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弟弟被郑成功冤杀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父亲弟弟被郑成功冤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父亲弟弟被郑成功冤杀

2、皇帝想用毒酒除掉弟弟,结果弟弟说了一句话,成功逃过一劫

父亲弟弟被郑成功冤杀

导语:施琅第二次降清,属于被逼上梁山,谈不上个人品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郑成功盛怒之下,轻率地错杀施琅的父亲弟弟,才导致施琅这样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投入清军的怀抱。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谁。只要维护两岸统一,就会名垂青史,受到中华民族的爱戴。

谈到海峡两岸的英雄人物,人们会对驱除荷兰殖民侵略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油然而生敬意,而对于平定台湾的传奇人物施琅大将军则知之不多、不深。读完安然所著《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掩卷而思,一个完整、真实和高大的施琅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施琅,生长在明清之际,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使当时各种人物的抉择颇伤脑筋,同时,也使得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时感到扑朔迷离,难以准确把握。安然摆脱了所谓正统观念。对施琅反复多变的前半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定位。

施琅的多变,是应时而变。一变:1646年(顺治三年),郑芝龙见清兵席卷中原,南明政权大势已去,率心腹部将500人,分乘5艘战船抵达福州投清。其中包括施琅。二变:1649年(顺治六年),担任清朝总兵的施琅在广东陷入绝境之际,出人意料地得到郑成功的礼遇。于是,他就跟随郑成功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他的部将数千人成为郑成功的重要力量。施琅为郑成功献计献策,并亲身参与袭取厦门,立下卓著战功。三变:由于郑成功与施琅个性反差、矛盾激化,造成施琅的父兄被杀。施琅遂离开郑成功,第二次降清。安然的评价是公允的:施琅第二次降清,属于被逼上梁山,谈不上个人品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郑成功盛怒之下,轻率地错杀施琅的父亲弟弟,才导致施琅这样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投入清军的怀抱。

评判一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不能夹带个人感情色彩的。事实证明,施琅正是由于降清,才担当重任,充分地施展才能,成就丰功伟业。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清政府提拔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领官兵一万人左右。从此,清朝组建了第一支水师部队。施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水师提督。

施琅的首步妙棋是一举攻下郑氏集团经营多年的厦门、金门二岛。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施琅率快艇20多艘,从海门突袭郑军,打死打伤200余人,活捉参将黄九等20余人,鼓舞了将士的士气。施琅善于准确地判断形势,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十月,施琅率军先后攻下郑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厦门和金门。同时,他注重分化瓦解郑军,并收到了奇效。先是,郑军都督杜辉率领将领102名、兵丁1096名、战船62艘,向清军投降。接着,威远将军翁求多率领6万多兵民降清,成为郑军投降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然后,留守铜山的黄廷臣率家属及官兵3万多人降清。

郑军只剩下台湾及周边的澎湖等若干岛屿。郑经全力经营台湾,进入明郑时代的繁荣。康熙三年(1664年),郑经把郑成功命名为东都的台湾,改名为东宁,以台南为行政中心。引进大陆的坊里制,建立地方行政系统。台湾自为一体,形成割据形势。

在割据、还是统一问题上,施琅表现出非凡的远见。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水师提督施琅认为:郑经遁台湾,若不早为扑灭,使其生聚教训,而两岛必复为窃据。当乘其民心未固,军情尚虚,进攻澎湖,直捣台湾。庶四海归一,边民无患。在清朝,施琅成为提出进攻台湾、彻底解决台湾问题第一人。

施琅的见解得到清政府的认同,施琅得到清政府的器重。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十八日,清政府授施琅为右都督,并任命他为靖海将军。进攻台湾的统帅,授予专征大权,领兵进攻台湾的郑军。然而,不久清政府改变了对台湾郑氏政权的策略,改武力征战为招抚,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再加上平定三藩之乱,清政府不得不把台湾问题搁置下来。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郑经病逝,由郑经的次子郑克继位。此后,台湾郑氏集团日益腐败,军心涣散,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饿殍遍地。这个割据政权已经丧尽民心,成为台湾和大陆沿海地区人民灾难的祸根。郑氏集团中掌握实权的侍卫大臣冯锡范从私利出发,拒绝清政府的招抚政策,勾结日本对抗清政府,企图成立所谓台湾国,实际上把台湾郑氏集团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台湾郑氏集团的错误决策,促使清政府坚定了出兵台湾的决心。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二十八日,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封太子少保衔,命令他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施琅启程离京前,康熙专门设宴为他饯行,叮嘱道: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海氛一日不靖,则民生一日不宁,尔当相机进取,以副朕委任之至意。施琅肩负清朝的重托。

经过精心筹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朝水师2万多人,各种战船236艘,驶出铜山港,向澎湖进发。六月二十二日,施琅下令,清朝水师排成五点梅花阵,对澎湖发起总攻。经过激战,清军击沉和俘获郑军大小战船近200艘,打死郑军将领300多名,打死郑军12000多名。澎湖郑军官兵5000多人投降。63岁高龄的施琅挥师渡海作战,指挥有方,奖惩严明,以较小的代价,全歼郑军主力,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智谋。

更难能可贵的是,施琅对于台湾,采取了与厦、澎截然不同的方针。为了实现平定台湾郑氏集团的计划,他决定采取攻心策略。他主动探望俘虏的郑军,优待降军和俘虏,积极瓦解郑军。他向郑军将士宣布:我率兵出征,乃为朝廷收复所失之地,非为图报私仇也。杀我父弟的仇人郑成功早已死去,我施琅断不会报复。我不仅不会杀台湾人,如果郑氏肯投降,我也不杀,而且要保奏他们继续为官……各自决定去留,绝不为难;愿意留在清军中效力的,表示欢迎,并与清军士兵同等的饷粮;不愿投军的,即发给银米,派船送走。施琅的政策,得到郑军将士的欢迎。郑军将士到处宣传,施琅不会妄杀一人,只要投降,即可受到优待。这种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台湾民众莫不解体,惟恐王师之不早来。

施琅的攻心策略果然奏效。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初八,郑克派遣郑平英等人赴澎湖施琅军中献表请降。郑氏集团决定放弃抵抗,归降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终于踏上宝岛台湾鹿耳门,受到台湾军民的热烈欢迎,实现了毕生的愿望。施琅的招抚获得成功,兵不血刃,完成大陆台湾的一统。康熙欣喜地赋诗日: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殊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施琅在台湾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开展贸易,举办教育,减轻赋税,十年生聚,十年教诲,市井乡都诗书振响,少习长成,甲科辈出;而武职戎功。又指不胜屈。

正如安然在《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所说:施琅兵不血刃进据台湾,不仅节省了大量物力和财力,而且使台湾民众免于兵火的蹂躏,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害,有利于清政府对台湾的治理及台湾的经济发展。还应当补充的是,施琅不仅完成了祖国统一,而且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统一模式。

本站网摘编自《博览群书》2008年第11期,作者:赵书刚,原题:《伟哉,施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皇帝想用毒酒除掉弟弟,结果弟弟说了一句话,成功逃过一劫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阶段。这个阶段不断出现小政权,各种势力此起彼伏。在乱世之中,有一个孤儿非常幸运,不仅被人收养长大,后来还坐上了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个皇帝就是南唐的建国者李昪。李昪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后来母亲也去世。一个小孩子要想在乱世中活下来根本不可能,还好这时吴太祖杨行密收留了他,这时的李昪才刚刚六岁。但是在杨家的时间并不久,他就受到了杨家其他儿子的排斥,看到孩子们不能和睦相处,为了他的成长,吴太祖把他交给了自己的部将抚养。这个人就是徐温,她的妻子也姓李,自己又是受领导所托,于是二人对这个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随后李昪跟随养父姓氏,改名徐知诰。

徐温对于李昪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不仅抚养这个义子长大,甚至连后期他篡位赢来的江山,都留给了这个义子,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徐温有两个亲生儿子,长子徐知训,次子徐知询,不过两个孩子的才智都不及养子。吴太祖在世时,徐温受到重用,一直尽忠职守。但是随着官位越来越高,他的野心也变得更大,开始觊觎皇位。

当杨行密去世,徐温伙同他人谋朝篡位,杀了继位的太子,自己坐上了南吴的皇帝。不过很快祸事也降临到了徐家身上,他的长子被南吴的名将杀死,能继承他皇位的就只有次子和养子了。所有人都觉得,徐温会偏向自己的亲儿子,但是他却把政权交给了徐知诰。于是次子二子非常不满,但是又惧怕父亲的威严,一直不敢有任何举动。

直到徐温去世,才正式把政权交给养子,把兵权交给了自己的亲儿子。徐知询因为握有兵权,于是放下心,觉得以自己的兵力一定有可能赢回皇位。但是论智谋和手段他都不及徐知诰,很快他的兵权就被皇帝收了。徐知诰对于政治有自己的见解,继位后不久又把国号改为齐,后又改为了唐,史称南唐。为了打出李唐的招牌,他又把自己的名字改回原名,就这样新的李唐时代再次出现了。

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国家得以休养生息,是一位称职的帝王。但是作为兄弟,他对自己的弟弟并不放心。既然如今已经称帝,连姓名都改了回来,也不必顾忌昔日那淡薄的兄弟名分,李昪开始筹谋要杀死这个弟弟。

一日,他邀请弟弟进宫赴宴。在酒桌上,他端起一杯毒酒,敬给徐知询,口中还说着“但愿你能活到千岁”。没想到,前来赴宴的徐知询早有准备。他明白两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情分,只有存在彼此心中的杀念。于是,徐知询端起酒杯,倒了一半在李昪的杯中,然后双手持杯,恭敬的说“我愿与兄长平分这一千岁,各享五百岁”。

他这个举动,倒是李昪没料到的,想不到一向平庸的弟弟竟能如此机敏,还回答的非常圆满,一时他犯了难,明知是毒酒怎么能喝呢?而徐知询看他不喝,就更坚信这酒有毒,便举杯不放,倒要看看这个要害死自己的兄长如何脱身。就在这僵持间,旁边的一个乐师站了出来,说到:既然皇帝和千岁不喝,那干脆赏了奴才吧!于是拿了这两杯酒,全部一饮而尽,

饮完酒后,他端着两个杯子谢恩退出。李昪马上派人去后面送解药,但是为时已晚,乐师已死。这个深明大义的乐师明白皇帝的心思,他牺牲自己就是要告诉李昪不要再做出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

而徐知询却因为这灵机一动,让自己逃过了一死。皇帝为了权力,连亲兄弟都可杀,对于李昪和徐知询这种毫无血亲的关系,更是随时可以下狠心了。值得敬佩的是这个乐师,明知是毒酒还要饮下,虽然是一个伶人,却懂得大义,令人敬佩。

参考文献丨《资治通鉴》 《南唐书》 《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相关参考

儿子给自己戴“绿帽子”? 郑成功惨死内情

关于郑成功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最可信也是最笼统的说法是:郑成功在短短的3个月之内经历了许多让其气塞胸膛、怒不可遏的大事:供奉的旗号和精神支柱——南明永历帝在云南被吴三桂杀害;降清的父亲、叔叔及几位弟弟等族...

皇帝想用毒酒除掉弟弟,结果弟弟说了一句话,成功逃过一劫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阶段。这个阶段不断出现小政权,各种势力此起彼伏。在乱世之中,有一个孤儿非常幸运,不仅被人收养长大,后来还坐上了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个皇帝就是南唐的建国者李昪。

“李牧死, 赵国亡”,李牧是如何被赵幽缪王冤杀的?

“李牧死,赵国亡”,李牧是如何被赵幽缪王冤杀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最后一位能在与秦军交战中取得胜绩的将军。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赵国军事上最后的支撑,后世

三国时期被冤杀的旷世奇才

三国里不被人注意的次要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事实上的文化巨人一个被现代人忘却的人,他就是蔡邕,蔡中郎。蔡中郎是陈留人,他是大学者,大书法家,大音乐家,他是着名才女蔡文姬之父。还是儒家的身体力行者,

三国时期被冤杀的一个旷世奇才

三国里不被人注意的次要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事实上的文化巨人一个被现代人忘却的人,他就是蔡邕,蔡中郎。蔡中郎是陈留人,他是大学者,大书法家,大音乐家,他是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还是儒家的身体力行者,

忠臣被皇帝冤杀,无人敢替他收尸,一青楼女子大喊五个字,果断殉情

在中国古代,出过不少昏君和奸臣,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得那些一心为国的忠臣下场凄惨,甚至很多被冤杀。尽管明朝被认为最有古琴的王朝,但也出现了不少奇葩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就是其中非常知名的一位。公元14

无爱家庭,父亲无情,母亲不亲,弟弟冷漠,最后她留32万遗产给朋友

在民国那个动荡的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文坛上百花齐放,诞生了许多才子佳人。张爱玲便是那个时期顶出名的,她的才华毋庸置疑,创作的文集至今还被大家奉为精品。可这个人的一生,却并不是那么完美。她的家庭,

三国演义里那些被作者“冤杀”的名将都有哪些人

将军阵前死,这是战争年代很正常的现象。诸如关羽走麦城,被孙权俘虏,不屈而死;典韦为保护曹操,酣战而死;吕布被俘,有乞怜之态,最后还是被杀;张A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射杀。这些都是可信的,不过,另有一些名

为何魏延宁愿被冤杀,都不选择投奔曹魏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在蜀汉历史上有着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谋反事件,那就是魏延反叛。在此之时,诸葛亮刚刚病逝,朝中由刘禅做主,而魏延是当时军界第一大将,蜀汉的中流砥柱,因与同僚杨仪水火不容,在诸葛亮病逝之后

明代哪名权奸之子被贤臣以“莫须有”冤杀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易中天,原题为:大明权奸严嵩之子为何会蒙冤而死?节选徐阶是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从小就命大福大。一岁的时候,他掉进井里,三天以后居然活了过来。五岁的时候,又掉到山下,居然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