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财产达清朝财政收入一半
Posted 财产
篇首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私人财产达清朝财政收入一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私人财产达清朝财政收入一半
清朝历史上,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富豪。伍秉鉴就是其中一员。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在“纵横一千年”专辑中列举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有六名中国人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伍秉鉴和宋子文。有五位大家都不陌生,唯独伍秉鉴似乎并不熟悉。那么,伍秉鉴凭什么跻身世界富豪行列呢?
伍秉鉴号称大清“世界首富”。他拥有多少家产,能当得起这个名号呢?
我给大家几个数字。
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两千六百万银元,折合两千万两银子。这是个怎样的资产规模?我举四个例子比较:
第一,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四千万两左右,伍秉鉴的私人财产达到清朝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第二,两广总督林则徐,年薪约两万两,攒到伍秉鉴那样的财产,需要不吃不喝一千年。
第三,按照购买力折算,19世纪中叶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两百元人民币。那么,伍秉鉴的财产可以折合四十亿元人民币。
第四,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购买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构成了北洋舰队的主力,也是亚洲吨位最大的战舰,平均每艘花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伍秉鉴的家产够买十六艘,足以让北洋舰队跻身全球前三。
难怪《华尔街日报》对伍秉鉴评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的财产,不光有数以千万计的银两,还有自己的公司――怡和行。这家公司跟英美商人做生意。英国人每年都要从他手里买走数百万两银子的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伍秉鉴也就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双方结成了良好的生意伙伴关系。他在国内大量购置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不夸张地说,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那么,伍秉鉴是靠什么积累起巨额财富的呢?
伍秉鉴并非白手起家,而是继承和发展了父亲伍国莹的事业。伍家祖籍福建泉州,世代务农,也做茶叶生意。清朝初年伍家举家迁到广东,从倒腾海产品起家。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早年在广东富豪潘振承的同文行里当学徒,有时也参与生意,在那里积累了人脉、经验和第一桶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离开了同文行,创立了怡和行,此行很快就成了广州城里发展最快的洋货行。
历史人物 揭秘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的兴衰
导读:伍家的财产差不多等于清政府全国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所以,人家说他是富可敌国这是不夸张不过分的。所以那时候伍秉鉴是闻名世界的商界明星,特别是在美国人中拥有众多的“粉丝”。
伍氏家族早先在福建是从事种茶叶的,清代的初期伍秉鉴的祖先来到了广东,入粤以后,估计他们这个家族从事的还是广东与福建之间茶叶的买卖。到了第五代的伍国莹,这个家族外界才开始有了记录。
先解释一下“一口通商”。所谓的“一口通商”,一口通商指的是广州,“口”指的是粤海关,是广州口岸。一口通商准确地说,是面向欧美的海洋贸易的唯一口岸。意思就是说,当时对外开放的口岸其实并不止一个广州,但是,西方海洋过来中国贸易全部必须集中在广州,所以现在人们俗称一口通商,这是一个俗称。所以现在讲一口通商,你要有一个限定语。一口通商的时代是1757-1842年。
什么是十三行?“行”指的是商行,对于十三行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外洋行、洋行。也就是说,是十三家对外贸易的大公司,不是一般的小公司,是大公司。他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我们就把他叫做十三行商人,简称行商。十三行就是指在广州这么一个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群体,因为有时候并不止十三家,有时候多于十三,有时候少于十三。所以,十三行并不是一个确指。十三行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指十三行商馆区,就是在文化公园附近,我们现在叫西关。十三行也可以指一个商人群体,它也可以指一个商馆区,那一片的街区。当时在整个广州口岸里面,十三行是广州口岸的核心。
一、伍秉鉴的家族:来自福建,投身外贸
在古代的中国,海洋贸易最活跃的两个省是福建和广东,为什么广东和福建是我们国家海洋贸易最活跃的省份?
我们国家的海洋状况是,东面除了朝鲜、日本、琉球这几个有限的国家以外,再往东去的话,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大洋——太平洋。太平洋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片令人生畏的、不可逾越的汪洋。但是,东南方的情况不一样,东南面靠近东南亚,东南亚我们过去叫南洋。从我们国家的东南过去,航海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通过东南亚,往西走是马六甲海峡,通过马六甲海峡再往西走可以到达印度、西亚,就是现在的中东地区,甚至可以到达非洲东岸,非常广阔。所以离东南亚最近的福建和广东是海洋贸易最活跃的地区,在明代和清代的时候,东南亚被很多西方国家占领,比如说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荷兰占领了印度尼西亚。中国人到南洋去做生意,经常是跟西方人打交道。
广东和福建虽然海洋贸易都很活跃,但两个省的情况又不一样。福建主要是出海的通道。那么广东,特别是广州,主要是一个中西交易的场所,所以两个省的情况又有点不太一样。后来来自西方的商船,明代开始有了西方的商船,到了清代来的越来越多,西方的商船基本上都选择了停泊在广州。所以这么一来的话,所以广州口岸就吸引了很多内地的商人,其中包括了福建的商人。福建人经常到东南亚做生意,他们经常会跟西方人做生意,加上广州又是中西交易最重要的场所,所以很多福建人就来到广州了,其中就有伍秉鉴的先祖。
伍氏入粤族谱
一代 伍典备
二代 伍朝凤
三代 圣字辈
四代 章字辈 伍章茂(字怡伟)殁于行洋
五代 国字辈 伍国瑞 伍国珩 伍国莹
伍氏家族早先在福建是从事种茶叶的,清代的初期伍秉鉴的祖先来到了广东,入粤以后,估计他们这个家族从事的还是广东与福建之间茶叶的买卖。到了第五代的伍国莹,这个家族外界才开始有了记录。应该说伍国莹之前的前几代,这个家族的日子应该过得比较艰难,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举几个例子。第四代的伍章茂,他的职业是跑海上运输的,海上运输的风险很大,他死在了电白。
到了第五代的伍国莹是兄弟三个人,他前面有两个哥哥,这两个哥哥都很年轻就死了,而且这两个哥哥都是终身未娶。所以,这些都可以推断他们这个家族的日子可能过得比较艰难。到了伍国莹就继承了他们伍家的生意,估计不是很大的生意,反正还是继续去做。他们那时候不是行商,他就到十三行打工,包括做做帐房、会计,后来有了起色。
伍国莹的商名叫伍浩官,所谓商名就是从事做贸易的时候人家这么称呼他的名字。他的第三个儿子伍秉鉴生下来以后起了个乳名叫阿浩,他就用了这个浩字,把自己的商名定为伍浩官。
1777年的时候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已经有了浩官跟公司做茶叶交易的记录,后来他慢慢积累了人脉,积累了经验,积累了资金,后来伍国莹就开始重出行商,参与经营的行叫做元顺行,他一开始参与经营,还不完全是他的,这时候是1783年。所以,伍氏的后人就说,“怡和行实以国莹为始祖”。
武秉鉴
伍国莹是精明能干的,但是,他很不顺利,他经营元顺行以后,他遭遇跟英国人、粤海关的经济纠纷,搞得挺狼狈的。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伍国莹有点无心恋战,所以就很迅速地把业务交给了他的儿子。他的第二个儿子伍秉钧,交给他的时候是1792年。伍秉钧非常能干,伍秉钧接过这个行务以后就正式的创办了怡和行,“怡”字取得是第四代的伍章茂(字怡伟)的字。
但是很可惜,这位很有能干的商人伍秉钧在35岁的时候病逝了,他的弟弟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这一年是1801年。到了1826年伍秉鉴也退居了,把怡和行的行务交给了他第四个儿子伍受昌,伍受昌是1826年接过了伍秉鉴的行务。但是,伍受昌33岁就去世了,他在1833年就把行务交给了他的弟弟伍崇曜。但是,不论是伍受昌还是伍崇曜,他们在经商的过程中,实际上后面一直背靠着一棵大树,就是他们的父亲,也就是怡和行实际的掌门人伍秉鉴。祖孙三代一共有五个浩官,这五个浩官都很有名气,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伍秉鉴和伍崇曜,伍秉鉴是第六代,伍崇曜是第七代,伍秉鉴又叫伍敦元,伍崇曜又叫伍绍荣。伍浩官的名字享誉世界,连德国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著作里也提到伍浩官这个名字。
二、精于经营,恪守诚信
所谓一口通商的广州对西方的贸易主要是茶叶贸易,伍秉鉴在经营怡和行,应该说他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已经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真正把怡和行做大做强的是伍秉鉴。伍秉鉴是一个商业天才,他有过人的精明。比如在一口通商的广州主要是茶叶生意,在所有进口的外国商品和出口的中国商品里面,茶叶都是最大宗的商品。十三行的商人所做的生意主要就是茶叶,伍家也不例外。
其实讲起来整个贸易过程很复杂,经手人要经过很多道程序,经过山区,种茶的茶园,一直到下来整个流程,到广州的黄埔港,这边是外国商船把茶叶运走,把整个茶叶经营的过程浓缩在这个画面上。首先是茶区的茶农要把茶交给茶区的茶商,然后从茶区的茶商再到广州的茶行,广州的茶行再交给十三行的商人,十三行的商人再卖给外国商人,是这样一个流程。
十三行的商人在一口通商的时候是垄断性的商人,当时在广州有很多外国人在做生意,这些外国人带来的是西方的进口商品,要在广州买中国的出口商品。在内地有很多商人也到广州来,他们带来了很多中国的出口商品,再买很多西方的进口商品再到国内去,是这样一个情况。但是,十三行商人是垄断的,外国商人也好,中国商人也好,所有进口、出口的都要经过十三行商人,主要是指大宗的商品。而且十三行商人并不多,少的时候只有几家,多的时候十几家,垄断的特权是朝廷给的。
从运输的路途,那时候的茶叶主要是在武夷山,福建的北部,还有安徽的南部和江西婺源那一带,我们就举武夷山为例,因为武夷山出口茶叶最多。茶叶先从武夷山走一段山路,然后到江西的河口镇,从河口镇通过一条河(信江),又通过鄱阳湖到南昌,又通过南昌,这段是水路。第一段是山路,河口是水路到南昌,南昌就是赣江的下游,然后通过南昌一直顺着赣江水路,一直到南安,就是赣江的尽头了,不能再走了。接着又要把船换成挑夫去挑,挑过广东背面的南岭山脉,经过浈江梅关,然后再到南雄。到了南雄再换上船,这里就是浈江,南雄到曲江之间一条很窄的江叫浈江,通过浈江运到曲江,到这里就是北江了,小船换成大船,大船再从北江一路直下广州十三行。
所以这个流程很复杂,经手人这么多道,流程这么复杂,你可想而知,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茶叶的质量都会受影响。但是,伍家采取了什么措施,现在没有记录,所以我也不能乱说。但是,肯定伍氏家族的怡和行有一整套很精明、很高明的措施,而且是“以品质为王”的措施,保证了茶叶的质量。所以,外国商人高度评价怡和行的茶叶,只要这个茶叶上贴上“怡和行”的标志,就被外国的公司鉴定为是最好的茶叶。一般来说,怡和行的茶叶卖出去的价钱也比较高,特别是美国商人,大多数是跟怡和行打交道的,买他们的茶叶。正因为怡和行能够保证质量,而且能够按时交付茶叶,所以怡和行的利润也就水涨船高了。
当时在广州口岸贸易最占压倒优势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我们看看怡和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交易,伍秉鉴的怡和行在东印度公司的交易里面一直占了很大的份额,伍秉鉴当了总商以后,他们在东印度公司里面的份额是占最高的。举1830年为例,这一年怡和行卖出的茶叶是50800箱,占的份额是整个东印度公司在中国买的茶叶里面18.6%,价值1274000两。这还没有加上其他国家的商人,还没有加上英国个体户的商人,他们加在一块的话,怡和行每年卖茶叶的交易额达到了几百万两的数目。
美国人跟怡和行做生意做的最多,美国人帮衬怡和行帮衬得最多,伍秉鉴也慷慨的帮助美国人。比如在道光三年(1823年)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美国人欠了伍秉鉴72000多元。因为那个时候,广州口岸的白银分两种,中国的白银是元宝型的,但是,外国的白银是硬币,叫做银元。有个美国波士顿的商人欠了伍秉鉴72000多元,因为他经营得不好,他还不起,清政府就不让他回国。后来伍秉鉴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他找来问清楚了情况以后,伍秉鉴就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很诚实的人,只不过你不走运,这样吧,我现在就当你的面把欠条撕了,你回去吧。”这个事情影响很大,因为72000多元不是一个小数目。
波士顿商人欠了72000多元,在这件事情发生的几年前是嘉庆皇帝的60大寿,这是国家大事,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争相去进贡,去送礼。嘉庆皇帝60大寿的贺礼,十三行商人都是要做的。当时天宝行的商人梁经国送得最多,送了2万多两白银,合成银元应该是3万多元左右。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这么大一件事情,天宝行行商送给皇帝60大寿的礼才3万多元,而波士顿商人欠伍秉鉴的是70000多元。
所以这个事情他做的很高明,如果你仅仅用伍秉鉴的仗义去理解这件事情,我觉得可能还不够。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在军事上,有时候是为了最后更大的胜利,有时候往往会主动放弃一些城池。正因为伍秉鉴这样做了,伍秉鉴做了这么大的生意,他这种慷慨之举肯定是有想法的。果然他这么一做以后,伍秉鉴的大名在外国商人广为流传,直到今天,最近一个美国的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他在这本书里面又提了这件事情,伍秉鉴怎么慷慨。提完以后这位历史学家克·杰·多林再一次提到这件事情,还有评论。他说伍秉鉴更是声名远播。他的正直、友善甚至传到了波士顿、纽约和许多对华贸易活动兴盛的港口,从而成为在美国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怡和行的信誉为各国商人而称道,比如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常常把怡和行当成自己的银行。因为那个时候的贸易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交易会一样,我们今天的交易会是有限期的,每年两次,每次多长时间。那时候也是这样,有贸易季,只有半年是做生意。做完生意的半年以后,西方的商船返航回国了,还有少数西方人留在了广州。那么,这些留在广州的人,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你不能住在广州,你要走,到澳门去,等到下一个贸易季的时候再请你们过来。他到澳门去的时候,因为珠江边十三行商馆区,珠江边那一带都是外国商馆,他们要离开这里到澳门去,他们手头有很多钱,不像现在有银行,但那时候没有银行。怎么办?英国东印度公司当时最牛,他们就把钱存在怡和行。比如1818年嘉庆的二十二年,东印度公司在临离开广州去澳门之前就把57万元的现金存在伍秉鉴那里。
三、全球视野,开放意识
伍秉鉴和他的怡和行,一个是精明,一个是诚信,但是,我觉得精明和诚信是所有成功商人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所有成功的商人,他都可以说是精明的,诚信的。伍秉鉴的怡和行跟这些其他成功商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个就是我最想说的,是他的全球视野、开放意识。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国的商人里面,最具全球视野、海洋观念、开放意识的就是十三行商人。而伍秉鉴家族是其中一个典型,是一个突出的代表。这并不是说广州的商人特别聪明,不是这样子,或者说广州的商人长的脑袋跟别人不同,也不是这样。主要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给了十三行商人一个特定的条件。
因为十三行现在要做电视纪录片,我们上个月在广州图书馆就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要开拍了。我们想把外国领馆的领事也请过来,当时我们台里面还跟我讲,范老师,能不能开列一个领馆的名单,那时候跟广州一口通商有关系的国家,能不能开个单子给我们,我们就按这个单子去找领馆,他们说有点关系的都写上。我后来想了想,我就开列了20个国家,还没开全名单。你想那时候十三行的商人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经商的,你要是不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做生意,你不以这种心态去面向海洋,面向世界,你在十三行根本就别想混,就像你要是生在湖南的话,你自然就喜欢吃辣椒,道理是一样的。
当时广州口岸的对外贸易占压倒优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珠江边的(现文化公园那里的英国商馆),那时候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在伦敦,广州这里等于是一个分公司或者叫办事处,你都可以这样理解,那时候广州人把它叫做英国商馆。
伍秉鉴跟英国东印度公司有密切的交往,有很多生意来往,除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另外比如说还有印度的商人。道光初年,有一个在广州做买卖的印度商人,叫做默万吉·马尼克吉·塔巴克,他跟伍秉鉴之间有些生意上的来往。过了没多年以后,他的一个远亲也是印度商人,叫做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来到广州以后是做棉花买卖的,因为印度的棉花非常好,大量的棉花会销到广州来,他也跟伍秉鉴之间有了生意上的来往,慢慢慢慢大家就熟了。
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做棉花生意发了财以后,他后来回到孟买,他就在孟买扎下了根。伍秉鉴就请他做了怡和行在印度的代理商,于是伍秉鉴跟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之间就是生意频频、书信频频。直到现在,在孟买的档案馆里面还保存着一批伍秉鉴给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的信件,现在还保留在那里。
最能体现伍秉鉴家族开放意识的是他们和美国的关系,1783年美国的独立战争胜利,战胜了英国的军队以后,英国承认它的独立。1783年刚刚独立的美国非常弱小,很贫穷,很弱小,地方也很小,人也很少,也很穷,也没有朋友。所以那时候作为那么小的美国,他们怎么走出困境,他们就看上了对华贸易,想通过对华贸易来摆脱他们的困境。因为那时候对欧美的贸易是集中在一口通商的广州,所谓的对华贸易实际上就是对广州的贸易。
就在独立战争胜利以后的第二年,美国第一艘对华贸易的商船“中国皇后号”就来到了广州,不过它挂的是英国旗,但实际上美国船。来到广州以后,他们就由“中国皇后号”开启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同时也开启了中美之间的关系。或者反过来说,中美的关系就是从美国商人跟十三行商人,跟广州口岸的通商关系开始的。今年刚好是230周年,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有一种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劲头。美国人来到广州以后,马上就显示出一种后来者居上的优势,伍秉鉴就很聪明地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他就很重视跟美国人做生意,很重视发展跟美国的关系。而且到后来的时候,伍怡国基本上是专门做美国生意,特别是跟美国在中国广州最大的企业旗昌洋行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有一个美国人长期住在广州,他叫亨特,他有一段记录,他说伍秉鉴专和旗昌洋行一家合作,它的对外贸易全由旗昌洋行一家代理,他在武夷山区拥有大片茶园,每年将从该处出产的名茶——功夫运往伦敦,它在英国市场上很受欢迎。他的交易额很大,全部由他驻广州的代理人办理,这个代理人指的就是旗昌,他非常信任这些代理人,放手让他们去做。他的货物输出到英国、美国和印度。
那么,伍家和旗昌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伍秉鉴委托旗昌去帮他的代理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为什么说是双赢?就是旗昌是依靠着伍秉鉴的怡和行,他实际上是靠着一棵很大的经济支柱。反过来,伍秉鉴的怡和行又在旗昌洋行那里得到什么好处呢?因为十三行基本上是坐镇广州的,美国人不同,美国人是满世界上跑去做生意的,所以美国人国际贸易的经验非常丰富,伍家也就是利用了美国人这种国际的经验。还有一个好处是,他们委托旗昌,他们把很多的货物可以运输,或者是把贸易做到国外去。因为中国官府对这些卡得很死,很严,这样一有了委托人,一有了旗昌洋行就好办了,这些是美国人做的,等于就是不受中国官方的追查,也不受中国官方的勒索。
另外,伍秉鉴也没有让自己的财富趟在自己家里睡觉,他还要想办法,他就是靠着这些在美国的代理人,不断的去向美国投资。在那个年头,在古代向美国投资的商人你还能找出谁。比如说伍秉鉴通过旗昌洋行的股东来投资美国铁路,密歇根中央铁路和柏林敦和密苏里河铁路就是伍秉鉴参与投资的,除了铁路,还有美国的证券交易和美国的保险业务,怡和行都参与投资了。也正因为这些商业活动,为怡和行赢得了世界性的影响。所以我们讲是全球视野、开放意识,这些都说明了。
四、富可敌国,万众追捧
正因为怡和行的成功,所以他们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在今天有不少的文章,不少的场合伍秉鉴都被宣传为是“世界首富”。作为我个人,我个人一般不特别这样强调,我只是想客观的阐述这个事实。有美国学者曾经有这样的讲法,当代的美国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曾经说过“到1834年,伍浩官不仅是行商最重要的成员,而且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
2001年,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搞了一个专辑,他统计了过去1000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位是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绅、刘瑾、宋子文、伍秉鉴。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代忽必烈是元朝的皇帝,和绅是清代的一个大贪官,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刘瑾是明代的大太监,也是一个大贪官,宋子文是蒋家王朝的皇亲国戚,是民国的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还有一个就是伍秉鉴。有的学者分析,这6个人里面,只有伍秉鉴一个是纯粹的商人,只有他的财富是纯粹的商业财富,尽管他是垄断得来的,虽然具有垄断权,但毕竟它是商业财富。
伍秉鉴到底有多少财富?这又是亨特说的,“浩官究竟有多少财产,是大家常常谈论的话题”。这个“大家”主要是指西方人,他在西方人里面很多“粉丝”,像我们今天大家在全世界议论乔布斯一样的,那时候伍秉鉴是大家很倾慕的一个商人。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产、店铺、钱庄,以及在美国、英国船上的货物等各种各样的投资,在1834年,他计算一下,共约值2600万元。当时的购买力约等于现在的两倍,以现在的钱币来说,他拥有5200万元。
当年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伍氏家族财产是2600万元,换算成银两就是1872万两。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才4000万两,也就是说,伍家的财产差不多等于清政府全国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所以,人家说他是富可敌国这是不夸张不过分的。所以那时候伍秉鉴是闻名世界的商界明星,特别是在美国人中拥有众多的“粉丝”,西方的“粉丝”对他的羡慕我们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曾经有一艘美国船,这个船造好了下水,这艘船就命名它叫“浩官号”。
英国两个大鸦片烟贩子,查顿和马地臣勾结在一起,然后两个在广州成立了一个洋行。查顿马地臣洋行的英文名叫Jardine, Matheson and Company,他们同时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叫怡和洋行。所以现在一说怡和就有两个,一个是伍秉鉴的怡和行,一个是查顿和马地臣的怡和洋行。
《洋行之王》这本书就是怡和和它的商业帝国,这本书是讲英国的怡和洋行,不是伍秉鉴的怡和行,这么大的洋行也用了伍家的名字。不管今天的人对他怎么评价,但是,有一个事实你不能否认,从十三行开始一直活跃到今天的外资企业唯一的是怡和洋行,怡和洋行到现在仍然在活跃着,跟中国古代、近代的很多大事件都产生了交集。
(PPT)这幅画因为扫描效果不好,实际上这个画画得非常漂亮,是当时跟十三行关系很密切的一个画家钱纳利的作品,这幅画很漂亮,这幅画长期挂在香港的汇丰银行里面。钱纳利在1830年画了这幅画,第二年1831年钱纳利还把这幅画拿到英国的皇家美术学院去展览。值得说明的是,一幅这么有名的画像,为什么钱纳利要画这个画像,他不是应画中人伍秉鉴的要求去画的,他是应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大班普顿的请求画的这幅画,你就可想而知那时候西方人对伍秉鉴的这种感觉。
五、与官博弈,落花流水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伍秉鉴的画像全都是穿官服的,他是商人,但是,我们看到他的画像全部是穿官服,为什么商人这么喜欢穿官服?就十三行商人的社会地位有几点我想说明一下。
1.士农工商
2.官贵民贱
3.藐视产权
4.保商制度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面,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不管你赚了多少钱。中国又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国家,代表皇权来行政的是一个庞大的、强力的官僚体系,所以是官贵民贱,这是社会的常态。尤其十三行商人的顶头上司粤海关,那时候粤海关的关长叫粤海关监督,粤海关监督都是皇帝的嫡系部队派到广州来收税的,就好象今天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胡宗南、杜聿明、张灵甫是他的嫡系部队,那时候的粤海关监督就是粤海关的关长,都是皇帝的嫡系、心腹。
当年的英国人看到了十三行的商人有这么一句评论,英国约翰·巴罗说“行商见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会发抖……”。
另外一个英国人岱摩很快通过十三行商人,他看清楚了中国商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他这段话讲的很有意思。岱摩说“在海关监督面前——他们都是高级官员——行商们从来都行跪拜礼,跪倒在地,叩首多次。即使某位骄傲的官员允许他们起身,他们的眼睛也从不会超过他的官服的第九粒扣子,疏忽了这项严格礼节,行商就会遭到最严厉的乱棒责打,如同处罚一个普普通通的轿夫。”第九粒扣子是什么位置?领口是第一个,第九粒扣子到了什么地方,那种视线,你从来不敢看他那么高,你想想行商那种表情。这是他的亲眼所见。
我们大家很熟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卖炭翁卖的炭,第一句话就说明,他砍柴烧炭,炭的产权是属于卖炭翁的,但是,当他把炭拿到街市上卖的时候,突然间来了两个人,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皇宫里的太监和爪牙来了之后,不由分说,把一车炭拉起就走。所以,拿着皇帝的文书就说“这是皇帝的命令”,拿走就拿走了,你一点奈何都没有。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三行商人也是卖炭翁,专制王朝从来都蔑视产权,政治权力就是就天然的抢劫权,合理的,这是天然的。十三行的商人也是,他们的财产被官府和朝廷可以随时去剥夺。
这段话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法国商人写给广东官府的一个报告里的一段话,“借办贡物名色,需一索十之恶习,宜加严禁也。查从前采办贡物,关宪每先列单,当面饬令行商购备,定价不过敷用而已。近十余年来,每遇需用一件,关吏与内司与地方官,向各行索取,奚啻十件,日无宁晷,以一件藉办贡物之需,或藉为某大人自贡之用,余则归其私囊,任意单派,无论行商之有无,日催坐迫,或索银两代买,或指已向某店买到,令还银两,不一而足。若不应与,则挟恨寻事,惨不胜言。”这就是伍秉鉴所处的时代,就这样,那你说他跟卖炭翁有什么区别?
另外,还有一个保商制度的问题,所谓的保商制度就是,当时的大清王朝,官员是很尊贵的。我们现在叫外国友人,那时候外国人被中国人看不起,叫蛮夷。嘉庆九年(1804年)两广总督倭什布:天朝国法森严,大臣、官员不准与番国交接。官员是不能跟外国人混在一起的,不能够见面的。那么,在广州口岸这么多外国人,这么多外国的事要跟官府打交道,怎么办?好办,有十三行商人。所以,当时有一种“保商制度”,所谓保商制度就是,十三行的商人在中间,外国人也好,官府也好,这两头有什么事情都是通过十三行的商人,这叫保商制度。外国人来了一定要找一个保商,这个保商就要对这个外国人所有的一切负责任,什么事情都要负责任,包括你收税也好,包括刑事案件也好,包括你的吃穿住行,保商要把他所有的东西包起来,所有的风险你都要担起来,有什么事情官府找你。他就夹在中间,这边的西方人很强悍,那边的中国官府很蛮横,中间是很弱小的十三行商人,就是这么一种制度。
马克思说:“如果诸位看一看文件,便会发现,当约翰·包令请求会见叶总督时,总督是准备会见他的,不过指定商人伍浩官的座落在城外的房子作为会见地点……约翰·包令却觉得,除了总督官邸以外,到任何地方去有失尊严……”。
那时候已经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了,不是一口通商的时候了,总督答应见了,不过不能在官方的地方见他,会见的地址要安排在伍浩官的家里。约翰·包令就不干,他说要见的话,就在总督官邸,除了总督官邸以外,到其他任何地方去都有失尊严”。因为约翰·包令是当时的英国特派全程大使,等于是英国钦差大臣,代表英国来办中国的事情到中国来。后来约翰·包令就接任了香港总督。马克思就讲到了这件事情。虽然那时候已经没有保商制度了,那时候已经一口通商结束了,但是,那种历史惯性还在,外国人跟官府之间有什么事情十三行在中间就要起中介作用。
前面讲了这么多的情况,这就是十三行商人所处的环境。这样的情况下,十三行商人该怎么办?他们有什么对策?首先就是要捐官,花大笔的钱去买官。虽然买来的官没有实权,是个虚名,虚名也是官,他也可以有顶戴,也有官服,所以我们看到伍秉鉴是穿官服的。
伍秉鉴捐的官是三品,那是最高的,当时十三行商人里面能够捐到的官是最高的,后来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可能他的儿子伍崇曜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朝廷认为他还算是有些功劳,就赏了个二品给他,伍秉鉴是三品。除了捐官以外,还要积极主动的去勾结官府,不但要勾结广东的官,还要勾结朝廷的官,要大把大把的撒银子,而且要从你一开始当行商的时候就要撒银子。你要当行商要申请,因为行商是个垄断的商人,你一定要经过官府的批准,最后要皇帝恩准了,有皇帝的上谕你才能当行商,当时是个很重大的事情。按说这个事情是公事公办,等于申请一个营业执照,但是,私下里他要给粤海关监督行贿一大笔银子,你想得到营业执照你要行贿多少银子呢?史料上一般的记载是2-6万两才能得到营业执照,这是私下的行贿。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很多自愿的、被迫的捐输,什么事情动不动就找你们行商捐钱。
有历史学家统计,1801-1843年,伍家怡和行仅送礼、捐输和报效的银钱1600万两,1834年,伍氏整个富可敌国的家产才1872万两,但是,他们的捐输达到了1600万两,这是有历史学家的统计。这是一个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光绪年间《广州府志》:计伍氏先后所助不下千万,捐输为省内冠,在全广东省里他的捐输是最多的。十三行商人长期以来在外国人和官府两头极力的周旋,往往还是力不从心。在1831年的时候,因为英国商馆是在珠江边,英国人想在珠江边搭建一个码头,由怡和行出面跟官府疏通这件事情,当时伍崇曜出面到广东官府去出面疏通这件事情。当时的广东巡抚听了以后非常不高兴,勃然大怒,发怒要把伍崇曜杀了,吓的伍受昌马上跪在地上跪了一个多小时,旁边还有粤海关的监督,粤海关的监督就帮着说情。由于他跪了那么长时间,粤海关监督又说情,最后才免于一死,当时把伍受昌吓得要死。两年以后伍受昌就病逝了,然后他的五弟伍崇曜才顶上来。所以有些专家学者说伍受昌英年早逝,恐怕跟那一场事故很有关系,就是英国想扩建码头的事情,可能很有关系。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7年,那时候伍秉鉴已经去世了,尽管那个时候,随着一口通商的消亡,一口通商结束了这个制度以后,保商的制度也就跟着消亡了。但是,因为那种惯性还在,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人就攻打广州,这时候官府又叫怡和行出面在中英之间进行调情,实际上就是议降。
当时《伦敦新闻画报》在1857年2月21日里,《伦敦新闻画报》里有这样一句话,“另一张速写表现英国驻广州领事在卸任时跟伍浩官、卢茂官、潘启官等老一辈的行商们辞别的情景。”第一个名字是伍浩官,伍秉鉴已经去世了,这个伍浩官是伍崇曜。我们现在来看看这张速写。
这些商行已经用西方的礼节来跟西方人打交道,行商们是握手,左边第一个行商领头的估计应该是伍崇曜,右边这个是英国驻广州的领事,叫做巴夏礼,你看到这个场面,好象大家比较平静,比较友好,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巴夏礼长期在十三行,这是一个中国通,在十三行,他把自己练成了一个中国通。这个人是非常暴躁和骄横的一个人。所以,当时伍崇曜找他去调停的时候,他也照样是脾气非常大,然后狠狠地打了伍崇曜一个耳光,当时搞的伍崇曜非常狼狈。所以我刚才说,在与官博弈的时候,商人只能是落花流水。
六、惨淡经营,走向衰落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的结果以《南京条约》为结束。《南京条约》废止了一口通商,改成了五口通商,一口通商结束了。同时还规定英国人可以跟任何中国商人做生意,也就是结束了十三行商人的垄断权。对外贸易垄断过去集中在十三行商人的手里,现在没有这个垄断权了。在鸦片战争中,伍氏家族当时卷在了漩涡里面,经历了国难、家难以后,年迈的伍秉鉴心力交瘁。所以他在1842年12月23日,《南京条约》签订的几个月以后,伍秉鉴给他在美国的朋友罗伯特·福布斯写信说“如果我现在是青年,我将认真地考虑乘船往美国,在你附近的某处定居。”当时他已经不可能了,身体已经不允许了,在他说这话的半年以后他去世了。
所以,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杰·多林在他的书里面说“1843年9月4日,伍秉鉴去世,享年75岁,为旧中国贸易画上具有象征性的句号。他几乎是广州体制的化身。”这里的旧中国贸易指的是由十三行垄断的一口通商的广州外贸体制。
(PPT)这幅油画画得很好,在很多的权威学者的著作那里我看到了这副图,全部写的是伍秉鉴。但是,伍秉鉴的后人再三跟我说,这个不是伍秉鉴,这个是伍崇曜。昨天晚上我还跟伍家的后人打电话,他还主动地又跟我讲,范老师,那幅画是伍崇曜,不是伍秉鉴,我现在没办法去鉴定这个到底是伍崇曜还是伍秉鉴。
《南京条约》一口通商变成了五口通商,五口通商以后,中国的外贸中心很快就转到了上海,上海取代了广州,成为中国外贸的中心。而且这个时候,除了上海以外,广州南面有个香港,香港开埠以后,很快就繁盛起来了。所以,当时的局势对十三行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怡和行就改成做茶行,那时候无所谓垄断了。但是,在广州十三行里面,伍崇曜仍然是商界的领袖,还有其他的商业活动。比如说怡和行在美国还有投资,他还是美国旗昌洋行的大股东,等等这样的活动。但不管怎么样,怡和行都已经从胜转衰,惨淡经营,风光不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十三行被焚毁,对伍家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由于有各种各样客观的原因,也由于伍家的后人不争气,在伍崇曜以后伍家再也没有商业的英才,伍氏家族迅速衰落,然后消失在历史深处。所以,我想用伍家后人伍凌立的一番话来作为我今天发言的结束,我看了这段话以后挺感慨的。
“伍氏后人有的转向仕途、文人墨客、艺术人生;有的转向学习洋技科学,崇尚科技强国;有的面对外国列强侵略战争,走向投笔从戎的道路,从军救国;而有的则过着寄生性的生活,挥霍无度,几代人未干过工作,结果,终因丧失生存能力,靠变卖财产渡日;更有甚者,好逸恶劳,瞒天过海,欺诈、政治投机,缺德败家。从中或许能让人惊讶!?为什么中国难有百年的家族(或民族)企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上在中国富商后人中,似乎还是难走出衰落怪圈……。不知是家族文化的悲衰,还是国家民族文化是悲衰?”
这是伍氏后人伍凌志立先生文章里的一段话,让人感慨万分。我今天在这里谈谈自己一些读十三行的体会,十三行的故事浩如烟海,今天仅仅是谈谈伍秉鉴和他的家族。
相关参考
清朝历史上,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富豪。伍秉鉴就是其中一员。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在“纵横一千年”专辑中列举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有六名中国人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
...“世界首富”实乃谣传1、宋子文被传是“世界首富”,私人存款达7000万美元宋子文曾3次出任财政部长,3次执掌行政院,并断续兼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等;他还创设银行,兴办纺织、烟草、米业、电气等各类公司,可谓集权贵与...
和家的财产全部合计约值11亿又6百万两。相当于清朝15年到20年的财政收入。和真的是太有钱了,真的是太爱财了。他敛财的手段在当时的社会里也太高明了。他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大清朝的利益了。应该说,嘉庆
北宋 ”神舟”,当时世界上最巨大的客船,一座移动的 ”宫殿”
宋元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交通最繁盛的时期。当时的海上贸易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比如南宋高宗赵构的时候,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最高财政收入的两倍多。因此,宋、元政府鼓励海上贸易,造船业和航海业非常发
和珅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之一,晚年被定罪抄家时,从和珅家查抄出的财产之多,使人瞠目结舌。甚至有人传言,和珅还有许多埋藏起来未被发现的财产,加起来抵得上大清国十年的财政收入。长期以来,和珅都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
为什么明末的财政支不起战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朝是中国由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明的灭亡一直都被后人所惋惜,明朝的灭亡原因其实很复杂,这其中既有天灾又有人祸,明朝末年不仅仅是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宇文融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宇文融是唐玄宗年间的宰相,他有一项十分厉害的技能,那就是理财,在他主持唐朝财政期间,国库收入日渐增长,唐玄宗为妃子不断嚯嚯
王后不生儿子被废,无奈带着国家一半财产改嫁,连生8子气坏前夫
自古以来这男尊女卑的话题就一直是存在的,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在世界上的其它各国,可以说男子更加是意味着传承,而所谓的尊卑也不过是在一定意义上面的比较,不存在所谓的性别歧视。我国之前的现状应该大家都比较清楚
作为占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户调制对于西晋政府财政收入有何影响
西晋的占田制是在借鉴井田制和汉代限田说以及曹魏孙吴等政权所推行的屯田制的合理成分基础上,颁布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对于西晋政府影响深远。占田制主要包含三项主要内容,其一是农民有权占有一定的土地,并就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