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得到的军情太虚假

Posted 侨民

篇首语: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清皇帝得到的军情太虚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大清皇帝得到的军情太虚假

2、世界战争风云 从卫生状况探出的军情

大清皇帝得到的军情太虚假

甲午战争永远是咱们这个民族内心的一种隐痛,如今的钓鱼岛问题就是当年战争失败的后遗症之一。对清国战败的原因,知识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是由于慈禧挪用海军建设经费,导致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舰被日本人买走;有人说是清国海军将领现场指挥失误,本来应该极力攻击对方的运兵船,清军却选择了攻击一般舰艇。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不完全。在我看来,甲午战争有两种,一种在战场内,一种在战场外。战场内的战争,清国失败了;战场外的战争,清国失败得更加难看。

1894年,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入朝,与日军在牙山交战。当时,叶志超部兵力约3500人,日军约4000人,人数上稍逊日方,然而,当时的清国是朝鲜的宗主国,又是受朝鲜政府之邀去的交战地,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正义之师,有一定的民心基础。然而,战争只进行了16个半小时,清国大败,死伤500人,而日军只死伤了82人。叶志超率部逃命。这本来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败仗,然而,叶志超们在电奏中却将这场败仗描述成大捷,说是倭兵二万余人突来围袭,清军奋勇对敌,鏖战六小时,倭兵死者千七百余人,清军伤亡三百余人。听了这个消息,患有强国急躁症的光绪帝无比激动,立即颁赏银二万两,并将叶志超提拔为驻平壤诸军总统。叶志超做了清国驻朝鲜军总统后,率领的军队比绵羊还软弱,打一仗败一仗,9月15日平壤失守,2万守城将士,死伤和被俘的达到1.6万。叶志超率残部狂奔6天逃回国内。

在专制政体下,皇帝统揽一切,只要他想管,什么事都可以插一杆子。皇帝得到的情报准确,他作的决策可能符合实际,军队在战场上就会有所作为;皇帝得到的军情虚假,其决策必然错误,战争的后果自然也就不堪设想。在官场风气这场甲午战争中,清军自己打败了自己。

在民心的甲午战争中,清国也是惨败的。1894年7月某天,《旧金山早报》记者准备采访清国驻当地领事,由于领事英文不好,他转而采访领事的秘书王先生。这位王先生体格肥胖,为人和蔼,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此君无论美国报纸如何刊登战况,都不相信清日之间发生了战争,每次提到2000名清国海军官兵因遭日军炮击溺水身亡时,他都会发笑,从来没有想过认真核实一下,并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该报接着采访了在旧金山经商或做苦力的华人,他们都不关心战争,对2000名清国海军官兵死亡更是无动于衷。与日本侨民战争期间的全民动员、踊跃捐款迥然相异。

仔细想来,官场的弄虚作假也好,侨民对国家事务的冷淡也罢,都跟皇权制度有着内在关联。皇权体制是极其自私的,它维护的只是一己、一家族的利益,统治者对下级官员的选择、提拔也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谁奴性最重,哄自己最开心,就将权力、金钱、美女的馅饼赏给谁,官员成天考虑的不是如何尽职尽责,将分内的工作做好,而是怎样赢得上位者的欢心。置身海外的清国人对国内战事冷漠,则是由于清国长期以来歧视侨民,认为他们背叛社稷,根本不关心他们在海外的生死。既然皇家平时没将侨民当回事,现在国家有难了,侨民自然也就觉得事不关己。

战场内的甲午战争固然使人痛心,战场外的甲午战争尤其值得我们这个民族深深反省!

世界战争风云 从卫生状况探出的军情

    当年,留学英国的日本海军上校,“浪速”号驱逐舰舰长东乡平八郎,应邀参观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那时候,北洋水师气派非凡,水师提督、御赐一品的丁汝昌是大红人,所有的大型军舰都是在英国订造的,北洋水师的总吨位也比日本舰队的大。

    1894年,日本想对清政府发动战争,但很顾虑北洋水师的威力。东乡平八郎向当局献策道:“清朝海军虽然吨位大,但不堪一击。”他的根据是,他在参观清舰队时,看到水兵把洗过的衣裤晾在大炮的炮管上,他下船之后发现自己的白手套弄脏了,可见所有的栏杆扶手都没能保持清洁。东乡平八郎从这两件小事上看出了清朝海军缺乏严明的纪律。他因此断定,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武器再精良也是不会打胜仗的。

    日本海军部参考东乡平八郎的意见,很快就制定出了作战计划。果然,在后来的海战中,总吨位小、装备又不够精良的日本海军一举大败北洋水师。

相关参考

满清皇室退位得到了哪些优待条件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8款(1)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2)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

满清皇室退位得到了哪些优待条件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8款(1)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2)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

大清三百年命最好的宰相,却带坏了晚清官场风气

有清一代,朝廷重要大臣过世,往往由礼部根据其生平功绩拟定谥号,报请皇帝核准颁布。作为科举出身的文官,如果能够在生前得到皇帝重用,政绩卓著,位极人臣,死后再得到评定等级较高的谥号,这就可谓是功德圆满了。

历史书上虚假的历史

1.历史书上90%是虚假的,胜利者编写的,学它还有什么意义从三皇五帝到今天,从《尚书》到《春秋》到二十五史,著史的人前仆后继推陈出新,可是所有著史的人都坚持一个原则,那便是职业道德和对历史真实性的信仰

嘉庆帝为何会是一个平庸的皇帝

在大清王朝中,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他前承“康乾盛世”后接鸦片战争。可以说,这位皇帝是大清王朝中十分关键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大清中衰皇帝:嘉庆帝。如果说将清王朝的衰败归罪于一人太过的武断,那至少可以说在嘉

“环境太恶劣,打死都不去”,皇帝果断斩杀

在皇权至上的古代,为了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很多大臣都绞尽脑汁。但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大臣相当任性,皇帝提拔他做封疆大吏,他却直接给拒绝了,而且给的理由是:“那里环境太恶劣,打死都不去。”皇帝相当愤

大清慈禧太后私生活,传闻与安德海金俊生都有染

慈禧进宫之前乳名唤作兰姑娘,她刚进宫时,没有得到咸丰皇帝的宠幸,甚至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此后,得高人指点,通过小太监的撮合,遇咸丰帝,并得咸丰宠幸。咸丰六年三月,兰姑娘生了皇子载淳,被晋封为懿妃,仅

清朝太骄傲,所以英国展示强大印象,中国才重视

乾隆皇帝晚年发生的一件中外外交事件是他内心既气愤又不解,堂堂的大清帝国,一直给周边国家一种至高无上的感觉,可是,1793年,英国特使来到中国觐见皇帝拒不磕头,让他大感到失了颜面,因而使得83岁的老皇帝

慈禧太后这一爱好太烧钱,大清国库也撑不住,难怪清朝要灭亡

慈禧太后爱吃、爱穿、喜好奢华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慈禧太后是一介女流,喜欢穿衣打扮、将自己捯饬的漂漂亮亮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慈禧太后还有一项另外的爱好,实在太烧钱,就连国库都不一定撑得住她这么花钱,所以最后

恭亲王奕訢已是大清皇帝 如果不是那个小太监

清朝道光晚年,道光皇帝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难,两个竞争者,道光皇帝一直无法确定到底由谁来继承大统。四阿哥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不是太讨道光喜爱,但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却是道光最爱的女人。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