月时间,他说:“为了准备贡品和安置灾民,请给我一个月时间,到时候我亲自拜见你。”

就在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病倒在六盘山,一来是因为当时天气特别热;二来是因为成吉思汗年纪大了,体力远不如从前,经不起连年作战劳累。

成吉思汗征西夏

眼看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成吉思汗开始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谁来继承大位;二是教后继者如何治理国家。病重中的成吉思汗立窝阔台为汗,因为窝阔台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其他人远比不上他,这是成吉思汗的第一道遗嘱。

随后,成吉思汗立了第二道遗嘱,他对儿子们和大将们说:“金国的精兵都在潼关,濂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你们不要从这个地方去进攻。宋和金国是世世代代的仇人,你们要联合宋国,借道从宋国出发,直捣开封,那样一定能取得胜利。”

后来,窝阔台按照这个方略,终于在公元1234年消灭了金国。成吉思汗的第三道遗嘱是对西夏的,成吉思汗害怕西夏知道自己死了,会不投降继续抵抗,就命令将领们不要让西夏人知道,等西夏王见来朝拜时杀死他,并杀死中兴府里所有的人。

成吉思汗

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终年66岁。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和大将护送他的灵柩到达克鲁河源的大耳朵(就是大帐的意思,大汗居住的地方)。在护送成吉思汗灵柩的路上,抬棺和护卫的蒙古骑兵沿途见人就杀,无论男女老幼。沿途村庄大量人口被杀,尸横遍野。据说,成吉思汗的灵柩最终埋在肯特山的辇谷之中。

数百年来,围绕成吉思汗之墓的下落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定论。而成吉思汗的抬棺人为何沿途见人就杀,导致大量村子人口被屠杀。这到底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呢?对于这个问题,长期研究成吉思汗墓葬地之谜的新疆博物馆专家张晖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张晖

一是为了保密:成吉思汗之墓至今成谜,原因在于所有知道成吉思汗之墓的人均被杀死。成吉思汗的灵柩所到之处,沿途所有人均被杀死,任何知道成吉思汗墓的人,都没能幸免。

二是成吉思汗的遗嘱:成吉思汗的第三道遗嘱中,有杀掉西夏国王并屠杀中兴府的旨意。成吉思汗死后,他的部将按照他的遗嘱进行了大屠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吉思汗灵柩要出西夏,所到之处西夏的大小村庄自然也未能幸免。

三是杀人殉葬的习俗:蒙古骑兵每攻下一城,便会有大规模的屠杀事件。蒙古军在西夏遭到顽强抵抗,牺牲惨重。成吉思汗也是因为征讨西夏而病死,蒙古军自然对西夏恨之入骨。在西夏投降后,蒙古军滥杀无辜以为成吉思汗殉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成吉思汗圣旨

专家的分析有一定道理,成吉思汗死后抬棺人沿途杀人,也许正是基于这三个原因使然。

相关参考

皇帝要大开杀戒

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统治者往往通过封建的方式,把天下的利益分配的明确而又固定,将利益压缩到极少部分人手中,然后再通过儒家思想的教化以愚黔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利于统治者「”长治久安”的阶

皇上要大开杀戒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伯温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皇帝,他出身贫苦农民之家,当过放牛娃、做过和尚、当过乞丐,从底层社会一直做到一国国君,完成了逆袭之路。这些逆袭磨砺了他的

一代雄主汉武帝晚年听信谗言,对太子大开杀戒,数万人死于非命

一、政见不同,武帝父子生嫌隙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长子,是汉武帝与卫皇后所生,他性情温和,颇有政治才能,于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被立为太子。元朔五年(前124年),刘据的舅舅卫青升任大司马、大将军,不

大开杀戒! 一个男宠竟让冯太后毒死儿子献文帝

北魏献文帝拓拔弘到皇兴四年已十六岁了,但冯太后对权力仍不肯放松,母子间的矛盾又因冯太后的不检点行为,更加尖锐起来。冯太后平时对衣食住行都很注意节俭,就偏偏有一个癖好那就是“男色”。她年轻守寡,耐不住寂

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大开杀戒,只有一人完全善终,你知道是谁吗

一般的皇帝,是没有朱元璋这样的杀心的。刘邦算一个,但他也不至于像老朱皇帝那么过分。因为,朱元璋是从乞丐慢慢做到皇帝,等于说从最底层做到了最高位,世间百态他尝了个遍,人情冷暖他也见了个遍,他深知所有臣子

大开杀戒 一个男宠竟让冯太后毒死儿子献文帝

北魏献文帝拓拔弘到皇兴四年已十六岁了,但冯太后对权力仍不肯放松,母子间的矛盾又因冯太后的不检点行为,更加尖锐起来。冯太后平时对衣食住行都很注意节俭,就偏偏有一个癖好那就是“男色”。她年轻守寡,耐不住寂...

揭秘宋朝为何要常常提拔“带病”的官员

宋朝吏治先清后浊肃贪倡廉是历代最高统治者重中之重的举措,宋朝当然也不例外。太祖赵匡胤开国后,便对贪官大开杀戒。建国第一年(960年)二月,酒坊使左承规、副使田处岩与酿酒匠人合伙盗窃官酒而遭“弃市”(在

清朝末期庚子议和中的李鸿章为何竭力保慈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北方残局难以收拾。李鸿章奉召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9月底,在英、法、美、俄承认由奕、李鸿章来担任中方的议和人选后,其他国家也先后表示了认可。谈判开场比较顺利,当时谁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准备玩一票大的,向英、美、法、德、俄、日、奥、意等11国宣战。要知道这些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几个国家,慈禧太后这是等于向全世界宣战。这样的「”壮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

不到半年杀了6万人

1900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黑运动席卷了广东,主持此番打黑工作的是新任两广总督李鸿章。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日记里记载:人们告诉他,李鸿章在广东处决的「”盗匪”,多达五六万人。从1900年1月18日李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