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说北洋水师是不中用的“纸老虎”

Posted 北洋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鸿章为何说北洋水师是不中用的“纸老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鸿章为何说北洋水师是不中用的“纸老虎”

2、历史人物 李鸿章为何不许北洋水师出海

李鸿章为何说北洋水师是不中用的“纸老虎”

《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翰林院八十三人和内阁官员上百人联名上奏反对和约,前线的宋庆、李秉衡等将领也纷纷上书要求拒约再战。此时,京城正好举行会试,各省举人们大为激愤,他们公推康有为上万言书,提出“迁都练兵变法”三策,这就是历史上的“公车上书”,也是维新变法之发端。

据两江总督刘坤一回忆说,在甲午年的惨痛失败下,慈禧与光绪在接见他的过程中也曾母子对泣,并非全无心肝。但是,慈禧太后毕竟执政多年,经历的风浪也多,她做好了吞下这个苦果的准备,而光绪皇帝则在大臣们和举人们的压力下焦灼万状,“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而在这时,慈禧太后的宠臣孙毓汶却多次拿着和约请求皇帝批准。在海军已覆、陆战不能的情况下,光绪皇帝思前想后,也只能万般无奈之下批准了与日本的和约。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压力下,日本被迫归还了辽东半岛,但需清廷额外支付3000万两“赎辽费”。堂堂大清帝国,竟然沦落到这个地步,这也是慈禧太后所没有想到的,怪不得后来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来讽刺其六十庆典――“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这意味着搞了近30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而这也是慈禧执政30多年的巨大失败。战争结束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作为替罪羊被从权力的顶峰上踢落下来,在其搬到贤良寺暂住的日子里,老李说了这么几句话:“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酝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李鸿章的愤懑之语,何尝不是慈禧太后执政多年的写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后,李鸿章又苦叹道:

“老夫办了一辈子的事情,一是练兵,二是海军。如今看来,都是些纸糊的老虎,何尝能真正放手办理,不过勉强蚴危虚有其表。若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的辉煌正是慈禧太后执政时期的集中体现,可洋务运动搞了近30年,洋枪、洋炮、洋船都买了;洋人也请了;北洋水师也像模像样了,可惜那还是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而已!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李鸿章承认自己只是个“裱糊匠”,大清朝也不过是一间“东贴西补”、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破屋”罢了。

对此,作为大清帝国总舵手的慈禧太后又怎能不感伤难受。但是,正所谓“结构不变、结果不变”,如果不能从根本体制上着手,即使洋务搞得再好,北洋水师看起来再强大,终究不过的“裱糊”而已。正因为如此,变法图强的呼声也开始在这个古老的帝国迅速兴起了。

历史人物 李鸿章为何不许北洋水师出海

甲午海战期间,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不能远离本国海港,要游弋在近海海面上,威慑敌军,“作猛虎在山之势”,这种保守战术惹来后人耻笑。然而,李鸿章真的那么神经大条,不懂军事技术吗?战略虽然错误,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后面的缘由。> >孙子云:兵贵神速。把它用在近现代海战上,不妨也可以理解为军舰行驶速度和舰炮发射频率。>1894年黄历七月一日,即公历8月1日,光绪和日本天皇同时宣布开战。当时战局尚未明朗,李中堂却忧心忡忡地给光绪上书,建议采取防御战术。为什么?>“日本新旧快船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后,分年构造,最快者每点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我船订在先,当时西人船机学尚未精造至,此每点行十五至十八海里,已为极速。今则至二十余海里矣。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后,我军未增一船。”(清李鸿章《上光绪皇帝书》)。> >奏章里讲得很明白,北洋舰只航速明显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李鸿章手头也是有数据的,他说日本海军的新旧军舰总计21艘,其中有9艘是1889年后购买和建造的,其航速最快的达每小时23海里,次一点的时速也有20海里。>而北洋海军的舰只都是在之前购买的,那时候欧洲的造船水平还不够精致,所造舰只航速为每小时15至18海里,而且已经是最快的了。>恰恰是在欧洲舰只速度有大提升的节骨眼上,清朝有关部门建议停止购买西洋军舰,从1888年到1894年,清朝水师没有增加一艘舰艇。而日方趁此时机,加速购买最新舰艇,“趁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李鸿章和丁汝昌强烈要求增购“新式快船”,没有得到回应。李鸿章说,如果临战再买快船,恐怕“亦不济急”,也不能救急。> >除了船速,还有射击速率。日本的川崎三郎所着《日清战史》说:“镇远号的巨炮五分钟能发射28发。”而日本的松岛舰却能在同样时间内发射442发炮弹。>航速不如,射击频率不如,确实令人担忧。李鸿章说:“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认为只有命北洋军舰“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威慑仁川,让日本舰只不敢离开港口来犯,我跑不过你,炮弹没你密集,但我块头大,能镇住你。这就是李鸿章的战略——“保船制敌”。>此时的慈禧太后似乎也着急了,她在宣战后的公历8月5日,将其60岁的生日庆典费用紧急挪作军费。然而,“亦不济急”,哎,早干嘛去了?> >其后战局诚如李鸿章所言,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近身缠战,北洋舰只虽然射程远,但是日军舰利用速度上的优势,冒着炮火加速贴近北洋舰只,在进入三千米有效射程后,利用船侧的速射炮密集射击北洋军舰,造成北洋水师的舰体严重损伤。>当然,李鸿章的“保船制敌”并非御敌上策,只是一种消极避敌战略,他过于爱惜自己的“家当”,低估了日军主动出击的野心,加上陆战失败,导致北洋水师折戟威海。然而,他所提出的教训,还是值得深思的。

相关参考

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为何甲午海战却输的一败涂地

文/寂寞的红酒北洋水师是晚清时期由洋务重臣李鸿章重金打造的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凝聚了李鸿章毕生的心血,总投入超过3000万两白银,舰船齐备、实力雄厚,总排水量接近五万吨,是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强大的

李鸿章爱替慈禧背锅,为何又贬斥其求救信为 ”乱命”

向敬之1晚清名臣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临危受命,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3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晚清时期李鸿章为何选择两个庸才当统帅

导读:古代中国朋党之争,最大的诟病是认“奴”不认“才”。腐败透顶的晚清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乃至甲午战争的完败亦与党争有关。晚清最突出的朋党之争,是湘淮党争。以李鸿章、左宗棠分别

中日黄海大战明明北洋水师惨败,为何美英观战调查员却说中方小胜

就在中日双方在朝鲜战场上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洋舰队也没闲着,根据李鸿章的命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北上,担任护送清军增援朝鲜的任务。9月16日,吸取了丰岛海战的教训,丁汝昌这次亲自带队,率领舰艇

李鸿章为什么说美国可以信赖,但这个国家比日本更可怕

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个人,也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重臣。他前半生镇压太平天国,创建北洋水师,并创办了江南制造局,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但是后半生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30多条不

李鸿章临终前不肯闭眼直到仆人说了一句话才含泪气绝

清末名臣李鸿章,,是历史课本里常出现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历经讨伐太平军、洋务运动、中法以及甲午战争等等,还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他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30多个条约,其中「马关条约」与「辛丑

北洋海军失败因为腐朽? 黄海海战疑问

...分析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有“清政府腐败无能说”、“李鸿章避战求和说”、“战略战术落后说”、“日本间谍猖獗说”等。其中流传很广的是北洋海军腐朽不堪,军纪败坏,训练废弛,不堪一击,是导致甲午海战最终失败的...

北洋海军失败因为腐朽? 黄海海战疑问

...分析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有“清政府腐败无能说”、“李鸿章避战求和说”、“战略战术落后说”、“日本间谍猖獗说”等。其中流传很广的是北洋海军腐朽不堪,军纪败坏,训练废弛,不堪一击,是导致甲午海战最终失败的...

李鸿章有多会做官

在晚清三杰中,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是许多人共同的看法。那么,李鸿章到底有多会做官呢?李鸿章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这

李鸿章下葬时不带珠宝陪葬, 但体内一遗物, 却价值170亿

李鸿章下葬时不带珠宝陪葬,但体内一遗物,却价值170亿。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慈禧太后一直指派他处理洋务。现在的人对李鸿章的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很爱国,为了能够保护国家,创建了北洋水师。有人说他是个迂腐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