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菜”只指蔬菜不指肉类 到清朝才有荤意

Posted 蔬菜

篇首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菜”只指蔬菜不指肉类 到清朝才有荤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代“菜”只指蔬菜不指肉类 到清朝才有荤意

2、古人是怎么保存食物的? 古代没有冰箱

古代“菜”只指蔬菜不指肉类 到清朝才有荤意

古代宴会

如今的“菜”,鸡鱼肉蛋、倭瓜葫芦,都包括在内。上街买“菜”也好,酒店点“菜”也罢,“菜”早就既包括素,也包括荤了。但在古代,“菜”只有蔬菜之义,一点也没有荤味。那么,“菜”是何时有了荤意的呢?

《说文》曰:“菜,草之可食者。”《小尔雅・广物》也说:“菜,谓之蔬。”这里的“菜”都是青菜、蔬菜之义,没有一点肉味。

先人们开始以菜充饥,是不得已而为之。“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也是饥饿所迫。《内经》说“五菜充饥”,在早已解决温饱问题的今天,按营养学解释,并无不妥。看来,“菜”字最能解释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曲折历史。

现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谈到蔬菜的原产地首推中国,是有科学依据的。“菜”义的扩大,与荤菜的价贱密切相关。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说荤菜的由来与东南沿海渔民有关,那时候蚌肉“贱之如菜”。杜甫也有描写江边渔民生活的诗句:“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鱼比蔬菜更便宜,当然“以鱼为蔬”了,但这时还并未将鱼归入“菜”中。

到了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对“酒煮菜”也发出质疑声,“非菜也,纯以酒煮鲫鱼也。以鱼名菜,窃尝疑之”。这说明在明代以前,把鱼、肉叫“菜”,还是行不通的。

把荤素都称为“菜”,应该源于清代的《随园食单》中,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道:“满菜多烧煮,汉菜多羹汤,均自幼习之。”这里的“菜”已经既包括素,又包括荤了。从此,“菜”的范围才真正扩大起来,既有了内涵也有了外延。

从单一的蔬菜到含有肉肴的“菜”,在这个“菜”意扩大的过程中,鱼、肉等荤菜价格低于蔬菜价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是怎么保存食物的? 古代没有冰箱

现在冰箱已经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种家用电器,一旦买来水果,蔬菜,肉类....吃不完就直接放冰箱里,不仅不会坏还能保鲜,别提多方便了!但是话说回来,冰箱是近个世纪才发明的,那古代没有冰箱,古人又是怎么保存食物的呢?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看过古代宫廷剧的亲们就会发现,其实在古代就有“冰箱”的存在,只不过和现在不同,不是插电的而已....

在《周礼》中就曾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就是古代的冰箱!这种冰鉴就是一种类似盒子的东西,把冰放在外面,然后把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这样就可以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但这只有宫廷以及达官贵人才用的起,普通的百姓使用不了!

但是富人有妙计,穷人自然也有穷人的方法!

对于古代的穷人来说,首先他们会选择用盐,因为盐就是最好的防腐剂,而且现在的很多家庭也会用盐腌制食物保存起来,例如咸菜,咸鱼....

除此之外,地窖也是他们保存食物的不二之选,因为地窖里二氧化碳浓度高,非常容易保存 食物,现在北方的很多地方仍然再用这个保鲜方法!

另外,晒干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干果,腊肉、蔬菜之类的....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例如发酵,密封....

最后只想说一句:古人的智慧是杠杠的!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