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载沣是谁

Posted 光绪

篇首语:马看牙板,人看言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醇亲王载沣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醇亲王载沣是谁

2、载沣的后代,载沣晚年生活及照片 醇亲王载沣的后代有哪些

醇亲王载沣是谁

历史上能被封为醇亲王的朝代,也就只有清朝了,而且还是清朝的中间偏后的时期。而且历史上的醇亲王不止一位,那么,这个醇亲王载沣到底是谁呢?这个醇亲王载沣是不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呢?武林军事今日讲述醇亲王载沣。

醇亲王载沣肖像图

醇亲王载沣是谁

首先从关系上入手普及醇亲王载沣是谁。醇亲王载沣出生在1883年,处于这个时期的皇帝是光绪帝。光绪帝和醇亲王载沣的关系是同一个老爸不同的妈生的,光绪帝是哥哥,载沣是弟弟,两人相差12岁。

载沣除了是光绪帝的弟弟外,还是溥仪的老爸,在溥仪执掌清朝最后几个年头之际,事实上真正掌权的是他的老爸,也就是时任摄政王的醇亲王载沣。

接着从头衔上入手普及醇亲王载沣是谁。载沣所拥有的世袭头衔,是在醇贤亲王奕X的基础之上沿袭下来的,在奕X辅佐慈禧之后,地位不断攀升,甚至享有了世袭的亲王爵位,堪称铁饭碗。

然后从个人表现上介绍醇亲王载沣是谁。载沣在政绩上的最高表现就是摄政王,在这个头衔之上,载沣真正统领了整个大清长达3年,毕竟早在1908年,慈禧就挂了,也因此,载沣能够在1909年到1911年之间成为至高无上的摄政王。

其实载沣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绝不向日本人低头投降,他坚守自己的国家,但也懂得审时度势,面对清政府的失败,就算是万般不舍也得放弃,毕竟就算清朝没了,这土地还是属于中国人的。也决不允许其他国家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国土。

醇亲王载沣和外国人照片

醇亲王载沣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按照史书记载,光绪帝载的老妈叶赫那拉·婉贞才是慈禧的亲生妹妹。也就是说光绪帝载才是慈禧胞妹的儿子。

而这个醇亲王载沣的老妈是载沣他爹的小老婆,也就是当时的侧福晋,是慈禧的养女,这两人不是同一个妈生的。由此可见,醇亲王载沣不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也难怪最后载沣的儿子溥仪能够成为下一任皇帝,毕竟这刘佳氏可是慈禧收养的女儿。

在史书记载中,醇亲王载沣他爹和慈禧胞妹生的4个儿子中,只有光绪帝一个是成功活下来的,而和刘佳氏所生的3个儿子中,个个都活得很长,由此可见,血缘越近,这孩子的成活率越低。

载沣的后代,载沣晚年生活及照片 醇亲王载沣的后代有哪些

慈禧为什么选载沣的儿子为皇帝,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吗?求解答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要从溥仪的家世说起。

第一,溥仪的祖父奕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仪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第四子奕(咸丰皇帝),第六子奕,第七子奕(光绪父亲、溥仪祖父、咸丰同父异母弟)。溥仪的祖父奕有四位福晋,共生7个儿子。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载湉(光绪帝),其余三子早殇。第一侧福晋颜扎氏,去世早,无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载沣、第六子载洵、第七子载涛。第三侧福晋李佳氏,无子。简单地说,奕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虽生育四个儿子,实际上只有一个存活,就是光绪皇帝。第一、第三侧福晋没有儿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虽生育三个儿子,但过继出去两个,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说,奕七个儿子中,早殇三位,继承皇位一位(光绪帝),过继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第二,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慈禧的心腹权臣荣禄的亲生女。慈禧把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溥仪的父亲)。溥仪的外祖父荣禄是慈禧晚年的心腹重臣,如同和珅对乾隆一样,荣禄既没有学历,又不是进士状元,又没有武功,官升得很快,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和荣禄奏报慈禧太后,出卖了维新派。 慈禧亲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宣统帝溥仪是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的人做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由溥仪来继承皇位时,光绪皇帝还没有死。光绪皇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满意。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溥仪的父亲是自己的亲弟弟。

载沣有几个孩子

溥仪,溥杰,溥倛,溥任

女儿有七个, 长女:爱新觉罗·韫媖(1909年—1925年), 次女:爱新觉罗·韫龢(1911年—2001年), 三女:爱新觉罗·韫颖(1913年—1992年), 四女:爱新觉罗·韫娴(1914年—2003年), 五女:爱新觉罗·韫馨(1917年—1998年), 六女:爱新觉罗·韫娱(1919年—1982年), 七女:爱新觉罗·韫欢(1921年— 2004年)

载沣是康熙的后人吗

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载沣在清朝灭亡后都做了些什么事?

清灭亡后,载沣生活很低调。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枝足矣。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载沣表现得极不热诚,从头至尾都未参与,而是冷眼观看了这一幕只有12天的复辟丑剧。日后溥仪潜往东北,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在清朝遗族中,载沣是一个能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是遗老遗少中最早剪去辫子,安装电灯电话、穿西服、买汽车的人物之一,这也许与他出使德国,接受过新思想有关。他的这些举动,自然引起一些守旧的王公大臣们的不满,甚至有人骂他“忘本”,但也有人称赞他开明。一些皇族的后代受他的影响,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载沣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每有月蚀或日蚀出现,他都要作仔细的观察并绘成工笔图形,记入日记,他也喜好数学,更喜爱照像,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 载沣为人宽厚,对亲对友从来都以诚待人,谦虚和蔼。载沣虽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在待人处事上却较为成功。载沣讷于言词,说话甚少,与亲友兄弟们在一起时,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他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残局。 载沣的一切行动准则,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照例”。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示,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在这种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载沣倒也安逸平和,无忧无虑。可是在1925年正月,醇王府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事情来得突然,时间也很短暂,但如迅雷不及掩耳,引起王府上下极大震动。 在一个漫天飞雪、人鸟寂静的上午,孙中山先生突然造访醇王府。一位革命领袖访问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皇族权势人物,这在当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然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孙中山竟然对被人斥为窝囊废、书呆子的庸碌王爷夸赞表扬了一番。他认为载沣在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是爱国的,有政治远见的行为;载沣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他又表示,深知载沣从戊戌政变中就看透了袁世凯,本来要决心除掉袁贼,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掣肘限制太多,力难从心。并且孙中山对载沣在“逊位”后态度冷静,不问政治,不参加复辟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孙中山先生访问载沣之事,不仅宾主尽欢,还留下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照片后有孙中山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在分手之时,两人本约好下一次载沣回访孙中山先生。但不幸的是,一个多月以后,传来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全府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载沣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供在书房里,围上素色白花,焚香蒸秉烛,虔诚地祷念早逝的一代伟人……此后,载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在王府贻养天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安详地病逝于北京醇王府。 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一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满清末年,在执政的三年里,他多灾多难。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难的时期。满清皇族中很多人认为他庸碌无能,只是一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这过于偏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倒台的历史责任,非载沣一人能承担。面对清皇室气数已尽、回天乏术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资质甚佳、政治经验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难力挽狂澜,更别说从政历练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载沣。在晚清这种急剧嬗变的复杂环境中,载沣虽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运,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势,较识时务。他辞去摄政王之职,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他所追求的是一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也难怪他在解除摄政监国职务的那天回到醇王府,一脸轻松地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为从此后,他可不再忧虑朝中大事,不再受隆裕和权贵的挟制而安享余年。他的后半生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比起他的胞兄光绪帝载湉及其子宣统帝溥仪来说,或许可以算是幸运多了。

载沣简介 醇亲王载沣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吗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摄政王。满族,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孙,光绪帝之同父异母弟,宣统帝之父。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

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首先,溥仪不是篡位,所以不存在什么“载沣自己篡位”。溥仪继位是合法的。

其次,是因为晚清王爷们都不好好生儿子的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这里的谱系。道光生咸丰和奕譞,咸丰只生同治一个,同治无后。因此同治帝死的时候,咸丰这一支就绝后了。向上追溯,最后一个有子孙的皇帝是道光,所以只能在道光的后代里面选皇帝。出于各种原因,当时决定由奕譞这一支来继承皇位。只要奕譞这一支不死光,之后的皇帝就只能是奕譞的后人了。 奕譞一共有四个长大了的儿子:载湉、载沣、载洵和载涛。载湉过继给了咸丰帝,成为光绪皇帝,无子。载洵于1860年过继给瑞郡王奕志。载涛于1868年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按照古代的规矩,过继给别人就是别人的儿子了,不再算自己的子孙。 换句话说,光绪帝死的时候,奕譞的后人只剩下三个了,就是载沣和两个儿子,溥仪溥杰。你问的就是为啥这三个人里面不选载沣当皇帝。 其实如果载沣还有个兄弟,或者载洵载涛有一个没有过继出去,那么载沣就可以过继给咸丰,然后皇位就是载沣的了。可惜现在奕譞只剩最后一个儿子了,如果载沣再过继给咸丰,那么奕譞就绝后了。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载沣不可能做这种事情。可是如果载沣不过继给咸丰,那么可以过继给光绪的溥仪就享有优先权。这样载沣就告别皇位了。因此载沣不能得到皇位。 亲王(30)晚年(5)

相关参考

载沣的后代,载沣晚年生活及照片 醇亲王载沣的后代有哪些

慈禧为什么选载沣的儿子为皇帝,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吗?求解答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要从溥仪的家世说起。第一,溥仪的祖父奕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仪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对后代

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如何去德国“道歉”

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如何去德国“道歉”?  1900年,跟着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如火如荼地开展,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对立也日益激化。在这一年的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俄然照会驻京的

曾被国父孙中山赞扬

说到晚清,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第二代醇亲王,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宣统帝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不能不提。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奕病逝,载沣承袭醇亲王位,成为醇王府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二十七年先后授为阅兵大臣、

溥仪的父亲是谁

爱新觉罗・载沣,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1908年11月15日,控制清朝政权达47年之久的慈禧去世。12月2日,光绪帝的亲侄子溥仪继位。作为溥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登上中国的政治舞

溥仪当了几次皇帝

溥仪当了几次皇帝?在光绪皇帝临终的前一天,慈禧下旨:“由醇亲王载沣的大儿子溥仪入承皇位,承继同治皇帝为嗣,同时兼承光绪皇帝为嗣。”随后慈禧又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光绪帝一生并没有子嗣,爱新

载沣

  载沣(汉语拼音:Zaifeng),(1883~1951),中国清末监国摄政王。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伯涵,号静云。光绪帝胞弟,宣统帝溥仪之父。8岁承袭其父奕的醇亲王爵位。娶荣禄之女为福晋(夫人)。

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爱新觉罗・载沣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孙字,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X的第五个儿子,他是在宣统年间的开始任监国摄政王。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人物爱新觉罗载沣。首先,爱新觉罗・载沣出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字

载沣的一句话预示着清朝未来 溥仪登基时

一语成谶的事件时有发生,清朝末年,三岁的溥仪登基,其生父醇亲王载沣曾说过的一句话可谓是一语成谶的典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载沣究竟说了什么?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家摇摇欲坠。在光绪皇帝去世之后,大清

选择三岁的溥仪继位,慈禧藏有什么私心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无子而驾崩,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将光绪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立为摄政王,立载沣之子三岁的溥仪为帝。以清朝当时的情况来看,光绪死后让弟弟载沣继位的兄终弟及继承方式其实

光绪继位醇亲王,醇亲王为何向光绪皇帝称子臣

醇亲王为何向光绪皇帝称子臣醇亲王儿子光绪已过继给慈禧,那么其父子关系就不存在了,儿是君父是臣,醇亲王理当向光绪称臣子。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朴庵,号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