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不色的翁同为什么救不了大清国

Posted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贪不色的翁同为什么救不了大清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不贪不色的翁同为什么救不了大清国

2、翁同龢到底算不算奸臣

不贪不色的翁同为什么救不了大清国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有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他们不贪财不好色,以儒教道义严于律己,是清流的代表,但是他们没能挽救大明亡国。

大明亡国后,东林党成为历史,但中国清流没有消失,他们至少从形式没有亡,前清和晚清,中国都有清流党。尤其晚清,清流甚至再次成为中国政坛重要力量,其代表人物是张之洞、张佩纶、翁同。他们的操守与东林人形似——不贪钱财,不好色,不怕纪委来查,系道德楷模。

翁同

他们的政治主张与东林人神似:对内,他们抨击贪赃枉法、昏庸无能的官员,对外,主张强硬外交,尊王攘夷。按《外交小史》一书的说法,凡稍谈外交、识敌情者,咸斥之为汉奸大佞,痛诋不遗余力。如果你谈外交,实事求是分析敌情,说他国强大的,都要被他们斥责为汉奸。

譬如翁同,教过同治和光绪两任皇帝,两朝帝师,他为官清廉,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颇有明代东林党风范,系晚清清流领袖。他厌恶贪官同僚,也厌恶西方政治制度。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自己与翁同直接交往的经验,对翁同这样评价。窦纳乐说,翁同是守旧派,以不变应万变,反抗革新及进步。他的思想极端保守和落伍,只是在个人修养方面,翁同有学者风度,受人尊敬,是一位守旧的中国政治家最优美的典型。

说白了,翁同是一位古大臣,这样的古大臣,能够救国吗?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再次检验了中国清流的成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前,以翁同为首的清流对日本也进行了评估,翁同还写出《倭事杂记》。积极主张对日作战,而且应该早战速战,认为凭北洋之力可以一举扫平日本舰。

战争的结果,说明晚清清流对于中日战争的认识相当肤浅。

甲午战争尾声时,大清国败局已定。日本海军围攻刘公岛,海军统帅伊东佑亨在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劝降书,一语道出了中国清流不能救国的根本原因——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东佑亨的这封劝降信是用中国文言写的,可见日本上层的古文功底。这封信说了什么呢?

伊东佑亨说大清国之所以今天败给我们,不是君臣某一个人的罪过,而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结果。你们招揽人才必经过考试,而科举考试考的是什么呢,文艺。所以从考场上出来的官员,都是通过文艺水平展示提升上来的。当文艺成为升官晋级的台阶,那么这种人物这种才华救国实用吗?你们今天中国,情况和过去一样,如果不去旧迎新,在政治上革新图变,可能屹立于世界强林吗?

常言道,旁观者者清,而有时对手看对手更清。

伊东佑亨一语道破中国在近代蒙受耻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所选拔的人才,都是些坐而论道的文艺青年!他们只想道德救世,不懂救国根本。

救国的根本是什么呢?我们把时间摇回晚明。

作为学者、清官的东林人出仕时期,明朝已经到了江河日下地步,他们虽然认识到官场黑暗和内外交困的政治环境,但是作为封建传统士大夫,他们竭力为国所做的,只是停留在维护储君、防止后宫干政和排斥阉党等方面,而没有涉及更深刻的政治改革,更没有意识到祸乱中国的首魁,不是太监,也不是妃子,而是他们的主人——皇帝,以及他们身后的皇权制度。即便是个白痴混不吝,只要血统高贵,他爹是皇帝,他就天然成为接班人,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大臣就要极力效忠。这样的国家会好吗?

东林党人黄尊素的儿子黄宗羲,在国破家亡,返乡闭门写作,苦苦探索中华的出路。有一天,他拍案而起,仰天长啸,祸根原来在这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是黄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话。

作为东林薪火相传人,黄宗羲终于悟道:真正为害中国的,是历代皇帝!是君主专制制度。他提出,合理的政治应该选举出有能力的人来做首相、来做政府的领袖,而不是靠暴力、靠血统的皇帝储君亲揽大权。一个国家要强大,不能靠血缘治国,一定要靠能力治国!

翁同龢到底算不算奸臣

借用恭亲王奕䜣评价翁同龢一句话:此人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聚九州之铁,难铸此大错!此人虽有正气,满腹经纶,不贪不贿,但过于迂腐,两任帝师结果如何,是文人误国的典型,根本无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李鸿章再不济,也能弄点洋务,建个北洋水师,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满,嘴大义说漂亮话谁都会,但真正做了什么实事? 图为常熟翁同龢故居,彩衣堂。 举几个例子,光绪13年,李鸿章倡议修建从天津到通州的铁路,醇亲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为首的大臣反对,理由是李鸿章有资敌扰民之嫌,其实真正理由是户部钱款紧张,不可再兴事,同年郑州黄河决口,礼部尚书李鸿藻督办河务要钱,翁同龢不给,结果李鸿藻因日久无功被革职,翁同龢把钱揣着干嘛呢,给光绪大婚,给老佛爷修园子,当时的光绪大婚仅预算达400万。 戊戌政变后,翁同龢被慈禧革职,永不叙用,图为翁同龢蜡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鸿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国家层面,处处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装备更新换代的钱硬是被拿去修了园子,丁汝昌申请换几个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战,李鸿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击,只能主和,而海军经费移修颐和园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换了渤海的诟病,坚持主战,结果全军覆没,北洋军打到日本吉野号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谁亡。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岁,图为翁同龢墓。 再说戊戌变法,维新是他支持的,康有为那货是他推荐的,《明定国是诏》是他草拟的,但是空变法实保守是他,反对康有为是他,满腹猜忌的是他,变法开始就被罢免的官员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边上虽兢兢业业,但空有其位,碌碌而无为,是文人误国的典型。

相关参考

仅灰色收入就达上万两

众所周知,清朝官场是很腐败的。江湖古老相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上三年知府,能贪十万银子。江湖古老又相传:“不贪不滥,一年三万。”即使是下手不那么狠的地方官,一年也有三万两银子的进项。清朝地

清朝地方官的收入真能达上万两

众所周知,清朝官场是很腐败的。江湖古老相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上三年知府,能贪十万银子。江湖古老又相传:“不贪不滥,一年三万。”即使是下手不那么狠的地方官,一年也有三万两银子的进项。清朝地

好色的宋太宗赵匡胤是如何戒色的?

食色,性也,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吃饭和男女是人的本能,战国时期,孟子就曾劝齐宣王实行仁政,齐宣王回答说,寡人搞不了仁政,寡人好色。这在古代的帝王之中是很难得的,齐宣王直言不讳的

雍正乾隆时期大清的贪污腐败现象

  当一个社会的腐败程度非常严重时,世人便常用“贪腐遍地”、“无官不贪”等字词来形容。这类概括性极强的词句,常常被指责为以偏概全,没有科学区分主流和支流。实际上,这类字词,不在于严谨判断,而在于发泄不

关于大清国迁都的三次讨论 为何最终都不了了之

《清史故事》253都城,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心脏,通常承担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职能,故都城的地理位置选址非常关键,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气运和兴衰。《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大清曾经丢了那么多领土,却为何唯独对这块领土誓死不让

那是东北地区的5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那是大清王朝唯一捍卫的中国领土。甲午战争后,日本屡屡挑衅,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种种挑衅破坏行为,使得清政府提出严厉的抗议。派吴禄祯前往调查,声严厉色的向言之

大清第一辅政王,为何逆袭成功却做不了多尔衮第二

向敬之1太宗、世祖两朝,最威风的王公大臣,莫过于睿亲王多尔衮。他是太宗所向披靡的大将军,为满清平定辽东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世祖入主中原的摄政王,为清朝定鼎燕京建立盖世奇功。他的成功,与太宗的高度重任密

为何人们常说“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

在过去的时候,虽然条件不好,生活艰苦,但是人们都是非常注重养生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其中,过去的农村有一句俗语就是关于养生的,老人经常用这句话来告诫年轻人。这句话就是“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不动五

不贪点,没法养活一家老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真正的"清官"是不存在的,能够在官场潜规则之外保持清廉的,就能够被称为"清官"了。比如说明清时期,面对官场中的各种陋规,没有一个官员能够独善其身。"三年清知府,十万

翁同为什么没后代 翁同纪念馆

  翁同  翁同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位。  翁同为什么没后代  大哥: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