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帝国能够镇压四方的武力支柱

Posted 努尔哈赤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大清帝国能够镇压四方的武力支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大清帝国能够镇压四方的武力支柱

2、草原的游牧民族只有蒙古人才能够征战四方

揭秘大清帝国能够镇压四方的武力支柱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国的统治时间,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长得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之久,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清军入关时兵数仅20万余,连同眷属并奴仆最多百万,进入汉族的汪洋大海之后,却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有效平定汉族等各民族、各种政治势力的反抗,建立起对全国持久而稳固的统治,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谜,是令历史学家倍感兴趣并希图解开的一个历史之谜。

但在中国人乃至中国的学者看来,将这一现象渲染成为“历史之谜”,却未免有些过甚其词、大惊小怪。因为事实似乎很清楚,清朝能坐几百年的天下,那是因为他们“汉化”了,“汉化”使他们继承了汉唐宋明等中国传统王朝的一整套统治制度,这是他们得以维护数百年统治的基础。其实老一辈史学家早已指出过,清朝的统治特点,是沿袭明而不同于明,正是这些不同于明之处,造成清朝统治得以成功的诸多特征,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就是八旗制度。清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一再强调“八旗为我朝根本”,极言这一制度对他们统治的重要性。

本来,任何一个政权,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根本”,都不可能长久地稳坐天下,这是一个常识。而八旗制度与清朝几百年的统治共存亡,恰是满洲统治者未曾被完全“汉化”的证明。可惜的是我国的清史学界迄今为止对此仍未予以充分的重视,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在国家纂修清史的这场耗资巨大工程中,竟然没有为“八旗制度”留下一席之地,在数十个专述典章制度的“志”中,竟然不列“八旗志”。

八旗劲旅:“打江山”的根本

从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大金国的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算起,到1644年入关占领北京,一共只有28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这个水滨山野、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女真部族,就完成了统一诸部、开国奠基、攻占辽沈、建立清朝并定都北京这一系列的功业,所用时间之短、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震惊。对此,深想的人其实不多,泛泛说起,便提到女真(后来的满洲)人的骁勇善战。殊不知骁勇善战的北方诸民族,呼啸驰骋于山林草原并不自满洲人始,何以只有少数几个,能够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演出一场叱咤风云的、有声有色的活剧?这除了需要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之外,还需要的,就是组织。正如同金代女真不仅有完颜阿骨打,还有“猛安谋克”制,后起的努尔哈赤能够克敌制胜,靠的不仅是骑射技艺,更重要的,是八旗这个后来成为清代制度的组织。

八旗之始,起于牛录额真。牛录是满语(niru),本义为“大箭”,派生义为由大箭持有者自愿结合的十人围猎群体。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年,公元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将所聚之众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统管,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年,1615年),努尔哈赤再次对牛录组织进行改造,完善了牛录―甲喇―固山的体制。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合为八旗。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八固山(八旗)是牛录组织的扩大,也继承了牛录的组织特点,首先是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其二是军政一体,有事抽调,无事归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作战时绝无粮饷军器之运转,军卒皆能自备而行,这是八旗劲旅行军作战骁勇神速的原因之一。皇太极即位后,在八旗满洲之外又增设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从此八旗有满洲、蒙古和汉军之分。从此擅长突骑野战的八旗蒙古成为满洲人的左膀右臂,而擅长操作火炮等重兵器的汉军八旗的加入,对于原来只轻骑兵、轻火器的满洲人来说,亦有莫大助益。但八旗仍是八旗,权力始终集中在满洲贝勒手中,是绝不可旁落的。1644年入关时的八旗劲旅,在对农民军与明朝残存势力的战争中以一当十,摧枯拉朽,那是八旗武力最精锐、最强盛的时期。

入关后的“巩固根本”

当清王朝定都北京后,面对着一个崭新而又极其复杂、极其险峻的局面。在民族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他们所能依靠的,除了自己从关外带来的八旗劲旅之外,还能有谁?由明军的降兵降将编成的绿营,人数虽然数倍于八旗,他们又岂敢依恃?他们殚精竭虑,考虑的就是如何才能使为数如此之少的精兵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何依靠它来维持清朝在这样一个如此辽阔、如此复杂的国土上的统治。并因此而对八旗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其宗旨,当然是要加强八旗的军事职能。

变革的第一步,是制定旗饷政策,使八旗官兵向职业军人的方向转变。这是入关后八旗制度最深刻的一项变革。入关后的八旗官兵倾其全力投入战争,清廷虽然也沿袭入关前旧制为他们分配了“份地”,但他们却不可能仍然沿袭入关前“兵农不分”的传统,利用土地来进行生产。随着八旗“份地”大量丧失与转手,越来越多的八旗兵丁丧失了从土地获取收入的经济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八旗兵丁得以全力以赴投入征服战争,清廷甫一入关,即制定旗饷政策。八旗兵丁的收入,以月饷和岁米为主,又视兵种之别而有等级之分,此外还有岁米,为每名每年24斛。这便是清代所称“铁杆庄稼老米树”的由来,所谓“铁杆庄稼”,说的就是这种收入的稳定性。清廷对八旗兵丁的一切采取“包下来”的办法,用官费为他们建造房屋,凡遇红白喜事均由官给赏银,迁徙时由官给一切用度。重大变革的另一项,是建立驻防八旗制度。

清朝建都北京,本着“居重驭轻”的用兵原则,将八旗精锐半数驻于京城,是为禁旅。同时亦不忽视对广大地方的控制,做法是在全国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派遣八旗长期驻守,以控扼京师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是为驻防。这样一支不仅常驻于边疆,而且常驻于腹里内地的制度化的武装力量为历朝所未有,是满洲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主要工具。而它所监视、控制的主要对象,则是绿营。清代绿营额兵60万-80万,以标、协、营、汛的组织系统分散驻扎于全国大大小小的城镇、关隘、水陆交通要冲,形成严密的控制网络,而对这支人数远较八旗多出数倍,又是由汉人、特别是受过专门军事训练的明军降兵降将组成的军队加以监视和控制,并对地方起着巨大威慑作用的,则是10万八旗驻防。以10万八旗兵控制数十万绿营,再以人数比八旗驻防多出数倍的绿营兵控制全国百姓,恰好像是以臂使手、以手使指,作为用兵措施,十分高明。

草原的游牧民族只有蒙古人才能够征战四方

其实蒙古骑兵之所以强大,有蒙古自身的原因,当然还有历史给蒙古帝国本身创造的机遇。 要知道这个民族在成吉思汗以前一直在蒙古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直到成吉思汗问世,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落,才建立起来了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本人与后代的努力,以及统一整个草原之后游牧民族初步形成了力量 游牧民族其实在草原上的生活是很惨的:要知道在大草原上,风沙、霜雪随时可能会降临,无情的夺走你的生命,一场大雪之后,部落的人口和大量的牲畜会冻死饿死,万一雪下的又少了,就意味着降水少了,在草原上放牧是需要很多水资源的,而草原上的水主要就来自于降雪,不下雪就没有水,长草的地方却没水,牧草是不是很想死?草原上的黑灾就是这么来的! 成吉思汗才没出生之前,蒙古属于小部落制,成吉思汗的父亲不就是在草原部落的斗争中被暗算了吗?一个能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后做到蒙古大汗的人,想必是在长年累月的斗争经验中积攒了相当的才华 。据我所知,游牧民族里趁势崛起的大汗,成吉思汗相较于冒顿单于以及后来的努尔哈赤,可以说是最艰难的。 成吉思汗 蒙古面临农耕文明的威胁要比过去少的多 历史机遇让蒙古趁势崛起 游牧文明在古典时代,那是妥妥给吊打的节奏啊,以咱们中国古代来说,威胁农耕文明的少数民族其实更主要的是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渔猎民族,比如汉时代的鲜卑,唐以来的契丹和女真。对于草原来说,不论是以前的匈奴,还是唐代的薛延陀和突厥,或者是明朝的鞑靼,只要农耕文明不犯蠢,草原民族基本上都会被击败。 局势图 蒙古发达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自身的内乱和分裂。当时的中国分裂成为了宋、金和西夏三个地方性政权。碰巧的事情是,在阿拉伯地区的阿拉伯帝国,也处于衰落状态,根本就不能够对草原民族进行有效的遏制,因此造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和崛起。 然而从制度上来说,其实中国和蒙古的军事体制可以说是菜鸡互啄。 A:先看看宋朝 中原地区的兵役制度让中国地区难以建立有效的军事指挥系统去与游牧民族相抗衡: 从中晚唐直到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武人当道使得中国民众遭受巨大苦难。于是,我们民族在宋初自我总结,得出了一个结论——必须军队国家化。为了保证将领不会培植自己的势力,还施行了定期的更戍制度。就是说将领不可以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过长,要定期调工作,这就形成了「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糟糕状况。 没错,军队固然国家化了,可是当打起仗来问题就出现了,将领之间没有任何信任体系,这完全是一盘散沙啊,大兵团的会战往往就输在这里。说到底不是我们的民族懦弱,从亚洲到东欧,没有哪个民族能和蒙古铁骑相持半个世纪,而我们却做到了,然而不合时宜的军事制度却羁绊了我们。日本史家就曾经说过,我们确实和当时的世界格格不入了。 B:金朝其实也不怎么样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在一开始能够让女真民族战时打仗,农时耕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让女真长年累月中保证一定的战斗力。可是此时的金朝已经是歌舞升平已久,除了在南线跟南宋小打小闹收点岁币以外,没有大规模的战事。更重要的事情是,从金灭北宋之后,随着可耕作土地的增加,猛安谋克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女真军队在日后与蒙古军队作战时成为了鱼腩之旅。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C:蒙古的军事制度也没有过多的变化   蒙古最高统治者称作「 ”汗”,所有的人都必须无条件地听从汗的指示,汗让你三更死,你不能四更活;汗看上你的老婆你呢就得非常光荣的交出来供他享用;你的所有财产都是汗暂时放你那的,汗什么时候想要都可以拿去。   汗以下是「 ”那颜”。这些那颜通常是汗的亲戚或者蒙古贵族,他们对除了汗以外的人行使汗的所有权力,但前提是你必须效忠于汗。 那颜以下是「 ”哈剌出”。这些哈剌出是蒙古族内部身份最低下的人,通常是那颜们的远房亲戚。但最起码还可以拥有财产。   哈剌出以下是「 ”那可儿”。这些那可儿就不是蒙古人了,他们是被俘虏的异族人。一般那可儿都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博得那颜或哈剌出的喜欢,才可以由被俘虏的人提拔为那可儿。   那可儿以下是「 ”孛斡勒”。这些孛斡勒同样是被俘虏的异族人。他们连同那可儿都可以作为财产在那颜或哈剌出之间交易。也就是说,那可儿是高级的孛斡勒。孛斡勒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会说话的工具。那颜或哈剌出可以随意处置那可儿或孛斡勒。包括无端摧残,杀害等。   也许大家可以从这复杂的关系中悟出它的本质——奴隶制。为了区别于我国夏,商,东周时期,这种基于游牧的奴隶制决定了他们极其低下的生产力。你要想生存,你就必须劫掠周边文明国家。 游牧民族的军事制度没怎么变化,从秦汉以来一直都是这副模样,但是对于中原王朝的军事体制来说,游牧民族的实力,却属于相对增强的状态。对于那些看过《狼图腾》的人来说,我只想告诉你:蒙古在文化上之所以自成一派,其实是基于对汗贵族的极端崇拜和自我崇拜形成牢固的统治基础。

相关参考

草原的游牧民族只有蒙古人才能够征战四方

其实蒙古骑兵之所以强大,有蒙古自身的原因,当然还有历史给蒙古帝国本身创造的机遇。要知道这个民族在成吉思汗以前一直在蒙古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直到成吉思汗问世,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落,才建

草原的游牧民族只有蒙古人才能够征战四方

其实蒙古骑兵之所以强大,有蒙古自身的原因,当然还有历史给蒙古帝国本身创造的机遇。要知道这个民族在成吉思汗以前一直在蒙古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直到成吉思汗问世,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落,才建

清朝的支柱产业之一,揭秘茶业在清朝的发展状况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作为清朝的支柱产业之一,茶业在清朝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另一个高峰。公元1644年,关外的满洲八旗趁着中原地区农民军起义的当口挥师入关

蜀汉五虎上将到底谁最厉害?如果按武力排顺序,你觉得第一是谁?

蜀汉五虎上将到底谁最厉害?如果按武力排顺序,你觉得第一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汉立国四百余年威名远播,使得四方臣服。令人可惜的是,大汉帝国自从黄巾之乱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帝舅何进诛

揭秘明末名将李成梁放虎归山 最终引火自焚

明朝中后期的三大支柱:南有戚继光,北有李成梁,中央坐镇张居正,被称作是明帝国的铁三角。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位功过争议最大的北角星李成梁。李成梁,字汝契,号银城,有考证说其祖籍本为陇西,祖上于唐末为避战乱

地主武装:帮大清镇压太平天国,却不帮大清抵抗八国联军

如果是要听实话,那些唱高调的假大空就不扯了,咱说真的。首先,你说地主武装这么费劲地帮助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什么?难道说是真的忠于大清,为了爱新觉罗家誓死要与长毛贼拼杀到死?当然不是的!如果太平天国

大清死结:变法亡政,不变法亡国

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帝国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屋漏偏逢连夜雨,1898年5月29日,被后世很多历史学家称为清朝最后的支柱——爱新觉罗·奕,病逝在恭王府,享年65岁。美国人马士在他那本著名的《中华帝国外交史

协助清朝镇压太平天国叛乱,是英国犯下的最大错误

谈及太平天国军事失败,人们往往认为基本都是湘军之功,而忽略了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其实,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英国人介入深度超出我们想象。没有英国等的介入,曾国藩或许能够镇压太平天国,但时间绝对要大大延迟。

揭秘秦末岭南军团50万大军为何不回援中原?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朝用于镇压起义的军队,起初是由罪犯、民夫组成的。这些人本来在修建秦始皇陵墓,却成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力部队。而秦国军队的主力却不知去向。秦国的主力部队有两只。一支是北方的长城军团...

变法亡政,不变法亡国

作者:霍小山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帝国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屋漏偏逢连夜雨,1898年5月29日,被后世很多历史学家称为清朝最后的支柱——爱新觉罗·奕,病逝在恭王府,享年65岁。美国人马士在他那本著名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