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清官第一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天下清官第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天下清官第一
美国演艺界巨星施瓦辛格在竞选加州州长时,有句竞选口号很是得人心,“我的钱花不完。你们选我当州长,我不会贪污你们的钱。”这句话体现一种做人的真诚,一直很是欣赏。读《清史稿・张伯行传》看到了先人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说过这样话,张伯行说:“我为官,誓不敢取民一钱。”
这位张伯行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河南仪封人(现兰考县),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又改号敬庵。康熙二十四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当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卒于雍正三年(1725年),年七十五岁,赠太子太保,谥清恪。康熙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光绪初年,准祭于孔子庙。
张伯行属大器晚成型,但他在任官期间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授任山东济宁道,赴任时正值灾荒,他让人从老家运来粮食救济灾民,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饥寒,又捐出几船钱帛分发给百姓。到任后立即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赈济汉上、阳谷两县。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新任官员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请求关照,这是一种“潜规则”。张伯行秉性耿直,藐视这个旧俗。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康熙南巡到江苏时谕令巡抚和总督举荐贤能官员,张伯行当时任江苏按察使,因廉政得罪人过多,因而没有官员举荐他。
康熙在举荐的名单中没有看到张伯行,十分气愤:“朕听说张伯行居官清廉,是个难得的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他转向张伯行:“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明君,善识英才;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康熙当场破格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匾额。
做官为民是张伯行始终坚持的原则,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叫苦不迭深受其害。张伯行经过调查,当即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这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赚些钱用在下一年买粮济民上。
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革职问罪。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终免遭处分。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塑像,改祠堂为义学,祭祀朱熹。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整个路费仅花一两银子。他临走时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丧考妣。张伯行赴任后,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檄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这篇檄文在《郎潜纪闻》、《清稗类钞》和《清朝野史大观》中均可见到。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官,跃然于纸上。
江南一带官场上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浮华奢靡之风盛行,所谓“各行省积弊最深者莫如江南。”张伯行走马上任后不负圣望,他见巡抚衙门连帷幕也是富丽堂皇陈设豪华,让人把这些东西全部撤掉,换成布做的。《禁止馈送檄》,就是他这时拟就的。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风气为之一变。
江苏六合县县令将一幅山水画送到张伯行府上,请他指教。张伯行回家后见到画幅,拿起竟从画轴里抖出一根金条来。他找来这位王知县,说:“你的画不错,我收下了。礼尚往来,我也送你一幅字。”王县令很高兴,惊喜地接过字幅回去了。回到家后,从里面倒出根金条,物归原主。再看张伯行写的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一字诗”自此不胫而走。
历代清官总是受贪官打压诬陷,清廉的张张伯行也没能逃脱这个魔咒。
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接受贿赂交接考生,公然买卖举人名额。发榜后,诸多考生齐聚闯入学宫抗议官员营私舞弊。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康熙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中牵连噶礼,张伯行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噶礼反而捏造张伯行“七条罪状”上奏。康熙将二人都进行解职。张鹏翮等不久奏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
谁曾被康熙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在中国的清代,曾经出现过两个着名的廉吏:一个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任江苏巡抚的时候,为禁下属送礼,专门发布檄文:“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另一个就是兵部尚书于成龙,于成龙任两江总督3年之后病逝于南京署中,仅有的遗物是一个破箱和一个瓦缸,瓦缸中粗米数斛,破箱内只有一套官服、官靴。前来悼念的官员无不相哭失声,就连“平时心惮成龙者,俱感动流涕”。康熙皇帝称赞其为“天下廉吏第一”。古往今来,一条铁律:贪官身败名裂,廉吏名垂青史。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历史是一面光鉴的镜子,是做贪官还是做廉吏?道理不言自明。
能吏的反义词是庸官。庸官的危害在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贪官影响恶劣,但是,在官员队伍中,如果庸官居多,其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比贪官有过之而无不及。庸官主要是指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愿意担当,遇事明哲保身、推诿扯皮的官员。庸官的为官哲学是“不干事;不出事;干事越多,越容易出事;因此宁愿不干事,方保不出事”。东汉学者班固曾经给这类官员画像曰——尸位素餐,比喻占据职位而不做工作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白吃饭,不干活。
其实,庸官的危害还不仅在于此,他们不善于谋事,却善于谋人。这些官员往往善于经营人际关系,自己不干事,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干事,拉帮结伙,攻击干事者,给干事者泼脏水、使绊子。此外,吹牛拍马往往也是庸官的长项。以至于导致一种社会现象:佼佼者常受抑,平平者常通达。如何做一名能吏呢?这就是敢作为、有作为、会作为,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敢于担当。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在解释“上善若水”的时候把善分解为七层含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其中的“正善治”即“政善治”,善治应当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但善治的前提是要拥有“善吏”,换言之,有“善吏”方能实现善治。
相关参考
(1651-1725)字孝先,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八年,卒于世宗雍正三年,年七十五岁。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
清朝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的全国,但是治理天下需要的是知识分子,为了维护国运的长久,清朝政府大量起用各族人才,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并且把它推向了繁荣的盛世阶段。>> 康熙的仁政,措施之一是惩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重视以德化民,百姓们才安居乐业,社会自然也安定了许多。大金宗室完
清朝近280年的历史,贪官污吏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属乾隆时期的「和珅」了,提起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贪官,而且是巨贪。中国民间流传一句俗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那最清廉的官吏是谁?恐怕非「他」莫属了
说清海瑞、包拯这些官员,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对他们加以称赞,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清官。虽然古代的官员都拿着一定的俸禄,但薪俸相对较低,官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难免清苦。而且很多清官,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陆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说清海瑞、包拯这些官员,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对他们加以称赞,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清官。虽然古代的官员都拿着一定的俸禄,但薪俸相对较低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十二岁的于成龙前往太原参加乡试,当时主持乡试的主考官公然收受考生贿赂,于成龙对这种徇私舞弊的行为十分愤怒,于是在考卷上直抒胸臆,而于成龙也因此只考中了副榜贡生,与举人无缘。
清朝近280年的历史,贪官污吏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属乾隆时期的「和珅」了,提起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贪官,而且是巨贪。中国民间流传一句俗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那最清廉的官吏是谁?恐怕非「他」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