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廷处境尴尬

Posted 旅顺

篇首语: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在清廷处境尴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在清廷处境尴尬

2、心理学知识 职场也有死期

在清廷处境尴尬

杂志中的丁汝昌、定远号、镇远号

旅顺大屠杀史料照片

李鸿章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1894年,当中日双方在海上、陆上激战时,一支来自日方的庞大记者团,时刻紧盯战事进展,并在第一时间把报道发向日本和西方媒体。与此同时,日方还招募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记者,跟随前线日军进行随军采访。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收藏了一套日方出版于甲午战争期间的杂志——《日清战争实记》,其中就登载了许多随军记者的报道和文章。翻阅这些来自于120年前的杂志,我们看到,在这些精心安排的报道里,日方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罪责开脱、辟谣。同时,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其内部情况,在日方看来,简直就是透明的。

发现经过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吴先斌馆长介绍,这套名为《日清战争实记》的杂志,是他2009年从北京潘家园买来的。

我以前就知道有这么一套杂志。2011年9月,我去北京潘家园,在一个朋友那里,与这套书不期而遇。我当即提出,想收藏这套书,朋友很爽快就答应了。

将杂志带回南京后,吴先斌逐本翻阅。这套杂志一共有四十九期,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方面出版发行的。我问过懂日语的朋友,他说杂志里的文章,使用的语言相当晦涩,应该属于古日语。好在日语中本身就有很多汉字,而且很多专有名词,比如地名、人名,我们都能看懂。所以我先自己读了一遍,后来又请教了懂日语的朋友,对其中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杂志里对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中、日双方的一系列交战直至北洋完败,到《马关条约》签订,都有详细报道。此外,对北洋水师的将领、战舰、战斗力,都有详细的介绍。有的文章,还对中、日双方海军的实力进行了对比。从这些文章看,甲午战争前后,日方的情报之精准,对舆论的驾驭能力之强,确实不容小觑。

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简单翻阅了一下这些杂志,出版信息显示,这些杂志的发行方是位于东京日本桥区的博文馆,编辑者是岛田薰,发行人叫大桥新太郎。其中,第一期杂志是明治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出版发行的,此后,杂志平均十天出一本,到明治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版了第四十九期。记者查阅得知,日本的明治二十七年,就是清朝的光绪二十年,用公历纪年则是1894年。也就是说,1894年,在中日双方宣战后的第二十七天,第一期《日清战争实记》杂志就问世了。

评价李鸿章:曾被称为东方第一政治家,现亦老迈至此境地

甲午战争期间,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是北洋海军的真正统帅。1894年的夏天,当战争的范围不断扩大时,身在直隶总督衙门的李鸿章,一方面遥控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等人进行作战部署,另一方面试图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存北洋的最后一点力量。而此时,在一水相隔的日本,通过《日清战争实记》,日本国民却对这位遥远的敌人了解得一清二楚。

出版于1894年9月的《日清战争实记》第二编中,有一篇题为《李鸿章》的文章。文章从李鸿章的身世说起,号少荃,安徽合肥县人,其父名进文,其母名沈氏,生于现清帝四世祖先仁宗嘉庆廿六年,现年七十有三,其祖先皆以文学登上显位。随后,李鸿章的进学经历、官场履历、政绩,甚至他的样貌,都被一一罗列,细节丰富得令人咋舌。比如,其中讲到他少年时代的老师叫吴方定;他的外貌则被描绘成身长六尺,身体强健,态度耿直,肤色稍黑,两眼漆黑炯炯有神,牙口不整,因抽烟略有变色。

文中还讲述了一个有关李鸿章的故事:平定太平天国叛乱后,李鸿章并没有独占其功,他手下的将士为此表示遗憾。李鸿章笑着回答他们说,内乱仅仅是小事,不值得用尽全力,满腹经纶留待他日更有大用途。

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为东方第一政治家的李鸿章,现亦老迈至此境地。文章对李鸿章当时在清廷的尴尬处境也非常了解,说他集上下非难于一身,或称已发狂,或称已自尽。虽其发狂自尽一词仅为谣传,然今李鸿章之地位,正如此谣传所示也。

评价清军:双方团队作战,人数相同时清兵一定会输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方就非常注重搜集中方的情报。搜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战俘,此外战俘还被日方作为人种范例,进行各类医学和体力对抗测量。《日清战争实记》上,就有以《日清两国兵体格的比较》为题的文章,刊载了这类测量结果。从这些测量数据出发,还进一步对清军的军纪、军容、实力做了分析。

《日清战争实记》第二编中还有一篇名为《清军与军纪》的文章,文中肯定了清兵单兵作战的能力,说清兵人数众多,身体强壮,武器锋利,射击术也不差。但是,对清兵团体作战的能力,却予以了否定,一个欧美人和一个中国人打斗时中国人未必会输,但双方团队作战,人数相同时中国人一定会输,不仅如此,四个欧美人对七个中国人,中国人也赢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清兵与军纪》一文的作者分析:毕竟,没有同心协力,只顾个人安全,只要军队有难,不顾他人自己先逃走,因此军队只要有一处被打垮,很容易全军覆没。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做出对日方有利的预测:除非是改良人种,否则(清军)完全不是我军的对手。军纪本无形,但可以有形地体现,日清战争(注:甲午战争)的胜负可以此判断。

关于旅顺屠杀:利用西方媒体为日军暴行开脱

1894年11月22日,日军攻陷旅顺,随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关于这场屠杀,烟台登莱青岛道台刘含芳在次年1月7日的电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日军进入旅顺后,兽性大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见人就杀,有的砍掉脑袋,有的割去双耳;小孩被钉在墙上,有的挖去双眼或割去双耳……屠杀持续4日之久,整个旅顺陷入血泊之中,死尸堆积高达数尺。

屠杀发生时,英国的海员阿伦也亲眼看到了日军的暴行,他记录道:日军很快向全城各方推进,凡他们撞见的人都给射倒了。几乎在每一条街上,人们开始被满地的尸体弄得寸步难行。

旅顺大屠杀发生后,美国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泰晤士报》记者柯文,《旗帜》记者威利,《黑白画报》记者阿斯顿等人,向他们的国家发出了震惊世界的旅顺屠杀报道。与此同时,日本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为自己辩护,他们将日本方面所谓的真相发向西方媒体,在本国的媒体上,也做了许多歪曲事实的报道。

《日清战争实记》第十四编中,就刊登了一篇名为《旅顺屠杀公使馆武官证词》的辟谣文章。文中称:攻击旅顺之际,敌方死伤极多,此为事实。然而,国外新闻报道多诽谤中伤,忽略我日军之光荣战绩。文中还称,几位报道旅顺屠杀的西方记者,都是在主观臆测,他们的证词毫无价值。

为了替日方辩护,文章借用一位不具名的《每日邮报》公使馆武官的说法,称在日军攻城前,城里的老百姓迅速出逃,清兵穿上市民的衣服进行抵抗,所以就出现了每家每户都发生杀戮的现象,日军使用刀剑时,其结果往往令人恐怖。有时会发生不必发生的杀戮。因此完全不应推测是故意杀戮。有人说日军时而杀戮无辜市民,这也不是故意而为之。这全都源于日本兵使用刀剑时难以区分战员与非战员。

至于有的西方媒体指责日军在旅顺残杀妇女,这篇辟谣文章认为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诬陷,文中还无耻地宣称:旅顺屠杀仅发生于十一月廿一日晚,翌日晨起从未发生屠杀。

评论甲午战争:中国比外国所期待的打得更糟

在甲午战争中,日方通过舆论宣传,向西方塑造了一支文明进步的正义之师的形象。在这场舆论战中,清帝国几乎处于完全失声的状态,其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当甲午战争结束之时,日方收获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而清帝国只有独自吞下苦果。

出版于1895年4月的《日清战争实记》第25编中,登载了一篇名为《日清的优劣》的文章,文中说:有关日清战争的评论众多,若一言以蔽之,‘日本比所有国家所期待的打得更好,军队很有组织,行事小心谨慎。反之,中国除了极少数的事项,比外国所期待的打得更糟,将国家和统治的恶劣无能向所有国家完全暴露了出来’。文中引用的这段话,据作者说,来自一份西方的报纸——《伦敦中国快报》。

心理学知识 职场也有死期

  这里并不是谈什么职业病致“死”,而是要讨论“人”在职场里常常遇到的尴尬处境。之所以说“死”这么严重,是因为客观上许多人面对晋升或加薪方面的冷遇却常常不自知,甚至最后被辞退了也不明白是为什么。本期,我们就来认真讨论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上海心港心理咨询中心 蓝色水晶

  职场之“死”一:纷乱的人际关系

  一些刚入行的新人总是以为,无论是外企、私企还是国企,最关乎自己晋升与发展的无外乎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成绩。但为什么却把人际关系问题放在这里呢?不妨先来看看这个调查:

  一目了然,人际关系无可争议地排在了影响升职的最重要因素中。现实中,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糟糕,认为自己平时待人热情、无论面对客户还是同事都友善相处,却没有想到最终影响自己前途的问题恰恰可能就出在这一方面:

  Case1:客服,该墨守成规吗?

  “哎呀,你怎么这么傻啊!”

  老职员Q姐一把将正准备客户办理退费业务的Linda拉到一边,悄悄地说:“按照规定每个客服负责本人的客户,你随便揽到自己头上,万一出了什么事不是要你承担责任?”

  “那……你说怎么办?”

  “你让他昨天找谁办的,等那个人上班了再说吧,免得到时候多事!”

  Linda便将信将疑地又把客户退回到了接待员那里,谁知客户却不肯罢休,对着接待员大吵了起来,结果把经理招来了。领导一追查,软弱的Linda马上指著Q姐道:

  “喏,就是她说让我不要给客户办的!”

  客户、Linda、领导,所有矛头都指向了貌似无辜的Q姐,她不得不为之承担了被投诉的责任。事后,Q姐一下子陷入了莫名中——难道自己错了吗?错在哪儿了?为此她竟然几夜冥思苦想不得入眠。

相关参考

外蒙古的处境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今天的外蒙古有15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内陆国,也是世界上人烟最稀少的国家,大致只有300多万人口。占世界现有蒙古族人口不足30%。外蒙古的地位在现在确实很尴尬。无论在外蒙古所崛起的蒙古族对于世

秦国一直被魏国压制,后来是怎么翻身的

你真的了解战国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当年分家后,魏国虽然顶着三晋老大的位置,实际上处境很尴尬。论粮食人口,地缘环境,它不如赵国。好好的一个国家被韩国给切分得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论富庶程度,它

浅析诸葛亮《隆中对》的两个基础和四个对策。

《隆中对》的提出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前一年。《隆中对》的提出无疑给刘备提供了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改变了刘备东奔西走,没有明确战略方针,颠沛流离没有主攻方向的尴尬处境。以后历史发展的

我国目前唯一与武则天有关系的文物是什么

说起武则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正式登机、临朝听政的女皇帝,但是她所留下来的文物却是非常的稀少,而这主要是因为武则天的处境过于的尴尬。因为后来李唐卷土重来的时候自然是要将她的曾经抹去。

朱棣逼死建文帝,被骂了几百年,1件明朝文物证明他做得没错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处境颇为尴尬的皇帝。一方面,他在位期间,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明朝综合国力臻于极盛,文治武功仅次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明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都不多见的贤明之

安德鲁担心查尔斯继位后会被赶出王室,梅根的加入让他处境更糟糕

安德鲁王子被普遍认为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最喜欢的儿子。然而,根据一位王室作家的说法,女王陛下和菲利普亲王曾多次向约克公爵安德鲁发出严厉警告。1960年,安妮公主出生十年后,安德鲁·阿尔伯特·克里斯琴出生

清朝历史上最尴尬的巧合,都发生在了这个女人身上

说道清朝历史上的女人,就是再不了解清朝历史的人应该也能说出一两个吧?耳熟能详的我想就是孝庄和慈禧了,那么清朝历史上谁身上发生了一些尴尬的巧合呢?这里就不能不提慈禧了,她的每次巧合都发生在她过大寿的那一

杨淑妃和杨妃,杨淑妃在李世民的后宫地位有多尴尬

杨淑妃在李世民的后宫地位有多尴尬杨妃,隋末唐初人,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杨妃的出生地史书无记载,《隋书》记载杨妃之父隋炀帝,迁都洛阳。唐初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杨妃

德军英军伞兵同时降落同一地点,场面十分尴尬

1943年7月13日晚上7点20分,英美盟军登陆西西里的第四天,在罗马附近的几个机场,1817位年轻强壮的德军伞兵在整理装备,准备登上黑色运输机。这些伞兵来自精锐的德军第一空降师,他们戴着标志性的圆钢

小说《红楼梦》中最“尴尬”的一场饭局

话说端午之日,蒲草艾叶簪满了荣国府门楣,上下一片吉祥。在淡淡的艾香之中,王夫人想着她的亲姊妹薛姨妈,这么多年孤儿孤女的过着寡居的生活,虽说其寄居在自己家里,自己对她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但因为薛蟠的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