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

Posted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

2、美国出钱销毁核材料

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

1838年山东堂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冠县柳林镇武家庄的一户贫苦人家降生了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母并没有因为新生命的降生而有丝毫喜悦,因为对于本就快揭不开锅的家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吃饭。心烦意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都懒得给他起,仅按家中的排行称之为武七。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还遇打头风。在武七大概七、八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四个姐姐也相继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小小的武七,只得白天出去行讨,晚上编些麻绳换几个钱,买几个馒头填饱自己和母亲的肚子。十六、七岁时,母亲安排武七去一位远方姨父家做长工,负责看果园和喂猪。后来又给当地一位地主家打工,却屡屡受到欺辱,白白干了三年。雇主欺负武七不识字,做假账谎称工钱已结,武七极力争辩却反而招致一顿毒打。气得武七病倒三日。在三天不语不食的思考中,他意识到自己被人欺辱是因为不识字,没读过书。于是他下定决心靠乞讨兴学,帮助穷苦人家的孩子接受教育,通过知识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从20多岁开始,到此后的30多年间,武训行乞的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省。每每讨得一些衣物他总是想方设法变换成现钱。为了能够吸引过往路人,他还时常表演锥刺身、刀破头等节目。还给自己剃了在现在看来相当朋克的发型,把左边的头发剃光,留右边的一半头发,等左边的头发长出来了,又把右边的头发剃了。他自己还编了一首歌谣: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烦愁;右边留,左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把妇女们扔掉的布絮线头捡起来,搓成绳子卖。在那个年代,底层老百姓的谋生活计,武七几乎全做过。后来帮助过武七兴办义学的当地乡绅杨树坊曾如此描述:以佣工之钱所入无多,凡计日价工,凡挑担、拉车、推磨、拉砘,即极艰苦之事,苟可以获利者,无一不为。

慢慢地,武七终于积攒下一些钱财。因不识字恐有被人骗,他将所有的存款都寻找可信任的乡绅来代理置办田产、存款放息。杨树坊就是武七跪求了两天才答应帮他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不是没有被人骗过。1875年,山东省一些地区大旱,武七曾拿出40担红高粱,请乡绅郜若纯替自己放赈,郜氏在放赈中行事公正,获得了武七的信任,于是又拿出一笔钱让郜氏替自己存款生息,结果却被郜氏中饱私囊。

武七49岁那年,总共已经购置了田产230多亩。这在当时,已然是很相当可观的一笔财富。但武训仍然坚持乞讨的生活,乡绅杨树坊劝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应该娶妻生子,被他拒绝了,自谓:街死街埋,路死路埋。

1888年,武七在自己的家乡柳林镇东门外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取名为崇贤义塾。武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据周拔夫《武训先生年谱》记载,义塾共建瓦屋20间,大门二门各座,四周的垣墙也都修齐,总共用钱4378串,这建筑费除先生自己积存的2800串外,下欠之数,全由当地的绅耆捐助弥补。

学校建成之后,武七亲自到跪请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到学校任教,并跪请贫寒人家送子女到义塾上学,学费全免,所需费用全部由武七置办的田产获利所得承担。开学那天,宴请老师,他请了几位乡绅作陪,自己则侍立左右,说自己是乞丐,不识字,不敢入席,等到大家都散席了,才吃些残羹剩饭匆匆离去。

武七虽然不识字,不可能像雷锋叔叔一样写日记,但他的事迹依旧上达天听。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得知武七的义举之后,特意召见了武七,并为其取名为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1890年,第二所义学在馆陶县杨二庄成立。1896年,第三所义学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同年4月,武训在临清去世。据《清史稿》记载,武训死时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出殡当天,各乡县自发参加葬礼者达数万人,义塾师生无不纷纷落泪,失声痛哭。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等人都深受武训影响,甚至作为军阀的段绳武将军,在武训祠参观了武训的事迹之后,搞起了乡村建设,把武训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导师。1934年,在武训诞辰97周年的纪念活动中,蒋介石亲笔题写《武训先生传赞》: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才之业。以不学之身,而遗淑人寿世之泽……

美国出钱销毁核材料

揭秘苏联“头号原子城”兴衰:美国出钱销毁核材料

  在哈萨克斯坦北部的荒原上,静卧着一座被多数人遗忘的城市——塞米巴拉金斯克。冷战期间,这里作为苏联第一号核试验基地,是西方情报人员窥伺的目标。1991年8月29日,在苏联爆炸首枚原子弹的纪念日,即将成为哈首任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宣布将这座“原子城”废弃,为国际核安全体系做出重大贡献。此后20年间,昔日苏联大肆核爆留下的创伤未及彻底愈合,美、俄、哈三国围绕防范核扩散展开的新一轮合作,已然如火如荼地展开。

  与“怪兽”比邻而居

  二战末期,当美国总统杜鲁门骄傲地将成功造出首枚原子弹的消息告诉斯大林的时候,莫斯科已经花了3年多时间搜集有关这种超级武器的种种情报,贝利亚是所有这些情报的经手人。到1947年,苏联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已全面铺开,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核试验基地的选址工作。最终,他们看上了哈萨克斯坦一块几乎荒无人烟的土地。斯大林和贝利亚先后在选址报告上签下名字,哈萨克斯坦就这样将一只“核怪兽”迎进了家门。

  这块距离最近的居民点也有70公里的无名土地,迅速被从全苏各地征调而来的专家和施工人员占据,克里姆林宫为它取了一个“莫斯科——400”的临时代号。当然,和其他苏联秘密军事基地一样,这座小城在普通地图上是根本查不到的。

  1949年的首次核试验并非像外界广泛传说的那样,出于保密要求而完全没有通知当地人预防。一位曾参加此次试验的老兵詹布拉特·艾内尔对前来采访的俄罗斯记者称,他当年的任务便是向居民宣传躲避核辐射的方法,“遗憾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把警告放在心上,而是在核爆发生时跑到屋外欣赏‘壮观景色’。他们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严重辐射。”

  据艾内尔介绍,在核爆之前,军方在试验点附近摆放了坦克、汽车、动物、植物,以测定爆炸能产生多大破坏力。试验结束后,许多科研人员来到附近的居民区采集土壤样本,并对当地居民的体征状况进行观察,其结果都被用于研究工作。他表示,在这次以及随后多次核爆中产生的放射性烟尘随风扩散到哈萨克斯坦东部大片地区,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

  核污染的幽灵在游荡

  此后几十年间,苏联在当地进行了300多次核试验,无论防护措施多周密,都难免给哈萨克斯坦人的身心造成创伤。在2008年10月的第13届韩国釜山电影节上,哈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的《给斯大林的礼物》被选为开幕影片。片中主人公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直接暴露在核试验引发的狂风中,这既是对当年那段历史的重现,也是对如今哈萨克斯坦人内心伤痕的写照。

  1960年,“莫斯科——400”被改名为“塞米巴拉金斯克——21”城,核试验仍在这里不断进行。某次试验前,当局提前通知居民撤离。核爆过后,居民们回到村庄内,发现到处都是通体烧伤的家禽,一些侥幸活下来的动物也在短时间内死去。

  上世纪70年代,这座城市终于有了公开名称——库尔恰托夫,以纪念为苏联原子弹研制做出杰出贡献的同名核物理学家。在表面的平静下,城市中至今仍生活着大量因为当年的核试验遭到辐射,进而患上不治之症的无辜平民。一位名叫尼基塔的18岁青年生下来便无法行走、说话。尽管其父母的身体都很好,但他仍被认为是由于核辐射造成的基因突变而导致先天残疾。如今,尼基塔惟一的乐趣就是用父母制作的一个特制面具,借助脖颈的力量操纵一根触手,在键盘上打字写诗,并将作品发到互联网上。他因此得到了“蚂蚁人”的绰号。

  另一位患者名叫谢尔詹卡里,如今只有10岁。与尼基塔一样,他的父母也很健康,但是他生下来就先天不全。他的病症是一种奇怪的“骨质疏松”,骨头脆弱到只要稍稍遭到撞击就会折断。如今,可怜的谢尔詹卡里只能整天蜷缩在父母为其特制的椅子上勉强生活。

  更悲惨的是,尼基塔和谢尔詹卡里都是时隔多年之后才发病,不符合哈萨克斯坦当局制定的国家赔偿标准而无法获赔。类似的例子据信还有许多。

  连土壤都是监控对象

  如果说核试验造成的悲剧可以被视为日渐模糊的回忆,那么核材料流落到恐怖分子手中的可能性便是近在眼前的威胁。

  从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到苏联最重要的核实验基地,塞米巴拉金斯克的人口一度达到数万人。在莫斯科因为经济停滞而出现供应紧张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却在享用全国最好的香肠、美酒乃至“特供”的百事可乐。当苏联解体、基地最终关闭时,数万名军人从这里撤出,整座城市一度只剩下500名哈萨克斯坦士兵来守卫。可是,俄罗斯军人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这里已经彻底人去楼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仍存放在原处,成了核扩散的巨大隐患。

  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担心,促成了美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最初也最成功的合作。美国拿出一大笔钱,将这些放射性物质销毁或者转移到俄罗斯境内保存。1992年,独立不到1年的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于不扩散和逐步拆除并运出导弹核武器的《里斯本议定书》,承担了不拥有核武器的义务,并宣布自己的领土为无核地区。1993年,美国同哈萨克斯坦签署协议,帮助后者解决裁减核武器所需的技术和经济支持。1995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军事工程部队成功地将哈萨克斯坦境内所有战略和战术核武器运回了俄罗斯境内。此后几年间,类似行动重复了数次,哈萨克斯坦成了第一个主动放弃核武器的国家。

  然而,跨国恐怖势力对核材料的觊觎又成了令各方紧张的苗头。即使流传于国际核黑市上的原子弹制造技术不靠谱,单单几枚简易“脏弹”也会让所有国家吃不消,因此,防范核扩散远不限于避免核弹本身流失,防止核材料被盗同样是重点。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库存”自然处在被严密监控之列,非但如此,连那些曾经被污染的土壤也属于敏感目标——频繁的核爆让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土壤中含有浓度极高的放射性物质。分析显示,这些土壤甚至可以直接用来制造“脏弹”。于是,美国人出了一个主意:用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石板将受污染地区的土壤盖上,避免被不法之徒拿走。这一煞费苦心的做法被称为“土拨鼠行动”。

  根绝核威胁的路还很长

  不仅是土壤,存留在众多地洞中的核物质也让各方头疼不已。苏联于1963年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此后便根据该条约将所有核试验都改为在地下进行。而按照专家们的测算,一次地下核试验往往只能消耗部分核物质,剩下的就长久地留在了为试验而修筑的地洞里。这些核物质如果发生泄漏,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为此,美国人再次决定用封存法预防核泄漏。他们尝试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地洞统统密封起来,这项工程耗费了几年时间。1999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参议员理查德·卢佳尔一度宣布,美国已经将地洞全部封死。但没过多久人们就听到风声,当地拾荒者居然用土办法将地洞重新打开了,并从里面偷取设备卖钱。至少有10名拾荒者因为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

  随着这些工作的深入,俄罗斯也显示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在三国合作之初,莫斯科一直不愿与其他两国共享苏联留下来的、有关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设施的秘密档案。其考虑自然是不希望美国通过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工作,过多地获取俄罗斯核武器方面的机密。众所周知,俄罗斯的“家当”都是从苏联继承下来的。不过,随着三方互信的增强,莫斯科最终决定将这些材料拿出来共享。“9·11”事件之后,俄当局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

  如今,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废墟间,三国的合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一些重要地段可以看到“不宜久留”的警示牌,有的地方干脆不让外人靠近,原因都是里面仍残留有辐射。在其他一些指定区域,偶尔还可以发现常驻的美国监察员。

 

  几十年的沉浮让曾经神秘的塞米巴拉金斯克逐渐为外界所了解,除了科学家和军人,来自五湖四海的民间游客如今也喜爱来这里探险,重温那些悲伤、灰暗而令人警醒的往事。

相关参考

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2015历史答案

1.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第一次诊断的试卷答案有吗,上周石家庄邯郸考试试卷、教学材料一般不会在网上发布,平常学校一般都是买名校的试题是要付钱的,给个建议自己去他们贴吧找找,或许问下吧友,还有为了避免试题

此人官居一品,去世后只留下8两银子,朋友出钱将他安葬

历史上有过不少清官,最有名的莫过于宋代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清朝康熙年间,河南睢州人士汤斌,其清廉程度不逊于海瑞,曾做过工部尚书,这在当时为从一品文官,官居一品

北京城的“根”在广安门,您家乡城市的“根”在哪里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每一个城市又都有它的肇始之地。这是它的“根”。  侯仁之先生说:“一个人,绝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过去;一个如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绝对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起源。”  北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不败战将,看看有自己家乡的吗

第八位:常遇春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十七年,攻

家乡六坝的圆通寺作文900字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是家乡的土养育我们,是家乡的水滋润我们,是家乡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家乡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欢笑和

信王朱由检如何登基,朱由检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和朱由校什么关系

朱由检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和朱由校什么关系?八月,朱由校在乾清宫召见内阁大臣、科道诸臣,下招说魏忠贤、王体乾对皇帝忠心耿耿可以用来商议国家大事。并且封魏忠贤的侄字魏良栋为东安侯。朱由校预感到自己来日不

福州初三二检历史

福州的:在学校第二次质检考的不错,中考却落非常多下来,连高中5年专是捷径!犬儿初中3年玩3年!中考成绩比质检高70分,自己估分仅差0.5分的,也就是差0.5分上一类校,之前一类校自主招生时参考的是质检

敬业五校联考历史

自主招生五校联考的试题难度已经向你的邮箱发送了五校联考样卷,你可以查看一下。由清华、中科大、上交、南大、西交组织的五校联考笔试环节的考试科目包括:文科语、数、英、人文与社会(含历史、政治、地理);理科

要永远听党的话

00:00黄跃华口述红网时刻记者卢黎清欧群军通讯员徐宝来黄昆整理报道我的父亲黄湘源,十多年前,他就开始自己出钱,为清湖起义中牺牲的31名热水籍的革命烈士和红军长征过境热水时牺牲的40名烈士,建设“红军

黃埔軍校开办初期,究竟有多牛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开办的军校,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所军校是党产。它办学前期一点都不牛。后来名声卓著,是因为黄埔学生凭着革命精神,在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