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谈判时李鸿章如何费尽心思保住慈禧脑袋的
Posted 慈禧
篇首语: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辛丑谈判时李鸿章如何费尽心思保住慈禧脑袋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辛丑谈判时李鸿章如何费尽心思保住慈禧脑袋的
1900年,李鸿章奉召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
9月底,在英、法、美、俄承认由奕痢⒗詈枵吕吹H沃蟹降囊楹腿搜『螅其他国家也先后表示了认可。谈判开场比较顺利,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谈判会旷日持久地持续了1年。李鸿章提出两个谈判纲领,一个要驻军长留,一个想赔钱走人;一个妄想解除人家的武装,一个希望商业上给对方些便宜;一个要治罪,一个避重就轻,王顾左右而言它。李鸿章甚至大剌剌地提出要一一个别对谈,以期各个击破。中方提出议和大纲2天后,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终于赶到北京,对李鸿章提出的议和大纲,这个武夫却比什么人都精明,瓦德西的态度是不给予任何的理睬。
慈禧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为了确保慈禧不被判罪,李鸿章坚持要在条款上写明懿亲不加重刑。这时候中国国情四个字起了作用。李鸿章让对方明白,中国人以孝为本,以忠治国,太后为一国之母,千万要尊重。谈判双方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对不上眼。李鸿章要先停火后议和,联军是先议和再停火。联军开出一长串人名要求杀、关、流放和没收财产。李鸿章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尽量按太后懿旨加以保护。谈判不欢而散,联军继续西进,并派兵进犯了清西陵和东陵,直逼张家口,向慈禧施加压力。联军司令瓦德西说,如果中国再不提出令各国满意的决定,联军就要进攻陕西,去捉拿真正的祸首!
接下来就是打心理战,慈禧在西安天天心惊肉跳等消息,以首祸当议己,常不自安。她一日不见京电,便觉无措。然每一见电,喜少惊多,实令胆怯。11月21日,她电问李鸿章:列强所索各条是何端倪,曾否见询,有无万不能行之事,……应据实密奏。她对和谈的态度非常坚决:大局攸关,款议可成不可败,两害取轻。
《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全家福:11 国谈判代表坐左边,清国代表坐右边。后面是各国代表的随从人员。地点在西班牙大使馆。李鸿章玩的是各个击破,11个国家组成的谈判方,看似阵容强大,其实这次搭的是草头班,个个心里都有小九九。俄国想的是东北的肥肉,日、英、美等国对此心生嫉恨。法国关心的是天主教的顺利传播,德国想的是在中国插进一只脚。李鸿章看出他们的同床异梦,在得到荣禄转达的只要保住慈禧什么都可以商量的示意后,便积极地贿赂俄国出面斡旋此事。不久,英首相索尔兹伯里就对首先提出惩凶作为议和先决条件的德国人说:绝对不否认,如果把皇太后牵入这件事情以内,人们将冒着废弃中国整个国家组织的危险,这也是对于欧洲不利的。
这里联军刚有一点松动,李鸿章赶快给慈禧去电,要求朝廷丢车保帅,把载漪他们抛出去。接着,各国公使一致要求,只有中国的皇帝和太后回到北京后才可以开始谈判。而慈禧压根就没有此时回京的想法。谈判又陷入僵局后,李鸿章惯用的策略是以拖待变,这一招已经屡试不爽。首先就是李鸿章病了。李鸿章的确病了,78岁的老人,又在1895年受过枪击,子弹残留物至今还在眼睛下部留着,又加上连日的劳累,病是肯定的,但是还没有到病倒的地步。久拖以后,转机来了。俄国人在东北准备监理东三省,这引起日、英、美等国极大的不安,他们不再坚持把严惩祸首和两宫回銮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而是转向急于开始讨论议和的具体内容。
在1900年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11国公使将《议和大纲》交给了庆亲王奕粒并且要求迅速答复。
这份《议和大纲》是《辛丑条约》的蓝本:
1.中国派亲王专使就克林德被杀一事前往德国谢罪,并在遇害之处树立铭志的牌坊;
2.严惩祸首,杀害凌辱外国人的城镇停止科考5年;
3.中国必须用优荣之典就日本书记官被害一事向日本政府谢罪;
4.中国必须在各国人民坟墓遭到亵渎之处建立墓碑;
5.军火及制造军火的器材不准运入中国;
6.公平补偿外国人身价财产损失;
7.各国驻兵护卫使馆并划定使馆区;
8.削平大沽炮台;
9.京师至海边由各国留兵驻守;
10.永远禁止军民等加入仇视各国的团体;
11.修改通商行船各条约;
12.改革总理衙门和各国公使觐见礼节。
看过条款后的李鸿章连连叹息,他吩咐立即原文电奏西安,并告诉发电报的人叮嘱对方,一定要用重笔写成电报稿呈送慈禧。电文传到西安后,引起大哗。所有人都感到条件极端苛刻,无法接受。与此同时,瓦德西也向李鸿章施加压力。最终,由于《大纲》中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所以慈禧还是批准了《议和大纲》。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奕磷裰荚凇兑楹痛蟾佟飞锨┳只押。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的李鸿章想尽快结束谈判。他代表清廷要求各国早日撤军,但各国的态度是,必须亲眼看到祸首被惩办,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否则决不撤兵。
1901年2月21日又接到了各国要求处死的12人名单,即:瑞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四川总督李秉衡、陕甘提督董福祥。其中除刚毅、徐桐、李秉衡三人已死,载漪、载澜定以斩监候罪名,如以为应行贷其一死,则遣戌新疆,永远监禁,董福祥事缓办外,其余的人都令自尽或正法。
不能杀,你看他的兵在哪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和谈期间,和列强据理力争,利用各国的不信任合纵连横,替清朝争回了不少的利益。 双方谈判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确定拳乱祸首的名单,慈禧想保住更多的人,但洋人寸步不让,在对其中一个「 ”洋人杀手”的处理问题上,李鸿章建议慈禧直接处死,但被荣禄拦下来了,他给李鸿章写信专门说了为什么不能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士兵问题。 这个「 ”洋人杀手”是董福祥,著名的排洋将领,在拳乱之前就极度仇恨洋人,被慈禧调入京城以后,带着尚方宝剑光明正大的攻打洋人。 对于董福祥这样攻打洋人的积极分子,必然是用性命来补偿洋人的面子,因此董福祥毫无疑问的上了洋人惩罚祸首的名单1.0版本。 李鸿章把这个1.0的名单版本发给慈禧以后,慈禧极为不满,这列强不仅仅是要杀人立威,更是要杀人诛心,要把听从慈禧调遣的忠臣通通消灭。 慈禧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她不能任由列强这么欺辱,想从名单中保几个人下来,尤其是董福祥,这可是最捧慈禧场的人,慈禧怎么又怎么会让他寒了心。 慈禧身边的心腹,最能揣摩慈禧心思的大臣荣禄,很敏感的捕捉到了慈禧发怒背后的意思,慈禧这是担心洋人得寸进尺,如果轻易答应名单1.0版本,会让列强觉得清朝没有底线,觉得慈禧为了统治地位,什么都愿意付出。 这就是荣禄为什么受到重用的原因之一,慈禧的一个情绪,一个眼神,荣禄就能替慈禧把问题都想到,然后妥善的解决。 既然慈禧有硬保董福祥的心,那荣禄只要说通李鸿章就行了,毕竟李鸿章现在是全权代表,他要不出力,那就只能求神仙了。 但要说服李鸿章也不容易,李鸿章那里顶着太大的压力,如果不是过硬的理由,李鸿章肯定不会松口。 于是荣禄就发了一封电报给京城谈判的李鸿章,说了几点不能杀董福祥的理由 第一,悍军。慈禧跑到西安躲避列强联军的时候,董福祥的甘军陪伴左右,担负起慈禧的保卫任务,而甘军是出了名的悍军,不仅能打,军纪还比较差。 甘军发家的时候,都是董福祥的老班底发展起来的,是一支个人色彩较为浓厚的地方武装,如果骤然处死董福祥,恐怕激起兵变,到时候没人能镇压暴走的甘军,恐怕威胁到慈禧的安全,毕竟甘军和慈禧离的不远,跑步过来也就分分钟的距离。 第二、愚民。董福祥在甘肃的时候,稳定了边疆的形势,极大的提升了百姓的安全感,在当地有很高的声誉和名望,还有不少祠堂。 这些百姓才不管董福祥对洋人做了什么,他们只知道董福祥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是甘肃的骄傲,如果不明不白被朝廷处死,会让百姓愤怒,到时候边疆不稳,会给负债累累的清朝带来新的压力和负担,这个时候经不起折腾了。 最后荣禄还担心李鸿章误会他是因为个人关系,替董福祥求情,专门在电报中写明,为董福祥求情不是因为个人,全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今之计是先把董福祥打发回原籍,解除慈禧身边的定时威胁,到时候董福祥没了士兵,也就好处理了。 电报发过去没多久,李鸿章就把名单2.0版本发回来了,这里面果然没有了董福祥,董福祥被打回原籍,事后也没被追究,在甘肃老家寿终正寝。相关参考
1900年,李鸿章奉召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9月底,在英、法、美、俄承认由奕匡、李鸿章来担任中方的议和人选后,其他国家也先后表示了认可。谈判开场比较顺利,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谈判会旷日持久地持续了1年。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和谈期间,和列强据理力争,利用各国的不信任合纵连横,替清朝争回了不少的利益。双方谈判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确定拳乱祸首的名单,慈禧想保住更多的人,但洋人寸步不让,在对其中一个「”洋人杀手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李鸿章传》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李鸿章是清廷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是慈禧最后的依仗,从甲午海战开始,李鸿章就代表清廷,与列强谈判,在签署《马关条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
李鸿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也被誉为大清的「”糊裱匠”。为了给慈禧等人收拾烂摊子,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不仅背上了「”卖国贼”的称号,而且生命还曾受到过威胁。在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
1901年,李鸿章78岁。这一年,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李鸿章的话变得越来越少,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里,看着不远处的白云苍天,独自发呆;有时候,他甚至像一条刚上岸的鱼一样大口大口地喘着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