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皇子学习压力有多大

Posted 皇子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清朝皇子学习压力有多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清朝皇子学习压力有多大

2、清朝尊贵的皇家格格竟然活得不如奶娘自由

揭秘清朝皇子学习压力有多大

清代帝王吸取了前朝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因此清朝多数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也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高的。

清统一中国后,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正规。康熙在位的时候,诸皇子分居读书,到了雍正初年,为了便于皇子的读书,就在宫中设立尚书房,道光以后统称上书房。上书房坐落在今故宫内乾清门的左侧,上书房之所以设在这里是为了“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雍正帝还亲笔题写了“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先 ”的楹联悬挂其内;乾隆帝对上书房也十分重视,他给上书房题的楹联是:“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

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通常,皇帝选择学问、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上书房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满、蒙、汉等语言文字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每个皇子都配有汉人师傅,人数多少不定,总管教学事务的称“总师傅”。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是:师傅读一句,皇子读一句,如此反复诵读百遍后,与前几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周而复始不间断。康熙皇帝自己回忆说,他五岁开始读书从不间断,累得咳血,仍然坚持。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之后再背诵一段新的内容,直至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背下来。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因此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功的训练也十分重视。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皇子们放学后,吃过晚饭,还得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这部分教习师傅从满、蒙贵族中挑选,名为“谙达”。“谙达”又分为“外谙达”与“内谙达”:教弓箭、骑射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5名,为其管理鞍马、弓箭;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3人,他们轮流值班。再有,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负责茶食等事的书童,这些书童,从八旗大员子弟中挑选,亦轮流值班,每天两人。

除了满文、汉文、骑射之外,皇子教育的内容也会依情况调整,例如康熙帝喜欢带皇子出巡,增广见闻,也让皇子有各种办理政务的实习机会,德宗载在翁同的安排下读西学,太后也曾请身边的女官裕德龄教载英文。

皇帝、皇子对上书房的师傅非常尊重。雍正帝命皇子们对总师傅张廷玉、鄂尔泰行拜见礼、作揖,张、鄂二人“立受之”。乾隆帝对上书房的师傅们也十分尊重。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翰林院后,任总师傅30余年,“诸皇子皆敬惮之”。他退休后,乾隆帝对他很照顾,并多次将自己的诗文寄给他。嘉庆帝对他也很尊重,在他90岁生日时特赐匾额,亲笔题书“绿野恒春”四字。

由此可知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与前代“皇子出阁讲学片刻即归,徒以为饰观者,真不啻霄壤分也”。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曾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拉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等,薄暮始休。然者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清朝尊贵的皇家格格竟然活得不如奶娘自由

皇子皇女,听起来都是很尊贵的一个词,在外人看来,他们生来尊贵,是那个天下之主的儿女,享受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尊贵。但是,有一句话说的是,你有多大的地位,就得承担多大的责任。对于这些皇子皇女而言,同样是如此。

就像是清朝的皇子公主,他们享受了外人享受不到的尊荣,同样的,他们也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拥有父母满满的爱。按照大清祖制,皇子出生,不论嫡庶,马上配备40人的团体来照料他。保姆、奶妈各8人,其余针线、浆洗、灯火、厨房人员一应俱全。孩子一出生就落在这班人手上,不与生母一起。他们和生母见面的期限是固定的,阿哥们一年可见几次,而格格们一年只能见一次。这样的隔绝,使得格格们能够享受到的母爱真的非常有限。

而父爱更是别想了。皇上是天下人的皇上,他也从来不缺妻子儿女,格格们更少从皇上那里获得温情。对于她们而言,从小就是奶娘嬷嬷,喂养她们,教导她们规矩。有句话还叫奴大欺主,如果不巧这个格格的生母并没有什么地位,或者格格不受宠,有些奶娘就会骑到格格的头上,作威作福。而从小就被奶娘拿捏在手心里的格格,也是大气都不敢吭一声。

如果深宫里的格格也有期待,那么可能就是她们将来的郎君了。但是对于格格们而言,能够得到一桩合心意的婚姻,真的很难。她们的婚姻,都跟社稷大事联系在一起。小小年纪,或远嫁蒙古、或嫁王公重臣之家,用稚嫩的身躯,负担社稷重任。

即使有幸没有和亲,格格出嫁以后的生活,也并没想象中那么美满。尊卑有别,虽然格格下嫁,到底是皇室中人,所以格格是不会住在驸马府中的,另外有自己的府邸,和驸马分开住。如果格格想要和驸马见面,还必须宣召。而这个宣召,其实也大多由不得格格们做主,需要和奶娘申请。

如果是刁蛮的奶娘,那么是不会放过这种敛财机会的。要想达成所愿,就必须贿赂奶娘,三请四求,千辛万苦的,格格才有可能和驸马见一面,而且这种见面的时间还是有限的,每见一次,都得被奶娘刁难奚落;假使碰上善良的奶娘,为了名声,格格们也不敢经常宣召驸马,从小被教导妇德,妇道,矜持守礼的格格,又哪敢去触碰这总涉及名声的高压防线呢?

没有宣召,就不能见面,可怜格格们出嫁前不能和父母经常见面,出嫁后也不能和丈夫经常相见,经常都是形单影只。因此,清朝很多格格在嫁人后没多久都会因相思而郁郁而终,并且由于和驸马见面时间少,也很少留下子嗣。

清代格格们的婚姻,都跟社稷大事联系在一起。小小年纪,或远嫁蒙古、女真部落,或嫁王公重臣之家,用稚嫩的身躯,负担社稷重任,根本不像电视上那样的浪漫!

格格出嫁的年龄,10至13岁者18人,14至18岁者21人,19岁以上者仅6人,另有2人在出嫁前就病故了。出嫁年龄最小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只有10岁。

如今看来,这些尊贵的格格,更像是清朝皇室维护社稷,名声的木偶。

相关参考